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严经 》在菩提场,《弥陀经 》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都有一个确定的场所。现在我们要是到印度去观光,释迦牟尼佛那些古迹都还在,只树给孤独园遗址还在,虽然房子没有了,墙倒了,那个痕迹还在,灵鹫山都可以看得到。这部经 很特殊,你看看佛在什么地方讲的,我们看底下经 文:
经 【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於不二境,现诸净土。】
讲义【此为处成就。欲说一乘顿教,必依法界真境。】
这一段就是处所成就。这部经 特别,经 殊胜,道场也殊胜。圆瑛法师的《讲义》,多半也是依宗密大师的《大疏》而来的。这个注子里面有一些很重要,我们要特别的留意。圆觉这一会,是非常殊胜的一会,它是一乘了义经 典,还在大乘之上,『欲说一乘顿教,必依法界真境』,所以就没有指出某一个地方。
讲义【佛有三身:一、法身佛:依常寂光土,是以法性身,依法性土,身土一如。】
先讲『佛有三身』,三身佛,在《坛经 》里面六祖大师也给我们讲得很详细。但是这个地方著重在处所。身与处所有密切的关系。『法身佛:依常寂光土,是以法性身,依法性土,身土一如』,身与土是一不是二,如果你证得法身就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在净土里面就叫做常寂光净土。常寂光净土,身跟土是一不是二,这个境界很难懂,可是真正体会这个意思也并不是很难,但是你可不容易接受,你也不容易相信。如果你在这个地方能建立信心,你能相信,慢慢去习惯它,去接受它,你这一生也就很了不起,在菩萨根性里面来讲你必定是圆顿根性,这样的人在一生当中,十几、二十年、三十年之间证法身是有可能的。你要不相信,不能接受,换句话说,你这一生的修学小成就可能有,大成就就有障碍,以念佛来说,你念功夫成片可能,念到事一心也可能,理一心就办不到,你就有障碍,为什么?你不相信。
身土是一,譬如我们作梦,在梦中整个梦境就是我们自己心变现出来的境界,心外没有梦境,梦境之外没有心,你整个心变化成梦境了,试问问,梦境里面哪一物不是你自己?你梦中有自己的身体,或者梦到有别人,也梦到有山河大地,你这一觉醒来细细想一想,梦中所有的人、所有的事、所有的山河大地,哪一样不是自己?你要是明了整个梦境就是自己,这就叫明白法身了。所以法身,身土是一不是二。从这个比喻我们再回头来看看,我们今天所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一切诸佛、一切众生与自己这个身体,就是自己真如本性变现之物。你要找法性,找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在哪里?就好像在梦中一样,我要找心,心在哪里?心已经 整个变成梦了,梦就是心。我们的本性在哪里?本性已经 变成十法界依正庄严。十法界依正庄严无论是哪一物,不是自己是谁?梦境很短暂,一醒来之后,跟你讲,你点点头,是有点道理,可是我们这样讲的时候你就不相信,你就不能接受。信不及,不能接受,就是你自己这一生修证法身的障碍。
你要晓得尽虚空遍法界原来是自己一身,你的心平等了,在一切境界里平等了,你的心也清净了,一切万法里头绝对不会有取舍得失的妄念,这些妄念决定没有了,你的烦恼不生了,你对待一切众生大慈大悲。这个慈悲称之「大」,不是大小之大,为什么?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是自然的。无缘之慈、同体之悲是从法身里面显现的,真平等、真慈悲,所以不证法身,清净、平等、慈悲都没有,证得法身才有。清净、平等、慈悲,诸位晓得,是菩提心。什么人证得法身?圆教初住菩萨,所以净土宗的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是圆教初住菩萨,他证得法身。
讲义【二、报身佛:依实报庄严土,即卢舍那,住华藏世界等。】
法身起作用就叫做报身,报身里面有两种作用,一个叫自受用,一个叫他受用。『依实报庄严土,即卢舍那,住华藏世界』,华藏世界在哪里?华藏世界就是我们眼前这个世界!可是你没有证得法身,华藏世界虽然在眼前,华藏是真实的世界,实报庄严土,「实」不是虚妄的,凡所有相皆是实相,绝对不是虚妄,虽然在眼前,可惜你不能见到,你不能够证得。所以诸佛菩萨虽然跟我们同在一起,同在一个房子里面,我们是凡夫心,把常寂光土就变为凡圣同居土。诸佛菩萨心地清净,他证得法身,他将常寂光土变为实报庄严土,自己在享受。
外面境界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是真的,怎能随心所变?可见得外头境界不是真的,佛经 里面常常跟我们说「境随心转」,一点也没错。心地纯善之人看这社会是美好的、纯善的,心地凶恶之人看这个世界人各个都有罪,各个都该杀。境界是随自己的心在转,你的心清净,你看这个世界就清净,你如果看到这个世界不清净,那是你的心不清净不是世界不清净,我说这个话你能相信吗?「明明是这个世界不清净,哪里是我心不清净?」你不相信,你不能接受。再追究你为什么不相信,你为什么不能接受,原因在哪里?原因就在自己的心不清净,如果自己的心清净,看这个世界不一样了,你才会相信。
讲义【三、应化身佛:依凡圣同居土,即释迦牟尼佛,或在天上,或在人间,灵山、舍卫、竹林、鹿苑等处,为人天说法。】
第三是『应化身佛』,有应身,有化身。应身是众生有感佛才有应。应身与我们凡夫的身相完全相同,果报也相同,寿命也相同,像释迦牟尼佛示现的世间寿命是八十岁,他是八十岁圆寂的,这叫应身。应身,有大多数的人机缘成熟,他必须在这个世间住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来教化众生,这是大众机缘成熟。如果是某一个人机缘成熟,单独的,佛菩萨才用化身。化身就是忽然来了,遇到这个人,他跟你讲经 说法让你开悟,你悟了之后这个人也没有了,以后再也找不到,这是属於化身。
像菩萨化身,我们同修当中有很多人都遇到过。化是变化,无中生有。像从前周邦道的夫人,周师母,她遇到地藏菩萨,遇到的时候她不知道他是地藏菩萨,这个时候她住在南京,抗战胜利之后她在南京,她家里面庭院很深,从大门、二门,有好几道门,才到内院。有一位法师托钵,到她家去化缘,请她出一点香油钱供养九华山的地藏菩萨,当时她并没有拿钱也没有供养,这个人就走了。走了以后,她忽然觉得奇怪,她家里院子这么深,没有人开门,门都关得好好的,这个和尚从哪里来的?他走了之后到哪里去?门也都没有开,这个疑问一直就解不开,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她遇到过这么一桩事情。几道门都没有开,和尚到她家来化缘给她讲了好多话,她也没有拿钱。一直到台湾,她是到台湾才学佛的,在大陆上没有学佛不知道这个事情,到台湾来把这个事情原原本本告诉李老师,李老师给她讲,那个人是地藏菩萨,所以她才有一篇遇地藏菩萨记,有一篇文章记载这个事情。这种身是化身不是应身。
应身的行为是跟我们一般人一样的,要找她一定要开门,里面开了门他才能进去,门都不开就进去的这是化身,这是化身佛。「应化身」不是自受用的,全是为了度化众生,所谓他受用身,完全是大慈大悲的示现。三身大概了解,这个地方的「婆伽婆」是佛的什么身?看这段经 文也就能稍稍体会到。
讲义【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三昧』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正定,就是我们讲的「楞严大定」。定中的享受叫正受,正常的享受,换句话说,不是在大定当中我们的受用都不正常,为什么不正常?有喜怒哀乐,在佛法里面讲有五种受,苦、乐、忧、喜、舍。身有苦乐之受,心有忧喜,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的时候叫舍受。为什么叫「舍」?因为那是短暂的,过一会儿他又有这些感受现前,所以这种受是变化无常,它不是一个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这五种受都没有,身没有苦乐的受,心没有忧喜的受,也没有舍受,这才叫正受,这是真实的。下面解释「入」:
讲义【无入为入,乃是以智契理故,入无入相可得。】
我们讲入大涅槃,有没有这个入的相貌?没有。所谓「入」是什么?是智慧开了,把这个事实真相完全了解;不但完全了解,而且确实体会到如如之理与我们日常生活、与十法界依正庄严一切事相确实是一不是二,这叫「入」,入也就是证。
讲义【神者,神妙莫测,不可思议。通者,通达无碍,得大自在。此是解脱德。】
『神通』,「神」就是不可思议的意思,所谓神奇、神妙,以我们现在话来讲,超越我们的常识、想像之外。不是我们的常识,不是我们能想像得到,我们称之为「神」。「通」是通达。「神通」两个字著重在通,他什么都通达,没有一样不通达,这真正是我们想像不到。无有一法不通达,这样的能力我们叫做神通,这个才得大自在,这是解脱德。「神通」是解脱德,用大;「大」是法身德,体大;「光明」是般若德,相大,配体相用来说的。
讲义【大者,统十界而无外,含万象以有余,是法身德。】
跟《大方广佛华严经 》经 题上的「大」字是一样的意思。这个「大」不是大小之大,是对於真如本性理体的一种赞叹,太伟大了,再找不到其他的形容词或赞叹词更为恰当,不得已用这个大字。
讲义【光明者,智光圆满,耀古腾今,慧照分明,窥天鉴地,是般若德。】
『光明』就是般若智慧,智慧圆满了。般若智慧是我们的性德,换句话说,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学得来的,般若是自己本来具足的。我们现在看这个世间人,有的人智慧很高,有的人很愚痴,其实你只是从外表上产生了错觉,实在说智慧是一样的,没有高下,显示出来不平等是因为每个人烦恼习气不一样。烦恼习气重的,他本有的般若智慧透出来的就少,就显得愚痴,烦…
《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