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二十四集▪P4

  ..续本文上一页是很熟的人,一个老太太。在美国老人很寂寞,美国地方大,出门没有车是决定不行的,老人在家里不会开车,就做家事,照顾家庭。这个老太太也不例外,照顾自己的儿子、媳妇,照顾孙子,在家里烧饭、洗衣服,做这些家事。每天早晨,早饭都是她烧的,这一天,她儿子、媳妇起来的时候,老太太没烧饭,就感觉得很奇怪;怎么今天老太太这么晚还没起来,就去敲她的门,门一打开,老太太盘腿坐在那个地方,叫她也不答应,再一看,往生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往生,坐著往生的。这个老太太很有趣,她床上旁边摆了好几套的衣服,孝服,儿子的、媳妇的、孙子的,不知道她什么时候做的,统统做好了,都摆在旁边,还有遗嘱老早写好了,摆在旁边,预知时至。这都没有人看见,大概是家人上班,小孩上学了,她在家做这些孝服,连后事她都自己准备好了,都是念佛往生的。所以这种情形,至少三个月之前就晓得哪一天走,她才有这么多的时间去做衣服,不可思议!类似这些事情,实在讲我们看到很多很多。

  倓虚老法师在《念佛论》后面说过,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预知时至、不生病的,他一生当中见到二十多个人。听别人讲的那就很多了,那这个不论,亲眼看到的二十多个人。像台北李济华居士往生,那个也很不可思议。李老居士八十多岁,他大概是二个月以前就知道,知道自己哪一天走。所以星期假日出去看看朋友,见最后一次面,他也不告诉人。走的那一天,他们念佛团聚会,聚会大家在一块念佛,念一支香跟打佛七一样,当中讲开示,请他老人家讲开示,通常开示讲半个小时,他那一天高兴,讲了一个半小时,恳切的劝大家念佛。讲完之后,向大家告辞,我要回家去了。人家认为他八十多岁,讲一个半钟点讲累了,他要回家去了。他下了讲台,讲堂隔壁就是客厅,他在客厅沙发上一坐往生了,你看看,往生之前讲一个半钟点,音声宏亮,没有一点改变,下台说走就走了,这是我亲眼看到的,哪里是假的?不信,那真的叫没福!这个法门是善根福德因缘,你不相信是没福。世间是假的,一场空,唯有念佛求生净土,这是真的!真的不相信,信假的,愚痴到了极处。这说明不受后有,真正能往生就不受后有,以后六道生死轮回再也没有了,永远把这问题解决掉了,这才叫大丈夫,这才叫英雄好汉。

  【生死从此了矣,故称无生。然其心中,实并法亦无之。因其无法,则生灭心息,故称无生。是亦假名无生耳。】

  事相上讲,他真的不会到三界来投胎,不会舍身受身,六道轮回的生死永远断掉了。阿罗汉不但没有这个执著,就连断上二界七十二品的烦恼念头都没有,并不以为我断七十二品思惑,他没有这个念头,连修学的法都不执著,所得的果更不会执著。由此可知,世尊建立这些名相,实在是为解说方便起见而建立的。相是假相,名是假名,因此名与相都不可以执著。举这么多例子,这是从证果的人来说,人家因为不执著才能够证得;稍稍有一点执著就不能证果。后面阿罗汉意思也略说一说:

  【阿罗汉一云杀贼】

  它有三个意思:杀贼、应供、不生,这些意思。杀贼,杀烦恼贼之意。有一些人看到佛经的这些名词术语,感到很奇怪,佛家不杀生是第一条大戒,怎么阿罗汉还杀贼?贼是比喻,贼偷窃我们的东西,我们的财物受了损失。烦恼能够障碍我们的智慧,障碍我们的德能,好像烦恼把我们的智慧德能给偷走了,把它比喻作贼,贼灭掉之后,我们的财物就不会受损失,取这个意思,不是真的贼,是烦恼:贪瞋痴慢,是讲这个。

  【又云应供】

  应供的意思,应是应该,供是供养,应该接受天人的供养,为什么?他是福田。我们供养阿罗汉,真的种福,他是福田。所以供养他,让一切众生得福。我们读了《金刚经》,我们就晓得,阿罗汉的福田不大,《金刚经》上所给我们讲的无上福田,得无量福德,那是超过阿罗汉太多太多了,我们应当要认真的来学习。这是世尊引用小乘四果,说明不分别、不执著所得的成就。

  底下这一段,尊者为我们现身说法。他自己出来做见证,这就更亲切,更容易去体会、去了解,确确实实是要离一切相,不应该著相。我们看尊者所说的:

  经【世尊】

  这是对佛尊敬的称呼。

  经【佛说我得无诤三昧】

  诸位看这个经文上,没有说如来说,「佛说」,这个地方就有差别,佛是指释迦牟尼佛,是从相上讲,不从性上讲。释迦牟尼佛常常称赞他,他得无诤三昧。

  经【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这是释迦牟尼佛在大众当中,夸奖须菩提尊者,他有特长。这里面的意思,什么叫无诤三昧?要知道,实在说我们要学习。今天的社会是个竞争的社会,什么都要争,如果你不争,那你就是无诤三昧了,你就得无诤三昧,世间人不赞叹你,佛菩萨赞叹你,这个要知道。

  【不与物竞】

  竞是竞争。这个地方没有说不与人竞争,说个物,物的意思比人范围要大,要大得多。不但我们不与人争,我们不与鬼神争,我们不与天争,我们也不与大梵天王争,这个物就都包括了;如果用「人」不能包括,物的范围大。就是与一切众生我们不跟他竞争。

  【一切平等。由不自是,故能无诤。】

  凡是有争执,一定是执著自己的成见,自以为是。两个人都自以为是,这才争执,你以为是,我不自以为是,这就没事了。你争我让,就争不起来。打架,两个对打才打得起来;一个打,一个让,打不起来。吵嘴也是如此,两个人对骂才很热闹,一个人骂,一个人不吭气,他就不会骂了。由此可知,打架的人、吵架的人,两个人程度一般高;一个高、一个低吵不起来,程度高的会让,吵不起来,这个要学,学会了你一生都很幸福。你要是跟人家吵的时候,你自己要生惭愧心,怎么样?「我跟他一样的」,不一样怎么能吵得起来!我们小时候念书,现在学校跟从前教育不一样,现在民主自由,老师对学生很客气。我那个时候念书,老师很尊严,学生犯过失,体罚、打手心、罚跪,两个同学吵架,两个人统统罚跪。我们做学生的,心很不服气,明明知道这个同学有理,那个同学没有理,为什么两个人一起罚跪。到以后学佛才明白,两个一样的,罚得对,一点没错;如果一个真的好,好的会让,不会闹事,吵不起来,一定是一样的,两个都罚绝对正确,才晓得老师没做错,我们想错了,我们有偏见,老师做的是对的。「由不自是」这一句话很有道理,不要自己以为是,不要自己以为很能干,不要自己以为很聪明,都是招惹是非,都是招惹麻烦。现在社会所讲,你保持一个低姿势,好!不要跟人相争。尤其是学佛,从哪里学起,「於人无争,於世无求」。无争无求,一切就放下了,一切就不执著了,念佛往生没有障碍。念佛不能往生,就是因为你还有争,你还有求,有争有求吃亏的是自己,亏吃大了!不能往生,还继续不断搞六道轮回,你说这个麻烦大不大?这个亏吃大了,所以先要学无诤。须菩提尊者於一切人事物都不争,世尊赞叹他、标榜他,就是教我们学他,用意在此地。

  【无诤,则不恼他。意在守护他心,令不生恼。修此三昧,岂非大慈。】

  这是大慈大悲,就是不要让别人生烦恼。假如那个人见到我就讨厌,怎么办?我们看到他来了,赶快躲开。这是修什么?修大慈悲,不是怕他,不让他生烦恼,这是菩萨行,真正学佛就要从这些地方学起,从这个地方下手。

  【三昧,此云正受。】

  三昧是梵语音译过来的,翻成中国的意思叫正受,受是享受,正受是正常的享受。

  【亦曰正定】

  也翻作正定,三昧也可以当作定讲。【不受诸受】

  我们凡夫有受,受就是有享受,你享受的是些什么?你所有一切享受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五种:苦、乐、忧、喜、舍,身之享受是苦乐,心的享受是忧喜,我们讲精神的享受,物质的享受。物质享受里有苦乐,精神享受里有忧喜;苦乐忧喜都没有的时候,叫舍受,这是统统都没有,很平淡的,这叫舍受。舍受好,时间很短,不长。舍受要是长了,那就是定,就叫三昧。它不长久,它是短暂的,一会儿烦恼又起来了。不受这五种受,这才叫正受。

  【一切不受,则不为一切所动,是为正定。】

  因为不受,当然不会被外面境界动摇,换句话说,不会被外境干扰。心就是定的,心是清净的,这个叫做正定。

  【然此三昧之所以成者,则由於人我是非之相皆空耳。】

  他为什么能得到无诤三昧?四相断了,所以能够忍世间人不能忍的,世间人没法子忍的,他能忍。世间人何以无法忍?因为有我、有人、有众生、有寿者,你就没法子。佛菩萨、阿罗汉为什么能忍?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你骂他,他绝对不会答覆你。为什么?他「无我」,你骂谁,你骂了半天,他「无我」,他没接受。我们被人家一骂,我们马上就生气了,为什么?他这一骂,我马上就受过来,就接受了,很快就接受过来,这一接受过来他就有反应。阿罗汉无我相,他这一骂都落空,没人受他的。你细细想这个道理,如果从今之后,再有人骂你,你马上就生气了,你去想想,怎么我就接受了?接受应当受好的,不好的不要接受,要明了。真有功夫的人,好的赞叹、恭维也不接受,心在境界里保持清净如如不动,那才叫高段的功夫,这是应当要学的。真正的事实的真相,人家四相都空了,四相都不执著了。

  【虽得无诤三昧,而不存有所得心。是自忘其在定矣,此为离三昧障。乃真得无诤、真得三昧。故称第一离欲阿罗汉。】

  这里面有两句话很重要,「自忘其在定」,这个定是很深的禅定,像世尊在《楞严经》上讲的九次第定,阿罗汉所证的九次第定。忘其在定,他不像四禅天他们所得的禅定、四空天所得的禅定,因为他执著我得初禅了,他就生初禅天,我得二禅了,他就生二禅天;尊者已经得第九定了,他没有说他得定,所以他还在人间,跟我们大家混在一起,他真的得定了,并没有执著在定上。由此可知,世间禅定这个四禅八定,四相没破,我得定了,有我相,我相的对面是人相,人相的对面是众生相,众生相相续不断是寿者相,寿者相是讲时间,相续不断。四相具足,所以他出不了三界,不能得圣果,就是因为他执著有四相;虽然得第八定,还比不上一个须陀洹,道理在此地,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我们所修的法门,认真修学,心里面干净,不以为然,不以为我修得怎么样了,不可以有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是著相了。即使证果,也要像这些圣人摆的这个例子,清清楚楚,他自己并没有说他证果。我们说他证果,他自己绝对没有这个念头;我证果了,我得什么法了,没这个念头,一有这个念头四相具足;这叫离三昧障。由此可知,世间的四禅八定都有障,他住在这个定里头,那就叫障。他把这个法也空掉了,果也空掉了,障没有了,这叫真得无诤三昧。世尊赞叹他,称为第一离欲阿罗汉。

  【不但於一切人中最为第一,即以阿罗汉之离欲言,亦称第一也。】

  人中离欲第一,就是於人无争,於世无求,他第一,就在阿罗汉同学当中,他的功夫也比别人高,也算是第一。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二十四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