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跟我們說得十分的明白周圓,我們自己不懂這個意思,日常生活當中不會用,還是這麼苦,你那個佛是怎麼學的?學佛的人是愈學愈自在。
往年李老師教學的時候給我們講經 ,他舉一個例子,聽經 的人聽到法喜充滿,真正是言下悟入,忽然家裏的人來找他,說他家房子燒掉了,真正入佛門的人,房子燒了,它燒它的,沒事情,我還聽經 ,這才叫真有受用。房子燒了就急得一身汗,趕快回去救火去了,你看看,在這裏聽經 的時候,小小的風一吹動,立刻就完了,心就亂了,就被境界轉了,那怎麼行!你的佛不就白學了?所以諸位,他學佛不曉得他是學「清淨本然,如如不動」,他不是學這個,他學佛學什麼?求佛菩薩保佑我升官發財,保佑我長命富貴,他學這一套,這個搞錯了。長命富貴、升官發財,給諸位說,那是命。你沒有成佛,沒有大徹大悟,你這一生的受用是前生所修得的。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今生的果報就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但是這個話是對凡夫說的,不是對開悟的人說的。開悟的人,他的心是「清淨本然,如如不動」,對叁世因果已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我們要曉得學佛是學什麼。你果真修的是「清淨本然,如如不動」,你是真學佛,你這一生當中決定有成就。如果你是求佛菩薩保佑你,那就錯了。你要想在世間得福報,那你要修福,世間福報修得來的。你要得最究竟、最圓滿的福報,那要開悟,悟了之後得的是真實的福報,才能得大自在,不悟不能得大自在,大自在是從如如不動當中來的,你在境界裏還會起心動念,你不會有自在。
像這些事情我們常常會見到,會遭遇到,也許本身就遭遇到。你是一位很虔誠的佛弟子,平常在佛門當中也到處修福,到處出功德做好事情。你做生意做失敗了,公司宣告倒閉。你看這個佛教徒到處燒香拜佛,哪個地方都出功德,應當佛菩薩保佑他的財源滾滾而來,沒想到他生意做失敗了,這是不是學佛所招的果報?與學佛不相幹,這個事情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裏面就講得很清楚。還有出家人弘法利生,天天在做好事,他的財富也說不定一下就損失了,或者被人騙了,像從前道安老法師在世就被人騙了八百多萬,難道諸佛菩薩不保佑他嗎?道安老法師很慈悲,天天做好事,佛菩薩不保佑他嗎?還會被人騙嗎?這也不關佛菩薩的事情,我們要把這個搞清楚,這些事情是自己的事情。
現在的出家人因爲他有財,有財就會被人騙去,應不應該被人騙去?在我覺得應該被人騙去,爲什麼?釋迦牟尼佛定的製度,出家人叁衣一缽不能積財,你積財被人騙去,這理所當然應該的。如果被人騙去了,哈哈一笑,「我沒聽釋迦牟尼佛的話,應當如此」,這個人就開悟了。如果被人騙去的時候,自己生煩惱,還要賭氣「佛菩薩沒有保佑我,我從今以後不燒香、不拜佛」,那就是罪上加罪。你們看看經 律論裏面,哪一部經 論裏面教給出家人,你們多多的賺錢,錢存在銀行裏去放利息,你們去買房子置産業?哪一部經 律論裏教出家人這個做法?沒有,你有錢不被人家騙去那做什麼用?只有被別人騙去。所以你要存錢就得被人騙去,你要蓋廟就得供人家爭奪廟産,就幹這些事情,在我看起來這是很自然,合情合理也合法,法是什麼?經 律論的佛法,很合乎佛法。
出家人,人家布施供養來的,這個手拿來,那個手馬上就布施出去,免得被人騙走,這個多自在,不可以積財。《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講積財喪道,喪什麼道?心裏頭挂念著「我還有好多錢在什麼地方,現在錢貶值怎麼辦?我要怎麼樣叫它不貶值,還得要叫它生利息」,你的道就沒有了,道就喪失了,還要別人來找麻煩嗎?你的心不清淨了,喪道就喪失了清淨心,你的心在境界裏頭動搖了,這個叫喪道。
我要是沒有錢,我怎麼能生活?我要是沒有廟,我到哪裏去住?聽起來滿有道理,好像很有理由,其實不然。你如果是位出家人,你要是沒有錢,自古以來,古今中外,你聽說哪個出家人餓死?沒聽說過。我不要錢,我是個出家人,我餓死了,餓死也值得,爲什麼?曆史上可以留名,居然在某個時代有一位出家人餓死了。不可能的事情,你擔這個心幹什麼?你說別人的道場我不能住,沒有這個道理,你住不下去怪你自己沒有道心,你不能怪境界,境界是一真,境界裏頭沒有是非利害得失,哪個地方不能住?住在這個地方,這裏頭的人天天欺負我,粗重的生活天天叫我做,他們自己逍遙自在,叫我受苦,做得不好還要挨罵,還要處罰我,給諸位說,那正是佛菩薩在煉你的心,教你在這個境界裏修「清淨本然,如如不動」。你如果能確定這個宗旨,這是我好修行的場所,這麼多善知識來磨煉我,我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在短短的期間可以磨得幹幹淨淨,這道場到哪裏去找?你在這個境界裏頭,那個人壞人,那個人不好,誰不好?是你自己心不好,外頭人沒有不好的。我看到人,各個都是佛,各個都是菩薩,沒有一個不好,誰不好?自己不好,自己禁不起考驗,自己在這個境界裏頭迷惑顛倒喪失清淨心,在這個境界裏頭起心動念,自己錯了。
在修行過程中,第一個階段是以逆境來磨煉你,這是一定的。在佛法裏表法,像《金剛經 》裏面的須菩提尊者就代表一位初學,他修頭陀行,苦行,先要受苦受難。你們每一個人自己覺得「我業障深重」,業障從哪裏消除?業障要從磨煉當中消除。你自己沒有瞋恚心了,業障就沒有了,就去掉一大半。小小不如意,心裏動忿恨之心,你的業障天天在增長,你那個忏悔有什麼用?天天拜佛禮忏,遇到一個人面孔給你一板,瞋恚心就生起來了,你想想你這個忏悔有什麼用處?一點用都沒有。逆境裏頭鍛煉之後,在一切不稱心、不如意的境界裏面決定不生瞋恚心。第二個階段鍛煉,就是歡樂場合當中去鍛煉,一切順境裏面不起貪染心,你就成功了,這是在《華嚴經 》上善財童子代表。
須菩提尊者代表的是逆境當中修行,善財童子代表的是順境當中修行。你看這個相,須菩提尊者出生的時候,叫「空生」,他是個大富人家,家裏面金銀七寶統統沒有了,忽然不見了,一切財富統統失掉了,示現逆境的相。善財童子出生的時候,他家裏面花園的那些草木都變成金芽、銀芽,這是代表順境。逆境裏面不起心、不動念,就是不起瞋恚之心,不起瞋恚之念;順境裏面沒有貪愛之心,沒有貪愛之念,你才是清淨本然、如如不動,「如如不動」是說你的內心,「清淨本然」是指外面境界。這是大經 裏面常講的「若能轉物,則同如來」,在《楞嚴經 》上大家都很熟悉,「物」是境界,若能轉物,就是你自己心不動了,外面境界轉了,十法界轉變爲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的相就是清淨本然。我們凡夫不善於用心,不會用心,把本來清淨本然的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在這裏面起惑造業受報,實在講,冤枉!
剛才我舉的這個比喻,你們大家好好去想想,所有的毛病都是産生在妄心,妄心好比眼鏡一樣,毛病都在那個東西,這個東西一拿掉,什麼事都沒有了。妄心是什麼?分別心、執著心。分別是第六意識,執著是第七末那識。離開分別執著,你的真心,就是如如不動的心,現前了,外面一真法界清淨本然也現前了,會用的就叫佛菩薩,不會用的就叫凡夫,「如」的意思就是說的這個。千經 萬論就是說這麼一樁事,希望你把這個事實真相徹底明了真正覺悟,覺悟之後就放下了,放下什麼?放下一切分別執著,是放下這個。一切分別執著放下了,就得大自在(解脫就是自在,自由自在);大自在現前,智慧現前了,法身現前了,法身、般若、解脫你統統證得了,這叫學佛。
「是」是什麼意思?『心即是佛,與佛無二』。佛是什麼?佛就是心,心就是佛。你自己的心與十方諸佛的心無二無別,自性佛與諸佛也無二無別,是一不是二,這就叫「是」。所以這個「是」,心即是佛,是這個「是」,佛即是心。
講義【佛說此經 ,即說如是圓覺心法;雖說心法,具足佛法,及衆生法。】
『佛說此經 』,就說這個『圓覺心法』,雖然說『心法』,『具足佛法,及衆生法』,這兩句話就是講的十法界。「佛法」是講四聖法界,「衆生法」是講六凡法界,四聖六凡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包括在裏面。心是能造,四聖六凡是所造,能所不二、能所一如就叫做「如是」。
講義【清淨慧章,隨順覺性,乃有五性之分。衆生法、佛法,皆不離圓覺一心故。】
『清淨慧章』,這是本經 裏面的一章,是清淨慧菩薩所說的。『隨順覺性,乃有五性之分。衆生法、佛法,皆不離圓覺一心故』,這幾句將來到「清淨慧章」會詳細跟諸位說明。在這個地方,大家特別注重最後一句「皆不離圓覺一心」,「圓覺一心」這四個字很有味道。圓覺就是一心,一心就是圓覺,二心,圓覺就沒有了,二心就不覺了,你看跟《六祖壇經 》裏面所講的是不是一個意思?六祖跟我們說的,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所以八萬四千法門裏面,最直截了當的修法就是念佛法門,因爲念佛法門直接修一心不亂,一心就是圓覺,圓覺就是一心。我要修圓覺,怎麼修法?念阿彌陀佛就是修圓覺法。你別在這部經 裏頭看到有二十五輪,看到有文殊、普賢種種說的那些法門,那你的心又亂掉了,所以這些地方要會。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諸位要真正學佛,學什麼?一心待人,不要有二心待人,你就很容易開悟,很容易入道。二心待人是什麼?分別心。一心待人是什麼?至誠恭敬,對待什麼人都一樣。善人,我對待他誠心誠意恭恭敬敬;惡人,我也對待他誠心誠意恭恭敬敬。他對我好,我對待他誠敬;他對待我惡,處處想謀害我,我對他還是誠敬,只是一個心,一心就成佛了。一心,那個惡人漸漸會受感動,他會被你感化,他被你感化就是你度了他。如果我們是防人,防不勝防,你防我,我防他,彼此互相防的時候,這個世界怎麼不打仗?怎麼不鬥爭?
佛法,第一個是信成就。我們要信人!那個人可不可以相信?不能相信,我也信他。他騙我,騙我還信他,騙了幾次,「某人以後我們不能騙他,這人太好了,騙他良心過不去」,他就覺悟了。人家不信我,我信人家,人家對我不誠,我以誠對待他,最後的便宜誰占?我占了,我心清淨,我得一心,我證圓覺,自己成佛成菩薩得大自在,叁界六道生死輪回你永遠超越了,這個大便宜誰能想得到?學佛要在這個地方學。此地這個「圓覺一心」,你能看重這四個字,你才曉得念佛法門了不起,念佛法門不可思議,你才會死心塌地老實念佛。下面「我聞」這兩個字比較容易懂:
講義【我聞者:授受之義。】
釋迦牟尼佛教授他,阿難尊者自己能接受。老師能夠教,學生能夠接受。
講義【佛與阿難,一堂晤對。】
『堂』是講堂,『晤』是見面,『對』是問答。
講義【佛教授,而阿難領受,面命耳提,親從佛聞也。】
『我聞』,「我」是阿難尊者自稱,是阿難尊者親自聽佛所說的。
講義【聞法必從耳根發識,聞佛聲教,不曰耳聞,而曰我聞者,廢耳根之別,從一身之總,故稱我聞。】
這幾句話很容易明了。
講義【阿難乃隨順世間,假稱爲我,不同凡夫妄執之我,亦非外道妄計之我。】
這兩句話非常要緊。圓覺心,就是「清淨本然,如如不動」,你不能證得是兩大障礙,煩惱障跟所知障,這兩種障礙的根本就是二種執著,一種是我執,我執是煩惱障的根本,沒有我執,煩惱障就沒有了;法執是所知障的根本,破了法執,所知障就沒有了,圓覺心才能現前。那麼阿難怎麼稱「我」?這個稱「我」,這是他受用不是自受用。佛與阿難要爲我們說法,所以他自稱爲「我」,自稱爲「我」是隨順衆生說的,決不是他自己有我執,他還執著這身心是我,那他也是凡夫,那他還是迷惑顛倒。換句話說,你怎麼用功夫?用功夫頭一個是破我執。諸位要曉得,破了我執在佛法裏面才入門,小乘須陀洹位才入門,小乘入門,大乘沒入門。大乘怎麼樣?破了法執,大乘才入門。你們想想,這兩種執著你天天在增長,我執增長,煩惱增長;法執增長,邪見增長,那麼你修的是什麼行?你整個都搞錯了,一開端就錯了,一錯到底,真可以說無有是處,你不造罪業誰造罪業?這一點要搞清楚。
我建這個小道場在此地,我自己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造罪業了,你們在這裏敗壞這個道場,在這裏造罪業,你們自己負責任,到時候不要把責任推到我身上來,你推不上來,爲什麼?我已經 沒有我了,我還有我,你可以推得上,我沒有我了,你往哪裏推?推不上了,最後還落在你自己身上。你才曉得沒有「我」的好處!有「我」,就麻煩了。沒有「我」,什麼麻煩都找不到,爲什麼不學無我?此地所稱的「我」,是從意識心裏頭變現出我相,爲他受用不是自受用。
『不同凡夫妄執之我』,凡夫我執,他把「五蘊身心」當作是「我」,所以他才起惑造業,才輪回受報。也不同『外道妄計之我』,外道妄計是什麼?印度一般外道他不執著這個身是我,比我們一般凡夫要高明一點,他曉得這個身不是「我」,他執著靈魂是「我」。我們中國人叫「靈魂」,外道叫「神我」,就是在六道投胎舍身受身的,他認爲那個是「我」。他曉得身不是「我」,身是什麼?壽命很短,有生有滅;認爲投胎的靈魂不生不滅,在六道裏頭無論在哪一道去舍身受身都是它,他認爲那個是「我」,那也是錯誤的。那個不是「我」,那個在佛法裏面講是「阿賴耶識」,是自己的本識,外道稱神我,我們世間一般人講靈魂,這個也是錯誤。底下幾句話是把實在的話說出來:
講義【若約本經 旨趣,傳法菩薩,以無我之真我,聞無礙之法門也。】
『若約本經 旨趣』,「約」是「就」,如果就本經 的宗旨趣向來說,『傳法菩薩』,這是講的阿難尊者,是『以無我之真我』,無妄我,真我就現前,不是沒有真我。「法身、般若、解脫」裏面,各具「常、樂、我、淨」四淨德,法身裏有真我,般若裏有真我,解脫裏有真我,有真的。破我法二執,真我就現前。這個真我,諸位要曉得,破了我執,真我都不能現前,必須破法執,真我才能現前。對於一切萬法也不執著了,身心世界真正放得下,這個時候真我現前了。『聞無礙之法門也』,一乘了義的圓覺心法不但是理事無礙,而且是事事無礙,跟《華嚴經 》的境界完全相同,無障礙的法界,這才叫一真法界,才叫常寂光淨土。今天時間到了。
《大方廣圓覺經 第十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