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集)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10
请看十五页:
讲义【甲十:讲解经 文。分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一开端我们所看到的,就是经 开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任何一部经 典都可以把它分为这三个部分。我们一般的书籍,大概是一部书写成之后,前面都有一个序,这一篇序是介绍这部书的,多半是请别人来写,也有自己写的,就是自序。佛经 的体例很特殊,序分就在经 文之中,本身就包括了,用不著别人来给它写序。序是介绍这部经 内容的,佛经 的序分有没有这个功能?有。序分又可分为两个部分:通序、发起序。六种证信序,一切经 里面都有的,称之为「通序」。「发起序」,一部经 的义趣都包括在这部分,文字不多,会看的人一看就晓得这部经 的内容,它具有这种功能。请看经 文:
经 【如是我闻。】
通序里面,最重要的就是第一句『如是我闻』这四个字,这四个字把佛一代时教(就是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都包括尽了,完全包括在这四个字当中。不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不能超越这四个字,经 里面常讲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无量无边的佛法经 论也超不出这四个字,所以这四个字妙极了。如果在这四个字当中悟入了,宗门里面常说「言下大悟」,一切佛经 都不要看了,《大藏经 》是废纸一堆。废纸一堆对谁说的?对已经 开悟的人说的。没有开悟,那堆废纸很有用处,那就不是废纸,帮助他开悟的,悟了以后就是废纸。这四个字不好懂。四个字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如」字。圆瑛法师注得很简单,意思没有办法注得很周圆,这一点要我们自己细心去体会。这是一般的讲法:
讲义【一切经 首,皆有六成就序。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据《佛地论》:阿难结集经 时,诸菩萨咸共请云:如汝所闻,当如是说。】
佛所讲的一切经 ,经 开端都要列六种成就。『如是』,信成就;『我闻』,闻成就。首先把这个因缘做一个概略的说明,据《佛地论》所记载的,阿难结集经 的时候,诸菩萨向他请教,向他提出一个要求,『如汝所闻,当如是说』。这就是当年结集经 的时候,参加这个法会的诸菩萨大众给阿难提出条件,「你必须听佛怎么说的,你也给我们怎么说」,完全重复,不能加自己的意思,记不得了,宁可少,不能增加。哪个地方记不得了,记不得就不说,尽你所记得的你给我们说出来,不能有自己一丝毫的意见,这样子结集才能达到真实,真实才能令后世人生信心。所以,这两个字叫做信成就。
讲义【传法菩萨,便许之曰:如是当说,如我所闻。既是如闻而说,自属可信,故曰信成就,闻而不忘,故曰闻成就。】
传法菩萨就是阿难尊者,传释迦牟尼佛教化的,所以就同意,也就接受了,我一定「如我所闻」给大家说明,给大家说出。「我」,这是阿难尊者自称。「如是」,就是如佛所说,是我自己亲闻的,不是传闻的;间接是传闻的,直接听佛所讲的是亲闻。
讲义【又如是者,指法之辞。】
指的什么法?就是指的这部经 。如是这部《圆觉经 》,是我阿难亲自听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而不是传闻的。
讲义【即指此圆觉心法,今当依圆觉解释如是。】
既然指这部经 ,可是部部经 的教义都不相同,这一点诸位要记住。教理是相同的,理通一切经 ,不但通一切经 ,我们把范围扩大来说,可以讲通一切法,十方三世一切世出世间法只有一个理,真理,现在世间人所谓真理。真理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只有一个,真理的代名词就叫「如」,如如之理,这是一个理。如如之理说不出,不但说不出,你也想像不到,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个如如之理才能现前。所以这个障碍障什么?最重要的就是障如如之理而不能现前。根本的障碍,佛给我们举出两种,一种是烦恼障,一种是所知障,这是两大类,这两大类的关系是分不开的,烦恼障里面就有所知障,所知障里面就有烦恼障,你要是把它真正分开,哪些是烦恼、哪些是所知,的确很难。这是在大乘经 里常常说的。
教理是说不出的,可是教义就比较容易体会。会学的人,听教理。能够听教理,从教理悟入,这叫大开圆解,大彻大悟,那是一切都通达了。古德常说「一经 通一切经 通」,一部经 通达了,世出世间所有的法门全都通达,原因在哪里?他理悟了,这是第一等的闻法,这样的人的确不多。自古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出家在家统统都算上,大概十个人都找不到,像惠能大师他老人家算一个,一经 通一切都通。我们没有一等的天赋,不得已而求其次,听教义,这算是二等。教义如果能听得懂,虽然不是整个的原理原则,它可以涵盖一部分,譬如在中国大乘十个宗派,教义他通一个宗派,他通一些与这个类似的经 典,他能够通。最忌讳的,学一部经 只懂一部经 ,再拿第二部,不懂了,这就是最下等的根性,学一样就会一样,不能够举一反三,不能够闻一知十。说实在话,学一样懂一样也算是不错,怕的是学这一样都不懂,统统学完了,不懂,那就没法子,那就相当的困难了。
这个地方讲这个「如」,教理上来讲,是贯彻一切世出世间法,在教义上讲是能贯通与这个类似的一些经 论。这个地方圆瑛法师给我们解释,是专就这部经 来解释「如」的意思,这部经 是属於大乘了义经 典,因此这是从教义上来说的。这个「如」就是指『圆觉心法』,什么是圆觉心法?请看注解:
讲义【圆觉,即众生如来藏心。清净本然,如如不动,故谓之曰如,心即是佛,与佛无二,故谓之曰是。】
这几句话大家好好的把它记住,这是就《圆觉经 》的教义来解释「如是」两个字的含义。大师这几句话给我们说得清清楚楚,虽然说得清清楚楚,我们能不能听得懂?我们能不能把这几个字看清楚?不太容易。你所听的是言说,你所看的是文字,这几句话里面的道理你搞不清楚,这就是我们的境界都是在言语文字的表层,没有深度,必须深入才有功德利益可言。
『圆觉』,「圆」是圆满,「觉」是觉悟,换句话说,最圆满、最究竟、最彻底的觉悟,是什么?就是众生的『如来藏心』。所以佛在《圆觉经 》里面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个话没说错。你现在日用平常六根接触六尘,都是糊里糊涂,醉生梦死,起惑造业受苦,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给诸位说,你虽有圆觉心法,你不用它,那有什么办法?譬如你口袋装满金银珠宝,你本来是个大富翁,很可怜到外面要饭吃,有的人看不起你要把你赶跑,你的财富为什么不拿出来用?一般凡夫就是如此。佛菩萨跟我们不一样的,就是他会用圆觉心,他用圆觉心,我们虽有,不用它,冤枉,你要会用,你当下就成佛;你不会用,那你就当凡夫了。这个地方讲的『众生』是指一切有情众生,拿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指动物,这皆是有情众生。
「如来藏心」就是真心,如来藏在心里头。「如」是什么?刚才讲的圆觉。如来就是圆觉,圆觉就是如来,可见得如来藏心就是圆觉心。而这个心什么样子?『清净本然,如如不动』,这是如来藏心的样子。诸佛如来是这个样子,诸大菩萨也是这个样子,我们在座的诸位同修哪一个不是这样子?可惜的是你自己不认识,你自己不会用,所以你变得这么苦。这两句,实际上也是说明我们修行的目标。如果人家问你,你学佛学的什么?你修行,你怎么修法?我们自己能清楚吗?我学佛学的什么?我修行怎么修法?如果不晓得学的什么,不知道怎么修法,那你一天到晚不是盲修瞎练是干什么?学佛就是学的「清净本然」,就是修的「如如不动」。我们在一切境界里,从早到晚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我们的心动了,起心动念,「如如不动」失掉,「清净本然」也失掉了,这就是自己当生死凡夫。谁叫你这样的?你要是怪外面的境界那就大错特错,你冤枉好人了,某人障碍我,某人找我的麻烦,某人叫我堕落,你冤枉好人了。
蕅益大师说得好,「境缘无好丑」,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我们所接触的不外乎一个是人事环境、一个是物质环境,人事环境、物质环境没有好丑、没有善恶、没有是非、没有得失,什么都没有,就是此地讲的「清净本然,如如不动」,好丑生在哪里?是你的妄心。真心是如如不动的。如果你会用真心,「如如不动」,你看外面境界是「清净本然」,外面境界是什么?是一真法界,这个时候你才能真正证明境缘没有好丑,好丑是从人自己心里头生出来的。你的心才一动,一真法界没有了,失掉了,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如果你在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你的境界是一真法界,在净土经 里面讲常寂光净土、实报庄严土,当下就是。
诸佛菩萨常住常寂光土,为什么常住?因为他在境界不起心、不动念,所以他常住常寂光土。他看这个境界清净的,清净本然。我们看这境界是染污的,为什么?因为你的心染污了,你看外面的境界都是染污的。你那染污的心不是真心,真心不会染污的,染污是妄心。好比我们眼睛不会染污,戴上眼镜就染污了。你戴上一副红色的眼镜,外面都是红色的,每一个相上都有一层红色的色彩,是不是这物质涂了红色?不是的。外面境界没有涂上红的,你的眼睛也没染上红的,就是这红玻璃片惹是生非,就是它。所以境界不相干,境界是「清净本然」,自己本性「如如不动」,当中加上这个玻璃片,它惹是生非,麻烦都出在这个地方。这个玻璃片是妄心,一切的分别执著就是这个,佛法里叫识心,就是第六意识跟第七识,第六意识的分别,第七识的染污,你不用这个东西,自己是「如如不动」,外面境界是「清净本然」,那不是一真法界是什么?佛菩萨大慈大悲,一切经 论里头把这个道理…
《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