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經 第十一集▪P3

  ..續本文上一頁惱輕的人透出來就比較多,我們就覺得這個人很聰明,就如此而已,那不是智慧上有差別,是煩惱有厚薄,諸位要曉得這一點意思。

   講義【藏者,含藏,含藏體、相、用叁大,是爲法身、般若、解脫,叁德秘密之藏,即圓覺本體,如來藏心,法界真境。】

   『藏』就是『含藏』的意思,像我們現在講倉庫,庫藏的意思。這就是講真如本性的理體、相狀、作用,也就是法身、解脫、般若全都包藏在這裏面,《楞嚴經 》裏面稱之爲「如來藏」,如來就藏在這裏面,所以說是『含藏體相用叁大,是爲法身、般若、解脫,叁德秘密之藏』。爲什麼經 一開端在處所說「入於神通大光明藏,叁昧正受」?這句話非常要緊,因爲這一會是講《圓覺經 》,換句話說,就是講圓覺真性。在這個處所你一看,佛就入圓覺真性,入圓覺真性給我們講圓覺真性,這還有什麼話說?可是我們自己也得要入個一分、二分,這部經 才能真正得受用。佛入圓覺真性,我們沒有入,沒入來讀誦、來聽講只能有薰習成種的利益,沒有辦法證得。它也不能說是完全沒有作用,有薰習成種的作用,將來再一聽,這部經 我曾經 聽過,我知道有這回事情,雖知道,我不相信,我不能接受,但是你還能夠知道,有這麼一點好處。所以這是『圓覺本體,如來藏心,法界真境』。

   不但釋迦牟尼佛,跟諸位說,佛是常住這個境界,縱然是在只樹給孤獨園,是在靈山,或在竹林精舍,那是我們看到的場所,佛住在哪裏?佛住在「神通大光明藏」,這句話就是《華嚴經 》裏面講的一真法界,淨土裏面講的常寂光淨土。佛住哪裏?佛住常寂光,雖然跟我們在一起,他住他的境界,我們住我們的境界,不一樣。所以這個地方特別跟諸位提示的就是境隨心轉,境不是真實的,如果要是真實的怎能隨心所轉?不是真實的。我們這一個人,以爲人是真實的嗎?不是的,如果要是真實的,那個人看到你很歡喜,你是個好人,另外一個人看到你,你這個人是醜八怪,你這個人可惡極了,那你這個人怎麼是真實的?真實的,大家看都一樣,那是真實的;這個人看你跟那個人看你,不一樣!可見得,人不真實,境界不真實,是隨一切衆生心在變,正是《金剛經 》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諸位要記住這句話。我們這個身是相,身相也是虛妄,隨著衆生的心就現不一樣,這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稍微留意一點,處處體會得到,相隨心轉,沒錯。

   講義【如來入此叁昧,是以智契理。又以法性身,依法性土,而得正受,不受余受。】

   苦樂憂喜舍他都不受。

   講義【現自受用身,乃法報同體之佛。自受法樂之處。】

   這一段都是講佛的自受用,在此地總結。這是講報身裏面兩種作用之一,自受用的報身。

   講義【一切如來,光嚴住持者:以釋迦所住真境,即十方如來,智光莊嚴之境,非余寶物莊嚴,此境爲如來所住持故。】

   『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衆生,清淨覺地』,這四句話意思就很長了。前面所講的完全不是我們境界,我們聽了只有羨慕而已,後兩句我們也沾了一點光,爲什麼?「是諸衆生,清淨覺地」,我們在這裏沾一點光了。不但是釋迦牟尼佛住常寂光淨土,十方如來也不例外,哪一個不是住常寂光土?智慧光明莊嚴的境界叫「光嚴住持」,這就是指前面所說的。諸佛的境界與我們關系非常密切,底下一語道破了。

   講義【是諸衆生,清淨覺地者:是字,即指上文,如來果地,所住法界真境,就是衆生因地,本具圓覺妙心,是謂果徹因源。而衆生本具清淨覺地,即是如來所住法界真境,是謂因該果海也。】

   『是諸衆生,清淨覺地』,「是」,此地講了,指前面佛的境界,十方諸佛的境界。『如來果地,所住法界真境』,法界真境就是我們現在大家學佛修學的因地。因地心與果地覺如果相應,成就不可思議,在修學期間來講非常的快速,要是真正相契合的話,一生成佛不要等到來生,這一生就圓滿成就。因地心與果地覺一定要相應,這是非常的重要,就是因果要相應,這部經 就是講這樁事情。

   『衆生因地,本具圓覺妙心』,如來所證得的境界是我們每個人自己本來具足的,換句話說,佛有,我們也有。佛有,他受用自在;我們雖有,我們迷惑顛倒。我們有,不知道自己有,衆生苦就苦在這個地方。現在聽到佛跟我們講我們自己有,我也相信我有了,怎麼證得不知道!如何證得的方法,也在這部經 上。能夠知道自己有就很難得,可是更可貴的是要自己證得,換句話說,自己要即身成佛,這才是可貴。

   佛門常常有這兩句話,「果徹因源,因該果海」。底下一句,『而衆生本具清淨覺地,即是如來所住法界真境,是謂因赅果海』。從佛那邊說,佛是已經 證果了,果徹因源,因果不二,而且跟諸位說,因果是同時的,是一如,是一不是二。說果,因都包括在裏頭;說因,果也再其中。凡夫現在在因地,雖在因地,如來果地上的境界統統包括在其中。

   下面大師給我們提出這個問題,這個問答很有意思,真正是說出我們心裏面的疑惑,這是假設的問答:

   講義【問:神通大光明藏,既然是生佛同等,如何如來稱入,衆生不入?】

   既然大家都一樣,的確是一樣,爲什麼他叫佛而我叫衆生?得入的就叫佛,不入的叫衆生。我們爲什麼作衆生?爲什麼不入?下面解答:

   講義【衆生亦未嘗出此大光明藏。】

   這句話說得很清楚,我們一切衆生也在光明藏之中,佛眼睛看我們跟他沒有兩樣,所以佛說「一切衆生本來成佛」,這句話在《大藏經 》裏面只發現過兩次,《圓覺經 》上說了,《華嚴經 》上曾經 說過,除這兩部經 之外,一切經 裏面沒有這個說法,這叫說真實話。佛爲什麼不輕易說?這句話輕易說不得,說了怕人受害。你是凡夫,本來成佛,「我不要修了,我本來就成佛」,那就害死你了,你望文生義,你不曉得這個真理。在佛的境界裏面,不但在理上講你是佛,事上講你還是佛,你要一下會意不過來,你想想我剛才那個比喻。佛眼睛裏看你,你是佛,豈不是境隨心轉?他成了佛,整個境界就變成佛境界,一切衆生都變成佛。佛眼睛裏面看一切衆生都是佛,我們凡夫看佛菩薩也是凡夫,這就叫相隨心轉,就是這麼個道理。

   我們要勘驗自己的境界,檢點我們自己到什麼程度,從什麼地方去驗?就從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你看這個世間好人太少、壞人太多了,這是自己的心惡念多、善念少,就是這個境界。再過個幾年,你修的功夫真有進步了,看這個世界壞人少、好人很多,證明你的善心所多,惡的心所力量弱。外境,諸位要記住蕅益大師那個開示。外面,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沒有善惡,千真萬確,平等平等沒有善惡。善惡好醜都是你自己心變出來的,你一念善心外面就是一個善境界,那就是一個好人;一念惡心那個人就變成一個惡人,也變成惡境界。所以佛成了佛,他住在正受裏面,他看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一個不是佛,不但有情衆生是佛,無情衆生也是佛,《華嚴》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所以從這個地方勘驗自己,自己功夫有沒有進步不要去問別人,問別人,人家都會恭維你幾句,誰跟你說老實話?說老實話要得罪你,何必?只有自己才真正曉得自己的境界。

   《楞嚴》上說得好,「若能轉物,則同如來」,「物」包括得太多,如果我們說若能轉人,十法界裏只有人法界,若能轉物則十法界統統包括在其中,全都包括了。人是動物,除動物還有植物,還有礦物,統統是物,全都包括了。換句話說,你能轉境界與佛法就相應。底下引禅宗臨濟祖師幾句話,這是很有名的禅宗公案:

   講義【臨濟祖師上堂雲:「有一無位真人,在汝諸人六根門頭,放光動地。看!看!」】

   『有一無位真人』,無位真人就是佛,『在汝諸人六根門頭,放光動地,看!看!』這是叫我們參,你有沒有看見?這個「看」就是《心經 》裏面的「照見」,禅家通常就用這個字。「照見五蘊皆空」,我們爲什麼不能照見?

   講義【只因衆生,向爲六塵所蔽、六識所锢,而神不通、光不大,故不言入,非不入也。】

   『向』是一向,多生多劫以來。『六塵』是外面境界,色、聲、香、味、觸、法,就是我們今天講一切人事環境。你不曉得人事環境的真相,你被它蒙蔽了,它是個虛妄,你的心被境界所轉,這個冤枉。『六識所锢,而神不通,光不大』,所以不叫做『入』,不是『不入』;而是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不能守自性,就是你不能守住你的自性清淨心,你在這個境界裏頭打妄想、起分別,分別善惡好醜,所以你見不到事實的真相。諸位也許要問,在六塵境界如果樣樣都不分別,那不變成白癡?變成木頭?前面叁身跟你說過,法身、報身不分別,報身自受用不分別。應化身爲他受用,分別,分別是他受用不是自受用。佛要是樣樣都不分別,怎能跟我們講經 說法?他要給我們講經 說法,他不分別能說得出來嗎?他那個分別就是無分別,怎麼說?爲他人分別的,我自己無分別,他受用的分別不是我自己受用的,我自己受用的無分別,所以自己永遠住在神通大光明藏,永遠住在理一心不亂,永遠住在常寂光淨土。衆生迷了寂光淨土,迷了自性,迷的時候無論說話、無論言行都是顛叁倒四,都是錯亂。所以衆生有問題請教佛,佛立刻給他解答,衆生有迷著,佛教給他怎樣化解,這就是佛法。所以佛實在講沒說法,佛也沒度衆生,爲什麼?因爲無法可說、無生可度,一切衆生本來成佛,還有什麼法好說?還有什麼生可度?《金剛經 》裏面講「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而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就是這個道理。末後他引底下經 文:

   講義【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

   這幾句經 文在後面,意思也很深,到後面我們再說。這一段我們才講了一半,時間已經 到了,希望諸位用心去體會,我們才能得到《圓覺經 》的真實受用。

  

《大方廣圓覺經 第十一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