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空法師答疑解惑▪P31

  ..續本文上一頁該如何處理?

  

答:道場要有道。「道」是解行,講經屬于解門,念佛屬于行門,解行要相應。「新加坡佛教居士林」解行相應,得到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所以無比興旺。最近居士林有工程,念佛堂與講堂搬出來,馬上就冷清了。這是佛菩薩示現告訴我們,道場只要不講經、不念佛,就沒有人來了,立刻顯得蕭條,所以講經、念佛決不能中斷。

  

  主持道場一定要懂得此理,要建立道風與學風。但必須要了解當地同修的狀況,這個地方的人是喜歡參禅還是念佛,要隨順他們。喜歡參禅的要建禅堂,喜歡念佛的要建念佛堂,因爲我們是爲他們服務的,決不是讓他們來隨順我們,而是我們要隨順當地同修。但是講經很重要,講經能開智慧,建立正知正見,如此才有正確的選擇。21-90-75

  

問:弟子是道場的執事,若有挂單者名義來念佛堂參學,但實際是別有目的,總之是破壞道場規約。我們勸多了,容易與他結惡緣,若不勸導,又違背自己應有護法的責任。請問我該如何做,才能令挂單的同修覺悟,又不與他結惡緣,又能保護自己的清淨心?

  

答:念佛堂如果遇到這些事情,要跟念佛堂的堂主報告,他是管理念佛堂規矩與領衆熏修之事。發生這些事情,讓堂主在開示當中勸導大衆,這樣就好。另外,如果是嚴重的事情,一定要告訴林長,因爲他是這個團體的負責人,這些事情由他來處理,這樣最爲妥當。21-90-78

  

問:請問籌建彌陀村之初步構想?

  

答:這我不能給你們提供意見,因爲每個國家地區都有其法令規章,這些問題應當請教當地佛協及宗教局。佛弟子無論興建哪種事業,決定不可違背國家的法令規章。21-90-84

  

  

  

會集篇

  

問:有人批駁夏老的會集本,揚言會集本是僞經,叫大家改念康本。有些人認爲會集本很好,且數年來已念成習慣,不願改念,也不參加康本的助印。不少人受其影響,請問如何是好?

  

答:佛總是恒順衆生,隨喜功德。你喜歡康本,就念康本;喜歡夏老居士的會集本,就念會集本。《無量壽經》總共有九種本子,喜歡念哪個本子就念哪個本子,不喜歡也可以統統不念,一句阿彌陀佛也能往生。所以,不要限製別人一定跟我一樣,否則就違背了佛陀的教誨。

  

如果只有一個法門,釋迦牟尼佛何必講八萬四千法門?衆生根性不相同,所以佛慈悲說許多法門,應一切不同的根性。我們自己有沒有成就,自己要有智慧選擇法門。幾種本子擺在面前,夏老居士的會集本文字淺,我們都能看得懂,看得很歡喜。康僧铠的本子有一部分文字比較深,不容易看懂。我們爲什麼不選擇古本?我們的程度不夠。他們程度高的選那個本子,我們恭敬贊歎,這個不能勉強。喜歡念什麼本子就念什麼本子,最重要的是這一生真正能往生;不要搞到最後自己不能往生,那才是真正大錯。21-90-24

  

  

  

經句篇

  

問:《無量壽經》雲:「若欲食時。七寶缽器。自然在前。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以意爲食。」請問「若欲」是動了妄念嗎?若真有起心動念,五欲的其他四欲亦會起現行嗎?

  

答:這是屬于初往生的人,到達極樂世界時間不久,他還有這個習氣,習氣一現行,境界就現前。由此可知,西方極樂世界無不是隨心所欲,所謂是「心想事成」。這是食,其余的還有財色名利種種欲望,會不會現前?可能會現前。現前會不會造業?不會造業。爲什麼?一現前,立刻就知道了,就覺悟了,所以見色聞香的境界就消失了。因此,在西方極樂世界斷煩惱、斷習氣快,原因在此。

  

  在西方極樂世界,所接觸的都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蓮池大師與蕅益大師爲我們解釋「上善」,是指等覺菩薩,如觀音菩薩、勢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他們環繞在你的周圍,不管你起什麼妄想,他們都有方法幫助你。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的修行環境好,那是一切諸佛世界都不能相比的。

  

  我們修學有疑惑,一定要清楚,因爲「疑」是菩薩修行最大的障礙。我們對于世尊、彌陀及這些諸大菩薩決定沒有疑惑,對于我們的道業就有很大的幫助。所以,有疑要問,要斷疑生信。21-90-67

  

問:一切「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請問佛菩薩是否也是如此?「一切法從心想生」到底應如何想,或是不想?

  

答:你若不想就是修無想定,果報在四禅無想天,無想天是外道天。你定功成就了,能伏住妄想,等到哪一天妄念又起來,你伏不住就墮落了。我們肯定自己是博地凡夫,妄想很多,怎麼辦?佛菩薩教導我們想善不要想惡,因爲想惡與叁惡道感應,想善與叁善道感應。

  

  一切法從心想生,想貪瞋癡就是餓鬼、地獄、畜生,想五戒十善就是人天福報。由此可知,佛菩薩爲何教我們念佛、想佛?念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將來果報在極樂世界,所以往生到極樂世界也是從心想生。凡夫學佛沒有第二個方法,決定要隨順經典的教誨,佛教導我們做的決定要遵守。

  

  念佛決定要修十善業,《無量壽經》教導我們修行的綱領,就是「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觀經》的「淨業叁福」是學佛的基礎。世尊教導韋提希夫人,就是教導我們大衆,世尊尚未教她念佛的方法之前,先教她紮根,把修學的基礎打好。「淨業叁福」第一條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條是「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我們不受叁皈怎麼行?不受叁皈,不受五戒,就自以爲是,那是貪瞋癡慢在作祟,這是嚴重的煩惱。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爲我們示現謙虛,對一切人事物都恭敬,所以我們要從謙敬中去學習。21-90-70

  

問:請問「塵沙煩惱」與「無明煩惱」是什麼?

  

答:「塵沙」是比喻,比喻數量多。你的煩惱太多了,從早到晚,從年初一到臘月叁十,你要是用計算機去算,算不出有多少煩惱,所以比喻作塵沙。「無明煩惱」是對于一切事理、性相、因果都不能明了。這些事情本來是明白的,明白這些理事、性相、因果的人,就稱作「佛菩薩」,不明白的人就稱作「凡夫」。21-90-71

  

問:《無量壽經》證信序的「衆成就」提到:「欲界天、色界天、諸天梵衆,悉共大會」,經文中沒有提到無色界天,請問無色界天是否參加這個法會?

  

答:無色界天不能參加這個法會,因爲它是佛經講的八難之一。無色界天也稱作「長壽天」,人住在這種天裏面,什麼都不想學,佛來了也不理。這種天是六道最高的地方,沒有佛法,所以屬于八難之一。「八難」是指遭什麼難?沒有聖賢人教導。因此,無色界天沒有參加法會。21-90-76

  

問:弟子對《楞嚴經》的一部分內容始終弄不明白,即是富樓那問佛:「若此妙覺本妙覺明,與如來心不增不減,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爲相。」「無狀忽生山河大地」涉及世界最初起源,請問最初的湛然真性是否是佛性?如果不是,那是什麼?如果是,豈不是有佛無狀而生山河大地?修成佛豈不又有無明産生?經文中解釋「又如金礦雜于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問題說金礦雜于精金,不能同「若此妙覺本妙覺明與如來心不增不減」比較,金礦雜于精金已經不明了,非爲妙覺覺明如來心,請開示。

  

答:這個問題不是幾句話能講得清楚,你可以詳細去讀第四卷,這段經文是富樓那尊者提出來的,釋迦牟尼佛爲他解答。經文若是念不懂,你可以去研究注解。《楞嚴經》注解最著名的,古時候的代表是宋朝《長水疏》和明朝《楞嚴經正脈疏》。近代人對《楞嚴經》的著述也有十幾種,而以圓瑛法師的《楞嚴經講義》比較通俗,《楞嚴直解》比較扼要,這些著述都可以做參考。21-90-78

  

問:《無量壽經》雲:「知土如影像,恒發弘誓心」,請問意思爲何?

  

答:這兩句經文,前面一句就是《金剛經》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這是講宇宙人生的真相。在事實真相中,我們應該如何做?佛菩薩絕不消極,決不是「一切如夢幻泡影」,什麼都不做了。而是「恒發弘誓心」,恒是永遠沒有間斷,弘誓就是四弘誓願。菩薩在修學時,弘願永遠在推動他,即使成佛之後,弘願也不間斷,這才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有許多人誤會學佛是消極的,而佛法絕不消極,佛法是無比的積極。佛教菩薩勇猛精進,從什麼地方精進?就是誓願精進。在沒有成佛之前,斷…

《淨空法師答疑解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