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做的是好事还是坏事。
人干好事白天心舒畅,晚上做好梦;
干了坏事心沉重做恶梦,这都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实
一个人做了好事,心里就欢喜,走路也轻松,就好像往上升,好比文学里讲的,感情的升华。从来也没有人做了好事,心里非常痛苦。干了坏事,心会轻松吗?干了坏事的人连睡觉都睡不好,稍微有点敲门声,他紧张得就想逃走,生怕公安局来抓他,心完全是沉重的;不干坏事的人,“半夜敲门不惊心”,高枕无忧。人死了好比做梦,白天干了好事,晚上做个好梦,白天干了坏事,晚上做恶梦,这都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实,怎么能说没有吗?
缘起性空,转染成净(3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傅味琴讲于 2002.2.21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故空中无色”
提要: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天空的蔚蓝色是光线的散射,“是故空中无色”
·虚空里的物质元素会分散,那么空跟色还有什么两样
·佛经说“法身光明遍虚空”,科学家也发现宇宙有一种光是永恒的、平等的
·人一生下来,清净的佛性和肮脏的染污心都存在,将来成佛也是你,下地狱
也是你,就看你怎么做人了
·众生所以不成佛,是把烦恼捧上天,别人帮忙也帮不进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天空的蔚蓝色
是光线的散射,“是故空中无色”
空气里充满了灰尘,冬天阳光照进来,就看得清清楚楚,其实这就是空间的种种元素呀,微尘本身就包含着元素。你抬起头来就看得见白云、彩云、乌云,那是虚空中的云彩,可不是真正的天空。真正的空——连蔚蓝色都是空,为什么会有蔚蓝色?因为虚空太远了,光线散射成蔚蓝色,实非蔚蓝色,“是故空中无色”。
又如我们装的玻璃,全是透明的。卖玻璃的商店里,很多块玻璃叠在一起成了蓝色、青色,因为它厚度增大,光线散射,就成了蓝色,这也是光线的作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切颜色都是光线的作用,我们看到白的、红的、绿的,其实根本没有白的、红的、绿的,你看到的不过是涂料的颜色。涂料也没有颜色,是光线照射后,反映出来的颜色。这种种科学道理已经能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说清楚了。
虚空里的物质元素会分散,
那么空跟色还有什么两样
什么叫做“色即是空”,虚空里的元素称为物质,可是这个物质并不是坚固的,元素与元素之间都有空隙,所以它会分散,那么空跟色还有什么两样?
佛经说“法身光明遍虚空”,科学家也
发现宇宙有一种光是永恒的、平等的
虚空是清净的,蔚蓝色看上去很舒服,为什么是清净的?因为它空。虚空没有白天黑夜,始终是光明的。佛经里说,“法身光明遍虚空”,这跟太阳光没关系。现在科学家已经发现宇宙有一种光,各个方向都是平等的,而且是永恒的,没有这边亮那边暗,也就是没有生也没有灭,科学家给它取个名字就叫宇宙光。由此可见,佛经里的话一点没错。我们不怕科学,我们欢迎科学,科学的发展会证明佛法的正确。
人一生下来,清净的佛性和肮脏的染污心都存在,
将来成佛也是你,下地狱也是你,就看你怎么做人了
我们眼睛所看得见的微尘就两样了,有形象、有飘动。以人间的习惯来说,这些微尘,如果飘在白衣服上,就说白衣服肮脏了,清净与染污的区别就在这里。人也是如此,人的心里有清净的东西,有染污的东西。前几天讲过,有“空”才有“有”,“有”都是从“空”出生,“有”的本身就没有离开过“空”。“有”就是飘上来很多微尘,带着染污心污染了空,空就是佛性,微尘、染污心就是你的坏脾气,一生下来,两种因素都存在,将来成佛也是你,下地狱也是你,看你怎么做人了。
众生所以不成佛,是把烦恼捧上天,
别人帮忙也帮不进
众生应该是有觉悟的,众生不成佛是冤枉的,好比衣服本是干净的,肮脏都是外边的灰飘上去的。肮脏的衣服可以洗干净,刚刚飘上去的灰尘,也用不着洗,刷子一刷就掉了。可是衣服上的白颜色永远不会变,从来也没有人把白衣服放在清水里洗。我们的佛性是永恒的,众生有这样的条件,不成佛不是冤枉吗?都是自己调皮捣蛋,把烦恼捧上天,别人想帮帮忙,“你别管我!”帮忙也帮不进?
缘起性空,转染成净(3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傅味琴讲于 2002.2.21
做好事是人天道,不动是出离道,
自苦他安乐是菩萨道
提要:
·亲人不照顾,好事不肯干,烦恼心一起,尽往坏处想
·烦恼少一分,痛苦少一分,烦恼一多,日子不好过。自找烦恼,是错用感情
·人一直在动,动到死还要继续流转,要动就动好,做好事是人天道,不动是
出离道,自苦他安乐是菩萨道
·佛菩萨都有感情,这是理智的感情,与世间上人的感情可不一样
·男女痴情,不知使多少人堕在痛苦悲哀的感情里
亲人不照顾,好事不肯干,烦恼心一起,尽往坏处想
父母是我们亲人,一切好朋友、周围的人都是我们亲人,可是我们却没有好好地保护他们、照顾他们,整天只照顾自己的烦恼。而且还神经过敏,眼睛这么灵活就做做好事、背背经书吧,却去自寻烦恼。看见那边有人在小声说话,碰巧朝他看看,“肯定在说我闲话!”从来也没有想在表扬我。烦恼心起来,尽往坏处想,痛苦就是这么来的。
烦恼少一分,痛苦少一分,烦恼一多,
日子不好过。自找烦恼,是错用感情
烦恼少一分,痛苦也少一分,烦恼多一分,痛苦也多一分。烦恼一多,日子不好过,而且还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办公室里两个女同志在聊天,一个说,“我这个孩子讲话磕巴,难听死了。”那个女同志说:“怎么搞的,我家孩子也磕巴了,这样孩子带出去,真是丢人脸了。”旁边坐了一个真正的磕巴子,赶快像老鼠那样偷偷地溜出门了。人家说的是自家孩子,跟你有什么关系啊?自找烦恼呀,这也是错用感情的一种的表现。当然这种现象多得无其数,形形色色就像万花筒一样,全跟感情有密切联系。
人一直在动,动到死还要继续流转,要动就动好,
做好事是人天道,不动是出离道,自苦他安乐是菩萨道
人一直在动,动到死还要继续流转。佛来度众生就是叫大家“别动了”。很多人听不进去:叫我不动,做人还有什么味道啊?他习惯了,再叫他听佛的道理,很少人能接受。佛只好说,“你们动就动吧,不过要动好不动坏。”有人总算还有点觉悟,听得进去,那么信佛了觉悟了。佛又说,“你做我的弟子来帮助我一起度众生吧,只要别人快乐,咱们辛苦一点,也是一个愉快的报酬。”他这么做了,就称菩萨。做好事是人天道,不动不动是出离道,自苦他安乐,菩萨道。这就是昨天给你们提到的三士道。
佛菩萨都有感情,这是理智的感情,
与世间上人的感情可不一样
三士道的智慧就是恢复你本来面目。人都有感情,没有感情不是变成木头人了吗?佛也有感情,佛就是凭对众生的感情度众生的。连阿罗汉也有感情,所以佛教不是道教。听说道教要断七情六欲,这我也不多说了,因为这是外道。根据我对佛教的理解,众生是错用感情,佛教是理智的感情。当初佛涅槃了,弟子们个个痛哭流涕,拍胸跺脚,悲伤到这个程度,这不是感情吗?可是这种感情跟世间上人感情不一样。
男女痴情,不知使多少人堕在痛苦悲哀的感情里
世间上人的感情是我所爱的人死了,我也不能活了,他是只为一个人活着。所以我最反对是梁山伯、祝英台的作为。梁山伯死了就死了,祝英台还可以好好地活着嘛,她也要死,死一个还嫌不够,还要死两个?
去年来了一个男的,因为他的女朋友发生车祸,撞死了,他在山上买了两口墓地,一口留给自己。这种“生同蚊帐,死同坟”的感情,究竟有多大价值。他没有结婚,还想做鬼夫妻!
大年三十,有一家人都到齐了,团团圆圆。老太太吃到一半,说“你们吃吧,我有点头晕,到房里去休息一下。”时间过了很久还不出来,儿子女儿觉得奇怪,门也推不开,硬是破门而入,老太太已经上吊了,因为老头子死了,她一个人活不下去,这就是人世间的感情。也不想一想,就是去做鬼夫妻,难道你们不要投生啊?假如投生到一家,一个变姐姐,一个变弟弟,还能做夫妻吗?如果说感情好分不开,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结果生下来一个连体怪胎。说句笑话,即使做了鬼夫妻,其中一个变了心,你难道到阎罗王那儿去排队离婚?(众笑)都是被感情所害啊?
缘起性空,转染成净(3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傅味琴讲于 2002.2.21
众生的心通过转变,
就能转清净,叫转染为净
提要:
·佛教的修行是把众生的愚痴转变成佛陀的智慧
·佛教讲转变,但也要掌握它的规律与过程
·众生的心通过转变,就能转清净,叫转染为净
·穷也是冤枉的,为什么不肯培福做好事,却要占便宜抓别人的
·不肯放下自己脾气的人,好比把感情放在病上,痛苦也就“招之即来”了
佛教的修行是把众生的愚痴转变成佛陀的智慧
佛弟子可不是这种感情,如来涅槃,佛弟子为什么痛哭流涕啊?如来是众生生死黑夜里的明灯,现在明灯暗了,众生没有明灯的照耀,人生的路就危险了,是为众生失去明灯而痛哭流涕。佛教不否定感情,佛教的修行是把众生的愚痴转变成佛陀的智慧,感情上也要转变,事物的发展,即是事物的转变。
佛教讲转变,但也要掌握它的规律与过程
即使掌握了转的方法,要转变也必须有个过程,要符合客观规律。有个国王整天盼望自己的女儿长大,他想女儿为什么不能一下子长大呢?就贴出皇榜,招聘天下能人。结果来了一个人,“我能使你女儿一下子长大,不过我有一个条件,我要把她带走十二年,施行法术。这段时间,你不能跟她见面,等我施完法术,再把你女儿带回来,你就能看到一个很高大的女儿了。”国王想这个可以,结果过了十二年女儿一回来,国王高兴,“哦,果然长得高了。”哪会一下子长高?十二年功夫才长高的,不过这个过程国王没有看见呀。
众生的心通过转变,就能转清净,叫转染为净
整个的辩证法,其实只有一个字叫变,整个的佛法也只有一个字,叫转,合起来叫转变。众生能成佛还不是转成佛?众生的心通过转变,就能转清净,叫转染为净。有句话“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人们只懂得佛法的智慧像大海那样广,像大海那样深,其实大海还有净化的功能,也就是说佛法能够净化人心。
众生成佛,也是转,是转识成智。佛说的一切法都是转变众生的心:觉悟不断积累,恢复原有的光明;智慧不断增长,达到圆满;烦恼习气不断地消除,肮脏转变成干净。归根结底,是恢复众生的本来面目。
什么是众生的本来面目?刚才讲过,众生流转生死是冤枉的,就好比你穿这件又脏又臭的衣服,也是冤枉的。你洗一洗不是干净了吗?日光一晒,又是白又是扑鼻香,你为什么不洗?因为你脾气太坏、懒惰、不肯动,那岂不是冤枉?
穷也是冤枉的,为什么不肯培福做好事,
却要占便宜抓别人的
穷也是冤枉的,为什么前世不做点好事培培福呢?今世有做人的福气也不错,赶快培福啊。有人却动歪脑筋,只想抓别人的,想吃小亏占大便宜。靠工资也可以过日子,偏要去赌博,居心不良,想不通过劳动把人家口袋里的钱抓到自己口袋里来,结果输光。赌博最终都是输掉的,你不输掉,赌场老板的钱又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说句笑话,假如有人说,我去打牌,目的不是赢人家的钱,我要输给人家,我愿意输。这也是卑鄙的!你有钱可以布施供养,何必用赌博方式去输给人家?你使人家赌钱赢了,人家就更要赌!输的赢的全不肯放下赌博,对两张牌这么有感情干什么呢?这也是错用感情。
不肯放下自己脾气的人,好比把感情
放在病上,痛苦也就“招之即来”了
有的人一发脾气,气得要命,可他对脾气有感情,好像离开了脾气,没好日子过。有的人对病也有感情。生了病以后,就赶快看医生,治好就算了,但他不去看病,似乎要把病留住,对病念念不忘,连做梦都在想自己的病。你对病这么有感情,老是想它,病还肯离开你吗?它也舍不得走了。有人说:“我这个头疼也怪,我不想它倒没事,一想它头就疼。”这叫“招之即来”。
[转载自-佛教菩提心网]
《缘起性空,转染成净(30~39)》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