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廣圓覺經 (第十一集) 臺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9-08-11
請看第十七面:
經 【一時婆伽婆。】
諸位看圓瑛法師的注解。
講義【一時,爲時成就。不有良時,安成法會?乃是師資道合,機教相契,說聽始終,名爲一時。】
『一時』,是六種成就裏面『時成就』。我們知道佛當年說經 的時候是在印度,印度當時並沒有統一,所以有許多的國家,所使用的曆法也並不統一。結集經 的人在時間上都用「一時」,這並不是沒有將確定的時間記載下來,而是世尊交代阿難尊者用這個方法來記載。「一時」,實在講就是『師資道合』的時候,如果我們講得更明白一點,老師與學生都在一心的時候,這一點很重要,唯有一心與道才相應。老師所證得的,必須學生在一心的時候才能領悟。『機教相契』,「機」是指學生,「教」是指老師,俗話講心心相印,一定在這個時候。『說聽始終,名爲一時』。下面這幾句話是古德注解:
講義【身土、主伴、心境、理智、聖凡,皆一之時。】
諸位想想這是什麼時候?確實像這樣究竟了義的大乘經 典,不是這樣的時節因緣,不但佛沒法子說,縱然說出來了,聽的人也不會開悟,那就等於白說。這在淨土法門來講是理一心不亂的時候,到理一心才是『身土、主伴、心境、理智、聖凡』一如,這就是敘述理一心不亂的境界。
講義【平等本際,隨順不二。】
這幾句話解釋「一時」可以說解釋得非常的圓滿、周圓。這兩個字放在一部經 的開頭,對我們修學佛法的同修們來講是一個很大的啓示。換句話說,我們學佛總是念念都想證果,俗話說都想得道,得道就是證果,爲什麼我們得不到也證不到?那就是我們在時節因緣上差錯了。佛說經 是「一時」,我們聽經 不是這個「一時」,這是時節因緣上錯過了,所以你不能開悟。如果你也是在這個「一時」,這個「一時」的確沒有時間性,不是算年月日時辰的,只要你心一的時候,你一展開經 本就恍然大悟,由此可知,學佛學什麼?就是學一心不亂。到你一心不亂的時候,這一切大乘了義經 典沒有不貫通的,這個時候一點就貫通。這是一開端就把修行最緊要的關鍵教給我們。
講義【婆伽婆,爲主成就。不有教主,群機何歸?諸經 皆雲佛,此經 雲婆伽婆,即是佛之別稱。因一名而含六義,所以不翻。】
『婆伽婆』是梵語,一般經 裏面都翻佛在什麼地方,這個地方沒有稱「佛」,稱「婆伽婆」。婆伽婆裏面含著有六個意思,在譯經 體例來說是屬於含多義不翻,音譯之後再加以注解。
講義【一、自在:不爲煩惱所障、生死所系故。】
第一個意思是『自在』,爲什麼他自在?『不爲煩惱所障』。煩惱是因,生死輪回是果報,既然沒有因哪裏還會有果報?我們學佛,佛法裏面常說的「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斷煩惱障就是破迷,超越生死輪回就是離苦。我們在講堂裏面也常常提示大家,我們一天到晚如果還有許多的煩惱,我們不但不能超越生死、不能往生,就是連開悟的希望都沒有,不要說大悟,佛經 裏面所講的意思都搞不清楚,這是一定的道理,像開經 偈裏面所講「願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真實義你決定不會知道。經 裏面寫得這麼清楚,古大德也注得這麼詳細,甚至我在講臺上還怕諸位看不明白,細細給大家講解、討論,你在這裏看,你在這裏聽都聽不懂。這個裏面有一層障礙,這個障礙就是煩惱障與所知障把你障住了。學佛學什麼?去障礙而已,像《金剛經 》裏面所講的「降伏其心」,降伏其心就是除障礙,就是斷煩惱障與所知障。菩薩從初發心到成佛,除了修降伏其心之外再沒有其他的,不管法門怎麼多,八萬四千法門統統都是修降伏其心,如此可知,這非常重要。這個意思非常之深,我們要能體會這甚深的理論,要懂得修學的方法,功夫才能得力,也像佛一樣的自在。
講義【二、熾盛:身光之與智光,熾然照耀故。】
第二個意思是『熾盛』,這是從比喻上說,佛的智慧光明像猛火一樣熾盛,取這個意思。佛是以智慧遍照一切衆生。
講義【叁、端嚴:具足微妙相好,端正莊嚴故。】
第叁個意思是『端嚴』,就是『端正莊嚴』。佛的相好,以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來說,我們在經 裏面看到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一般人沒有法子相比的。相好莊嚴,試問問這世間哪個人不需求?人人都希望自己的相好莊嚴,但是只有想是想不到的,相好莊嚴是從福慧裏面修來的。佛的相好莊嚴是多生多劫修福修慧,才感得端嚴之身相。
講義【四、名稱:名聞普遍十方,稱揚無盡故。】
第四是『名稱』,名稱普聞十方,十方世界沒有不知道佛的名字,我們世間人所謂名滿天下,今日所謂知名度,佛的知名度是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人不知道的。『稱揚無盡』,爲大衆所瞻仰。他的名稱普聞,這也是屬於福德。
講義【五、吉祥:威德冥加顯護,消災滅罪故。】
第五是『吉祥』,此地簡單的注解是『威德冥加顯護,消災滅罪』。諸佛菩薩無不吉祥,你皈依禮敬,得到佛的冥加顯護,「冥」是暗中,暗中保佑你,你自己不曉得,自己不能覺察,「顯」是明顯,佛菩薩保佑你,你自己能感覺得到,這叫顯加。無論是暗中,無論是明顯的,佛總是保佑一切衆生,而且這個保佑是平等的。你皈依了,禮敬叁寶,諸佛菩薩保佑你;你造罪業,毀謗叁寶,諸佛菩薩也保佑你,因爲諸佛菩薩的心是平等的,不會說你造很重的罪業,毀謗叁寶,佛菩薩就降罪給你,不保佑你,這個不是佛也不是菩薩,那是鬼神才有這種事情。你對他恭敬,他保佑你;你得罪他,他找你麻煩,降災禍給你,諸位要曉得,佛菩薩決定沒有這個事情。因此諸佛菩薩,你只要是見到他或者是聞名,無不吉祥,最極吉祥,你能供養佛菩薩形像尤其是好。
講義【六、尊貴:乃爲天中之天,聖中之聖故。】
第六個意思是『尊貴』,『乃爲天中之天,聖中之聖』。天中之天,上面這個「天」是指欲界、色界諸天,佛爲天人師,所以諸天的天王都尊敬諸佛菩薩。「聖」,這是講世出世間聖人,世間聖人不必說了,在佛法裏面小乘阿羅漢稱爲聖人,大乘佛法裏面地上菩薩稱爲聖人,叁賢十聖,佛的地位還在十聖之上,還在等覺之上,所以稱之爲「聖中之聖」。「婆伽婆」這個名詞裏含著這六種意思。
講義【他經 有雲婆伽梵。】
『婆伽梵』跟「婆伽婆」是一個意思,只是所譯的中文不一樣。
講義【婆伽雲德,婆雲有,合雲:德有。即是佛具有智斷二德,以智德證菩提果,斷德證涅槃果。】
『婆伽雲德,婆雲有』,合起來是『德有』的意思,這是《大智度論》裏面龍樹菩薩對這個名詞做一個簡單的解釋。「德有」就是『佛具有智斷二德』,「智」是照的意思,就是我們常講的般若智慧圓滿了,「斷」是講斷煩惱,見思、塵沙、無明煩惱都斷盡了,智慧圓滿。『以智德證菩提果』,「菩提」是覺悟,大菩提是大覺。『涅槃』是不生不滅。諸位要曉得,煩惱是生滅法,見思煩惱、塵沙煩惱,乃至無明,都是生滅法。生滅完全離開了,經 裏常有兩句話「生滅滅已,寂滅現前」,寂滅現前就是大涅槃。寂滅裏面沒有生滅,是清淨寂滅。所以「智斷二德」,就是說的「菩提涅槃」。這些名詞在佛法經 論裏面我們處處都看到,爲什麼有這麼多?實在說我們的警覺心太差,說一遍你記不住當耳邊風,給你說上一千遍、一萬遍,恐怕也起不了什麼作用,所以佛菩薩不厭其煩天天在提醒我們。「智斷二德」就是我們修行的關鍵。我們要開智慧,必須斷煩惱。斷一分煩惱就增長一分智慧。我不想斷煩惱,我就要開智慧,那智慧能開得了嗎?不但不想斷煩惱,天天還在增長煩惱,又想要開智慧,這完全是顛倒,所以佛才常常提示我們。
講義【又《涅槃經 》雲:「能破煩惱,名婆伽婆。」亦即有德之意。以有般若德,能破一切煩惱;以有解脫德,能了二種生死。】
《涅槃經 》裏面講『能破煩惱,名婆伽婆』,這也是『有德』的意思。『以有般若德,能破一切煩惱』,真正講到破煩惱,是要具足般若智慧。『以有解脫德,能了二種生死』,叁界之內的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二種生死都有,叁界之外沒有分段生死,但是有變易生死。這二種生死,大家只看重分段生死,只知道這個可怕,不曉得變易生死更可怕。變易生死是什麼?俗話常講的青春不駐,一年一年的衰老就是變易生死,年年都不一樣,不但是年年不一樣,月月不一樣,天天不一樣,一天比一天衰老,哪裏是一年一年!這叫變易生死。到什麼時候變易生死才盡?給諸位說,到成佛,變易生死就沒有了。菩薩還有,到等覺菩薩還有,只有成了佛,變易生死就沒有了,這才叫真正解脫,這是我們應當要警覺的。
講義【以有法身德,能證究竟涅槃,圓證叁德秘藏,名婆伽婆。】
『法身』是要有很高的智慧、很深的定力才能證得。那麼我們要問,我們在一生當中可不可能證得法身?給諸位說,圓滿的證得我們不敢講,證得一部分是決定可能的,人人都能辦得到。在淨土法門裏面來講,你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就證得法身了,換句話說,像前面講的法身、般若、解脫你都有,雖然不像佛那樣圓滿,你也有個一分、二分。我們一般所講生死自在,這是決定可以辦得到的,這不是妄語,可是你一定要懂這個理論,要依照正確的方法去修學,那就是一開頭一定煩惱要輕,一天比一天少,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長,要這樣修才行,如果我們的煩惱一天比一天增加那就沒希望了,所以這樁事情完全在乎個人。
這部經 ,是佛在什麼地方講的?前面這個婆伽婆就是釋迦牟尼佛。在一般經 裏面都記載著很明確的道場,像我們看的《華…
《大方廣圓覺經 第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