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空性觀
——北京大學哲學系演講
(2010年6月24日上午)
思考題
1、學習空性有什麼必要?請引用中觀五大因來說明,佛教中怎樣抉擇萬法皆空?你對此能生起定解嗎?
2、爲什麼說現代物理學的發現,比前一代物理學家更接近空性?它又有哪些不足?這種觀點與佛教有何相似之處?這對你的認識有什麼幫助?
3、爲什麼說佛教跟其他宗教相比,有不共的超勝之處?請從大悲、智慧兩方面進行分析。
4、如果說究竟實相中一切皆空,那我們的起心動念、佛陀的功德莊嚴又從何而起?怎樣才能通達這種境界?
5、學習這節課後,你的價值觀、人生觀有什麼變化?
主持人致辭:
今天非常榮幸能請到索達吉堪布,給我們講一講藏傳佛教的思想。
堪布這次能來北大,是一個很殊勝的因緣。大家都知道,藏傳佛教有許多非常優秀的東西,也有它的教育思想,可是當今學術界,對此研究得還不充分,在教學上有欠缺。而且,藏傳佛教與藏文化有著深厚的關系,在這方面,我們了解得也不是很多。同時,堪布的修證境界非常高,若能從另一個層面上介紹佛學,跟我們這些大學老師講述佛學,可能完全不一樣。
北大曆來推崇多元文化兼容並蓄,我們的學生在學術上也有一種包容和熱愛,所以今天真的很榮幸能請到堪布到北大哲學系作一個講演。這次的活動,很大程度上,是由熱心于藏傳佛教研究的一些同學發起的。他們的這種熱情,我們一定要悉心愛護,這對我們老師也是一種鞭策。我們這些老師,基本上都是研究漢傳佛教、印度佛教的,所以同學們的熱情,鞭策老師們也要加強這方面的學習。下面,我們師生一起來聽堪布的開示,掌聲有請——
緣 起
今天,很高興來到北京大學哲學系,跟老師和同學們一起探討藏傳佛教空性與如來藏方面的道理,並將自己的一點心得與大家分享。我本人而言,雖然跟你們的身份不同,但也是從事教育、當老師的,至今教書傳法將近二十多年了。在座的各位教授、老師,大多數也一直在教書育人,從事偉大神聖的教育事業。所以,我們彼此之間共同研討、共同學習,是很有必要的。
我是第一次來北京大學,發現這裏的學習氛圍很好,尤其是禅學社、耕讀社等許多社團,對宗教的研究比較深入,所以這次跟大家交流,是十分有意義的。其實,人與人之間互通有無非常重要。我作爲一名藏族僧人,除了研究藏傳佛教以外,也需要學習漢傳佛教,以及現在大學裏有價值的科技知識;而你們作爲高等大學的老師和學生,也應把目光放在藏傳佛教及其他宗教的甚深領域上,通過這樣互相了解、取長補短,對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等都會有很大幫助。
所以,下面在交流的過程中,我一方面會介紹自己對佛教的了解,同時,大家也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把心裏的懷疑、不解說出來探討。我們佛教徒有一種毛病:剛開始學佛時疑惑重重,但到了一定時候,就好像問題都沒有了,最後什麼也不想問,這種行爲不可取。你們作爲北京大學的學者、才子,相當有才華,智慧也很敏銳,因此,希望通過這次的研討、溝通,每個人都能得到一些利益。
一、學習空性的必要性
大家都清楚,人類在如今的21世紀,物質文明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不管是科技、經濟都發展得極爲快速。可是在這背後,人們的倫理道德卻不斷下滑。就傳統文化而言,孔孟思想曾是漢地的主流思想,對道德規範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然而,六七十年代的一場“文革”,卻讓它受到了曆史性的毀滅,現在雖有許多有識之士想把它恢複過來,但就像奄奄一息的病患無法馬上痊愈一樣,僅僅靠幾個人的努力,很難真正力挽狂瀾。
因此,大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非常重要,而且,這些美德不僅要在理論上精通,更要貫徹到實際行動中去。否則,你連基本的人格都沒有,爲人處世、接人待物也不過關,那即使學問再高、智慧再尖銳,到了社會上也會舉步維艱。
如今在這個物質飛速發展的時代,人們內心越來越空虛,精神壓力越來越大,煩惱痛苦也越來越多。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爲很多人沒學過空性法門,對世俗中的東西有強烈實執。因此,人們要想獲得快樂、安逸,就一定要對空性法門有所了解,不然的話,始終隨著欲望而奔波,一輩子會成爲欲望的奴隸。
而若要了解空性法門,最好是系統地聞思藏傳佛教,因爲它完整地保留了2500多年前佛陀的清淨思想。這些思想雖經曆了無數風風雨雨,但至今仍然完好無損。正因爲如此,現在東西方的許多學者,都把目光或好奇心紛紛投向于藏地,希望能一探其中的奧秘。
那麼,佛教的思想究竟是什麼呢?就是佛陀所宣講的八萬四千法門,歸納起來即是叁轉*輪的內容——第一轉四谛*輪、第二轉空性*輪、第叁轉如來藏*輪。其中,第二轉*輪中宣講空性的經典,最全面的是《大般若經》,它的內容相當深廣,今天短短的時間內不可能叁言兩語就講完,但我還是會用些簡單的語言,盡量概括一下它的要義。
二、佛教怎樣抉擇萬法皆空
你們若想通達般若空性,最好能先學龍猛菩薩的《中觀根本慧論》,這部論典用非常甚深、精細的推理方法,抉擇了一切萬法皆爲空性。藏傳佛教雖分爲格魯、甯瑪等不同教派,但實際上每個教派都要精通該論。而在漢地,盡管不像藏地一樣,有廣泛聞思中觀法門的傳統,但曆代大德也要學習《中觀根本慧論》、《十二門論》等諸多論典。
其實,學習空性法門,靠的不是信仰或崇拜,而是智慧的觀察。中觀有許多推理方法,歸攝起來有五大因,下面就對此作個簡單介紹:
1、金剛屑因:是觀察萬法産生的“因”無自性,也就是說,一切法不是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進而抉擇諸法是無生空性。具體來講,倘若萬法是自己産生自己,就會有無窮生的過失;若是依他而生,黑暗中也可以産生光明……這種推理方法,在月稱論師的《入中論》中講得很細致。既然萬法的“産生”無有實體,那麼它的“存在”也不成立,最後的“滅亡”也沒有,通過這種金剛屑因,就可以抉擇一切爲空性。
2、離一多因:首先觀察“一”是否成立,通過詳細分析,就會發現根本沒有“一”的實體,這樣一來,由“一”組成的“二”等多體法也不存在。比如說,這裏一個人也沒有的話,便不可能有十個人,因爲“十”是以“一”爲基礎安立的。
那麼,“一”怎麼不成立呢?就拿一個人——衆生最執著的“我”來說,這只不過是虛妄分別念假立的,真正去剖析時,頭不是“我”,手不是“我”,腳不是“我”……如此一一觀察下來,根本找不到一個實有的“我”。這時你才明白,原來人們只是把五蘊聚合妄執爲“我”,實際上“我”的本體絕不存在。依此類推,萬法的本體皆可抉擇爲空性。這種推理方法,在麥彭仁波切的《中觀莊嚴論釋》中有廣泛敘述,大家可以去參閱。
3、破有無生因:是抉擇萬法的“果”無自性。其觀察方法是“有法不應生,無亦不應生”,也就是說,果若在因位時存在,就不必再生,因爲已有之故;果若在因位時無有,則永遠不能生,猶如石女的兒子。這種推理,在《中觀根本慧論》中講得比較多。
4、破四句生因:是同時觀察“因”與“果”,在中觀的《二谛論》裏運用過。其觀察方法歸攝起來有四種:一因能否生多果,一因能否生一果,多因能否生多果,多因能否生一果。通過這種方式觀察,可以破除對因能生果的實有執著。
5、大緣起因:是抉擇萬法的“本體”爲大空性,一絲一毫也不可得。此推理在《中觀根本慧論》、《寶積經》、《楞嚴經》、《華嚴經》中,都直接或間接提到過。我們平常所執著的身體、生活、感情及山河大地,雖然看似實實在在,但這只是迷亂顯現前的假象,倘若用智慧去觀察,包羅萬象的一切法決定不存在。這種境界相當甚深,宗喀巴大師在《緣起贊》中也講了,在這個世界上,唯有我等本師釋迦牟尼佛才能通達並宣說。除此之外,外道雖然也講了一些空性,但這種空性只是單空,而不是緣起性空,故並不究竟。
所以,大家在認識空性時,千萬不要把空性等同于“不存在”,否則就會墮入另一個邊。要知道,不管是有邊、無邊,皆爲實有的執著,有了這種執著,就會産生痛苦而不得解脫。誠如《六十正理論》所言:“若許有實法,則生大貪嗔。”你只要承許一個法是實有,就會因此而産生貪嗔煩惱,進而依之造業,流轉輪回。反之,假如你想獲得解脫,息滅自他一切痛苦,就要希求空性法門,開啓無我智慧,斬斷任何執著,《入行論》中也說:“故欲息苦者,當啓空性慧。”
叁、現代科學對空性的探索
所謂“空性”,佛教大小乘有不同的理解。小乘認爲,器世界的一切不可能無中生有,所以要有個最小的組成單位——極微,它是一種實有存在的色法。在他們看來,整個物質世界以極微而空,極微本身卻不能空。因此,這種“空”並不徹底,小乘所證悟的空性,只是法無我的一部分。
現代物理學的理念,與小乘觀點極爲相似,他們也認爲,物質的組成必須要有個最小單位。19世紀,人們認爲最小的單位是分子;20世紀,發現分子可以再分爲原子;隨著高科技儀器的發明,依次又有了原子核、電子、中子、質子等概念;近年來,又發現…
《佛教空性觀(北京大學哲學系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