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丝毫放不下,我们这一生必然是功亏一篑,不能成就,依旧要搞六道轮回,那才叫真可惜!我们也知道,确实有不少同修真正想修行,真正想了生死、出三界,可是就是放不下,这是我们可以理解的。为什么放不下?无始劫来的烦恼习气。他对於事实真相并没有搞清楚,他怎么能放下?事实真相搞清楚又谈何容易!纵然有这一等的聪明智慧,还得要有善缘,没有善缘来帮助你,依旧有困难。遇到善缘,要真正肯做。
遵依仪轨,一定要遵守、要依靠,仪轨就是修行的方法。在修行方法里面,最简单的、最普遍的,当然也是最重要的朝暮二课,就是早晚课诵,一定要很认真的去做。朝暮二课不是佛给我们规定的,佛当年只为大家讲经说法,至於怎么修行是你自己的事情,佛不管你的,修行是自己的事情。在古代,都是个人自己修行,没有在一起共修的,在一起共修,那是以后。当年佛陀在世,大家在一块的时候只是听经,听经、研究讨论大家在一块,修行,个人用个人的功夫。人人都知道精进,所以功夫都得力、每个人都抓到纲领,都抓到原则,各个人用功都得力。佛灭度之后,佛法传下来,时间愈久它慢慢就变质,就不纯。佛法传到中国,我们中国祖师提倡共修,共修就要订课诵,要订课诵本。正式提倡是马祖、百丈这两位大师,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丛林制度是我们中国佛教的特色,印度没有。丛林是什么?是把佛法制度化,这个好!等於说是丛林就是佛教大学,有了制度,中下根性的人都能成就。
过去方东美先生曾经说过,我听他说过很多遍,他说佛教要能够真正再复兴,一定要恢复丛林制度。清规是修学方法的中国化,用我们现代话来讲,就是本土化跟现代化;修行的方法遵守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原理原则,但是在修行方法上面一定要适合中国人,适合我们生活的环境,适合我们文化背景,我们学起来才容易,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马祖、百丈两位长者,距离我们今天有一千三百多年,这一千三百多年当中,就没有出现第二个百丈、马祖,没出现第二个。特别是近代,二次大战之后到今天五十年,这五十年因为科技的发达,交通便捷,资讯的发达,把整个世界连成一体。今天世界哪个地方点点滴滴的事情,我们在电视传播上立刻就知道。交通的发达,地球变小。在过去,从新加坡到中国,坐船要坐十几天,现在六个小时。飞机还不断在改进,将来的速度可能两个小时就到了。美国科学家告诉我们,从美国飞到中国,两个小时。世界是愈来愈小,人际关系是愈来愈密切。我们的意识形态起很大的变化,我们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来了很大的冲突,使我们措手不及,不知道怎么应付,今天这个社会纷乱的现象是这么来的,措手不及,来得太突然。因此,古大德给我们订的早晚课诵,必须要修订,如果不修订,派不上用场。
我们明了仪轨精神之所在,它是帮助我们达到戒定慧的境界;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早课它的用意,是教我们亲近佛菩萨,听佛菩萨的教诲,今天一天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不违背佛菩萨的教训,早课的用意在此地。晚课的用意,是教我们认真反省检讨,我们今天在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处人之中,有没有过失?有没有遵著佛陀教训去做,晚课用意在这个地方。如果有,立刻改过自新,改过就是忏悔。遵依佛菩萨教训就是持戒。戒广义的意思是教诫。以后,持戒戒字旁边加一个言字,是教诫之诫,晚课用意在此地。古时候订的课诵本,那是农业社会,许多生长在农村里面的人民,他的活动空间很小,甚至於隔壁村庄一生都没有去过,真叫老死不相往来,活动空间小。从前古德订的课诵本有用处,让我们心定下来,现在那个课诵本不适用。现在是满脑袋的天下大事,什么都知道,乱七八糟的。所以那个东西我们没办法,不适用,这课诵本不能不重新修订。
我们净宗学会成立之后,课诵本我也很伤脑筋,许多同修来找我。我做了一个修订本。我们早课念四十八愿,《无量寿经》的,完全遵照《无量寿经》来修行。早晨念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念的目的转我们自己的心,我们是轮回心、轮回的念头,把这个念头转成阿弥陀佛的心愿,我们用四十八愿天天来薰习我们,依照阿弥陀佛的愿,我们去发这个愿,要把阿弥陀佛的愿变成我自己的本愿,我们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我们早课的目的达到了。依四十八愿指导我们生活、指导我们工作、指导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早课读经就取《无量寿经》的第六品。晚课还是取《无量寿经》三十二到三十七品,这一大段经文,诸位念得很熟,全部的内容可以用四个字概括,「持戒念佛」。我们凡夫愚痴,自己在一天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知道检点,不晓得反省,所以光阴虚度,空过了,这个太可惜。菩萨跟我们不一样,菩萨天天在反省自己的过失,改过,他就进步。改进,改是改过,进是进步。人家的功夫天天往上提升,我们的功夫不但没有提升,保都保不住,天天往下堕落,什么原因?不知道改进。
我们读《无量寿经》这六品经文,这六品经文实实在在说,是如来彻底的悲心,把我们凡夫的通病指出来,几乎所说的,是我们大家共同都有的毛病习气,天天念,警惕自己,念这段经文,想想自己有没有这个毛病,有毛病要改。其实明天又犯,后天还要犯,但是你知道比不知道好。不知道,天天犯,不知道!我天天犯过还知道,这就很有进步,知道自己做错了。做错了为什么还继续再做?我们薰习的善根力量不够。但是不要害怕,假以时日,每天读,每天在薰习,三年五载,十年八年,不知不觉的改过来了;换句话说,功夫不能间断,间断不行!只要功夫不间断,十年、二十年,效果能看到的,已经就很难得。若是勇猛精进的人,就认真去改,我自己有哪些毛病,首先就照经典里面去做。古人改过自新比我们认真,从哪个地方看见?像明朝的时候,一般读书人用功过格的方法来改过。你们念《了凡四训》,袁了凡用功过格来改造命运。其实用这个方法的人很多很多,不只了凡先生一个人,是了凡先生把他自己的经过写出来,我们才晓得,别人没写出来。效果比了凡先生好的人太多太多,这个要知道。出家人也用这个方法。我们从莲池大师的《自知录》里面看到的。《自知录》是什么?就是功过格。莲池大师编的,为出家人编的,可见得那个时候人家修行,真的是很认真。每天要检点自己的毛病、过失,知道自己的毛病,就觉悟了。一般世人,知道佛门里讲开悟,执著这个名相,以为开悟是高深莫测,很玄很妙!什么叫真正开悟?我每天把自己的毛病找到就开悟了,这真的开悟。找出自己毛病,再把这个毛病改过来,要功夫,这人真有功夫!不要多,一天能改一个毛病,三年以后,你就是菩萨、真菩萨,那不是假的。你一天能改一个毛病、改一个过错,求生净土那是想去就去,来去自由!一天自己一个毛病都没有找出来,这一天就空过,这一天就白过,毫无进步。不是说我每天要读多少遍经、念多少声佛号,我都念,那没用处!那是古人讲的,你喊破喉咙也枉然!要紧的,读经是从经里面发现自己的过失,经也有镜子的意思。照照镜子,早晚起来照照镜子、洗洗脸,哪里脏了洗干净;读经也是照镜子,我们心里面有没有肮脏?有没有污染?能够读经把自己心性里面的污染找出来,再把它洗刷干净,你的经就没有白读。这是真正的持戒忏悔。
布施的意思,就是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全心全力为大众服务,这是布施。布施这两个字,包括圆满的菩萨行。在大乘经上,佛讲菩萨行,所谓六度万行,六度是纲领,纲领一展开,无量无边的细行,这无量无边的细行,归纳不外乎这六大类,六度。六大类还可以归纳,归纳到最后就是一个布施。布施里面分为三大类: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施里面有内财、有外财,用我们的智慧、用我们的劳力为一切众生服务,内财、外财都包括。持戒、忍辱是属於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 是属於法布施。说一个布施,六度全都包括,六度包括万行。我们在《金刚经》上常常看到世尊教我们要行布施。你要知道,布施的意义非常广大,不是说看到布施,到寺庙来捐几个钱就是布施,那你把这个意思完全看错了;换句话说,布施包括我们整个的生活。
求消业障,开发本智。本智是我们心性当中本具的般若 智慧。这个智慧为什么不能现前?业障障住,障碍住。业障消掉,我们自性本具的般若 智慧就现前,就透露出来,就起作用。要想消业障,就要息攀缘妄想。诸位要晓得,攀缘妄想就是业障,也就是说分别执著就是业障。令信心增长,解行成就。解是慧成就,智慧成就;行是定成就,戒定成就。戒定成就,信心必定是更坚固、更清净,这在菩提道上当然是一帆风顺。菩提道是什么?是我们一生当中最幸福美满的生活,人生最高的享受,那叫菩提道。这个范围深广无际。
【体会一念心性,与诸众生本是一体,且体本空寂。然后感应神速,成就自易。】
这一段文是说明如何求得三宝加持,如何得到诸佛护念,如何得到诸天善神拥护,就在这一句。前面这一段,所说的是靠自力。自己肯用功、肯努力,肯断恶修善,肯转烦恼为菩提,一定得到佛菩萨加持、佛菩萨保佑。但是每个人得佛菩萨加持保佑状况不一样。明显的加持,显著的保佑,我们也能够求得,这求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三宝就有应。为什么会有感应道交?它的道理就是我们自己这一念心性。什么叫一念心性?这句话很重要,用最简单的话来讲,就是真心念,我们在讲席当中常讲的,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这就是一念心性。真诚、清净、平等、慈悲,虽然说四个,是一个。我们的真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慈悲,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之处,要培养真心、培养真诚,别人对我真不真诚不要去问,根本就不要理会,不要去分别执著。我对…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三十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