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哲学系问答
(2010年6月24日上午)
(一)问:我是北京大学数学系的硕士。我有一个问题是:关于第二转*轮、第三转*轮,佛教中有很多很多经论,包括您翻译、传讲的著作也是汗牛充栋,非常非常多。但我们作为普通在家人,没有专门闻思的机会,您能否推荐一两部比较完整的经论,让我们能对佛教大中观的见地生起一种定解?
答:我刚才也讲了,第二转*轮方面,应该次第修习《中观根本慧论》。如果有时间,最好也学一下宁玛巴麦彭仁波切造的《中观庄严论释》,它叙述了唯识宗、中观宗合二为一的观点,说明一切法在胜义中皆为空性,世俗中如梦如幻地存在,这种存在怎么样转为道用。所以,若想对第二转*轮产生定解,最起码也要闻思这两部论典。
第三转*轮,最好是学习《宝性论》和《赞法界颂》。关于《宝性论》,麦彭仁波切曾为此造过注解,觉囊派也有一个注疏。法王如意宝一生中讲过两遍《宝性论》,第一遍已经圆满了,但在讲第二遍的中间,示现了圆寂。最近我们学院的法师也在讲这部论,因为它对第三转*轮认识得非常透彻。至于密法方面,你若得过一些不共的灌顶,自己也有时间修加行,则可次第性地了解《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这些窍诀确实很殊胜。
我本人而言,虽对中观法门极有信心,但对大圆满的窍诀更有信心。为什么呢?因为佛教的教理浩如烟海,短暂的人生中不一定能全部了解,但依靠大圆满的殊胜窍诀,再加上自己的信心、上师的加持,这几个因缘聚合时,心的本来面目很容易了达,这对我们迷茫众生来讲特别珍贵。其实,人生几十年一晃就过了,若能在此期间播下解脱的种子,乃至得到胸有成竹的解脱把握,这才是最重要的!
(二)问:我是外交学院刚毕业的研究生。我在学《中观庄严论释》时,看到麦彭仁波切反复讲“中观有无承认否”,说这是中观的一大难题,您讲课时也再三强调这个问题很重要。但很多人可能都不明白它为何这么重要,能否请您开示一下?
答:“中观有无承认否”,不仅在《中观庄严论释》里提及过,而且也是《定解宝灯论》的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它被再再地强调呢?因为当时在藏地,中观法门非常兴盛,格鲁派、宁玛派、萨迦派的很多智者,对此持有不同观点,并产生了一些辩论,故麦彭仁波切才会在不同的论著中,反复剖析这个问题。
实际上,此处所讲的“中观有无承认否”,是指中观在最究竟时到底有没有执著。龙猛菩萨曾说:“我无承认故,我即为无过。”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他在《中观根本慧论》中抉择万法时,“有”的承认也没有,“无”的承认也没有,因此,本来实相远离一切戏论,这种观点没有任何过失。
现在物理学家认为物质的最小单位是夸克或场,小乘宗承许微尘实有,唯识宗断言阿赖耶识不空,中观自续派认为名言中诸法的自相存在,其实这些只不过是语言上的承许而已,一旦真正去观察,其本体根本不存在。所以,诸法的实相用语言、思维无法描述,佛经中亦云:“不可言思智慧到彼岸。”
如果你对密法稍微有所了解,那用窍诀的方式观察心时,对这个道理也很容易明白。你看,心的本体不成立为“有”,但说它“没有”的话,还有个明明清清的东西,这一点用言思没办法表达,其实它就是万法的实相,也可以叫如来藏、佛陀的本来面目。
因此,在麦彭仁波切的诸多论著里,这个问题特别关键。中观在哪些场合承认存在?哪些场合不承认存在?自续派和应成派之间有许多尖锐的辩论。通过了解这些,能令人慢慢懂得心的本性一无所得。但一无所得并不是单空,这种境界相当甚深,超越了一切分别寻思。否则,假如实相只是分别念的境界,那我们每个凡夫人都能明白,也就没什么高僧大德或开悟者了。
(三)问:我是北大教育学院的学生。我想请问您:丛林以上僧团的教育或佛学院的教育,和现在社会上的学校教育相比,您认为有哪些独特之处?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
答:很好!我们作为从事教育的人,对于这个问题,还是很需要关心的。
刚才也说了,虽然我的身份是僧人,但多年以来一直是个“老师”。当然,我们当老师跟你们有点不同,你们的待遇也好、条件也好、名声也好,远远都超胜我们。我们只是在一个山沟里,以非常简单朴素的生活,完成了二十多年的使命。但我们所追求的,并不是通过教书得什么金钱、名声,而是希望将此甚深的佛法,尽量传给下一代,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为什么呢?因为人类的发展,并非仅仅体现在经济上、军事上,更重要的是,要看人们的思想有没有提升。
而寺院里的僧团教育,就是围绕着善良、利他、忘我展开的,这种教育跟学校教育有极大的不同。我曾看过小学、中学、高中、大专的很多教材,但里面主要是讲些故事,如小猫怎么样、小狗怎么样……德育的内容却比较少,这是相当遗憾的。所以,作为高等学校,理应学习古人的《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同时,我们的僧团、佛学院,也需要学习高等学校的科技知识。这些虽不必当成主课来抓,但也应该适当了解一些。否则,很多出家人、乃至高僧大德,对当前发生的重要问题、高科技对佛教理论的印证,以及于人类有利的环保、慈善等理念一窍不通,只是成天一心念阿弥陀佛,那在这样具多元文化、合作性特别强、竞争非常激烈的社会里,要想将佛法弘扬开来,可能相当困难。
前段时间,我们在一个县城里,把有些知识分子和高僧大德召集起来,开了一个研讨会。通过这次会议,大家都得到了很大收获:有些寺院的出家人,平时缺乏对现代知识的了解,通过听取一些国内外的重大事情,让自己大开眼界;有些高等学校的知识分子,尽管懂一部分世间学问,但道德或佛学的教育却从未涉及,甚至连《弟子规》也没有学过。后来每个人依靠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利益。
所以,现在的学校对宗教研究非常有必要。听说你们宗教系的老师、学生,因为自己的信仰或爱好,在学习科技知识的同时,长期专心致志地研究佛教,这对人生来讲十分有价值。我本人而言,在有生之年中,只要有因缘弘扬佛法,哪怕只有一个人听,也想每天讲一点课。为什么呢?因为思想的传播、经验的交流,确实是最有意义的!
(四)问:我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博士,刚才听您讲佛教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利他,但佛教也讲自他二利,请您开示一下自利和利他之间的关系。
答:通常来讲,自利有两种:一是暂时的,一是究竟的。暂时的自利,就像《药师经》等经典中所言,依靠佛法可以求财得财、求名声得名声,所以佛教也并不是不提倡自利;究竟的自利,就像小乘行人在不损害众生的基础上,为了自己而一心一意希求解脱,这也是佛陀所开许的。
而大乘佛教,则是以利益众生为主,利他的同时,自利也能自然成办。就像世间的一个老师,利他心特别切的话,即使不会考虑自己,衣食住行也不成问题。
因此,佛教的大小乘中,自利、他利有明显的差别。
问:《金刚经》中有句话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现在许多人只重视“无住”,比较容易忽略“生心”。请您从藏传佛教的角度给我们开示一下,无住、生心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个无住而生的心,又是什么心?
答:我原来讲《金刚经》时也说过,“应无所住”是讲空性,一切法在空性中安住,除了空性以外没有其他,即第二转*轮的意义;“而生其心”是讲空性的同时显现不灭,如来藏光明可以在空性中产生,即第三转*轮的意义。六祖在听《金刚经》时,为什么听到这一句便当下开悟了?原因也在这里。
所以,这段文字特别重要,你们方便时,可以看一看我那个讲记[1]。它前面抉择了空性,后面抉择了光明,亦即我们所说的现空双运、明空双运。所谓明空双运,“明”就是心的本来面目,“空”是抉择它时找不到一个实质,这两者本体并不是分开的,而是无离无合、融为一体的。只不过众生没有了达这种境界,而《金刚经》恰恰谈到了这一点,因此,后来许多大德在读诵时,经常念到这里就开悟了。
你们对《金刚经》全部记不住的话,也要经常念这一句。它虽然是很简单的语言,但却完整诠释了心的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大圆满中也是这样讲的。这种明空无二无别的本体,不论你起分别念还是不起分别念,都不会离开,但这种境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一定非要用文字来描述。
(五)问:我是北大哲学系的学生,想请教您:《心经》中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单从字面上看,这两句话好像是一个意思,但又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出来了,不知道它们在思想上、修证上是不是有很大不同?
答:“色不异空”,是指色法的本体是空性。关于这一点,理论上可用中观推理来抉择,窍诀上可让一个开悟者对你直指。像禅宗的话,有些上师对弟子狠狠地打一打、敲一敲,他马上就开悟了;像密宗的话,灌顶时依靠水晶的指点,也可以认识心的本性,在这个时候,很容易明白色法其实不离空性。
“空不异色”,这里的“空”并不是不放东西、空空荡荡的一个地方,而是指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也就是万法的本性。这种空性不离色法,所有的色法跟空性无二无别,此境界只有大中观才可以描述,世间人或小乘宗根本无法触及。现在很多人在抉择空性时,往往落入一个单空,比如碗里不存在东西,就认为这个碗是“空”的,但究竟实相若只是单空,这种境界连我们的分别念都可以缘取,佛陀又怎么会说它不可思议?
因此,“色不异空、…
《北京大学哲学系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