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家,所交代的都是七十七年冬季,海會寺傳授叁壇大戒之事。當時源公雖然四大違和,但精神卻依然非常清朗,從戒會的設備談到引禮、引贊師的人選問題。他老人家親自挑選人員,由宏玄師記下來。當時他老人家正在病苦中,卻仍這樣用心于傳戒之事,這種爲法忘軀的精神,使淨心深爲感動!七十七年春節過後,源公要悟明長老與淨心一起去看他,于是與悟公叁師父相約到叁軍總院,見面時對傳戒之事,又作了一次更詳細的交代,並命淨心代爲向中佛會呈文申請及印通啓、聘書等有關資料。同時並交代:到時候如果自己無法參加傳戒工作時,叁師和尚應該如何重作安排。當時悟公與淨心都安慰他老人家,一定能依願把叁壇大戒傳圓滿,但老人家度生功德已經圓滿了,所以戒期未到,就先歸西了。當淨心站在道公遺像之前,回想這些往事,又連想到佛門長老去了一位,就少了一位,常不覺悲從中來,暗自流淚!
當海會寺正在籌備傳戒工作的緊要關頭,源公得戒和尚與仁光法師卻相繼西歸,海會寺常住諸師,在一個月中,相繼失去了偉大的導師與實際負責人,其悲傷可想而知!可是宏品、宏琳、宏玄諸師,卻能化悲痛爲力量,堅強起來,積極趕工,籌建戒期所需樓房設施,使戒會能如期舉行。這是源公冥中的加被,也是海會寺常住諸師,一年多來忍苦努力得來的成就,是值得令人感動的!
由于源公得戒和尚生前叁番五次的交代,須負責把戒傳好,而淨心亦在他老人家面前,答應盡責而爲,所以自從成立“傳戒委員會”,被指派爲執行副主任委員以後,就常常與海會寺負責籌備傳戒工作的法師們保持聯系,向他們提供籌備上的意見,在戒會一個多月中,更是戰戰兢兢,從事傳戒工作。在得戒和尚白公上人的領導,羯摩和尚悟明老法師、教授和尚了中大法師的輔佐,以及戒師寮全體引禮引贊師們的合作,把叁壇大戒與在家戒傳授圓滿,總算對他老人家有所交代。
在這一次傳戒會中,很難得的是:一、護法居士們,擁護戒場的熱誠,尤其是秩序組的居士們,日夜分班輪流巡邏寺境內外,尤其是大殿,齋堂、戒寮,都嚴密的守衛,使閑雜人等,無法混入,得以充分保持戒場的清淨莊嚴。當附佛法的外道,要來散發邪書時,只來到山下,就把他們擋回去了,有異教份子要來搗亂,也被製伏趕下山。若不是他們那麼熱心,大力擁護戒會,可能會重演中佛會傳戒時,糾衆抗議,或者會發生更嚴重的擾亂戒場的事件,一個多月的戒會,能夠順利圓滿,我很感謝衆居士們的護戒。二、是所有出家新戒們,教性堅強,對未來的佛教,有深厚的責任感。他們都關心佛教的前途,紛紛要求我,爲他們成立一個組織,繼續教導他們,使他們有充實紹隆佛法能力的機會;他們這種爲佛教的精神,是很難得的。居士們的熱心護戒,新戒們對佛教的熱誠,還不都是源公得戒和尚的高德,冥中加護之所致呢!
淨心自歎宿根淺薄,不能長時親近源公得戒和尚,卻也有幸,能在曆屆傳戒期間中,短期領受教益,淨心自民國四十四年十一月,在臺南縣關仔嶺碧雲寺首次擔任傳戒會引禮師之職,叁十多年來,幾乎每年都參加傳戒工作,而源公得戒和尚,也幾乎每年都在叁壇大戒中任叁師之職。雖然每次才得以親近短短一個多月,或在家戒會更短的一星期,但其風範,對淨心的影響很大,領受的法益也很多,淨心都將從長老所得者作爲學習的指南;玆舉數事,以緬懷其德,並與後學者共勉!
一、責任心深重——每次傳戒法會,從戒期開始,進住傳戒常住,一直到戒期圓滿離開戒常住,一個多月中,他老人家謝絕一切外務與應酬,天天都坐鎮在傳戒常住中。他老人家說:“既然答應人家爲傳戒師,就得把它當作一回事,要認真負責,怎麼可以離開工作崗位。”這種做事盡責的精神,真令人欽佩,也值得我們效法!
淨心參加傳戒工作的前一段很長時間,都是由白公上人、源公得戒和尚與慧叁老法師,擔任叁師和尚——我們把它稱謂老叁師,他們叁位老人家,都坐鎮在傳戒常住中,由白公上人負責管教新戒,源公講解戒律,慧老領新戒上殿過齋堂,他們叁位老和尚,分工合作,每天都跟新戒菩薩生活在一起,所以對新戒們的感化力也很大,以後這種情形就漸漸的起了變化,也許現在的出家人,善根愈來愈淺薄,所以今後叁師和尚都能天天坐鎮于傳戒常住的情形,恐怕會越來越難得了。
二、事前充分准備,使聽者得大法益——源公得戒和尚,在大陸時,曾任河南佛學院教師,代理法界學苑教務,亦擔任宏慈佛學院、八敬學院主講及廣化寺佛學院教授,也在廣濟寺冬季戒期,連任六次教授阿阇黎之職。在大陸已講過多次比丘戒與沙彌律儀,而在臺灣的叁壇大戒會,只要他老人家參加叁師之職,比丘戒與沙彌律儀,都是由他老人家主講,對于這兩種律儀,已經講過二、叁十遍,而他老人家記性又非常好,就是不看律本,閉著眼睛他都能夠一字不漏的講解下去,但他老人家,在講解之前,都一定會再仔細的看正文與注解。淨心曾向他老人家請問說:“戒和尚講解戒律幾十遍,都會背了,爲什麼事先還要先看一遍呢?”他老人家開示說:“無論講解經律、通俗演講,或短短的開示,事先都需要有充分的准備,所講的內容才能豐富而條理分明。”又開示說:“你要知道,凡是來聽法的人,都是渴望得到法益的。我們如果事先沒有充分准備,臨時心中沒有東西,就會東抓西扯敷衍了事,既空洞又雜亂,讓聽講的人,得不到法益而失望,而我們浪費了那麼多聽法者寶貴的時間,也是有罪過的!”他老人家最後教誡說:“你以後無論講經講律或演講開示,都得事先有充分的准備,不要以爲已經講熟識了,就大意敷衍了事,切記!”得戒和尚的這一番寶貴開示,讓淨心受用良多!淨心曾于數年前,爲了一場二個小時,以“太空時代的佛法”爲題的演講,到書局購買了十幾本參考書,准備將近二十個小時的資料,就是受他老人家這種偉大精神所影響!
叁、爲護念新戒,祈求叁寶加被——源公得戒和尚,每在戒期中,一空下來,就手執念珠,念佛經行,然後到佛前禮拜,尤其是早晨念佛畢,向佛禮拜時,都是口裏念念有詞。淨心會不解的問其故,和尚說:“末法時代的衆生,善根淺薄,業障深重,我怕這些新戒子們,會被宿業所障而不能順利受戒,所以我每天都念大悲咒與觀世音菩薩聖號多遍,虔誠祈求叁寶加被,讓全體新發心的戒子們,遠諸魔障,都能受得清淨戒!”老人家護念新戒的心,是何等的慈悲!若不是淨心好奇的請教他,又把它公開出來,誰能知道老人家天天爲新戒們祈求的這一番大慈悲心呢!一位高僧的德範,是要從平凡之中去注意體會,才能發覺其偉大之處的!
四、提倡講戒,革新傳戒芳範——據叁壇傳戒正範記載,有“過毗尼日用”、“過四分大律”的佛事。所謂“過”,是由戒師讀過一遍,其儀式是新戒集齋後,引禮師帶班首迎請戒師,師至戒壇行禮如儀後,全體新戒長跪合掌,師登座高聲朗過(高聲讀過)字句清白,使聞者了然明白。過完後,命新戒起立,師則誡勉各人回堂後,須認真讀背學習,切須奉行雲。而“十戒律題”亦只簡單開示十戒名目之後,仍是由戒師朗讀。由是可以知道,從前的叁壇大戒會中,是不詳解律儀的。在得戒和尚年譜裏,有一段記載是:“又廣濟寺每年冬期開壇傳戒,師連任六次教授阿阇黎,在戒期中,詳解叁壇戒律......在近代中,于傳戒會內,講演戒律,當自師始!”
民國十九年,得戒和尚與白公上人,曾在洪山寶通寺同閉關,是志同道合的好同參,他們兩位老人家,都主張傳戒必須講解戒律。因此,只要有他們兩位擔任叁師和尚的叁壇大戒會,必定都會爲出家新戒們講解沙彌律儀、毗尼日用、比丘(尼)戒、梵網經菩薩戒,爲在家新戒們,講解叁皈五戒、在家菩薩戒,使求戒者,知道戒律的內容,而能如律行持。聽說最初在大仙寺傳授叁壇大戒,要講解戒律時,有人說:“傳戒就傳戒,還講什麼戒!”但受戒而不知戒律的內容,怎麼能持戒呢?源公得戒和尚與白公上人所建立的芳範我們一定要繼承下去!
五、無礙辯才,無與倫比——源公得戒和尚,每次在叁壇大戒會中,都是負責講解沙彌律儀與比丘戒本,而且都是指定仁光法師翻譯沙彌律儀,淨心翻譯比丘戒本。仁光法師是源公上人的隨身翻譯,對老人家的口音與所要發揮的道理,都了然于心,而且一句一句,很忠實的翻譯出來,是一位很難得的翻譯專才。
淨心自民國四十四年,在碧雲寺叁壇戒會中,替他老人家翻譯比丘戒本以來,只要他老人家擔任叁師,講解比丘戒本,都指定淨心爲翻譯。他指定要淨心翻譯的主要原因是,他老人家講幾句,淨心就替池翻出幾句,不遺漏不增加,而且有二百五十條戒那麼長的比丘戒本,在短短幾天就得講完,講的時候必須趕快,而淨心能夠配合他老人家趕時間,所以他老人家就指定非要淨心翻譯不可了。
源公得戒和尚的辯才無礙,說法時條理分明,深入淺出,普應群機,這是衆所周知的事實。他老人家在講解沙彌律儀時,因爲時間充足,所以對于律儀含義,發揮得淋漓盡致,都是配合在沙彌戒正授前兩天,講解過午不食戒,對佛陀當時製訂過午不食戒的因緣、含義、持午的利益講解詳盡,使全體新戒,都能發心持不非時食戒!
依律製,沒有受過具足戒者,不能看比丘(尼)大律,所以在戒期中,必須登壇受具足戒後,才能開始講比丘(尼)戒,從比丘戒正授後到菩薩戒正授,中間只有六天空隙,又扣除一天托缽、一天請戒忏摩佛事,就剩下四天,只有八個小時可以講比丘戒,但翻譯扣除一半,所以實際上,要講解一部二百五十戒條的比丘戒律只有短短四小時,而他老人家,卻能充分把握其重點,該解說的還是說得很清楚,而且一部戒本,一定會把它講完,絕對不會留個尾巴,或者前面漫漫講,後面用念的。這種伸縮自如,…
《道源老法師紀念文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