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是修行最重要的。
学佛从哪里学起?「净业三福」。而三皈、五戒、十善,也一定要做。十善中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要从念头上做起。伤害众生的念头不能有,有此念头就是你还有杀心,你虽没有杀的行为,但杀的心没有断。想占别人便宜,就是偷盗的心,你的盗心没有断。男女之间交往的时候,你还会起心动念,你淫欲的念头没有断,你的念头不清净,这麻烦大了。
口业是最容易造的,「妄语」是欺骗人,「两舌」是拨弄是非,「恶口」包括戏论、开玩笑,这不单佛法禁止,世间的孔孟教学也禁止。为什么?开玩笑,说的人无意,听的人有心,往往得罪人,与人结下冤仇,将来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所以言语不能不谨慎!与一切众生接触,你有能力观机,看对方的根机,用什么方法教导他,用什么言语教导他,你就有智慧,不会生烦恼。
「三皈、五戒、十善」,包括了整个佛法大小乘经论,所以一个法门通了,所有一切法门都通了。学习一定要专精,「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才能成就。学习决定不能学多、不能学杂,一多、一杂,你这一生就不能成就了,你所学的是丰富的佛学知识,而佛法修学是要得定开慧,你得不到定。得定之后开慧,才能了生死出三界,单单得定不能开慧,也出不了六道轮回,如果从定当中开慧,就能超越六道了。所以,得定还是解决不了问题,但是定是开智慧必要的手段,所以要修定慧。
「三皈、五戒、十善」都是帮助我们修定慧。十善业道教导我们「放下」,连恶的念头都要放下,何况是恶的行为?所以,修行要从何处修起?从三皈、五戒、十善下手。如果想在这一生当中超越六道轮回,念佛往生净土,就一定要修「净业三福」,不从净业三福下手,净土不能成就。21-90-90
学经篇
问:弟子发愿讲经,但弟子生性内向,不善交际,且担心外缘太多影响清净心,请问可否以心念默祷与大众结缘,或是一定要有所接触和互动,才算是善缘圆满?
答:结缘方式很多,最重要的是心。心一定要真正尊重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一定要舍己为人,这样的存心、行事,才是与一切众生结善缘。结缘决定不是攀缘,对自己修学有障碍的是攀缘,结缘决定不会产生障碍。所以,结缘、随缘、攀缘的界限,一定要很清楚,希望同学们多学习。
讲经法师与广大群众结缘,这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祖祖相传。佛法言「佛不度无缘之人」,你将来修行成佛了,众生与你没有缘,你度不了他。你讲经讲得再好,与他没有缘,他不喜欢听,不喜欢与你接触,就无可奈何!
这种现象我们亲自看到,当年我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师学讲经,法缘最殊胜的是林看治老居士。这位老居士是小学毕业,很多佛经里面的字都不认识,但是她很了不起,非常谦虚,所以学成功了。她学成之后,在台湾地区到处讲经,学得虽然不怎么样,但无论在哪个地方讲经,她的听众总是最多,大家最喜欢听她讲经。同学当中有许多讲得比她好的,就是没人听,这就是各人缘分不相同。
所以,结缘比什么都重要,我们能以真诚心关心别人、帮助别人,都是结缘。我们到讲堂听别的法师讲经,利用这一点时间,关怀一般听众。我们自己有座位,在没有开讲之前,我们不必坐在那个地方,我们到门口当招待,这就是结缘。我们与听众亲切打招呼,告诉他从哪里走、到哪边去坐,这都是结法缘,这对自己修行没有一点妨碍。所以,要懂得随时随处帮助别人。21-90-67
问:我们是发心以讲经弘法的方式来自度度他。从理论上来讲,若是能常随师学,当然成就是最快速、最殊胜的。但是现在的困难仍是存在的,譬如说出家在僧团当中修行,首先就必须为大众服务,而且不能自己有选择,这也是符合修行的精神,因为修行要彻底破除我、法二执。请开示。
答:这个话靠不住。一天到晚跟在老师旁边,跟一辈子不能成就的人很多。世尊当年在世,这个例子很多。如何才能成就?百分之百依教奉行的人能成就,不一定是在老师面前就能成就。
学讲经,在老师面前是学什么?学《内典讲座之研究》的运用方法,因为这个方法没有办法教的。你观摩的时间愈长,自然在台上就得心应手。你可以观摩老师讲经,也可以观摩同学讲经,任何人讲经都是学习的对象。你能看出别人的缺点,自己就进步了,想想自己在台上有没有这个缺点?看到别人的优点,想想自己在台上有没有这个优点?所以,学讲经的人只要自己没有讲经,无论是什么人,乃至于初发心、初学的人上台讲经,都要去听。这是跟讲经的人结法缘,跟道场结法缘,跟听众结法缘,如此法缘才能殊胜。别人讲经,我不喜欢去听,我讲经也没有人来听,这是因果报应。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不管什么人讲经都欢喜听,法缘才会殊胜。
常随佛学,就是不离开经卷,这个重要。佛所讲的重要纲领,我跟李老师十年,真正得力的是「一门深入,至诚感通」这两句话,我这一生受用无穷,要真干才行!对人对事对物决定用真诚心,真诚到极处就是「至诚」。别人对我们的态度与我不相干,我们一定要以真诚心待人,不管别人误会或毁谤,随他如何都好,我们决定不改初心,就成功了。
别人对我们的种种,或者是不善的见解,我们晓得这全是误会,他如果明白就会珍惜。为什么?人在一生中遇到一个真心对待的朋友,太难得了!这一生中,茫茫大海,哪个人以真诚心待你?李炳南老师、章嘉大师、方东美先生都是以真诚心待我,我一生都感激。他们是真有学问、真有德行,而学问、德行不离真诚,不离一门深入,因为一门深入成就学问,至诚感通成就德行,这是成就自己。所以,一定要修自己,不要被外境所转。
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习,为何许多同学都被淘汰?就是禁不起外境的影响。特别是逆境,别人以不善的心行来对你,你马上就退心了,这样吃亏的是自己。我们必须要不退心、不变心,才会有点成就。我们遇到这种境界,古人教给我们,关起门来反省、检点自己,扪心自问:「我有没有对不起别人?」没有,自己就心安理得。若别人有所误会,假以时日慢慢自然会化解。这个时间可能要好几年、几十年,最后他终归会明白的。
为大众服务就是自己修学的落实,如此修学才能起用。若不肯服务大众,自己所修学的没有用处,没有地方表现。所以,修行在何处修?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里修行,这是真功夫。不是关着门盘腿面壁,那学不到东西,一定要跟人接触,在这里面增长智慧与定功,所以戒定慧三学都在这里成就。
戒学就是懂得规矩,它是活活泼泼的。我们跟中国人在一起,有中国人的习俗;跟外国人在一起,有外国人的习俗,这些都要懂,才能与他们融成一片。以外国人来看,美国人跟澳洲人就不同,他们的观念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交际应酬之习尚也不同,这些都要懂得,然后才能与大家融洽在一起。他欢喜跟我们接触,欢喜跟我们往来,这个最重要,这是度化众生的首要条件。如果对方不喜欢你、讨厌你,不愿意跟你往来,佛法再好,你也没有办法教给他。经论云:「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一条多重要!所以,我们到一个地方,一定要打听那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多向当地人请教,以免失礼,我们能入乡随俗,就能欢喜和睦相处。21-90-69
问:对于初学经教的人来说,还是必须依赖有安静的空间和连贯的时间,才有能力安住在经教上。若是出家在僧团中学习,除了要遵守团体的生活常规之外,也总难免会遇到强过自己定力的业缘来考验。请问该如何是好?
答:这是有的,不但有,而且很多。这种业缘来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功夫境界到什么程度,所以要时常检点自己,在当中求进步。若你不能克服生活上所遭遇的种种境界,就被淘汰了。所以,修学的人很多,成就的人不多,原因何在?就是无法克服。修行的功夫说穿了,就是在克服。佛教给我们与人相处,与众生相处,相处得非常融洽,就是成佛了。
佛何以能与一切众生相处融洽?第一是平等心;第二是清净心,清净心是不受污染,顺境不生贪爱留恋,逆境不生瞋恚,与人就能处得很好,就很快乐了。我们满面笑容,欢欢喜喜对人,这是布施。布施快乐,布施欢喜,这不要花钱的,别人一定会接受。所以,一定要用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要在这里落实。别人不高兴,我们想想:「自己有没有做错?」做错的地方要改进,改过就能进步,不改就没有进步。所以,真正修行人,障碍愈多,进步愈快,都是在这里面磨炼成就的。21-90-69
问:老法师说过,学经教要趁年轻,在记忆力尚好的时候全心投入,并且不能离开讲台太久。如果出了家,不能常有这样殊胜的因缘,而又必须随顺僧团里的生活型态,可能就面临学教和随顺…
《净空法师答疑解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