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空性观(北京大学哲学系演讲)

  

佛教空性观

  

——北京大学哲学系演讲

  

(2010年6月24日上午)

  

思考题

  1、学习空性有什么必要?请引用中观五大因来说明,佛教中怎样抉择万法皆空?你对此能生起定解吗?

  2、为什么说现代物理学的发现,比前一代物理学家更接近空性?它又有哪些不足?这种观点与佛教有何相似之处?这对你的认识有什么帮助?

  3、为什么说佛教跟其他宗教相比,有不共的超胜之处?请从大悲、智慧两方面进行分析。

  4、如果说究竟实相中一切皆空,那我们的起心动念、佛陀的功德庄严又从何而起?怎样才能通达这种境界?

  5、学习这节课后,你的价值观、人生观有什么变化?

  主持人致辞:

  今天非常荣幸能请到索达吉堪布,给我们讲一讲藏传佛教的思想。

  堪布这次能来北大,是一个很殊胜的因缘。大家都知道,藏传佛教有许多非常优秀的东西,也有它的教育思想,可是当今学术界,对此研究得还不充分,在教学上有欠缺。而且,藏传佛教与藏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在这方面,我们了解得也不是很多。同时,堪布的修证境界非常高,若能从另一个层面上介绍佛学,跟我们这些大学老师讲述佛学,可能完全不一样。

  北大历来推崇多元文化兼容并蓄,我们的学生在学术上也有一种包容和热爱,所以今天真的很荣幸能请到堪布到北大哲学系作一个讲演。这次的活动,很大程度上,是由热心于藏传佛教研究的一些同学发起的。他们的这种热情,我们一定要悉心爱护,这对我们老师也是一种鞭策。我们这些老师,基本上都是研究汉传佛教、印度佛教的,所以同学们的热情,鞭策老师们也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下面,我们师生一起来听堪布的开示,掌声有请——

  

缘 起

  今天,很高兴来到北京大学哲学系,跟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藏传佛教空性与如来藏方面的道理,并将自己的一点心得与大家分享。我本人而言,虽然跟你们的身份不同,但也是从事教育、当老师的,至今教书传法将近二十多年了。在座的各位教授、老师,大多数也一直在教书育人,从事伟大神圣的教育事业。所以,我们彼此之间共同研讨、共同学习,是很有必要的。

  我是第一次来北京大学,发现这里的学习氛围很好,尤其是禅学社、耕读社等许多社团,对宗教的研究比较深入,所以这次跟大家交流,是十分有意义的。其实,人与人之间互通有无非常重要。我作为一名藏族僧人,除了研究藏传佛教以外,也需要学习汉传佛教,以及现在大学里有价值的科技知识;而你们作为高等大学的老师和学生,也应把目光放在藏传佛教及其他宗教的甚深领域上,通过这样互相了解、取长补短,对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等都会有很大帮助。

  所以,下面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一方面会介绍自己对佛教的了解,同时,大家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把心里的怀疑、不解说出来探讨。我们佛教徒有一种毛病:刚开始学佛时疑惑重重,但到了一定时候,就好像问题都没有了,最后什么也不想问,这种行为不可取。你们作为北京大学的学者、才子,相当有才华,智慧也很敏锐,因此,希望通过这次的研讨、沟通,每个人都能得到一些利益。

  

一、学习空性的必要性

  大家都清楚,人类在如今的21世纪,物质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不管是科技、经济都发展得极为快速。可是在这背后,人们的伦理道德却不断下滑。就传统文化而言,孔孟思想曾是汉地的主流思想,对道德规范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六七十年代的一场“文革”,却让它受到了历史性的毁灭,现在虽有许多有识之士想把它恢复过来,但就像奄奄一息的病患无法马上痊愈一样,仅仅靠几个人的努力,很难真正力挽狂澜。

  因此,大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非常重要,而且,这些美德不仅要在理论上精通,更要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去。否则,你连基本的人格都没有,为人处世、接人待物也不过关,那即使学问再高、智慧再尖锐,到了社会上也会举步维艰。

  如今在这个物质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内心越来越空虚,精神压力越来越大,烦恼痛苦也越来越多。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很多人没学过空性法门,对世俗中的东西有强烈实执。因此,人们要想获得快乐、安逸,就一定要对空性法门有所了解,不然的话,始终随着欲望而奔波,一辈子会成为欲望的奴隶。

  而若要了解空性法门,最好是系统地闻思藏传佛教,因为它完整地保留了2500多年前佛陀的清净思想。这些思想虽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但至今仍然完好无损。正因为如此,现在东西方的许多学者,都把目光或好奇心纷纷投向于藏地,希望能一探其中的奥秘。

  那么,佛教的思想究竟是什么呢?就是佛陀所宣讲的八万四千法门,归纳起来即是三转*轮的内容——第一转四谛*轮、第二转空性*轮、第三转如来藏*轮。其中,第二转*轮中宣讲空性的经典,最全面的是《大般若经》,它的内容相当深广,今天短短的时间内不可能三言两语就讲完,但我还是会用些简单的语言,尽量概括一下它的要义。

  

二、佛教怎样抉择万法皆空

  你们若想通达般若空性,最好能先学龙猛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这部论典用非常甚深、精细的推理方法,抉择了一切万法皆为空性。藏传佛教虽分为格鲁、宁玛等不同教派,但实际上每个教派都要精通该论。而在汉地,尽管不像藏地一样,有广泛闻思中观法门的传统,但历代大德也要学习《中观根本慧论》、《十二门论》等诸多论典。

  其实,学习空性法门,靠的不是信仰或崇拜,而是智慧的观察。中观有许多推理方法,归摄起来有五大因,下面就对此作个简单介绍:

  1、金刚屑因:是观察万法产生的“因”无自性,也就是说,一切法不是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进而抉择诸法是无生空性。具体来讲,倘若万法是自己产生自己,就会有无穷生的过失;若是依他而生,黑暗中也可以产生光明……这种推理方法,在月称论师的《入中论》中讲得很细致。既然万法的“产生”无有实体,那么它的“存在”也不成立,最后的“灭亡”也没有,通过这种金刚屑因,就可以抉择一切为空性。

  2、离一多因:首先观察“一”是否成立,通过详细分析,就会发现根本没有“一”的实体,这样一来,由“一”组成的“二”等多体法也不存在。比如说,这里一个人也没有的话,便不可能有十个人,因为“十”是以“一”为基础安立的。

  那么,“一”怎么不成立呢?就拿一个人——众生最执著的“我”来说,这只不过是虚妄分别念假立的,真正去剖析时,头不是“我”,手不是“我”,脚不是“我”……如此一一观察下来,根本找不到一个实有的“我”。这时你才明白,原来人们只是把五蕴聚合妄执为“我”,实际上“我”的本体绝不存在。依此类推,万法的本体皆可抉择为空性。这种推理方法,在麦彭仁波切的《中观庄严论释》中有广泛叙述,大家可以去参阅。

  3、破有无生因:是抉择万法的“果”无自性。其观察方法是“有法不应生,无亦不应生”,也就是说,果若在因位时存在,就不必再生,因为已有之故;果若在因位时无有,则永远不能生,犹如石女的儿子。这种推理,在《中观根本慧论》中讲得比较多。

  4、破四句生因:是同时观察“因”与“果”,在中观的《二谛论》里运用过。其观察方法归摄起来有四种:一因能否生多果,一因能否生一果,多因能否生多果,多因能否生一果。通过这种方式观察,可以破除对因能生果的实有执著。

  5、大缘起因:是抉择万法的“本体”为大空性,一丝一毫也不可得。此推理在《中观根本慧论》、《宝积经》、《楞严经》、《华严经》中,都直接或间接提到过。我们平常所执著的身体、生活、感情及山河大地,虽然看似实实在在,但这只是迷乱显现前的假象,倘若用智慧去观察,包罗万象的一切法决定不存在。这种境界相当甚深,宗喀巴大师在《缘起赞》中也讲了,在这个世界上,唯有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才能通达并宣说。除此之外,外道虽然也讲了一些空性,但这种空性只是单空,而不是缘起性空,故并不究竟。

  所以,大家在认识空性时,千万不要把空性等同于“不存在”,否则就会堕入另一个边。要知道,不管是有边、无边,皆为实有的执著,有了这种执著,就会产生痛苦而不得解脱。诚如《六十正理论》所言:“若许有实法,则生大贪嗔。”你只要承许一个法是实有,就会因此而产生贪嗔烦恼,进而依之造业,流转轮回。反之,假如你想获得解脱,息灭自他一切痛苦,就要希求空性法门,开启无我智慧,斩断任何执著,《入行论》中也说:“故欲息苦者,当启空性慧。”

  

三、现代科学对空性的探索

  所谓“空性”,佛教大小乘有不同的理解。小乘认为,器世界的一切不可能无中生有,所以要有个最小的组成单位——极微,它是一种实有存在的色法。在他们看来,整个物质世界以极微而空,极微本身却不能空。因此,这种“空”并不彻底,小乘所证悟的空性,只是法无我的一部分。

  现代物理学的理念,与小乘观点极为相似,他们也认为,物质的组成必须要有个最小单位。19世纪,人们认为最小的单位是分子;20世纪,发现分子可以再分为原子;随着高科技仪器的发明,依次又有了原子核、电子、中子、质子等概念;近年来,又发现…

《佛教空性观(北京大学哲学系演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