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与人生
——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演讲
(2010年6月24日下午)
思考题
1、宗教与科学之间是什么关系?请从两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2、当今道德沦丧的现象有哪些?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若想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应当怎么做?
3、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它来源于什么?佛教对此起什么作用?你快乐吗?
4、马克思说过“宗教是鸦片”,这句话的本意是什么?后来被错解成什么意思?你受过它的影响吗?马克思对佛教到底持何态度?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下午好!很高兴与北京大学禅学社、耕读社、医学社等许多社团的师生们一起交流。
我们集聚在这样的环境中,也是一种因缘,更确切地说,这是一种佛缘。按照佛经的观点,若没有各种因缘聚合,万法是不可能形成的。因此,我和你们能在这里共同探讨、沟通,确实是彼此之间的一种缘分。
今天要跟大家交流的,是“信仰与人生”的问题。那什么是信仰呢?略而言之,就是对某种主张、宗教或某人极度仰慕,并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它分物质信仰、伦理信仰、宗教信仰等许多种。正确的信仰,对整个社会来讲不可缺少,有了它,人们才会有道德的行为、良好的心态,否则,就会产生种种负面现象。所以,在当今时代,关心信仰问题十分有必要。
一、信仰≠迷信
信仰的内容虽有很多,但我个人是一名佛教徒,所以今天所讲的,主要是宗教信仰。
如今全世界有无数宗教,每个宗教都有各自的教义,但你不管信仰哪一个,都需要有理性的智慧。现在很多人的信仰,常常是种迷信,他们到一个寺院、见了一位上师,或者接触某个宗教群体时,身心得到宁静、安乐,就将它认定为自己的信仰。可这种信心是非理性的,很容易随外缘而转变。那什么样的信心比较稳固呢?比如你对佛陀、佛法、僧众有信心,这是依靠智慧长期观察、反复对比,最终完全明白三界最伟大的是佛陀,他所传的佛法极其殊胜。这样的信念并非只是心血来潮、人云亦云,也不是仅停留在口头上、文字上,而是发自心坎深处的一种体会,这就被称为不退转的信心。
在座的知识分子,务必要希求这种信心。否则,自己的信仰特别盲目,带有一种迷信成分,那一旦遇到不太顺心的事,就很容易对所信仰的对境产生邪见。因此,只有建立在智慧、正见基础上的信心,才是最为可靠的。
我本人而言,多年来一直从事翻译工作,同时也在给一些人讲经说法,在此过程中,自己深深感觉到,正确的信仰很重要。现在这个社会,只要拥有名声财富,就像有些球星、明星,成千上万的人便会去疯狂追逐。目的是什么呢?也不是自己想当明星,只不过想跟他说说话、拍个照而已。若用智慧进行观察,这样做又有什么意义呢?可能他自己也搞不清楚,只是糊里糊涂地去追随,这种行为就是源于不正确的信仰。
你们各位长期研究文科、理科等学术知识,智慧应该很敏锐。那么这种智慧——最初听受有关知识,然后再去领会、思索、观察,最终体验到那种意境,跟佛教中的闻思修也很相合。既然你们有这样的智慧,就应该好好观察自己的信仰,并树立一种正信,而不是迷信。若能如此,则无论对你个人还是社会群体,都是发展、进步的一种动力。
二、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关系
1、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瘸子
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对宗教的学习、研究不可缺少。记得爱因斯坦说过:“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瘸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这句话虽有不同解释,但我认为,前半句是指依科技所取得的发明、发现,如果没有宗教指导,则必定是盲目的。为什么呢?因为佛教、儒教、基督教等大多数宗教,都有导人向善的一面,科学若没有以此为前提,反而一味地急功近利、唯利是图,那最终会导致什么样的下场?只能是人类自己毁灭自己。
所以,现在的知识分子,尤其是从事科学工作的人,对宗教的希求必不可少。假如你没有正确的信仰,成天盲目地追求物质,那在这个社会上,也许你的事业、财富、名声、地位等很成功,但它所带来的不一定是快乐。如今,常听人说“某某高校的大学生自杀了”、“某某成功企业家跳楼了”、“某某高官领导服毒了”……据统计,这几年跟前十年比起来,人们的幸福指数越来越低,自杀率却越来越高。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人们缺乏信仰,除了维护自己以外,根本不在乎他人的利益,也不在乎整个社会的和谐,这样一来,即使外在的生活五光十色,令人眼花缭乱,但实际上,自己内心也非常困惑、焦虑、痛苦。所以,这个社会特别需要宗教信仰,不然,物质文明越发达,伦理道德就会越下滑,久而久之,人类必定自取灭亡。
我平时不管是一人静坐,还是跟别人交流的过程中,始终都重视信仰的作用。尤其对如今很多人来讲,若能多多少少接受一点佛陀的智慧,这的确很重要。否则,你得个人身却没与佛法结缘,就这么白白浪费掉了,就像在大海边渴死一样,实在特别可惜。现在不少人每天忙忙碌碌地追求,可是到头来,空空一世、一无所得,只有在后悔不已中撒手人寰。这种非常可悲的景象,在我们眼前已上演过无数次,故希望大家不要重蹈覆辙,而应将目光专注于佛陀无与伦比的慈悲与智慧上。
1)佛教在大悲方面的不共之处
佛教的智悲,其实远远超过其他宗教。尽管其他很多宗教对人类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尤其像美国等西方国家,正是由于基督教的引导,才让他们摆脱了诸多困惑,得到心灵上的慰藉。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宗教的教义只提倡保护我们人类,却不涉及一切有生命的众生,这在大悲的广度上还不太够。那么,为什么要悲悯天下一切众生呢?因为它们的生命跟人类一样宝贵,它们同样希求快乐、逃避痛苦。然而诚如《入行论》所云:“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这些众生由于愚昧无知、智慧鲜少,以至于虽想解除自己的痛苦,却反而去造招致更多痛苦的因;虽想求得快乐,却将自己的乐因当成仇敌一样消灭了。
现在好多人也是如此,由于后天的生活、教育所致,追求快乐的因缘根本不知道。在座的很多大学生,在世间上你们是成功的,因为从无数的莘莘学子中脱颖而出,顺利考上了北京大学。但到了这样的学校后,你想过没有:追求快乐的因是做善事,避除痛苦的根源是断除恶业?倘若对此一无所知,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正见都没有,那即使世人再羡慕你,从某种意义上讲,你恐怕也不能列入“智者”的行列。
当然,这样的苦乐因缘,并非因为是佛陀说的,所以就必须要承认。造恶业必定受苦,造善业必定感受快乐,这是一切万法的真相。就像吃了毒药会损恼身心;吃了妙药的话,即使四大不调也会得以痊愈,这是一种因果规律,而不是因为佛陀是万能的,就能主宰世人的苦乐。
2)佛教在智慧方面的不共之处
除了悲心广大以外,佛教在智慧上也超胜一切,不管对胜义谛、世俗谛的诠释,都找不到任何瑕疵。就拿世俗谛来说,世间包罗万象的种种知识,如天文、地理、生理、物理、化学,释迦牟尼佛早已在经典中描述过。举个简单的例子,《时轮金刚》在没有任何仪器的情况下,将一年三百六十多天的太阳运行,包括日食、月食的具体时间,算得连一个小时都不差,并能准确说出银河系和太阳之间的深妙关系。这种发现,在天文学史上可谓前无古人,从而引起了当今学者的普遍关注。
还有,佛教的医学也非常先进,像现代西医和中医《本草纲目》等中所发现的东西,在藏地医学续部里早有明示。因此,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在阅读了《贤愚经》、《瑜伽师地论》等佛教经论后,对佛陀的智慧感叹不已,他对朋友说:“释迦牟尼真是伟大的圣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于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伟大的圣哲!”
所以,在座的知识分子,对佛教应当深入了解、仔细观察。其实,知识分子的好处就是容易接受新事物,并依靠研究思维,所得出的结论不易退转;而知识分子的缺点,则是邪见比较重,怀疑心也经常产生。当然,怀疑也并非都一无是处,禅宗常说“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假如你有大的怀疑,那在研究佛教时,所得的收获也许不同凡响,最终可将相续中的疑惑遣荡无余。否则,就像现在有些人一样,对佛教一无所知便信口开河、肆意诽谤,这种做法实在令人震惊,而且也十分不可取。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中说过:“千万不可评论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则,你可能会用生命的代价,来补偿你所犯过的错误。”
因此,你们研究任何一个宗教时,务必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进行观察。当然,佛陀也并没有说“必须接受我的宗教”,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信仰宗教、不信仰宗教都有自由,信仰哪个宗教也可以随意选择。但在选择的过程中,你最好是依止真理,否则,追随愚笨者的说法而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最终导致的结果可能不太美好。
所以,各位在选择信仰时,一定要依靠智慧观察,看其教义是否颠扑不破。比如释迦牟尼佛说“胜义中一切法皆空”,你对此若没有感受的话,那只是一种纸上谈兵,没有多大意义。只有依靠理论上的抉择,真正体会到空性的意义,你才会明白了然、明然、澄然或明空无别的境界。此境界无法用语言来描述,但你却很清楚地了知,在这种境界中,众生与菩提没有任何差别。达摩祖师在《悟性论》中也说:“众生与菩提,亦如水与冰。”众生与菩提之间只是一线之隔,…
《信仰与人生(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演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