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空法师答疑解惑▪P32

  ..续本文上一页烦恼、学法门,成佛道是自利利他;成佛之后,自利圆满了,就纯粹为利他,利益一切众生,哪有消极?如果释迦牟尼佛消极,他就不必到这个世间示现八相成道,教化众生。由此,我们能体会到佛法积极的一面,这一面才真正令人敬佩,决不是自悟就好了。

  

  既然一切都是梦幻泡影,何以还要积极的发弘誓愿?因为虚空法界是一体,有的众生没有觉悟,我们要帮助众生觉悟。就像这个身体局部麻木了,我们要不要帮它治疗?譬如你的腿麻木了,你的手当然会替它揉一揉。所以,一切诸佛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没有条件的,他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与自己是一体。而众生有分别,不知道一切众生与自己是一体,所以分自分他,就错在此地。

  

  「心性幻化虚空法界」,虚空法界从哪里来的?《华严经》云:「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虚空法界是心性变现出来的。芸芸众生和太空中的无量星球,从哪里来的?「根身影现国土众生」,就是根身变现出来的。你真的明白了这个事实真相就开悟了,才知道「心性虚空法界一体,根身国土众生不二」。你的慈悲心就像诸佛、法身菩萨一样,自自然然流露出来,还需要别人来求你吗?《无量寿经》云:「作众生不请之友。」哪里还要人请?要人请,你就不慈悲了。所以,「知土如影像,恒发弘誓心」是这么来的。

  

  这当中的事与理,我们都要清楚,自己的愿心才发得起来。否则,天天念四弘誓愿,念的是佛菩萨的,自己的四弘誓愿没有念出来,就得不到一点利益。所以,一定要把自己的四弘誓愿念出来,才是真实功德。21-90-82

  

问:请问「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这两句话的意思为何?

  

答:讲得比较深远,「生则决定生」是你的境界提升。「去则实不去」,因为虚空法界国土众生是一不是二,你往哪里去?《中观论》说「八不」,就是形容这个事实真相,如来果地上如是,凡夫亦复如是。六祖说:「不一样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生佛不二是大乘法常讲的,差别何在?差别是佛觉悟,知道是不二,众生偏说是二。这是因为众生的观念、思惟违背了事实真相,所以称作「凡夫」。众生与佛的差别在于迷悟,除迷悟之外,一切体、相、作用都无差别。

  

  这个我们现在体会不到没有关系,要慢慢在修行功夫里面证实,这不是文字、言说,是要自己亲证的境界,没有入这个境界就很难懂。虽然自己没有这个境界,但总希望有一天能契入这个境界。实在没有办法证得,就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到西方极乐世界保证能入这个境界,而且非常快速。见了阿弥陀佛就懂了,没见阿弥陀佛,要靠自己修行功夫,实在是不容易,因为你必须把妄想、分别、执着断尽才会懂。你今天不懂,就是因为有妄想、分别、执着,障碍了悟门、智慧。21-90-82

  

问:《无量寿经》说:「佛告弥勒,此诸众生,亦复如是」,至「往昔世中,过失尽已,然后乃出」。《无量寿经注解》中提到,「义寂云,但望胜乐,劣乐为苦,如欣上者,厌下劣定为粗苦等,虽名为苦,非苦受也。」请问其义理为何?

  

答:这含义很深,实在讲,苦乐从哪里来的?从妄想、分别、执着来的。如果人离开妄想、分别、执着,受是平等的,在极乐世界没有乐受,不会感觉得快乐,在阿鼻地狱也不会感觉得有苦受。为什么?你的心是平等、清净。凡是有苦乐之受,这是凡夫,不是圣人。佛讲经随顺凡夫境界来说有苦乐,如果随顺如来果地的境界是清净寂灭。

  

  《仁王经》讲五忍菩萨,最高的境界是寂灭忍,寂是寂静,灭是灭妄想、灭分别、灭执着。妄想、分别、执着都灭了,哪里还有苦乐?我们就以禅宗惠能大师所说的例子来讲,「苦乐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你会吗?如果入不二法,我们现在这个地方,是不是华藏世界、是不是极乐世界?再问问你,这个地方是不是阿鼻地狱、是不是饿鬼法界?你从这个地方去参,才能懂得真实义。所以,佛说一切法都是方便法,到最后佛告诉你,佛法也不能执着,「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你就真正契入不二法门,契入一真法界。

  

  极乐世界是不是真有?真有。我们现在住的地球,是不是真有?真有。我们这个地球真有,极乐世界也真有,一有一切有。阿鼻地狱是不是真有?真有。十法界依正庄严历历不爽,只要你妄想、分别、执着没断,无量的不同时空维次,它确实有。假如你把妄想、分别、执着都断了,都放下了,这境界有没有?还是有,虽有但没有障碍,就是《华严经》讲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就变成无障碍的法界。无碍就是一,所以《华严经》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就是无障碍,「多」就是无量无边的法界,就是无量无边不同空间维次。所以,觉悟的人在乐没有乐受,在苦没有苦受,不是没有苦、没有乐。

  

  我们何以有苦乐受?因为执着有个「我」,我受了。「我」是什么?「我」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实,在《百法》里面是属于不相应行法。你执着这个抽象的概念,就有苦有乐,就有迷有悟,有善有恶,有因有果。所以,虽然知道万法皆空,我们还是要断恶修善,还是要破迷开悟。21-90-85

  

问:请问「诸法空相」如何理解?

  

答:「诸法空相」的意义,就是说一切法都没有自体,都是因缘和合而现的幻相。相有,但不是真实的。真妄的定义:永恒不变的就是真;会变化的,无论变化的速度快慢,都不是真实的,就是妄。明白这个定义,我们就晓得人身不是真的。为什么?它会变化,它有生老病死,剎那剎那在衰老,所谓是青春不驻。

  

  人是空相,一切动物、植物、矿物都不例外,因为山河大地、星球,乃至太阳系也有毁灭的一天,不过它的速度比较缓慢。所以,一切诸法都是剎那剎那在变迁,不是真实永恒的存在,这种现象就称为「诸法空相」。21-90-89

  

问:请问「真空妙有」和「一真法界」有关系吗?

  

答:有关系。真空妙有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真空妙有,说法不一样,境界是相同的。如果我们契入真空妙有的境界,就证得一真法界,证得一真法界一定是空有不二,就是大乘法讲的「入不二法门」。真空就是妙有,妙有就是真空,空有不二。《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不二的意思。「色」就是妙有,「空」就是真空,这是诸佛如来果地上的境界。21-90-90

  

问:请问「无我」、「自性」意思为何?与天主教信仰有何异同?

  

答:佛法说「无我」,是无一切众生执着的「我」,没有这个「我」,只有真我。大乘佛法讲「四净德」,就是「常、乐、我、净」。「常」是一般人讲的永恒、永生;「乐」是一切苦都没有了;「我」是自己能作主,自己能自在。譬如,你希望年年十八岁,但是做不到,因为会衰老,你就没有「我」。佛法里面得大自在,那是真我。「净」是清净,身心清净、境界清净,这是自性本来具足的性德。现在这个相变了,佛说是「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是心、念头,我们的心不善,把本善的一真法界变成了十法界。

  

  境界确实是随心转的,今天这个环境如此污染、不善,如果我的心清净、纯善,我居住的环境就是清净、纯善的。他的心不清净,行不善,即使他生活在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会变现虚幻的法界,他在里面就会受苦受难。佛菩萨的心纯净、行为纯善,即使在地狱里面,他也是住一真法界。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示现三衣一钵,天天去托钵,实际上他生活在一真法界,虽跟我们的身体同住,境界、受用完全不相同。这个道理并不难懂,比如说我们几个人在一起,每个人的境界都不一样,有人生活很欢喜,有人生活忧悲苦恼,所以境随心转,这是真的。

  

  由此可知,境不是真的,身也不是真的,心也不是真的。真心是不动的,真心是离念的,我们还会起心动念,这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现前,用智了,你就是法身菩萨。

  

  十法界里面,都是用妄心,到一真法界的圆教初住菩萨以上,他们用真心,不用妄心,所以永远住一真法界。但是他们可以应化在十法界里面,虽然应化,应化身还是住一真法界,这个道理与事实真相都要懂得。

  

  与天主教的信仰有没有异同?不一样,天主教的信仰是生到天道。我们观察天主教的修行,他没有离欲,就是没有离开财色名食睡,没有离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没有离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由此可知,可以肯定他没有离开六道轮回,而是生到欲界天。如果不断五欲六尘,他在欲界天;五欲六尘断了,心地清净,财色名食睡的观念没有了,就生色界天,但还出不了六道轮回。这是不同之处。21-90-90

  

  

  

《净空法师答疑解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