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正如《經莊嚴論》所言,覺了就是菩提,迷了就是衆生。
當然,這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不那麼容易。衆生因爲被無明、煩惱、分別所縛,自己的本來面目一刹那也沒見過,始終在迷亂妄念的作用下,于六道輪回不斷流轉,在紅塵俗世中不斷奔波。所以,我們作爲一個人,尤其是從事科學工作的人,務必要具有明辨取舍的智慧,而這種智慧,來源于正確的宗教信仰。如果沒有這個,那麼科學技術再發達,也只能成爲毀滅人類的因。
2、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
反過來講,宗教也需要科學的支持。任何一個宗教,若想廣泛弘揚到世界的每個角落,趨入有緣衆生的心田,就要適應當代社會,有一定的組織化、規範化,同時,科學也要能爲其教義提供佐證,否則便很難爲世人所接受。
以前漢傳佛教中,太虛大師等人爲了弘揚佛法,著重強調“人間佛教”。對于這種觀點,我有兩方面的看法:首先,“人間佛教”不能太過世俗化,否則,就會有損原始佛教的固有本質。比如對叁寶的“信心”,你若用歡喜心、愛心等詞來代替,便會扭曲它的意思,這樣的人間化就不合理。但如果在其本意不變的基礎上,盡可能地以現代用語解釋佛教非常深奧的內容,例如把“衆生”、“有情”叫做“生命”,如此便于人們理解是很好的,這樣的入世法也很重要。
叁、當今的信仰迷失與道德淪喪
現在人不像古人一樣,有研究的時間、思考的空間、分析的精力,他們由于功利心比較強,將短暫的人生都用在物質競爭上了。對此,有人曾用一個比喻來形容:每天一早,非洲的梅花鹿就想“我今天要用最快的速度跑,不然就會被吃掉”;獅子的話,則想“我今天要以最快的速度去追,不然就會餓死”。每個衆生製定的目標雖不相同,但根本上都是爲了自己。所以,現在不管是大學、商業界,包括一些公務員、老師、醫生,有許許多多的黑暗面,原因是什麼呢?就是因爲缺乏慈悲心、利他心,否則,他們也不會時時耽著自己,多多少少都會考慮周圍的人。
我以前看過一種說法,說是在電影院裏看電影時,如果前排的一兩個人站起來,後排的人因爲看不到,也只好從座位上站起來,這樣就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其結果是:最終電影院裏的所有人都站著,即使腳很痛也沒辦法。現在的社會就是這樣,很多人只考慮自己而不管別人,由于自私自利、唯利是圖,以至于很多工廠都在造“毒”品,根本不顧他人的健康和利益。這種現象究其根源,就是因爲人們沒有正確的信仰,不相信前世後世存在,缺少善惡有報的因果觀。這樣的心理危機,實際上遠遠超過經濟危機。發生經濟危機的話,其他國家還可以支援,本國自身也有應急措施,但人的思想上、心靈上若出現了危機,這是很難以挽救的。
因此,如今高校的知識分子與大乘佛教徒互相交流,對這個社會來講,確實有很積極的意義。爲什麼呢?因爲我們作爲弘揚大乘佛法的人,雖然非常明白這些道理,但所說的話不一定産生什麼影響;而你們這些知識分子,若能接受大乘理念,今後在不同崗位上發揮自己的作用時,盡管不一定能完全遣除自私自利,但最起碼也會以利他爲主,幫助別人是基本的人生原則。記得美國非暴力主義者、“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丁·路德·金說過:“無愧的良心,是床上最好的枕頭。”因此,每個人若想心安理得、獲得快樂,是要無休止地索取,還是不間斷地付出?相信大家都應該清楚。
現在這個社會上,善良之光已被日益遮蔽,黑暗的陰影越來越熾盛,甚至無法驅散。當然,也許我是太過悲觀,但也許不是。放眼看看我們的周圍,物質發展幾乎到了極點,各大城市的享受應有盡有,而且不比國外任何國家遜色。可是人們滿足嗎?並不滿足。快樂嗎?不快樂。好多人都成了金錢的奴隸、房屋的奴隸、轎車的奴隸,爲了自己升官發財,不惜損人利己、不擇手段,但其結果往往事與願違,最終與快樂的距離越來越遠。
四、佛教對心靈的作用
相比之下,在我們藏地,生活條件雖然並不豐裕,氣候條件也極其惡劣,可幸福指數卻相當高,這幾年統計下來,上百歲的人比比皆是。這是什麼原因呢?很多科學家認爲,這與人們的心理健康有關。而在藏地,唯一的心理調整方法就是大乘佛教,故湯恩比博士[1]曾說:“拯救21世紀人類社會的,只有孔孟之道和大乘佛法。”這也確實言之有理。
現在的人類要想從根本上解決某些問題,一則可以研究孔孟之道,尤其這對漢地來講相當重要,有了它,許多大學生就不會遇到一點點挫折,便開始選擇自殺了。二則可以修持大乘佛教,有了這種信仰的話,不要說一點區區小事,就算遇到非常大的變故,自己也有坦然面對的能力。
我這次去玉樹赈災,看見那裏房屋倒塌、人員傷亡,種種慘狀無法用語言來形容。但我們幾百位出家人去了之後,對死者進行超度,對生者進行安慰,在此過程中很明顯地發現,當地人由于有信仰,對死亡的來臨早就有准備。他們遇到這樣的自然災害,並沒有怨天尤人、痛不欲生,而是覺得理所當然,很多人都說“萬法是無常的”“輪回就是痛苦”,所以在他們眼裏,這並不是無法承受的打擊。
當時有一名《中國新聞》的記者,我們在玉樹賽馬場和當地老鄉商量事情時,他的感受相當強烈。他說:“我見過國內外許多災難場面,包括汶川大地震,我也親自到過現場,目睹了不計其數的慘狀:有些人發現家人都死了,無法面對就自殺了;有些人見所有財富毀于一旦,精神上實在受不了也跳崖了,這種現象特別多。可是到了這裏,卻見到與預期完全不同的場景,這麼多人在災難面前,心態竟然非常安詳,甚至有些人的家人全部死光了,他還在醫院裏一邊拿轉經輪一邊念觀音心咒,臉上帶有微笑。我問他:“你傷心嗎?”他回答說:“不,我很高興。人終有一死,無常是免不了的,可這次有這麼多出家人進行超度,死者實在非常幸運,我也替他們感到開心!”他自己也是遍體鱗傷,但他覺得這是前世惡業的果報,只有再去好好地忏悔,此外並沒有任何怨言,也沒有面對不了的事情。”
在這些問題上,我深深感到了信仰的重要。有了它,縱然面對天災人禍、悲歡離合,乃至各種痛苦,你也不會束手無策。前段時間在我家鄉,有一群小學生六年級畢業,離開母校之前,我帶他們和老師去草原上玩了一天。當時,好多孩子一想到自己將要離開,就很傷心地哭了起來。我說:“這沒什麼可哭的。我跟你們講個佛教道理吧,它雖然看似特別簡單,但實際上意義很深奧。這就是《賢愚經》中所說的無常四邊——聚際必散、積際必盡、生際必死、高際必墮。這是什麼意思呢?
聚際必散:今天我們集聚在這裏,但過一段時間定會各奔前程,所以,凡是集聚的,終有一天會分散。比如兩個人原本感情非常好,但不到幾年就離婚了;一家人在一起本來很快樂,可沒隔多久卻各奔東西了。倘若你懂得佛陀所講的這個道理,到時候就不會特別痛苦了。
積際必盡:自己辛辛苦苦積累的財富,最後被怨敵搶走了,或者很不幸地全部流失了,這也是一種自然規律。懂得佛理的人,並不會抱怨老天不公平。
生際必死:人既有出生,就遲早會死亡。明白這一點的佛教徒,不管死亡降臨到自己還是家人頭上,都可以坦然面對,根本不會認爲人永遠不死,非要求醫生想辦法讓自己多活一段時間。要知道,在這個世間上,古往今來沒有一個人是有生而不死的。
高際必墮:任何高高在上的人,不管曾經多麼不可一世,早晚有一天都會墮下來。包括一些雄偉的高樓大廈,終究也會變成一堆廢墟,這就是無常的必然規律。
這個道理,大家或許覺得簡單,但等你以後在人生中遇到這些現象時,若能想起這個教言,肯定會有很大幫助。假如你記性不太好,這些教言記不住,那還是要把它寫在日記本上……”當時我是這樣跟他們講的。
所以,佛教的確非常殊勝,這一點並不是我們佛教徒自贊自誇,而是像《勝出天神贊》中所說[2],是站在非常公正的立場上,看誰的宗教中有真理,我們就依止誰。其實佛教的思想對生生世世有極大幫助,即使你不承認有來世,那今生在複雜混亂的環境中,它對身心調整也有相當大的利益。我常碰到一些大城市裏的人,他們對佛教的道理了解之後,一旦發生猝不及防的違緣,就有面對的勇氣、面對的能力。否則,《中觀四百論》裏也說了,大人物有大的痛苦,小人物有小的痛苦,整個世間都離不開痛苦。有些人表面上吃得好、穿得好,坐的是高級轎車,住的是豪華洋房,世人看了非常羨慕,但他們內心若沒有調節能力,實際上是不會快樂的。
包括出家人也是如此。假如你對佛法有實修實證,那麼遇到任何事,都會非常潇灑自在,根本不會耿耿于懷;但如果你沒有看破、放下、自在的境界,不要說把頭發剃了,就算把耳朵、鼻子都割了,內心的執著也絲毫無損。
所以,我們現在最需要什麼?就是佛教思想的交流,這對當前來講十分重要。然而在漢地,學習佛法的場所並不多,不像我們藏地,光是我家鄉爐霍縣,人口只有四萬左右,寺院就有二十多座;五明佛學院所在的縣城叫色達,人口也不到四萬,但卻有寺院近叁十座。你們去過藏地的人也都知道,在那裏坐車的時候,一會兒一座佛塔,一會兒一個寺院……這樣的建築數不勝數。而且,寺院大多都有講經說法,孩子們從小就住在附近,每個月受八關齋戒等,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對佛教的教理或多或少都有了解。可是在漢地,每個城市的人口有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寺院卻寥寥無幾、屈指可數,作爲在家居士,就算有人願意聽聞佛法,但聽法的地方幾乎沒有,傳法的上師也少之又少。
所以,現在佛教的形…
《信仰與人生(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