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信仰與人生(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演講)

  

信仰與人生

  

——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演講

  

(2010年6月24日下午)

  

思考題

  1、宗教與科學之間是什麼關系?請從兩方面進行詳細說明。

  2、當今道德淪喪的現象有哪些?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若想改變這種狀況,我們應當怎麼做?

  3、什麼是真正的快樂?它來源于什麼?佛教對此起什麼作用?你快樂嗎?

  4、馬克思說過“宗教是鴉片”,這句話的本意是什麼?後來被錯解成什麼意思?你受過它的影響嗎?馬克思對佛教到底持何態度?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下午好!很高興與北京大學禅學社、耕讀社、醫學社等許多社團的師生們一起交流。

  我們集聚在這樣的環境中,也是一種因緣,更確切地說,這是一種佛緣。按照佛經的觀點,若沒有各種因緣聚合,萬法是不可能形成的。因此,我和你們能在這裏共同探討、溝通,確實是彼此之間的一種緣分。

  今天要跟大家交流的,是“信仰與人生”的問題。那什麼是信仰呢?略而言之,就是對某種主張、宗教或某人極度仰慕,並拿來作爲自己行動的指南或榜樣,它分物質信仰、倫理信仰、宗教信仰等許多種。正確的信仰,對整個社會來講不可缺少,有了它,人們才會有道德的行爲、良好的心態,否則,就會産生種種負面現象。所以,在當今時代,關心信仰問題十分有必要。

  

一、信仰≠迷信

  信仰的內容雖有很多,但我個人是一名佛教徒,所以今天所講的,主要是宗教信仰。

  如今全世界有無數宗教,每個宗教都有各自的教義,但你不管信仰哪一個,都需要有理性的智慧。現在很多人的信仰,常常是種迷信,他們到一個寺院、見了一位上師,或者接觸某個宗教群體時,身心得到甯靜、安樂,就將它認定爲自己的信仰。可這種信心是非理性的,很容易隨外緣而轉變。那什麼樣的信心比較穩固呢?比如你對佛陀、佛法、僧衆有信心,這是依靠智慧長期觀察、反複對比,最終完全明白叁界最偉大的是佛陀,他所傳的佛法極其殊勝。這樣的信念並非只是心血來潮、人雲亦雲,也不是僅停留在口頭上、文字上,而是發自心坎深處的一種體會,這就被稱爲不退轉的信心。

  在座的知識分子,務必要希求這種信心。否則,自己的信仰特別盲目,帶有一種迷信成分,那一旦遇到不太順心的事,就很容易對所信仰的對境産生邪見。因此,只有建立在智慧、正見基礎上的信心,才是最爲可靠的。

  我本人而言,多年來一直從事翻譯工作,同時也在給一些人講經說法,在此過程中,自己深深感覺到,正確的信仰很重要。現在這個社會,只要擁有名聲財富,就像有些球星、明星,成千上萬的人便會去瘋狂追逐。目的是什麼呢?也不是自己想當明星,只不過想跟他說說話、拍個照而已。若用智慧進行觀察,這樣做又有什麼意義呢?可能他自己也搞不清楚,只是糊裏糊塗地去追隨,這種行爲就是源于不正確的信仰。

  你們各位長期研究文科、理科等學術知識,智慧應該很敏銳。那麼這種智慧——最初聽受有關知識,然後再去領會、思索、觀察,最終體驗到那種意境,跟佛教中的聞思修也很相合。既然你們有這樣的智慧,就應該好好觀察自己的信仰,並樹立一種正信,而不是迷信。若能如此,則無論對你個人還是社會群體,都是發展、進步的一種動力。

  

二、宗教與科學之間的關系

  1、沒有宗教的科學是瘸子

  作爲一名知識分子,對宗教的學習、研究不可缺少。記得愛因斯坦說過:“沒有宗教的科學是瘸子,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這句話雖有不同解釋,但我認爲,前半句是指依科技所取得的發明、發現,如果沒有宗教指導,則必定是盲目的。爲什麼呢?因爲佛教、儒教、基督教等大多數宗教,都有導人向善的一面,科學若沒有以此爲前提,反而一味地急功近利、唯利是圖,那最終會導致什麼樣的下場?只能是人類自己毀滅自己。

  所以,現在的知識分子,尤其是從事科學工作的人,對宗教的希求必不可少。假如你沒有正確的信仰,成天盲目地追求物質,那在這個社會上,也許你的事業、財富、名聲、地位等很成功,但它所帶來的不一定是快樂。如今,常聽人說“某某高校的大學生自殺了”、“某某成功企業家跳樓了”、“某某高官領導服毒了”……據統計,這幾年跟前十年比起來,人們的幸福指數越來越低,自殺率卻越來越高。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爲人們缺乏信仰,除了維護自己以外,根本不在乎他人的利益,也不在乎整個社會的和諧,這樣一來,即使外在的生活五光十色,令人眼花缭亂,但實際上,自己內心也非常困惑、焦慮、痛苦。所以,這個社會特別需要宗教信仰,不然,物質文明越發達,倫理道德就會越下滑,久而久之,人類必定自取滅亡。

  我平時不管是一人靜坐,還是跟別人交流的過程中,始終都重視信仰的作用。尤其對如今很多人來講,若能多多少少接受一點佛陀的智慧,這的確很重要。否則,你得個人身卻沒與佛法結緣,就這麼白白浪費掉了,就像在大海邊渴死一樣,實在特別可惜。現在不少人每天忙忙碌碌地追求,可是到頭來,空空一世、一無所得,只有在後悔不已中撒手人寰。這種非常可悲的景象,在我們眼前已上演過無數次,故希望大家不要重蹈覆轍,而應將目光專注于佛陀無與倫比的慈悲與智慧上。

  1)佛教在大悲方面的不共之處

  佛教的智悲,其實遠遠超過其他宗教。盡管其他很多宗教對人類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尤其像美國等西方國家,正是由于基督教的引導,才讓他們擺脫了諸多困惑,得到心靈上的慰藉。但不可否認的是,有些宗教的教義只提倡保護我們人類,卻不涉及一切有生命的衆生,這在大悲的廣度上還不太夠。那麼,爲什麼要悲憫天下一切衆生呢?因爲它們的生命跟人類一樣寶貴,它們同樣希求快樂、逃避痛苦。然而誠如《入行論》所雲:“衆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雖求樂,毀樂如滅仇。”這些衆生由于愚昧無知、智慧鮮少,以至于雖想解除自己的痛苦,卻反而去造招致更多痛苦的因;雖想求得快樂,卻將自己的樂因當成仇敵一樣消滅了。

  現在好多人也是如此,由于後天的生活、教育所致,追求快樂的因緣根本不知道。在座的很多大學生,在世間上你們是成功的,因爲從無數的莘莘學子中脫穎而出,順利考上了北京大學。但到了這樣的學校後,你想過沒有:追求快樂的因是做善事,避除痛苦的根源是斷除惡業?倘若對此一無所知,連“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正見都沒有,那即使世人再羨慕你,從某種意義上講,你恐怕也不能列入“智者”的行列。

  當然,這樣的苦樂因緣,並非因爲是佛陀說的,所以就必須要承認。造惡業必定受苦,造善業必定感受快樂,這是一切萬法的真相。就像吃了毒藥會損惱身心;吃了妙藥的話,即使四大不調也會得以痊愈,這是一種因果規律,而不是因爲佛陀是萬能的,就能主宰世人的苦樂。

  2)佛教在智慧方面的不共之處

  除了悲心廣大以外,佛教在智慧上也超勝一切,不管對勝義谛、世俗谛的诠釋,都找不到任何瑕疵。就拿世俗谛來說,世間包羅萬象的種種知識,如天文、地理、生理、物理、化學,釋迦牟尼佛早已在經典中描述過。舉個簡單的例子,《時輪金剛》在沒有任何儀器的情況下,將一年叁百六十多天的太陽運行,包括日食、月食的具體時間,算得連一個小時都不差,並能准確說出銀河系和太陽之間的深妙關系。這種發現,在天文學史上可謂前無古人,從而引起了當今學者的普遍關注。

  還有,佛教的醫學也非常先進,像現代西醫和中醫《本草綱目》等中所發現的東西,在藏地醫學續部裏早有明示。因此,文學巨匠魯迅先生在閱讀了《賢愚經》、《瑜伽師地論》等佛教經論後,對佛陀的智慧感歎不已,他對朋友說:“釋迦牟尼真是偉大的聖哲,我平常對人生有許多難于解決的問題,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啓示了,真是偉大的聖哲!”

  所以,在座的知識分子,對佛教應當深入了解、仔細觀察。其實,知識分子的好處就是容易接受新事物,並依靠研究思維,所得出的結論不易退轉;而知識分子的缺點,則是邪見比較重,懷疑心也經常産生。當然,懷疑也並非都一無是處,禅宗常說“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假如你有大的懷疑,那在研究佛教時,所得的收獲也許不同凡響,最終可將相續中的疑惑遣蕩無余。否則,就像現在有些人一樣,對佛教一無所知便信口開河、肆意誹謗,這種做法實在令人震驚,而且也十分不可取。莎士比亞在《仲夏夜之夢》中說過:“千萬不可評論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則,你可能會用生命的代價,來補償你所犯過的錯誤。”

  因此,你們研究任何一個宗教時,務必要站在公正的立場上進行觀察。當然,佛陀也並沒有說“必須接受我的宗教”,無論你是什麼樣的人,信仰宗教、不信仰宗教都有自由,信仰哪個宗教也可以隨意選擇。但在選擇的過程中,你最好是依止真理,否則,追隨愚笨者的說法而人雲亦雲、隨波逐流,最終導致的結果可能不太美好。

  所以,各位在選擇信仰時,一定要依靠智慧觀察,看其教義是否顛撲不破。比如釋迦牟尼佛說“勝義中一切法皆空”,你對此若沒有感受的話,那只是一種紙上談兵,沒有多大意義。只有依靠理論上的抉擇,真正體會到空性的意義,你才會明白了然、明然、澄然或明空無別的境界。此境界無法用語言來描述,但你卻很清楚地了知,在這種境界中,衆生與菩提沒有任何差別。達摩祖師在《悟性論》中也說:“衆生與菩提,亦如水與冰。”衆生與菩提之間只是一線之隔,…

《信仰與人生(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