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經 第十集

  大方廣圓覺經   (第十集)  臺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9-08-10

   請看十五頁:

   講義【甲十:講解經 文。分叁: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一開端我們所看到的,就是經 開叁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任何一部經 典都可以把它分爲這叁個部分。我們一般的書籍,大概是一部書寫成之後,前面都有一個序,這一篇序是介紹這部書的,多半是請別人來寫,也有自己寫的,就是自序。佛經 的體例很特殊,序分就在經 文之中,本身就包括了,用不著別人來給它寫序。序是介紹這部經 內容的,佛經 的序分有沒有這個功能?有。序分又可分爲兩個部分:通序、發起序。六種證信序,一切經 裏面都有的,稱之爲「通序」。「發起序」,一部經 的義趣都包括在這部分,文字不多,會看的人一看就曉得這部經 的內容,它具有這種功能。請看經 文:

   經 【如是我聞。】

   通序裏面,最重要的就是第一句『如是我聞』這四個字,這四個字把佛一代時教(就是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都包括盡了,完全包括在這四個字當中。不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不能超越這四個字,經 裏面常講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所說無量無邊的佛法經 論也超不出這四個字,所以這四個字妙極了。如果在這四個字當中悟入了,宗門裏面常說「言下大悟」,一切佛經 都不要看了,《大藏經 》是廢紙一堆。廢紙一堆對誰說的?對已經 開悟的人說的。沒有開悟,那堆廢紙很有用處,那就不是廢紙,幫助他開悟的,悟了以後就是廢紙。這四個字不好懂。四個字裏面,最重要的就是「如」字。圓瑛法師注得很簡單,意思沒有辦法注得很周圓,這一點要我們自己細心去體會。這是一般的講法:

   講義【一切經 首,皆有六成就序。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據《佛地論》:阿難結集經 時,諸菩薩鹹共請雲:如汝所聞,當如是說。】

   佛所講的一切經 ,經 開端都要列六種成就。『如是』,信成就;『我聞』,聞成就。首先把這個因緣做一個概略的說明,據《佛地論》所記載的,阿難結集經 的時候,諸菩薩向他請教,向他提出一個要求,『如汝所聞,當如是說』。這就是當年結集經 的時候,參加這個法會的諸菩薩大衆給阿難提出條件,「你必須聽佛怎麼說的,你也給我們怎麼說」,完全重複,不能加自己的意思,記不得了,甯可少,不能增加。哪個地方記不得了,記不得就不說,盡你所記得的你給我們說出來,不能有自己一絲毫的意見,這樣子結集才能達到真實,真實才能令後世人生信心。所以,這兩個字叫做信成就。

   講義【傳法菩薩,便許之曰:如是當說,如我所聞。既是如聞而說,自屬可信,故曰信成就,聞而不忘,故曰聞成就。】

   傳法菩薩就是阿難尊者,傳釋迦牟尼佛教化的,所以就同意,也就接受了,我一定「如我所聞」給大家說明,給大家說出。「我」,這是阿難尊者自稱。「如是」,就是如佛所說,是我自己親聞的,不是傳聞的;間接是傳聞的,直接聽佛所講的是親聞。

   講義【又如是者,指法之辭。】

   指的什麼法?就是指的這部經 。如是這部《圓覺經 》,是我阿難親自聽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而不是傳聞的。

   講義【即指此圓覺心法,今當依圓覺解釋如是。】

   既然指這部經 ,可是部部經 的教義都不相同,這一點諸位要記住。教理是相同的,理通一切經 ,不但通一切經 ,我們把範圍擴大來說,可以講通一切法,十方叁世一切世出世間法只有一個理,真理,現在世間人所謂真理。真理是永恒不變的,真理只有一個,真理的代名詞就叫「如」,如如之理,這是一個理。如如之理說不出,不但說不出,你也想像不到,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個如如之理才能現前。所以這個障礙障什麼?最重要的就是障如如之理而不能現前。根本的障礙,佛給我們舉出兩種,一種是煩惱障,一種是所知障,這是兩大類,這兩大類的關系是分不開的,煩惱障裏面就有所知障,所知障裏面就有煩惱障,你要是把它真正分開,哪些是煩惱、哪些是所知,的確很難。這是在大乘經 裏常常說的。

   教理是說不出的,可是教義就比較容易體會。會學的人,聽教理。能夠聽教理,從教理悟入,這叫大開圓解,大徹大悟,那是一切都通達了。古德常說「一經 通一切經 通」,一部經 通達了,世出世間所有的法門全都通達,原因在哪裏?他理悟了,這是第一等的聞法,這樣的人的確不多。自古以來,在中國曆史上出家在家統統都算上,大概十個人都找不到,像惠能大師他老人家算一個,一經 通一切都通。我們沒有一等的天賦,不得已而求其次,聽教義,這算是二等。教義如果能聽得懂,雖然不是整個的原理原則,它可以涵蓋一部分,譬如在中國大乘十個宗派,教義他通一個宗派,他通一些與這個類似的經 典,他能夠通。最忌諱的,學一部經 只懂一部經 ,再拿第二部,不懂了,這就是最下等的根性,學一樣就會一樣,不能夠舉一反叁,不能夠聞一知十。說實在話,學一樣懂一樣也算是不錯,怕的是學這一樣都不懂,統統學完了,不懂,那就沒法子,那就相當的困難了。

   這個地方講這個「如」,教理上來講,是貫徹一切世出世間法,在教義上講是能貫通與這個類似的一些經 論。這個地方圓瑛法師給我們解釋,是專就這部經 來解釋「如」的意思,這部經 是屬於大乘了義經 典,因此這是從教義上來說的。這個「如」就是指『圓覺心法』,什麼是圓覺心法?請看注解:

   講義【圓覺,即衆生如來藏心。清淨本然,如如不動,故謂之曰如,心即是佛,與佛無二,故謂之曰是。】

   這幾句話大家好好的把它記住,這是就《圓覺經 》的教義來解釋「如是」兩個字的含義。大師這幾句話給我們說得清清楚楚,雖然說得清清楚楚,我們能不能聽得懂?我們能不能把這幾個字看清楚?不太容易。你所聽的是言說,你所看的是文字,這幾句話裏面的道理你搞不清楚,這就是我們的境界都是在言語文字的表層,沒有深度,必須深入才有功德利益可言。

   『圓覺』,「圓」是圓滿,「覺」是覺悟,換句話說,最圓滿、最究竟、最徹底的覺悟,是什麼?就是衆生的『如來藏心』。所以佛在《圓覺經 》裏面講「一切衆生本來成佛」,這個話沒說錯。你現在日用平常六根接觸六塵,都是糊裏糊塗,醉生夢死,起惑造業受苦,爲什麼會有這個現象?給諸位說,你雖有圓覺心法,你不用它,那有什麼辦法?譬如你口袋裝滿金銀珠寶,你本來是個大富翁,很可憐到外面要飯吃,有的人看不起你要把你趕跑,你的財富爲什麼不拿出來用?一般凡夫就是如此。佛菩薩跟我們不一樣的,就是他會用圓覺心,他用圓覺心,我們雖有,不用它,冤枉,你要會用,你當下就成佛;你不會用,那你就當凡夫了。這個地方講的『衆生』是指一切有情衆生,拿今天的話來講就是指動物,這皆是有情衆生。

   「如來藏心」就是真心,如來藏在心裏頭。「如」是什麼?剛才講的圓覺。如來就是圓覺,圓覺就是如來,可見得如來藏心就是圓覺心。而這個心什麼樣子?『清淨本然,如如不動』,這是如來藏心的樣子。諸佛如來是這個樣子,諸大菩薩也是這個樣子,我們在座的諸位同修哪一個不是這樣子?可惜的是你自己不認識,你自己不會用,所以你變得這麼苦。這兩句,實際上也是說明我們修行的目標。如果人家問你,你學佛學的什麼?你修行,你怎麼修法?我們自己能清楚嗎?我學佛學的什麼?我修行怎麼修法?如果不曉得學的什麼,不知道怎麼修法,那你一天到晚不是盲修瞎練是幹什麼?學佛就是學的「清淨本然」,就是修的「如如不動」。我們在一切境界裏,從早到晚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我們的心動了,起心動念,「如如不動」失掉,「清淨本然」也失掉了,這就是自己當生死凡夫。誰叫你這樣的?你要是怪外面的境界那就大錯特錯,你冤枉好人了,某人障礙我,某人找我的麻煩,某人叫我墮落,你冤枉好人了。

   蕅益大師說得好,「境緣無好醜」,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我們所接觸的不外乎一個是人事環境、一個是物質環境,人事環境、物質環境沒有好醜、沒有善惡、沒有是非、沒有得失,什麼都沒有,就是此地講的「清淨本然,如如不動」,好醜生在哪裏?是你的妄心。真心是如如不動的。如果你會用真心,「如如不動」,你看外面境界是「清淨本然」,外面境界是什麼?是一真法界,這個時候你才能真正證明境緣沒有好醜,好醜是從人自己心裏頭生出來的。你的心才一動,一真法界沒有了,失掉了,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如果你在境界裏頭不起心、不動念,你的境界是一真法界,在淨土經 裏面講常寂光淨土、實報莊嚴土,當下就是。

   諸佛菩薩常住常寂光土,爲什麼常住?因爲他在境界不起心、不動念,所以他常住常寂光土。他看這個境界清淨的,清淨本然。我們看這境界是染汙的,爲什麼?因爲你的心染汙了,你看外面的境界都是染汙的。你那染汙的心不是真心,真心不會染汙的,染汙是妄心。好比我們眼睛不會染汙,戴上眼鏡就染汙了。你戴上一副紅色的眼鏡,外面都是紅色的,每一個相上都有一層紅色的色彩,是不是這物質塗了紅色?不是的。外面境界沒有塗上紅的,你的眼睛也沒染上紅的,就是這紅玻璃片惹是生非,就是它。所以境界不相幹,境界是「清淨本然」,自己本性「如如不動」,當中加上這個玻璃片,它惹是生非,麻煩都出在這個地方。這個玻璃片是妄心,一切的分別執著就是這個,佛法裏叫識心,就是第六意識跟第七識,第六意識的分別,第七識的染汙,你不用這個東西,自己是「如如不動」,外面境界是「清淨本然」,那不是一真法界是什麼?佛菩薩大慈大悲,一切經 論裏頭把這個道理…

《大方廣圓覺經 第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