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修證位次
〔一、證前〕
問:若我們此生未能徹了心性,當如何使來世不致沈淪?
師:你今既遇此無上密法,即當精進修持,以求即身成就,不當更有墮落恐懼。若此恐懼不能克服,則是信心不夠。無論顯密,行者皆應以發願度衆生成佛爲第一要務。若真能實發宏願,願行相應,便能蒙十方諸佛所護念,生生世世,由劫至劫,值遇諸佛,直至成佛,永不墮落。你可參照佛經上,所有諸佛菩薩之大願,擇其一二,學發勝願,亦可依自己心願而發。久之,菩提心堅定,便可發更深重之願。到最後無行非願,無念非願,方爲了義。
問:菩薩轉世,還需修否?更有煩惱迷惑否?
師:若是乘願再來,即使釋迦佛,亦須如衆生一般修行,以示與衆生平等,使衆生對成佛有信心。
至于煩惱迷惑,大凡乘願再來者,必乘其願力,遇善知識,而不致迷昧前因。即使受苦,亦是如幻而受,總不致作惡而惱害衆生。
問:乘願再來者,是否一生下,即知自己是乘何願而來?
師:並不知道,必待其修得宿命通,方能了知自己過去是乘何願而來。
問:修到何程度,方能不入輪回?
師:無明未破,都要輪回。若菩薩證初地,初破無明,初證本體,則可不再流轉生死。
問:何以初證本體,便可免去輪回?
師:因證到本體,即使是短暫時日,乃至僅止剎那,雖僅爲初證,于世法六塵尚未能完全免去染著,然而當其臨命終時,法性光明現前,便可當下認證,而契入法性,故可免于輪回。
問:何時方能說法度生?
師:首當明了:諸位無始輪回迄今,幸遇圓覺宗無上密法,覺悟生死,精勤修道,發心度生,此一一皆爲夢境,是幻非真。猶如諸位各夢自身爲蜂、爲蟻,枉受無量生死輪回勞碌之苦,而不自覺。如今其中有一蟻夢醒,明白自己原爲金剛乘弟子,本非蜂蟻;但見周圍仍有許多同門在夢,夢爲蜂蟻,不能自醒;其中又有第二人被喚醒,亦明見自己實非蜂蟻,但見周圍仍皆蜂蟻、或見其中仍有一蜂一蟻,則此前後二人皆未全醒,所見蜂蟻仍爲夢見。是故若仍見有衆生可度,乃至尚有一衆生可見,即猶不能說法度衆生,因此人之見尚未清明,此人之悟尚未透徹,猶在夢未醒。
其次,當更明了:正夢之時,並無真實蜂蟻因夢而增;醒來之後,亦無蜂蟻因醒而減。諸佛度衆生,亦複如是。雖廣度衆生,而佛界不增、衆生界不減。唯隨因緣,如幻度生,令夢中之蜂蟻醒悟。十方諸佛,皆以此本來清淨靈明之體性,教導衆生如幻之妙義。諸佛之真身,猶如摩尼寶珠,
映現法界一切情器,以大悲故,隨衆生因緣,普現色身而施救度。
問:衆生既爲自心如幻而顯,成佛後仍有衆生可度嗎?
師:成佛仍不舍大悲,示現應化身,廣度如幻衆生。雖如幻度夢裏衆生,而衆生本空。
〔二、證悟〕
問:修到什麼程度,需要閉關?
師:當悟見本體,證得空性之後,需要保任成片之時,最好是能閉關,否則極易被塵境所轉。但若在塵境中便能保任,則較之閉關保任更徹底。許多大德,在山中保住得很好,一旦到六塵中,便不能保持。
當知菩提之道極爲漫長,即便窮盡此生數十年之時光,亦不可能證得如釋迦牟尼佛之十叁地正等正覺。若得以修持無上心法,則可縮短許多時間,如密乘與禅宗,都能此身徹了。但此即身成就,並非即刻成就十叁地,而是從登初地、漸次修至十地。此生若能悟見本來,便已超越一大阿僧祇劫。隨後由此起修,此時即需要閉關,保任、以至徹證。最後,還要起教化之大用。此境界之教化,已不再單指人類而言,而是以十方法界爲對象。若非如此,怎能一生便證到第十地?十地以後,仍須再上,才能究竟。
問:密宗也講「悟」嗎?
師:當然講悟。然而悟後,還要令其堅固不動,恒常不變;之後還要以整個法界衆生爲度化之對象,起無邊妙用。
密宗于契入本體之修證上,有許多殊勝方法,能引導行者消業除障,而契入法爾實相;且悟入本來以後,還能不離本體,生起各種度化衆生之大能妙用。由這兩點,可顯示密法之殊勝處。
問:開悟對修持有何意義?
師:其實世間最難之事,便是悟見本來。倘未開悟,則終日仍是在妄見上打轉。只有見到本來,才有個下手之目標,方爲正修。
問:在未開悟時,修一切法,豈不是沒有意義?
師:不修心法,何能開悟?時時持咒修心,不染六塵,不住空有,即爲淨修。宿業既消,新業不生,業種便斷,頓破無明,斯出叁界。倘起念,則思惟以種種方便,度盡衆生,即轉妄念爲淨念矣。
問:依此淨念修持,是否即是「以幻修幻」?
師:對的,以幻修幻,而證真常。
問:爲何有些人修持未久,卻較早證悟?
師:容易證悟之人,皆是心心念念爲衆生,而不考慮自己個人之榮辱得失、名利財富。此則我執輕微,對六塵之貪著分別易于泯除。唯泯我執和分別取舍,自性方能顯現。
問:未證悟前所觀想之衆生,是否證悟後皆能令他們得度?
師:對的。隨自己修持功德之深廣,過去觀想所及之衆生,皆能令其得度。
問:是否受了「畫龍點睛」的灌頂,便可即刻開悟?
師:受灌者必須已修持至相當程度,如龍體已具,只差點睛,便可化爲真龍,脫穎而出,一超直入。倘若未具根器,又不精勤,即使灌了「畫龍頂睛」之頂,亦無法開悟。
問:是否初證即表示明心見性?或是要先明心,後見性?
師:現在末法衆生,初證往往僅是明心,要到第七地無生法忍、第八地不動地,方是徹見本性。
一般人所謂之悟,僅屬六識知見;明心則是真正悟見本來,非六識知見。見性則是徹證本來,恒常
住于開悟境界,無須著意,日常生活六根出入六塵不受幹擾,恒常住于如如不動之體性,謂之見性。
問:如何修才能明心見性?
師:就以你現在念四皈依而論:「南無咕噜貝」,第一遍皈依目前之親傳上師,第二遍是皈依十方叁世之傳承上師,須知此虛空中之上師,實是無量無邊;第叁次,便已經進入無相上師,即皈依上師之本體,亦即你所欲「明心見性」之「性」。
欲明心見性者,先須明了佛之法、報、化叁身;欲成佛者,先須了解何者爲真正之佛,何者爲永恒不生不滅之佛。須知應化身佛,如釋迦牟尼佛,其形相亦有生有滅。而我等所欲證之真佛,則爲不生不滅,永恒常住,此乃每一衆生之所本有。但須不執世法,念念返聞「本體」,先照「華藏上師心要瑜伽」心咒之前那一段起修,而後再依上師所傳之心法,依次修行,必能明心見性。
問:《楞嚴經》中五十種陰魔,是明心見性後的現象嗎?
師:是初修至相似覺過程中(明心之前)所顯之現象。
問:是否明心見性,即不受業累,而可代衆生受業?
師:證本來仍受業,因果不昧故。但既了知身心世界是幻,則如幻受之,不起煩惱。若發心廣度冤親債主往生淨土,則爲最殊勝之消業方法,業力隨之化消。
至于吸取衆生業力,代衆生受業,自己多少將承受些許,否則果報不能消。證空尚淺,則承受較多,深證空性,則承受輕微。
問:是否有可能雖已明心,但是由于習氣未淨,所以仍有傲慢之言行?
師:衆生無始習氣太深,雖已明心,但從初地到七地皆是在除習氣。但即使仍有傲慢習氣,亦是愈來
愈少。
問:明心是否即五蘊已空?
師:初明心,五蘊齊空,僅爲剎那或暫時,而未能久住。須如《楞嚴經》中所雲,逐一解開五蘊無始結縛,方能五蘊全空,而徹見法性,達不動地。
問:是否證初地即可六通具足?
師:不!即使七、八地,亦尚未六通具足。六通具足大約須到十地以上。初地到十地,亦有多少不等之各種神通,然而無法起遍法界之大用,尚屬有礙,不能像釋尊僅眉間放光,便能照見東方十億佛土,並令所有弟子都見到。
問:見性後雖未六通具足,某些神通是否也會現前?
師:依個人修持之因緣及宿根,見性後有先發眼通者,亦有先發耳通者,其余類同于此,亦不過如幻而顯。
問:見性後看經典,與見性前,是否有所不同?
師:見性後看一切佛經,皆能了其真義。
〔叁、勝進〕
問:像一些古代禅宗大德所留下的語錄所記載的一些覺受,大約都證到什麼地步呢?
師:有的是證到初地,即剛剛開悟,有的是成片,有的則是徹證。見本來便登初地;能一天二十四小時都不爲塵染,應到四、五地;之後到徹證,即無生法忍,便到第七、第八地,才是真正永恒不
動。語錄所講大多是就本體,或從這角度講,或從那角度講,或從體上講,或從用上講。
問:初地到八地,是否依修心程度,而有粗細煩惱惑業的不同?
師:對的。初地到八地,屬修道位,煩惱惑業逐漸清淨。
問:有雲:「登地後心如大地,二地之心量如兩個大地,成佛心乃遍法界。」是否如此?
師: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莫生分別。所謂遍法界,並非口說或心想,乃是如實證量。證本無量,說爲有量,非假非真,不可執著。如法實修,自能了知。
問:一即一切,十地菩薩剎那可修無邊功德嗎?
師:是功德者,即非功德,是名功德。《金剛經》雲:「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萬法無不如是。
問:功德若非究竟,衆菩薩以何成佛?
師:由菩薩到成佛,均非真非幻。凡有一名、一相、一念可得者,皆非究竟。《金剛經》雲:「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即是此義。
問:在《密勒日巴尊者傳》裏,有一個弟子,已見…
《第二篇:心法要義 貳、辨類析微 叁、修證位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