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该如何处理?
答:道场要有道。「道」是解行,讲经属于解门,念佛属于行门,解行要相应。「新加坡佛教居士林」解行相应,得到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所以无比兴旺。最近居士林有工程,念佛堂与讲堂搬出来,马上就冷清了。这是佛菩萨示现告诉我们,道场只要不讲经、不念佛,就没有人来了,立刻显得萧条,所以讲经、念佛决不能中断。
主持道场一定要懂得此理,要建立道风与学风。但必须要了解当地同修的状况,这个地方的人是喜欢参禅还是念佛,要随顺他们。喜欢参禅的要建禅堂,喜欢念佛的要建念佛堂,因为我们是为他们服务的,决不是让他们来随顺我们,而是我们要随顺当地同修。但是讲经很重要,讲经能开智慧,建立正知正见,如此才有正确的选择。21-90-75
问:弟子是道场的执事,若有挂单者名义来念佛堂参学,但实际是别有目的,总之是破坏道场规约。我们劝多了,容易与他结恶缘,若不劝导,又违背自己应有护法的责任。请问我该如何做,才能令挂单的同修觉悟,又不与他结恶缘,又能保护自己的清净心?
答:念佛堂如果遇到这些事情,要跟念佛堂的堂主报告,他是管理念佛堂规矩与领众熏修之事。发生这些事情,让堂主在开示当中劝导大众,这样就好。另外,如果是严重的事情,一定要告诉林长,因为他是这个团体的负责人,这些事情由他来处理,这样最为妥当。21-90-78
问:请问筹建弥陀村之初步构想?
答:这我不能给你们提供意见,因为每个国家地区都有其法令规章,这些问题应当请教当地佛协及宗教局。佛弟子无论兴建哪种事业,决定不可违背国家的法令规章。21-90-84
会集篇
问:有人批驳夏老的会集本,扬言会集本是伪经,叫大家改念康本。有些人认为会集本很好,且数年来已念成习惯,不愿改念,也不参加康本的助印。不少人受其影响,请问如何是好?
答:佛总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喜欢康本,就念康本;喜欢夏老居士的会集本,就念会集本。《无量寿经》总共有九种本子,喜欢念哪个本子就念哪个本子,不喜欢也可以统统不念,一句阿弥陀佛也能往生。所以,不要限制别人一定跟我一样,否则就违背了佛陀的教诲。
如果只有一个法门,释迦牟尼佛何必讲八万四千法门?众生根性不相同,所以佛慈悲说许多法门,应一切不同的根性。我们自己有没有成就,自己要有智慧选择法门。几种本子摆在面前,夏老居士的会集本文字浅,我们都能看得懂,看得很欢喜。康僧铠的本子有一部分文字比较深,不容易看懂。我们为什么不选择古本?我们的程度不够。他们程度高的选那个本子,我们恭敬赞叹,这个不能勉强。喜欢念什么本子就念什么本子,最重要的是这一生真正能往生;不要搞到最后自己不能往生,那才是真正大错。21-90-24
经句篇
问:《无量寿经》云:「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以意为食。」请问「若欲」是动了妄念吗?若真有起心动念,五欲的其他四欲亦会起现行吗?
答:这是属于初往生的人,到达极乐世界时间不久,他还有这个习气,习气一现行,境界就现前。由此可知,西方极乐世界无不是随心所欲,所谓是「心想事成」。这是食,其余的还有财色名利种种欲望,会不会现前?可能会现前。现前会不会造业?不会造业。为什么?一现前,立刻就知道了,就觉悟了,所以见色闻香的境界就消失了。因此,在西方极乐世界断烦恼、断习气快,原因在此。
在西方极乐世界,所接触的都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莲池大师与蕅益大师为我们解释「上善」,是指等觉菩萨,如观音菩萨、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他们环绕在你的周围,不管你起什么妄想,他们都有方法帮助你。所以,西方极乐世界的修行环境好,那是一切诸佛世界都不能相比的。
我们修学有疑惑,一定要清楚,因为「疑」是菩萨修行最大的障碍。我们对于世尊、弥陀及这些诸大菩萨决定没有疑惑,对于我们的道业就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有疑要问,要断疑生信。21-90-67
问:一切「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请问佛菩萨是否也是如此?「一切法从心想生」到底应如何想,或是不想?
答:你若不想就是修无想定,果报在四禅无想天,无想天是外道天。你定功成就了,能伏住妄想,等到哪一天妄念又起来,你伏不住就堕落了。我们肯定自己是博地凡夫,妄想很多,怎么办?佛菩萨教导我们想善不要想恶,因为想恶与三恶道感应,想善与三善道感应。
一切法从心想生,想贪瞋痴就是饿鬼、地狱、畜生,想五戒十善就是人天福报。由此可知,佛菩萨为何教我们念佛、想佛?念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将来果报在极乐世界,所以往生到极乐世界也是从心想生。凡夫学佛没有第二个方法,决定要随顺经典的教诲,佛教导我们做的决定要遵守。
念佛决定要修十善业,《无量寿经》教导我们修行的纲领,就是「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观经》的「净业三福」是学佛的基础。世尊教导韦提希夫人,就是教导我们大众,世尊尚未教她念佛的方法之前,先教她扎根,把修学的基础打好。「净业三福」第一条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条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我们不受三皈怎么行?不受三皈,不受五戒,就自以为是,那是贪瞋痴慢在作祟,这是严重的烦恼。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为我们示现谦虚,对一切人事物都恭敬,所以我们要从谦敬中去学习。21-90-70
问:请问「尘沙烦恼」与「无明烦恼」是什么?
答:「尘沙」是比喻,比喻数量多。你的烦恼太多了,从早到晚,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你要是用计算机去算,算不出有多少烦恼,所以比喻作尘沙。「无明烦恼」是对于一切事理、性相、因果都不能明了。这些事情本来是明白的,明白这些理事、性相、因果的人,就称作「佛菩萨」,不明白的人就称作「凡夫」。21-90-71
问:《无量寿经》证信序的「众成就」提到:「欲界天、色界天、诸天梵众,悉共大会」,经文中没有提到无色界天,请问无色界天是否参加这个法会?
答:无色界天不能参加这个法会,因为它是佛经讲的八难之一。无色界天也称作「长寿天」,人住在这种天里面,什么都不想学,佛来了也不理。这种天是六道最高的地方,没有佛法,所以属于八难之一。「八难」是指遭什么难?没有圣贤人教导。因此,无色界天没有参加法会。21-90-76
问:弟子对《楞严经》的一部分内容始终弄不明白,即是富楼那问佛:「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无状忽生山河大地」涉及世界最初起源,请问最初的湛然真性是否是佛性?如果不是,那是什么?如果是,岂不是有佛无状而生山河大地?修成佛岂不又有无明产生?经文中解释「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问题说金矿杂于精金,不能同「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比较,金矿杂于精金已经不明了,非为妙觉觉明如来心,请开示。
答:这个问题不是几句话能讲得清楚,你可以详细去读第四卷,这段经文是富楼那尊者提出来的,释迦牟尼佛为他解答。经文若是念不懂,你可以去研究注解。《楞严经》注解最著名的,古时候的代表是宋朝《长水疏》和明朝《楞严经正脉疏》。近代人对《楞严经》的著述也有十几种,而以圆瑛法师的《楞严经讲义》比较通俗,《楞严直解》比较扼要,这些著述都可以做参考。21-90-78
问:《无量寿经》云:「知土如影像,恒发弘誓心」,请问意思为何?
答:这两句经文,前面一句就是《金刚经》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讲宇宙人生的真相。在事实真相中,我们应该如何做?佛菩萨绝不消极,决不是「一切如梦幻泡影」,什么都不做了。而是「恒发弘誓心」,恒是永远没有间断,弘誓就是四弘誓愿。菩萨在修学时,弘愿永远在推动他,即使成佛之后,弘愿也不间断,这才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有许多人误会学佛是消极的,而佛法绝不消极,佛法是无比的积极。佛教菩萨勇猛精进,从什么地方精进?就是誓愿精进。在没有成佛之前,断…
《净空法师答疑解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