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空法師答疑解惑▪P32

  ..續本文上一頁煩惱、學法門,成佛道是自利利他;成佛之後,自利圓滿了,就純粹爲利他,利益一切衆生,哪有消極?如果釋迦牟尼佛消極,他就不必到這個世間示現八相成道,教化衆生。由此,我們能體會到佛法積極的一面,這一面才真正令人敬佩,決不是自悟就好了。

  

  既然一切都是夢幻泡影,何以還要積極的發弘誓願?因爲虛空法界是一體,有的衆生沒有覺悟,我們要幫助衆生覺悟。就像這個身體局部麻木了,我們要不要幫它治療?譬如你的腿麻木了,你的手當然會替它揉一揉。所以,一切諸佛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沒有條件的,他知道虛空法界一切衆生與自己是一體。而衆生有分別,不知道一切衆生與自己是一體,所以分自分他,就錯在此地。

  

  「心性幻化虛空法界」,虛空法界從哪裏來的?《華嚴經》雲:「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虛空法界是心性變現出來的。芸芸衆生和太空中的無量星球,從哪裏來的?「根身影現國土衆生」,就是根身變現出來的。你真的明白了這個事實真相就開悟了,才知道「心性虛空法界一體,根身國土衆生不二」。你的慈悲心就像諸佛、法身菩薩一樣,自自然然流露出來,還需要別人來求你嗎?《無量壽經》雲:「作衆生不請之友。」哪裏還要人請?要人請,你就不慈悲了。所以,「知土如影像,恒發弘誓心」是這麼來的。

  

  這當中的事與理,我們都要清楚,自己的願心才發得起來。否則,天天念四弘誓願,念的是佛菩薩的,自己的四弘誓願沒有念出來,就得不到一點利益。所以,一定要把自己的四弘誓願念出來,才是真實功德。21-90-82

  

問:請問「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這兩句話的意思爲何?

  

答:講得比較深遠,「生則決定生」是你的境界提升。「去則實不去」,因爲虛空法界國土衆生是一不是二,你往哪裏去?《中觀論》說「八不」,就是形容這個事實真相,如來果地上如是,凡夫亦複如是。六祖說:「不一樣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生佛不二是大乘法常講的,差別何在?差別是佛覺悟,知道是不二,衆生偏說是二。這是因爲衆生的觀念、思惟違背了事實真相,所以稱作「凡夫」。衆生與佛的差別在于迷悟,除迷悟之外,一切體、相、作用都無差別。

  

  這個我們現在體會不到沒有關系,要慢慢在修行功夫裏面證實,這不是文字、言說,是要自己親證的境界,沒有入這個境界就很難懂。雖然自己沒有這個境界,但總希望有一天能契入這個境界。實在沒有辦法證得,就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到西方極樂世界保證能入這個境界,而且非常快速。見了阿彌陀佛就懂了,沒見阿彌陀佛,要靠自己修行功夫,實在是不容易,因爲你必須把妄想、分別、執著斷盡才會懂。你今天不懂,就是因爲有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了悟門、智慧。21-90-82

  

問:《無量壽經》說:「佛告彌勒,此諸衆生,亦複如是」,至「往昔世中,過失盡已,然後乃出」。《無量壽經注解》中提到,「義寂雲,但望勝樂,劣樂爲苦,如欣上者,厭下劣定爲粗苦等,雖名爲苦,非苦受也。」請問其義理爲何?

  

答:這含義很深,實在講,苦樂從哪裏來的?從妄想、分別、執著來的。如果人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受是平等的,在極樂世界沒有樂受,不會感覺得快樂,在阿鼻地獄也不會感覺得有苦受。爲什麼?你的心是平等、清淨。凡是有苦樂之受,這是凡夫,不是聖人。佛講經隨順凡夫境界來說有苦樂,如果隨順如來果地的境界是清淨寂滅。

  

  《仁王經》講五忍菩薩,最高的境界是寂滅忍,寂是寂靜,滅是滅妄想、滅分別、滅執著。妄想、分別、執著都滅了,哪裏還有苦樂?我們就以禅宗惠能大師所說的例子來講,「苦樂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你會嗎?如果入不二法,我們現在這個地方,是不是華藏世界、是不是極樂世界?再問問你,這個地方是不是阿鼻地獄、是不是餓鬼法界?你從這個地方去參,才能懂得真實義。所以,佛說一切法都是方便法,到最後佛告訴你,佛法也不能執著,「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你就真正契入不二法門,契入一真法界。

  

  極樂世界是不是真有?真有。我們現在住的地球,是不是真有?真有。我們這個地球真有,極樂世界也真有,一有一切有。阿鼻地獄是不是真有?真有。十法界依正莊嚴曆曆不爽,只要你妄想、分別、執著沒斷,無量的不同時空維次,它確實有。假如你把妄想、分別、執著都斷了,都放下了,這境界有沒有?還是有,雖有但沒有障礙,就是《華嚴經》講的「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就變成無障礙的法界。無礙就是一,所以《華嚴經》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就是無障礙,「多」就是無量無邊的法界,就是無量無邊不同空間維次。所以,覺悟的人在樂沒有樂受,在苦沒有苦受,不是沒有苦、沒有樂。

  

  我們何以有苦樂受?因爲執著有個「我」,我受了。「我」是什麼?「我」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實,在《百法》裏面是屬于不相應行法。你執著這個抽象的概念,就有苦有樂,就有迷有悟,有善有惡,有因有果。所以,雖然知道萬法皆空,我們還是要斷惡修善,還是要破迷開悟。21-90-85

  

問:請問「諸法空相」如何理解?

  

答:「諸法空相」的意義,就是說一切法都沒有自體,都是因緣和合而現的幻相。相有,但不是真實的。真妄的定義:永恒不變的就是真;會變化的,無論變化的速度快慢,都不是真實的,就是妄。明白這個定義,我們就曉得人身不是真的。爲什麼?它會變化,它有生老病死,剎那剎那在衰老,所謂是青春不駐。

  

  人是空相,一切動物、植物、礦物都不例外,因爲山河大地、星球,乃至太陽系也有毀滅的一天,不過它的速度比較緩慢。所以,一切諸法都是剎那剎那在變遷,不是真實永恒的存在,這種現象就稱爲「諸法空相」。21-90-89

  

問:請問「真空妙有」和「一真法界」有關系嗎?

  

答:有關系。真空妙有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真空妙有,說法不一樣,境界是相同的。如果我們契入真空妙有的境界,就證得一真法界,證得一真法界一定是空有不二,就是大乘法講的「入不二法門」。真空就是妙有,妙有就是真空,空有不二。《心經》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不二的意思。「色」就是妙有,「空」就是真空,這是諸佛如來果地上的境界。21-90-90

  

問:請問「無我」、「自性」意思爲何?與天主教信仰有何異同?

  

答:佛法說「無我」,是無一切衆生執著的「我」,沒有這個「我」,只有真我。大乘佛法講「四淨德」,就是「常、樂、我、淨」。「常」是一般人講的永恒、永生;「樂」是一切苦都沒有了;「我」是自己能作主,自己能自在。譬如,你希望年年十八歲,但是做不到,因爲會衰老,你就沒有「我」。佛法裏面得大自在,那是真我。「淨」是清淨,身心清淨、境界清淨,這是自性本來具足的性德。現在這個相變了,佛說是「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心、念頭,我們的心不善,把本善的一真法界變成了十法界。

  

  境界確實是隨心轉的,今天這個環境如此汙染、不善,如果我的心清淨、純善,我居住的環境就是清淨、純善的。他的心不清淨,行不善,即使他生活在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會變現虛幻的法界,他在裏面就會受苦受難。佛菩薩的心純淨、行爲純善,即使在地獄裏面,他也是住一真法界。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示現叁衣一缽,天天去托缽,實際上他生活在一真法界,雖跟我們的身體同住,境界、受用完全不相同。這個道理並不難懂,比如說我們幾個人在一起,每個人的境界都不一樣,有人生活很歡喜,有人生活憂悲苦惱,所以境隨心轉,這是真的。

  

  由此可知,境不是真的,身也不是真的,心也不是真的。真心是不動的,真心是離念的,我們還會起心動念,這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現前,用智了,你就是法身菩薩。

  

  十法界裏面,都是用妄心,到一真法界的圓教初住菩薩以上,他們用真心,不用妄心,所以永遠住一真法界。但是他們可以應化在十法界裏面,雖然應化,應化身還是住一真法界,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都要懂得。

  

  與天主教的信仰有沒有異同?不一樣,天主教的信仰是生到天道。我們觀察天主教的修行,他沒有離欲,就是沒有離開財色名食睡,沒有離開「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也沒有離開「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由此可知,可以肯定他沒有離開六道輪回,而是生到欲界天。如果不斷五欲六塵,他在欲界天;五欲六塵斷了,心地清淨,財色名食睡的觀念沒有了,就生色界天,但還出不了六道輪回。這是不同之處。21-90-90

  

  

  

《淨空法師答疑解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