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信仰与人生(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演讲)▪P2

  ..续本文上一页正如《经庄严论》所言,觉了就是菩提,迷了就是众生。

  当然,这个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众生因为被无明、烦恼、分别所缚,自己的本来面目一刹那也没见过,始终在迷乱妄念的作用下,于六道轮回不断流转,在红尘俗世中不断奔波。所以,我们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从事科学工作的人,务必要具有明辨取舍的智慧,而这种智慧,来源于正确的宗教信仰。如果没有这个,那么科学技术再发达,也只能成为毁灭人类的因。

  2、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

  反过来讲,宗教也需要科学的支持。任何一个宗教,若想广泛弘扬到世界的每个角落,趋入有缘众生的心田,就要适应当代社会,有一定的组织化、规范化,同时,科学也要能为其教义提供佐证,否则便很难为世人所接受。

  以前汉传佛教中,太虚大师等人为了弘扬佛法,着重强调“人间佛教”。对于这种观点,我有两方面的看法:首先,“人间佛教”不能太过世俗化,否则,就会有损原始佛教的固有本质。比如对三宝的“信心”,你若用欢喜心、爱心等词来代替,便会扭曲它的意思,这样的人间化就不合理。但如果在其本意不变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以现代用语解释佛教非常深奥的内容,例如把“众生”、“有情”叫做“生命”,如此便于人们理解是很好的,这样的入世法也很重要。

  

三、当今的信仰迷失与道德沦丧

  现在人不像古人一样,有研究的时间、思考的空间、分析的精力,他们由于功利心比较强,将短暂的人生都用在物质竞争上了。对此,有人曾用一个比喻来形容:每天一早,非洲的梅花鹿就想“我今天要用最快的速度跑,不然就会被吃掉”;狮子的话,则想“我今天要以最快的速度去追,不然就会饿死”。每个众生制定的目标虽不相同,但根本上都是为了自己。所以,现在不管是大学、商业界,包括一些公务员、老师、医生,有许许多多的黑暗面,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缺乏慈悲心、利他心,否则,他们也不会时时耽著自己,多多少少都会考虑周围的人。

  我以前看过一种说法,说是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时,如果前排的一两个人站起来,后排的人因为看不到,也只好从座位上站起来,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其结果是:最终电影院里的所有人都站着,即使脚很痛也没办法。现在的社会就是这样,很多人只考虑自己而不管别人,由于自私自利、唯利是图,以至于很多工厂都在造“毒”品,根本不顾他人的健康和利益。这种现象究其根源,就是因为人们没有正确的信仰,不相信前世后世存在,缺少善恶有报的因果观。这样的心理危机,实际上远远超过经济危机。发生经济危机的话,其他国家还可以支援,本国自身也有应急措施,但人的思想上、心灵上若出现了危机,这是很难以挽救的。

  因此,如今高校的知识分子与大乘佛教徒互相交流,对这个社会来讲,确实有很积极的意义。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作为弘扬大乘佛法的人,虽然非常明白这些道理,但所说的话不一定产生什么影响;而你们这些知识分子,若能接受大乘理念,今后在不同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作用时,尽管不一定能完全遣除自私自利,但最起码也会以利他为主,帮助别人是基本的人生原则。记得美国非暴力主义者、“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马丁·路德·金说过:“无愧的良心,是床上最好的枕头。”因此,每个人若想心安理得、获得快乐,是要无休止地索取,还是不间断地付出?相信大家都应该清楚。

  现在这个社会上,善良之光已被日益遮蔽,黑暗的阴影越来越炽盛,甚至无法驱散。当然,也许我是太过悲观,但也许不是。放眼看看我们的周围,物质发展几乎到了极点,各大城市的享受应有尽有,而且不比国外任何国家逊色。可是人们满足吗?并不满足。快乐吗?不快乐。好多人都成了金钱的奴隶、房屋的奴隶、轿车的奴隶,为了自己升官发财,不惜损人利己、不择手段,但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最终与快乐的距离越来越远。

  

四、佛教对心灵的作用

  相比之下,在我们藏地,生活条件虽然并不丰裕,气候条件也极其恶劣,可幸福指数却相当高,这几年统计下来,上百岁的人比比皆是。这是什么原因呢?很多科学家认为,这与人们的心理健康有关。而在藏地,唯一的心理调整方法就是大乘佛教,故汤恩比博士[1]曾说:“拯救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孔孟之道和大乘佛法。”这也确实言之有理。

  现在的人类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某些问题,一则可以研究孔孟之道,尤其这对汉地来讲相当重要,有了它,许多大学生就不会遇到一点点挫折,便开始选择自杀了。二则可以修持大乘佛教,有了这种信仰的话,不要说一点区区小事,就算遇到非常大的变故,自己也有坦然面对的能力。

  我这次去玉树赈灾,看见那里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种种惨状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但我们几百位出家人去了之后,对死者进行超度,对生者进行安慰,在此过程中很明显地发现,当地人由于有信仰,对死亡的来临早就有准备。他们遇到这样的自然灾害,并没有怨天尤人、痛不欲生,而是觉得理所当然,很多人都说“万法是无常的”“轮回就是痛苦”,所以在他们眼里,这并不是无法承受的打击。

  当时有一名《中国新闻》的记者,我们在玉树赛马场和当地老乡商量事情时,他的感受相当强烈。他说:“我见过国内外许多灾难场面,包括汶川大地震,我也亲自到过现场,目睹了不计其数的惨状:有些人发现家人都死了,无法面对就自杀了;有些人见所有财富毁于一旦,精神上实在受不了也跳崖了,这种现象特别多。可是到了这里,却见到与预期完全不同的场景,这么多人在灾难面前,心态竟然非常安详,甚至有些人的家人全部死光了,他还在医院里一边拿转经轮一边念观音心咒,脸上带有微笑。我问他:“你伤心吗?”他回答说:“不,我很高兴。人终有一死,无常是免不了的,可这次有这么多出家人进行超度,死者实在非常幸运,我也替他们感到开心!”他自己也是遍体鳞伤,但他觉得这是前世恶业的果报,只有再去好好地忏悔,此外并没有任何怨言,也没有面对不了的事情。”

  在这些问题上,我深深感到了信仰的重要。有了它,纵然面对天灾人祸、悲欢离合,乃至各种痛苦,你也不会束手无策。前段时间在我家乡,有一群小学生六年级毕业,离开母校之前,我带他们和老师去草原上玩了一天。当时,好多孩子一想到自己将要离开,就很伤心地哭了起来。我说:“这没什么可哭的。我跟你们讲个佛教道理吧,它虽然看似特别简单,但实际上意义很深奥。这就是《贤愚经》中所说的无常四边——聚际必散、积际必尽、生际必死、高际必堕。这是什么意思呢?

  聚际必散:今天我们集聚在这里,但过一段时间定会各奔前程,所以,凡是集聚的,终有一天会分散。比如两个人原本感情非常好,但不到几年就离婚了;一家人在一起本来很快乐,可没隔多久却各奔东西了。倘若你懂得佛陀所讲的这个道理,到时候就不会特别痛苦了。

  积际必尽:自己辛辛苦苦积累的财富,最后被怨敌抢走了,或者很不幸地全部流失了,这也是一种自然规律。懂得佛理的人,并不会抱怨老天不公平。

  生际必死:人既有出生,就迟早会死亡。明白这一点的佛教徒,不管死亡降临到自己还是家人头上,都可以坦然面对,根本不会认为人永远不死,非要求医生想办法让自己多活一段时间。要知道,在这个世间上,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人是有生而不死的。

  高际必堕:任何高高在上的人,不管曾经多么不可一世,早晚有一天都会堕下来。包括一些雄伟的高楼大厦,终究也会变成一堆废墟,这就是无常的必然规律。

  这个道理,大家或许觉得简单,但等你以后在人生中遇到这些现象时,若能想起这个教言,肯定会有很大帮助。假如你记性不太好,这些教言记不住,那还是要把它写在日记本上……”当时我是这样跟他们讲的。

  所以,佛教的确非常殊胜,这一点并不是我们佛教徒自赞自夸,而是像《胜出天神赞》中所说[2],是站在非常公正的立场上,看谁的宗教中有真理,我们就依止谁。其实佛教的思想对生生世世有极大帮助,即使你不承认有来世,那今生在复杂混乱的环境中,它对身心调整也有相当大的利益。我常碰到一些大城市里的人,他们对佛教的道理了解之后,一旦发生猝不及防的违缘,就有面对的勇气、面对的能力。否则,《中观四百论》里也说了,大人物有大的痛苦,小人物有小的痛苦,整个世间都离不开痛苦。有些人表面上吃得好、穿得好,坐的是高级轿车,住的是豪华洋房,世人看了非常羡慕,但他们内心若没有调节能力,实际上是不会快乐的。

  包括出家人也是如此。假如你对佛法有实修实证,那么遇到任何事,都会非常潇洒自在,根本不会耿耿于怀;但如果你没有看破、放下、自在的境界,不要说把头发剃了,就算把耳朵、鼻子都割了,内心的执著也丝毫无损。

  所以,我们现在最需要什么?就是佛教思想的交流,这对当前来讲十分重要。然而在汉地,学习佛法的场所并不多,不像我们藏地,光是我家乡炉霍县,人口只有四万左右,寺院就有二十多座;五明佛学院所在的县城叫色达,人口也不到四万,但却有寺院近三十座。你们去过藏地的人也都知道,在那里坐车的时候,一会儿一座佛塔,一会儿一个寺院……这样的建筑数不胜数。而且,寺院大多都有讲经说法,孩子们从小就住在附近,每个月受八关斋戒等,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对佛教的教理或多或少都有了解。可是在汉地,每个城市的人口有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寺院却寥寥无几、屈指可数,作为在家居士,就算有人愿意听闻佛法,但听法的地方几乎没有,传法的上师也少之又少。

  所以,现在佛教的形…

《信仰与人生(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演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