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經 第十一集▪P2

  ..續本文上一頁嚴經 》在菩提場,《彌陀經 》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都有一個確定的場所。現在我們要是到印度去觀光,釋迦牟尼佛那些古迹都還在,只樹給孤獨園遺址還在,雖然房子沒有了,牆倒了,那個痕迹還在,靈鹫山都可以看得到。這部經 很特殊,你看看佛在什麼地方講的,我們看底下經 文:

   經 【入於神通大光明藏,叁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衆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於不二境,現諸淨土。】

   講義【此爲處成就。欲說一乘頓教,必依法界真境。】

   這一段就是處所成就。這部經 特別,經 殊勝,道場也殊勝。圓瑛法師的《講義》,多半也是依宗密大師的《大疏》而來的。這個注子裏面有一些很重要,我們要特別的留意。圓覺這一會,是非常殊勝的一會,它是一乘了義經 典,還在大乘之上,『欲說一乘頓教,必依法界真境』,所以就沒有指出某一個地方。

   講義【佛有叁身:一、法身佛:依常寂光土,是以法性身,依法性土,身土一如。】

   先講『佛有叁身』,叁身佛,在《壇經 》裏面六祖大師也給我們講得很詳細。但是這個地方著重在處所。身與處所有密切的關系。『法身佛:依常寂光土,是以法性身,依法性土,身土一如』,身與土是一不是二,如果你證得法身就入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在淨土裏面就叫做常寂光淨土。常寂光淨土,身跟土是一不是二,這個境界很難懂,可是真正體會這個意思也並不是很難,但是你可不容易接受,你也不容易相信。如果你在這個地方能建立信心,你能相信,慢慢去習慣它,去接受它,你這一生也就很了不起,在菩薩根性裏面來講你必定是圓頓根性,這樣的人在一生當中,十幾、二十年、叁十年之間證法身是有可能的。你要不相信,不能接受,換句話說,你這一生的修學小成就可能有,大成就就有障礙,以念佛來說,你念功夫成片可能,念到事一心也可能,理一心就辦不到,你就有障礙,爲什麼?你不相信。

   身土是一,譬如我們作夢,在夢中整個夢境就是我們自己心變現出來的境界,心外沒有夢境,夢境之外沒有心,你整個心變化成夢境了,試問問,夢境裏面哪一物不是你自己?你夢中有自己的身體,或者夢到有別人,也夢到有山河大地,你這一覺醒來細細想一想,夢中所有的人、所有的事、所有的山河大地,哪一樣不是自己?你要是明了整個夢境就是自己,這就叫明白法身了。所以法身,身土是一不是二。從這個比喻我們再回頭來看看,我們今天所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一切諸佛、一切衆生與自己這個身體,就是自己真如本性變現之物。你要找法性,找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在哪裏?就好像在夢中一樣,我要找心,心在哪裏?心已經 整個變成夢了,夢就是心。我們的本性在哪裏?本性已經 變成十法界依正莊嚴。十法界依正莊嚴無論是哪一物,不是自己是誰?夢境很短暫,一醒來之後,跟你講,你點點頭,是有點道理,可是我們這樣講的時候你就不相信,你就不能接受。信不及,不能接受,就是你自己這一生修證法身的障礙。

   你要曉得盡虛空遍法界原來是自己一身,你的心平等了,在一切境界裏平等了,你的心也清淨了,一切萬法裏頭絕對不會有取舍得失的妄念,這些妄念決定沒有了,你的煩惱不生了,你對待一切衆生大慈大悲。這個慈悲稱之「大」,不是大小之大,爲什麼?是從真如本性裏面流露出來的,是自然的。無緣之慈、同體之悲是從法身裏面顯現的,真平等、真慈悲,所以不證法身,清淨、平等、慈悲都沒有,證得法身才有。清淨、平等、慈悲,諸位曉得,是菩提心。什麼人證得法身?圓教初住菩薩,所以淨土宗的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圓教初住菩薩,他證得法身。

   講義【二、報身佛:依實報莊嚴土,即盧舍那,住華藏世界等。】

   法身起作用就叫做報身,報身裏面有兩種作用,一個叫自受用,一個叫他受用。『依實報莊嚴土,即盧舍那,住華藏世界』,華藏世界在哪裏?華藏世界就是我們眼前這個世界!可是你沒有證得法身,華藏世界雖然在眼前,華藏是真實的世界,實報莊嚴土,「實」不是虛妄的,凡所有相皆是實相,絕對不是虛妄,雖然在眼前,可惜你不能見到,你不能夠證得。所以諸佛菩薩雖然跟我們同在一起,同在一個房子裏面,我們是凡夫心,把常寂光土就變爲凡聖同居土。諸佛菩薩心地清淨,他證得法身,他將常寂光土變爲實報莊嚴土,自己在享受。

   外面境界是真的還是假的?如果是真的,怎能隨心所變?可見得外頭境界不是真的,佛經 裏面常常跟我們說「境隨心轉」,一點也沒錯。心地純善之人看這社會是美好的、純善的,心地凶惡之人看這個世界人各個都有罪,各個都該殺。境界是隨自己的心在轉,你的心清淨,你看這個世界就清淨,你如果看到這個世界不清淨,那是你的心不清淨不是世界不清淨,我說這個話你能相信嗎?「明明是這個世界不清淨,哪裏是我心不清淨?」你不相信,你不能接受。再追究你爲什麼不相信,你爲什麼不能接受,原因在哪裏?原因就在自己的心不清淨,如果自己的心清淨,看這個世界不一樣了,你才會相信。

   講義【叁、應化身佛:依凡聖同居土,即釋迦牟尼佛,或在天上,或在人間,靈山、舍衛、竹林、鹿苑等處,爲人天說法。】

   第叁是『應化身佛』,有應身,有化身。應身是衆生有感佛才有應。應身與我們凡夫的身相完全相同,果報也相同,壽命也相同,像釋迦牟尼佛示現的世間壽命是八十歲,他是八十歲圓寂的,這叫應身。應身,有大多數的人機緣成熟,他必須在這個世間住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來教化衆生,這是大衆機緣成熟。如果是某一個人機緣成熟,單獨的,佛菩薩才用化身。化身就是忽然來了,遇到這個人,他跟你講經 說法讓你開悟,你悟了之後這個人也沒有了,以後再也找不到,這是屬於化身。

   像菩薩化身,我們同修當中有很多人都遇到過。化是變化,無中生有。像從前周邦道的夫人,周師母,她遇到地藏菩薩,遇到的時候她不知道他是地藏菩薩,這個時候她住在南京,抗戰勝利之後她在南京,她家裏面庭院很深,從大門、二門,有好幾道門,才到內院。有一位法師托缽,到她家去化緣,請她出一點香油錢供養九華山的地藏菩薩,當時她並沒有拿錢也沒有供養,這個人就走了。走了以後,她忽然覺得奇怪,她家裏院子這麼深,沒有人開門,門都關得好好的,這個和尚從哪裏來的?他走了之後到哪裏去?門也都沒有開,這個疑問一直就解不開,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她遇到過這麼一樁事情。幾道門都沒有開,和尚到她家來化緣給她講了好多話,她也沒有拿錢。一直到臺灣,她是到臺灣才學佛的,在大陸上沒有學佛不知道這個事情,到臺灣來把這個事情原原本本告訴李老師,李老師給她講,那個人是地藏菩薩,所以她才有一篇遇地藏菩薩記,有一篇文章記載這個事情。這種身是化身不是應身。

   應身的行爲是跟我們一般人一樣的,要找她一定要開門,裏面開了門他才能進去,門都不開就進去的這是化身,這是化身佛。「應化身」不是自受用的,全是爲了度化衆生,所謂他受用身,完全是大慈大悲的示現。叁身大概了解,這個地方的「婆伽婆」是佛的什麼身?看這段經 文也就能稍稍體會到。

   講義【入於神通大光明藏,叁昧正受。】

   『叁昧』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是正定,就是我們講的「楞嚴大定」。定中的享受叫正受,正常的享受,換句話說,不是在大定當中我們的受用都不正常,爲什麼不正常?有喜怒哀樂,在佛法裏面講有五種受,苦、樂、憂、喜、舍。身有苦樂之受,心有憂喜,身沒有苦樂、心沒有憂喜的時候叫舍受。爲什麼叫「舍」?因爲那是短暫的,過一會兒他又有這些感受現前,所以這種受是變化無常,它不是一個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這五種受都沒有,身沒有苦樂的受,心沒有憂喜的受,也沒有舍受,這才叫正受,這是真實的。下面解釋「入」:

   講義【無入爲入,乃是以智契理故,入無入相可得。】

   我們講入大涅槃,有沒有這個入的相貌?沒有。所謂「入」是什麼?是智慧開了,把這個事實真相完全了解;不但完全了解,而且確實體會到如如之理與我們日常生活、與十法界依正莊嚴一切事相確實是一不是二,這叫「入」,入也就是證。

   講義【神者,神妙莫測,不可思議。通者,通達無礙,得大自在。此是解脫德。】

   『神通』,「神」就是不可思議的意思,所謂神奇、神妙,以我們現在話來講,超越我們的常識、想像之外。不是我們的常識,不是我們能想像得到,我們稱之爲「神」。「通」是通達。「神通」兩個字著重在通,他什麼都通達,沒有一樣不通達,這真正是我們想像不到。無有一法不通達,這樣的能力我們叫做神通,這個才得大自在,這是解脫德。「神通」是解脫德,用大;「大」是法身德,體大;「光明」是般若德,相大,配體相用來說的。

   講義【大者,統十界而無外,含萬象以有余,是法身德。】

   跟《大方廣佛華嚴經 》經 題上的「大」字是一樣的意思。這個「大」不是大小之大,是對於真如本性理體的一種贊歎,太偉大了,再找不到其他的形容詞或贊歎詞更爲恰當,不得已用這個大字。

   講義【光明者,智光圓滿,耀古騰今,慧照分明,窺天鑒地,是般若德。】

   『光明』就是般若智慧,智慧圓滿了。般若智慧是我們的性德,換句話說,本性裏面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學得來的,般若是自己本來具足的。我們現在看這個世間人,有的人智慧很高,有的人很愚癡,其實你只是從外表上産生了錯覺,實在說智慧是一樣的,沒有高下,顯示出來不平等是因爲每個人煩惱習氣不一樣。煩惱習氣重的,他本有的般若智慧透出來的就少,就顯得愚癡,煩…

《大方廣圓覺經 第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