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空法師答疑解惑▪P55

  ..續本文上一頁。這是修行最重要的。

  

  學佛從哪裏學起?「淨業叁福」。而叁皈、五戒、十善,也一定要做。十善中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要從念頭上做起。傷害衆生的念頭不能有,有此念頭就是你還有殺心,你雖沒有殺的行爲,但殺的心沒有斷。想占別人便宜,就是偷盜的心,你的盜心沒有斷。男女之間交往的時候,你還會起心動念,你淫欲的念頭沒有斷,你的念頭不清淨,這麻煩大了。

  

  口業是最容易造的,「妄語」是欺騙人,「兩舌」是撥弄是非,「惡口」包括戲論、開玩笑,這不單佛法禁止,世間的孔孟教學也禁止。爲什麼?開玩笑,說的人無意,聽的人有心,往往得罪人,與人結下冤仇,將來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所以言語不能不謹慎!與一切衆生接觸,你有能力觀機,看對方的根機,用什麼方法教導他,用什麼言語教導他,你就有智慧,不會生煩惱。

  

  「叁皈、五戒、十善」,包括了整個佛法大小乘經論,所以一個法門通了,所有一切法門都通了。學習一定要專精,「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才能成就。學習決定不能學多、不能學雜,一多、一雜,你這一生就不能成就了,你所學的是豐富的佛學知識,而佛法修學是要得定開慧,你得不到定。得定之後開慧,才能了生死出叁界,單單得定不能開慧,也出不了六道輪回,如果從定當中開慧,就能超越六道了。所以,得定還是解決不了問題,但是定是開智慧必要的手段,所以要修定慧。

  

  「叁皈、五戒、十善」都是幫助我們修定慧。十善業道教導我們「放下」,連惡的念頭都要放下,何況是惡的行爲?所以,修行要從何處修起?從叁皈、五戒、十善下手。如果想在這一生當中超越六道輪回,念佛往生淨土,就一定要修「淨業叁福」,不從淨業叁福下手,淨土不能成就。21-90-90

  

  

學經篇

  

問:弟子發願講經,但弟子生性內向,不善交際,且擔心外緣太多影響清淨心,請問可否以心念默禱與大衆結緣,或是一定要有所接觸和互動,才算是善緣圓滿?

  

答:結緣方式很多,最重要的是心。心一定要真正尊重一切衆生,幫助一切衆生,一定要舍己爲人,這樣的存心、行事,才是與一切衆生結善緣。結緣決定不是攀緣,對自己修學有障礙的是攀緣,結緣決定不會産生障礙。所以,結緣、隨緣、攀緣的界限,一定要很清楚,希望同學們多學習。

  

  講經法師與廣大群衆結緣,這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祖祖相傳。佛法言「佛不度無緣之人」,你將來修行成佛了,衆生與你沒有緣,你度不了他。你講經講得再好,與他沒有緣,他不喜歡聽,不喜歡與你接觸,就無可奈何!

  

  這種現象我們親自看到,當年我在臺中跟李炳南老師學講經,法緣最殊勝的是林看治老居士。這位老居士是小學畢業,很多佛經裏面的字都不認識,但是她很了不起,非常謙虛,所以學成功了。她學成之後,在臺灣地區到處講經,學得雖然不怎麼樣,但無論在哪個地方講經,她的聽衆總是最多,大家最喜歡聽她講經。同學當中有許多講得比她好的,就是沒人聽,這就是各人緣分不相同。

  

  所以,結緣比什麼都重要,我們能以真誠心關心別人、幫助別人,都是結緣。我們到講堂聽別的法師講經,利用這一點時間,關懷一般聽衆。我們自己有座位,在沒有開講之前,我們不必坐在那個地方,我們到門口當招待,這就是結緣。我們與聽衆親切打招呼,告訴他從哪裏走、到哪邊去坐,這都是結法緣,這對自己修行沒有一點妨礙。所以,要懂得隨時隨處幫助別人。21-90-67

  

問:我們是發心以講經弘法的方式來自度度他。從理論上來講,若是能常隨師學,當然成就是最快速、最殊勝的。但是現在的困難仍是存在的,譬如說出家在僧團當中修行,首先就必須爲大衆服務,而且不能自己有選擇,這也是符合修行的精神,因爲修行要徹底破除我、法二執。請開示。

  

答:這個話靠不住。一天到晚跟在老師旁邊,跟一輩子不能成就的人很多。世尊當年在世,這個例子很多。如何才能成就?百分之百依教奉行的人能成就,不一定是在老師面前就能成就。

  

  學講經,在老師面前是學什麼?學《內典講座之研究》的運用方法,因爲這個方法沒有辦法教的。你觀摩的時間愈長,自然在臺上就得心應手。你可以觀摩老師講經,也可以觀摩同學講經,任何人講經都是學習的對象。你能看出別人的缺點,自己就進步了,想想自己在臺上有沒有這個缺點?看到別人的優點,想想自己在臺上有沒有這個優點?所以,學講經的人只要自己沒有講經,無論是什麼人,乃至于初發心、初學的人上臺講經,都要去聽。這是跟講經的人結法緣,跟道場結法緣,跟聽衆結法緣,如此法緣才能殊勝。別人講經,我不喜歡去聽,我講經也沒有人來聽,這是因果報應。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不管什麼人講經都歡喜聽,法緣才會殊勝。

  

  常隨佛學,就是不離開經卷,這個重要。佛所講的重要綱領,我跟李老師十年,真正得力的是「一門深入,至誠感通」這兩句話,我這一生受用無窮,要真幹才行!對人對事對物決定用真誠心,真誠到極處就是「至誠」。別人對我們的態度與我不相幹,我們一定要以真誠心待人,不管別人誤會或毀謗,隨他如何都好,我們決定不改初心,就成功了。

  

  別人對我們的種種,或者是不善的見解,我們曉得這全是誤會,他如果明白就會珍惜。爲什麼?人在一生中遇到一個真心對待的朋友,太難得了!這一生中,茫茫大海,哪個人以真誠心待你?李炳南老師、章嘉大師、方東美先生都是以真誠心待我,我一生都感激。他們是真有學問、真有德行,而學問、德行不離真誠,不離一門深入,因爲一門深入成就學問,至誠感通成就德行,這是成就自己。所以,一定要修自己,不要被外境所轉。

  

  我在臺中跟李老師學習,爲何許多同學都被淘汰?就是禁不起外境的影響。特別是逆境,別人以不善的心行來對你,你馬上就退心了,這樣吃虧的是自己。我們必須要不退心、不變心,才會有點成就。我們遇到這種境界,古人教給我們,關起門來反省、檢點自己,扪心自問:「我有沒有對不起別人?」沒有,自己就心安理得。若別人有所誤會,假以時日慢慢自然會化解。這個時間可能要好幾年、幾十年,最後他終歸會明白的。

  

  爲大衆服務就是自己修學的落實,如此修學才能起用。若不肯服務大衆,自己所修學的沒有用處,沒有地方表現。所以,修行在何處修?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裏修行,這是真功夫。不是關著門盤腿面壁,那學不到東西,一定要跟人接觸,在這裏面增長智慧與定功,所以戒定慧叁學都在這裏成就。

  

  戒學就是懂得規矩,它是活活潑潑的。我們跟中國人在一起,有中國人的習俗;跟外國人在一起,有外國人的習俗,這些都要懂,才能與他們融成一片。以外國人來看,美國人跟澳洲人就不同,他們的觀念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交際應酬之習尚也不同,這些都要懂得,然後才能與大家融洽在一起。他歡喜跟我們接觸,歡喜跟我們往來,這個最重要,這是度化衆生的首要條件。如果對方不喜歡你、討厭你,不願意跟你往來,佛法再好,你也沒有辦法教給他。經論雲:「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這一條多重要!所以,我們到一個地方,一定要打聽那個地方的風俗習慣,多向當地人請教,以免失禮,我們能入鄉隨俗,就能歡喜和睦相處。21-90-69

  

問:對于初學經教的人來說,還是必須依賴有安靜的空間和連貫的時間,才有能力安住在經教上。若是出家在僧團中學習,除了要遵守團體的生活常規之外,也總難免會遇到強過自己定力的業緣來考驗。請問該如何是好?

  

答:這是有的,不但有,而且很多。這種業緣來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功夫境界到什麼程度,所以要時常檢點自己,在當中求進步。若你不能克服生活上所遭遇的種種境界,就被淘汰了。所以,修學的人很多,成就的人不多,原因何在?就是無法克服。修行的功夫說穿了,就是在克服。佛教給我們與人相處,與衆生相處,相處得非常融洽,就是成佛了。

  

  佛何以能與一切衆生相處融洽?第一是平等心;第二是清淨心,清淨心是不受汙染,順境不生貪愛留戀,逆境不生瞋恚,與人就能處得很好,就很快樂了。我們滿面笑容,歡歡喜喜對人,這是布施。布施快樂,布施歡喜,這不要花錢的,別人一定會接受。所以,一定要用平等心、清淨心、慈悲心,要在這裏落實。別人不高興,我們想想:「自己有沒有做錯?」做錯的地方要改進,改過就能進步,不改就沒有進步。所以,真正修行人,障礙愈多,進步愈快,都是在這裏面磨煉成就的。21-90-69

  

問:老法師說過,學經教要趁年輕,在記憶力尚好的時候全心投入,並且不能離開講臺太久。如果出了家,不能常有這樣殊勝的因緣,而又必須隨順僧團裏的生活型態,可能就面臨學教和隨順…

《淨空法師答疑解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