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二篇:心法要義 貳、辨類析微 叁、修證位次▪P2

  ..續本文上一頁到極樂世界一些情形,他問師父,師父告訴他,他已證到報身佛,但是還未到不動地,是否如此?

  師:像他那樣,只是初步見到,並不能像釋迦牟尼佛一樣,隨時隨地,放光到東方、或到西方,就可以見到十方剎土,而沒有阻礙,不但自己看到,還讓他的弟子們也見到。像《密勒日巴傳》中所提到的那個弟子,還不算是真正的究竟證到。

  

  

  〔四、圓證〕

  問:《心經》中「明空叁摩地」,是幾地境界?

  師:十二地。

  

  問:十叁地正等正覺,是否已度盡衆生?

  師:早在第八地,衆生便已度盡。雖然如此,仍是大悲不舍衆生,而如幻地顯現度生佛事。即使彌陀與西方淨土,亦是如幻而顯。

  

  問:請師父開示常寂光土。

  師:常寂光土,即是自性土。一切經論上所講的自性,即是常寂光土,無色相,連光相亦無;若仍有光,即猶是報土。雖一切皆空,卻能現無量情世間、器世間、時世間,一多涵攝,圓融無礙。故我常說,大衆不論見何等光、或證何等光,都莫著光相,如此才能證入常寂光土。

  問:須到幾地,方能證入常寂光土?

  師:此刻當下即可證入!若諸位如六祖所講:不思善、不思惡,即于此時,無取舍、無識執,不爲過去、現在、未來、人我得失所轉,則當下即是淨土。當我們證入清淨時,又不著淨相,即是常寂光土。

  問:常寂光土既然什麼都沒有,爲何會比極樂世界更好?

  師:雖無一物,但卻能現萬物。一切四聖六凡(情世間)、百千萬劫(時世間)、恒沙佛世界(器世間),都是由其所現。雖現萬物,而其本身不動不變。《圓覺經》雲:「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于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恒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豈僅極樂世界?一切諸佛剎土,皆是幻現,唯有此常寂光土,不生不滅,方爲真實。

  

  問:是否無論報身成就或化身成就,皆具足四身五智?

  師:初證法性現前,尚未具足四身五智。待法性堅固,廣度法界衆生,圓滿報化二土,證十叁地無上

  正覺,才能四身五智具足圓滿。

  

  問:證法身後,報身如何堅固?

  師:初證乃證法身,待法身堅固後,神通自然出生,報身與化身則由神通而出。

  

  問:是否所有佛,皆是圓滿五智才成佛?

  師:對的。除非是小乘羅漢、聲聞、辟支佛,其五智即不圓滿。

  

  問:圓證時,其剎土是否遍法界?

  師:法界無外。若在座諸位菩薩,個個發心要究竟成佛,廣度衆生,則法界即擴大,以容納諸位未來成佛之剎土。故法界乃是無外,永無窮盡。

  問:成佛後,是否一切衆生皆已成佛?

  師:對的,成佛時見一切衆生皆已成佛。但已成之佛,又不舍衆生,再如幻地度夢裏衆生成就。

  問:了知衆生不可得,亦須如幻地度衆生嗎?

  師:衆生在夢而不知,然夢中感受卻非常真實。菩薩不忍自心衆生妄受輪回之苦,故「願」如幻度衆生,不度衆生終不願證十叁地正等正覺。而已證十叁地正覺,亦乘彼因地大願,無功用行,攝受衆生入佛知見,而不著度相,如幻度衆生,而實無衆生可度。諸佛大智朗照,大悲遍滿,悲智雙運,廣度衆生,其威神實非凡夫可測度。是故了知衆生如幻,如實證入,則自然出生大悲,如幻度生,個中並無絲毫矯作與勉強。是故不應言「亦須」如幻度生,自然如幻而度。「所謂度衆生者,即非度衆生,是名度衆生。」明白嗎?

  

  

  〔五、辨異〕

  問:成就和證果之間,有何差別?

  師:一般而言,成就分外成和內成。外成可以有各種成就,如密法中之息、增、懷、誅諸法。若修息災法,而息滅災難,即名息災法成就;修增益法,而增益錢財福祿,即名增益法成就;余者依此類推。內成就,則指證到本體法身,由初地至成佛皆屬之。

  至于證果,是指證到聲聞、緣覺、羅漢、菩薩、佛陀等各級果位而言。其實一乘法門,唯一佛果,無二亦無叁,除佛果外,余皆權設。

  

  問:阿羅漢已斷見思二惑,何以不能成佛?

  師:四果羅漢,所證空性,與佛無異,但悲願和量有極大差距。再者,由初修時,未發心廣度有情,雖能徹證本體,卻僅願安住其中,而不起度生大用。論其發心,尚不如初地菩薩,故不能成正覺。

  

  問:《法華經》中,佛說小乘羅漢所達之涅槃境界,乃是化城,是否其所修乃是僅達我空,而未達法空?而大乘菩薩以法界爲身心,故在度衆生時,等于修法界空,要將整個法界的有情均彙歸無余涅槃,才算是究竟了義?

  師:對。聲聞乘、緣覺乘之空如芥子許,僅在法界中少了這個有情。其空僅是無念,叁德中只有解脫德,而無法身德及般若德,並未對廣大的法界有情有甚深幫助。

  而菩薩乘之空,乃是涵攝整個法界中一切情世間、器世間、時世間,都如幻融于一心之空,雖有而不住;豎窮叁際、橫遍十方,此即空性、體性。于此體性空中,十方叁世之淨土、穢土,乃至一切的四聖、六凡,均如幻地顯現。菩薩乘行人,于其中行度生大用,而無所住著。

  

  

  〔六、度生〕

  問:佛菩薩以何度生?

  師:八地以上菩薩,安住本體,不起于座,分化無量意生身,到十方世界示現度生。

  

  問:是否一定要以童男童女身修持,未來才可成就無量意生身?

  師:童男童女身修持,由于全身精華未泄,故容易成就。至于意生身,只要修持成就,皆可化無數意生身,並非一定要童男童女才可以修成。

  

  問:爲何經典上常提到釋尊放眉間白毫光,遍照十方佛土,令在會大衆悉皆同見此境界,而密乘祖師有即身成佛者,卻不能如釋尊示現同樣殊勝境界?

  師:佛現何身度衆生,是應衆生之根性而定,衆生因緣何在,佛菩薩即現何身。是故,在此末法時期,即使佛出世,亦是化現菩薩之身,或上師之身,乃至如觀世音菩薩叁十二應、八萬四千應,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度之。待衆生福報因緣逐漸轉爲深厚,則下一位佛彌勒佛,即會應衆生之因緣而出世。

  問:是否可說佛無作意度生,有如天上日月,衆生如水,水有清濁,佛現何相度生,是應衆生心水之清濁而示現種種相?

  師:對!雖顯種種相,而如水中之月,如空中之虹,如幻而顯,如幻而度。

  

  問:祖師中或有一生閉關,亦有如諾那祖師廣傳密法。決定出世或入世,到底是依因緣,還是個人發心?

  師:祖師皆是乘願而來。若說發心,都是過去世有了總體的發心,後世則依衆生因緣而度。以諾那祖師而言,若非他在地牢中受難六年,再九死一生來到中土,則中土密法何能興盛普傳?再以藏密爲例,若西藏未統一,如今藏密亦不可能遍弘于全世界。

  

  問:閉關于山中度生,是否與出世弘法平等?

  師:若是小乘聖人閉關,未發大菩提心,終日獨守空寂,而不利益衆生,則其功德遠不如菩薩。因菩薩住于山中,仍由空性本體起法界大用,不斷如幻地示現種種色身,加持一切衆生,令彼等得度。故雖同爲閉關,功德則依證德與是否發大菩提心,而有差異。

  

  

  〔七、成就〕

  問:密宗即身成佛,與菩薩發願「衆生不盡,誓不成佛」,有無不同之處?

  師:論成佛,並無不同。但菩薩發願「度盡衆生成佛」,是盡未來際;而修密之極致,則是「即此肉身成佛」。本宗初入門,即要各位發大菩提心,更進而要諸位學習諸大菩薩發願,蓋成佛亦非爲自己,若不發菩提心,又豈能與佛心相應?密宗即身成佛,便是要即肉身而起大用,度盡無余衆生。

  然而,從究竟本體而言,一切衆生本來清淨,與佛不二,只是在迷衆生以顛倒執著,不能了悟,如同夢中受苦,不能自解。是故諸大菩薩亦要如幻而度,實在亦是于本體中恒寂恒照罷了,衆生畢竟亦是了不可得。

  

  問:即身成就,是否比中陰身成就爲高?

  師:即身成就與中陰成就,皆各有種種層次上之差別。若論兩者之差異,中陰成就,剎那即彙歸法性,或往生淨土;而即身成就,則更可藉此身廣度衆生,倘證虹光身,則可常住世間,隨時隨念,普現十方衆生之前而度之。若就究竟而言,在果位上,兩者並無差別。

  

  問:禅宗之修證,與本宗有何不同?

  師:禅宗所證本體,與本宗相同,但在契入方法上各殊。另本宗更著重發大菩提心,仗咒力、願力,以及上師、本尊、護法之叁密加持力,速證本體後,更起度生大用。

  至于禅宗所證之境界,大約近乎我們大圓滿之前半部。六祖雖然肉身不壞,但就長時劫而言,仍有壞滅之期。而藏密甯瑪巴之大圓滿,卻可即此肉身,證成五彩虹光身,而如蓮華生大士以及許多祖師一樣,常住在世,真正無生無死,不壞不滅。

  

  問:何謂虹光身?

  師:修持大圓滿法成就者,可以在世時即此肉身舉體化爲虹光,這是最高境界,如蓮華生大士等先賢大德,即是如此成就。次者,亦可于臨終之時,將色身化虹而去。

  這並非不可思議之事。在科學上,質能可以互變。我們密乘行者,把此質礙之色身,轉變成能量之光明,亦並無玄奇。

  

  問:虹光身是否亦分層次?

  師:行者隨著修持,慢慢可見自己色身起種種變化。初步是自見肉身發光如光蘊,或光明圍身數寸至數尺,但用手觸摸尚有實體。逐漸進步,到最後當如蓮華生大士,坐于藏王之前,藏王頂禮其足,竟觸額于椅。因蓮師已無質礙肉身,舉體化爲虹身。但入此道者可見,未入者則不見。當你修證至某一境界時,自然明白:佛是如語者、實語者,絕不诳語者。

  

  問:臨終最高可達到何種成就?

  師:倘在世時,已有法性光明顯現之經驗,則在臨終明光剎那顯現,便可當下認證,而彙歸毗盧性海,證入法性。

  

  問:祖師圓寂後,身體縮小如嬰兒大小,是何境界?

  師:是已達有余涅槃,而尚未至無余涅槃之境界。待舉體化爲虹光,方入無余涅槃。

  問:荼毗時天空出現彩虹,是何道理?

  師:乃是彙歸法性之意。

  

  問:爲何有些古德圓寂後,可以由中脈發火,將色身荼毗?

  師:乃因修「拙火」,臨終可依叁昧火,將色身荼毗。

  問:這算不算虹光身?

  師:不算,虹光身並非臨終以拙火燒去色身,而是將色身轉化爲虹光。

  

  

  〔八、往生〕

  問:本宗弟子舍報後,可以往生何處?

  師:無上密宗,最高可至究竟成就,且不論根機利鈍,只論精勤與否。是以本宗弟子,如深信、切願、力行,持之以恒,舍報後往生有叁種層次:最勝可彙歸法性常寂光土,爲十一地至十叁地之境界;次者可安住實報莊嚴土,爲七地至十地境界;最低亦可淨業往生方便有余土,爲初地至七地境界。

  

  問:所謂帶業往生,將來是否仍要回到娑婆世界,將業償盡?

  師:帶業往生,是在此世界上,業障還未消盡,但命已終盡,即乘阿彌陀佛之大願,將業帶到極樂世界,于彼處慢慢修行消業,然後成佛,不需再回娑婆償債。

  但亦有淨土行人,或大菩薩,發願來此娑婆世界廣度衆生。在娑婆修持,有其殊勝之處。因在極樂世界修行,須經無量劫,業障才得消盡;但若在娑婆世界,修持無上乘密法,或一乘佛法,則在短短數十年中,就能即身成就。是以極樂世界許多尚未圓滿成就之行人,皆發大願,再到娑婆世界來,現無量差別身,自行、度他,令娑婆有情皆得往生淨土,以期早圓福慧,究竟成佛。

  問:是否他們再來時,也正是他們因果成熟時?

  師:衆生從發心到證佛,都不離因果。凡乘願再來者,雖說都能一生成就,但其尚未消盡之宿業,依舊隨身帶來。試想:同是出家,有些法師具備莊嚴道場,但有些法師,卻在山洞獨修終生。此亦不過是依其宿世所種之因,隨緣而現而已。若過去世已廣度衆生,則下一世自有無數弟子護持。若過去世只顧自己修持,則當他再來時,亦只能在山中獨修。

  

《第二篇:心法要義 貳、辨類析微 叁、修證位次》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