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家,所交代的都是七十七年冬季,海会寺传授三坛大戒之事。当时源公虽然四大违和,但精神却依然非常清朗,从戒会的设备谈到引礼、引赞师的人选问题。他老人家亲自挑选人员,由宏玄师记下来。当时他老人家正在病苦中,却仍这样用心于传戒之事,这种为法忘躯的精神,使净心深为感动!七十七年春节过后,源公要悟明长老与净心一起去看他,于是与悟公三师父相约到三军总院,见面时对传戒之事,又作了一次更详细的交代,并命净心代为向中佛会呈文申请及印通启、聘书等有关资料。同时并交代:到时候如果自己无法参加传戒工作时,三师和尚应该如何重作安排。当时悟公与净心都安慰他老人家,一定能依愿把三坛大戒传圆满,但老人家度生功德已经圆满了,所以戒期未到,就先归西了。当净心站在道公遗像之前,回想这些往事,又连想到佛门长老去了一位,就少了一位,常不觉悲从中来,暗自流泪!
当海会寺正在筹备传戒工作的紧要关头,源公得戒和尚与仁光法师却相继西归,海会寺常住诸师,在一个月中,相继失去了伟大的导师与实际负责人,其悲伤可想而知!可是宏品、宏琳、宏玄诸师,却能化悲痛为力量,坚强起来,积极赶工,筹建戒期所需楼房设施,使戒会能如期举行。这是源公冥中的加被,也是海会寺常住诸师,一年多来忍苦努力得来的成就,是值得令人感动的!
由于源公得戒和尚生前三番五次的交代,须负责把戒传好,而净心亦在他老人家面前,答应尽责而为,所以自从成立“传戒委员会”,被指派为执行副主任委员以后,就常常与海会寺负责筹备传戒工作的法师们保持联系,向他们提供筹备上的意见,在戒会一个多月中,更是战战兢兢,从事传戒工作。在得戒和尚白公上人的领导,羯摩和尚悟明老法师、教授和尚了中大法师的辅佐,以及戒师寮全体引礼引赞师们的合作,把三坛大戒与在家戒传授圆满,总算对他老人家有所交代。
在这一次传戒会中,很难得的是:一、护法居士们,拥护戒场的热诚,尤其是秩序组的居士们,日夜分班轮流巡逻寺境内外,尤其是大殿,斋堂、戒寮,都严密的守卫,使闲杂人等,无法混入,得以充分保持戒场的清净庄严。当附佛法的外道,要来散发邪书时,只来到山下,就把他们挡回去了,有异教份子要来捣乱,也被制伏赶下山。若不是他们那么热心,大力拥护戒会,可能会重演中佛会传戒时,纠众抗议,或者会发生更严重的扰乱戒场的事件,一个多月的戒会,能够顺利圆满,我很感谢众居士们的护戒。二、是所有出家新戒们,教性坚强,对未来的佛教,有深厚的责任感。他们都关心佛教的前途,纷纷要求我,为他们成立一个组织,继续教导他们,使他们有充实绍隆佛法能力的机会;他们这种为佛教的精神,是很难得的。居士们的热心护戒,新戒们对佛教的热诚,还不都是源公得戒和尚的高德,冥中加护之所致呢!
净心自叹宿根浅薄,不能长时亲近源公得戒和尚,却也有幸,能在历届传戒期间中,短期领受教益,净心自民国四十四年十一月,在台南县关仔岭碧云寺首次担任传戒会引礼师之职,三十多年来,几乎每年都参加传戒工作,而源公得戒和尚,也几乎每年都在三坛大戒中任三师之职。虽然每次才得以亲近短短一个多月,或在家戒会更短的一星期,但其风范,对净心的影响很大,领受的法益也很多,净心都将从长老所得者作为学习的指南;玆举数事,以缅怀其德,并与后学者共勉!
一、责任心深重——每次传戒法会,从戒期开始,进住传戒常住,一直到戒期圆满离开戒常住,一个多月中,他老人家谢绝一切外务与应酬,天天都坐镇在传戒常住中。他老人家说:“既然答应人家为传戒师,就得把它当作一回事,要认真负责,怎么可以离开工作岗位。”这种做事尽责的精神,真令人钦佩,也值得我们效法!
净心参加传戒工作的前一段很长时间,都是由白公上人、源公得戒和尚与慧三老法师,担任三师和尚——我们把它称谓老三师,他们三位老人家,都坐镇在传戒常住中,由白公上人负责管教新戒,源公讲解戒律,慧老领新戒上殿过斋堂,他们三位老和尚,分工合作,每天都跟新戒菩萨生活在一起,所以对新戒们的感化力也很大,以后这种情形就渐渐的起了变化,也许现在的出家人,善根愈来愈浅薄,所以今后三师和尚都能天天坐镇于传戒常住的情形,恐怕会越来越难得了。
二、事前充分准备,使听者得大法益——源公得戒和尚,在大陆时,曾任河南佛学院教师,代理法界学苑教务,亦担任宏慈佛学院、八敬学院主讲及广化寺佛学院教授,也在广济寺冬季戒期,连任六次教授阿阇黎之职。在大陆已讲过多次比丘戒与沙弥律仪,而在台湾的三坛大戒会,只要他老人家参加三师之职,比丘戒与沙弥律仪,都是由他老人家主讲,对于这两种律仪,已经讲过二、三十遍,而他老人家记性又非常好,就是不看律本,闭著眼睛他都能够一字不漏的讲解下去,但他老人家,在讲解之前,都一定会再仔细的看正文与注解。净心曾向他老人家请问说:“戒和尚讲解戒律几十遍,都会背了,为什么事先还要先看一遍呢?”他老人家开示说:“无论讲解经律、通俗演讲,或短短的开示,事先都需要有充分的准备,所讲的内容才能丰富而条理分明。”又开示说:“你要知道,凡是来听法的人,都是渴望得到法益的。我们如果事先没有充分准备,临时心中没有东西,就会东抓西扯敷衍了事,既空洞又杂乱,让听讲的人,得不到法益而失望,而我们浪费了那么多听法者宝贵的时间,也是有罪过的!”他老人家最后教诫说:“你以后无论讲经讲律或演讲开示,都得事先有充分的准备,不要以为已经讲熟识了,就大意敷衍了事,切记!”得戒和尚的这一番宝贵开示,让净心受用良多!净心曾于数年前,为了一场二个小时,以“太空时代的佛法”为题的演讲,到书局购买了十几本参考书,准备将近二十个小时的资料,就是受他老人家这种伟大精神所影响!
三、为护念新戒,祈求三宝加被——源公得戒和尚,每在戒期中,一空下来,就手执念珠,念佛经行,然后到佛前礼拜,尤其是早晨念佛毕,向佛礼拜时,都是口里念念有词。净心会不解的问其故,和尚说:“末法时代的众生,善根浅薄,业障深重,我怕这些新戒子们,会被宿业所障而不能顺利受戒,所以我每天都念大悲咒与观世音菩萨圣号多遍,虔诚祈求三宝加被,让全体新发心的戒子们,远诸魔障,都能受得清净戒!”老人家护念新戒的心,是何等的慈悲!若不是净心好奇的请教他,又把它公开出来,谁能知道老人家天天为新戒们祈求的这一番大慈悲心呢!一位高僧的德范,是要从平凡之中去注意体会,才能发觉其伟大之处的!
四、提倡讲戒,革新传戒芳范——据三坛传戒正范记载,有“过毗尼日用”、“过四分大律”的佛事。所谓“过”,是由戒师读过一遍,其仪式是新戒集斋后,引礼师带班首迎请戒师,师至戒坛行礼如仪后,全体新戒长跪合掌,师登座高声朗过(高声读过)字句清白,使闻者了然明白。过完后,命新戒起立,师则诫勉各人回堂后,须认真读背学习,切须奉行云。而“十戒律题”亦只简单开示十戒名目之后,仍是由戒师朗读。由是可以知道,从前的三坛大戒会中,是不详解律仪的。在得戒和尚年谱里,有一段记载是:“又广济寺每年冬期开坛传戒,师连任六次教授阿阇黎,在戒期中,详解三坛戒律......在近代中,于传戒会内,讲演戒律,当自师始!”
民国十九年,得戒和尚与白公上人,曾在洪山宝通寺同闭关,是志同道合的好同参,他们两位老人家,都主张传戒必须讲解戒律。因此,只要有他们两位担任三师和尚的三坛大戒会,必定都会为出家新戒们讲解沙弥律仪、毗尼日用、比丘(尼)戒、梵网经菩萨戒,为在家新戒们,讲解三皈五戒、在家菩萨戒,使求戒者,知道戒律的内容,而能如律行持。听说最初在大仙寺传授三坛大戒,要讲解戒律时,有人说:“传戒就传戒,还讲什么戒!”但受戒而不知戒律的内容,怎么能持戒呢?源公得戒和尚与白公上人所建立的芳范我们一定要继承下去!
五、无碍辩才,无与伦比——源公得戒和尚,每次在三坛大戒会中,都是负责讲解沙弥律仪与比丘戒本,而且都是指定仁光法师翻译沙弥律仪,净心翻译比丘戒本。仁光法师是源公上人的随身翻译,对老人家的口音与所要发挥的道理,都了然于心,而且一句一句,很忠实的翻译出来,是一位很难得的翻译专才。
净心自民国四十四年,在碧云寺三坛戒会中,替他老人家翻译比丘戒本以来,只要他老人家担任三师,讲解比丘戒本,都指定净心为翻译。他指定要净心翻译的主要原因是,他老人家讲几句,净心就替池翻出几句,不遗漏不增加,而且有二百五十条戒那么长的比丘戒本,在短短几天就得讲完,讲的时候必须赶快,而净心能够配合他老人家赶时间,所以他老人家就指定非要净心翻译不可了。
源公得戒和尚的辩才无碍,说法时条理分明,深入浅出,普应群机,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他老人家在讲解沙弥律仪时,因为时间充足,所以对于律仪含义,发挥得淋漓尽致,都是配合在沙弥戒正授前两天,讲解过午不食戒,对佛陀当时制订过午不食戒的因缘、含义、持午的利益讲解详尽,使全体新戒,都能发心持不非时食戒!
依律制,没有受过具足戒者,不能看比丘(尼)大律,所以在戒期中,必须登坛受具足戒后,才能开始讲比丘(尼)戒,从比丘戒正授后到菩萨戒正授,中间只有六天空隙,又扣除一天托钵、一天请戒忏摩佛事,就剩下四天,只有八个小时可以讲比丘戒,但翻译扣除一半,所以实际上,要讲解一部二百五十戒条的比丘戒律只有短短四小时,而他老人家,却能充分把握其重点,该解说的还是说得很清楚,而且一部戒本,一定会把它讲完,绝对不会留个尾巴,或者前面漫漫讲,后面用念的。这种伸缩自如,…
《道源老法师纪念文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