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做的是好事還是壞事。
人幹好事白天心舒暢,晚上做好夢;
幹了壞事心沈重做惡夢,這都是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事實
一個人做了好事,心裏就歡喜,走路也輕松,就好像往上升,好比文學裏講的,感情的升華。從來也沒有人做了好事,心裏非常痛苦。幹了壞事,心會輕松嗎?幹了壞事的人連睡覺都睡不好,稍微有點敲門聲,他緊張得就想逃走,生怕公安局來抓他,心完全是沈重的;不幹壞事的人,“半夜敲門不驚心”,高枕無憂。人死了好比做夢,白天幹了好事,晚上做個好夢,白天幹了壞事,晚上做惡夢,這都是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事實,怎麼能說沒有嗎?
緣起性空,轉染成淨(3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傅味琴講于 2002.2.21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故空中無色”
提要: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天空的蔚藍色是光線的散射,“是故空中無色”
·虛空裏的物質元素會分散,那麼空跟色還有什麼兩樣
·佛經說“法身光明遍虛空”,科學家也發現宇宙有一種光是永恒的、平等的
·人一生下來,清淨的佛性和肮髒的染汙心都存在,將來成佛也是你,下地獄
也是你,就看你怎麼做人了
·衆生所以不成佛,是把煩惱捧上天,別人幫忙也幫不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天空的蔚藍色
是光線的散射,“是故空中無色”
空氣裏充滿了灰塵,冬天陽光照進來,就看得清清楚楚,其實這就是空間的種種元素呀,微塵本身就包含著元素。你擡起頭來就看得見白雲、彩雲、烏雲,那是虛空中的雲彩,可不是真正的天空。真正的空——連蔚藍色都是空,爲什麼會有蔚藍色?因爲虛空太遠了,光線散射成蔚藍色,實非蔚藍色,“是故空中無色”。
又如我們裝的玻璃,全是透明的。賣玻璃的商店裏,很多塊玻璃疊在一起成了藍色、青色,因爲它厚度增大,光線散射,就成了藍色,這也是光線的作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一切顔色都是光線的作用,我們看到白的、紅的、綠的,其實根本沒有白的、紅的、綠的,你看到的不過是塗料的顔色。塗料也沒有顔色,是光線照射後,反映出來的顔色。這種種科學道理已經能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說清楚了。
虛空裏的物質元素會分散,
那麼空跟色還有什麼兩樣
什麼叫做“色即是空”,虛空裏的元素稱爲物質,可是這個物質並不是堅固的,元素與元素之間都有空隙,所以它會分散,那麼空跟色還有什麼兩樣?
佛經說“法身光明遍虛空”,科學家也
發現宇宙有一種光是永恒的、平等的
虛空是清淨的,蔚藍色看上去很舒服,爲什麼是清淨的?因爲它空。虛空沒有白天黑夜,始終是光明的。佛經裏說,“法身光明遍虛空”,這跟太陽光沒關系。現在科學家已經發現宇宙有一種光,各個方向都是平等的,而且是永恒的,沒有這邊亮那邊暗,也就是沒有生也沒有滅,科學家給它取個名字就叫宇宙光。由此可見,佛經裏的話一點沒錯。我們不怕科學,我們歡迎科學,科學的發展會證明佛法的正確。
人一生下來,清淨的佛性和肮髒的染汙心都存在,
將來成佛也是你,下地獄也是你,就看你怎麼做人了
我們眼睛所看得見的微塵就兩樣了,有形象、有飄動。以人間的習慣來說,這些微塵,如果飄在白衣服上,就說白衣服肮髒了,清淨與染汙的區別就在這裏。人也是如此,人的心裏有清淨的東西,有染汙的東西。前幾天講過,有“空”才有“有”,“有”都是從“空”出生,“有”的本身就沒有離開過“空”。“有”就是飄上來很多微塵,帶著染汙心汙染了空,空就是佛性,微塵、染汙心就是你的壞脾氣,一生下來,兩種因素都存在,將來成佛也是你,下地獄也是你,看你怎麼做人了。
衆生所以不成佛,是把煩惱捧上天,
別人幫忙也幫不進
衆生應該是有覺悟的,衆生不成佛是冤枉的,好比衣服本是幹淨的,肮髒都是外邊的灰飄上去的。肮髒的衣服可以洗幹淨,剛剛飄上去的灰塵,也用不著洗,刷子一刷就掉了。可是衣服上的白顔色永遠不會變,從來也沒有人把白衣服放在清水裏洗。我們的佛性是永恒的,衆生有這樣的條件,不成佛不是冤枉嗎?都是自己調皮搗蛋,把煩惱捧上天,別人想幫幫忙,“你別管我!”幫忙也幫不進?
緣起性空,轉染成淨(3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傅味琴講于 2002.2.21
做好事是人天道,不動是出離道,
自苦他安樂是菩薩道
提要:
·親人不照顧,好事不肯幹,煩惱心一起,盡往壞處想
·煩惱少一分,痛苦少一分,煩惱一多,日子不好過。自找煩惱,是錯用感情
·人一直在動,動到死還要繼續流轉,要動就動好,做好事是人天道,不動是
出離道,自苦他安樂是菩薩道
·佛菩薩都有感情,這是理智的感情,與世間上人的感情可不一樣
·男女癡情,不知使多少人墮在痛苦悲哀的感情裏
親人不照顧,好事不肯幹,煩惱心一起,盡往壞處想
父母是我們親人,一切好朋友、周圍的人都是我們親人,可是我們卻沒有好好地保護他們、照顧他們,整天只照顧自己的煩惱。而且還神經過敏,眼睛這麼靈活就做做好事、背背經書吧,卻去自尋煩惱。看見那邊有人在小聲說話,碰巧朝他看看,“肯定在說我閑話!”從來也沒有想在表揚我。煩惱心起來,盡往壞處想,痛苦就是這麼來的。
煩惱少一分,痛苦少一分,煩惱一多,
日子不好過。自找煩惱,是錯用感情
煩惱少一分,痛苦也少一分,煩惱多一分,痛苦也多一分。煩惱一多,日子不好過,而且還是“死要面子活受罪”。辦公室裏兩個女同志在聊天,一個說,“我這個孩子講話磕巴,難聽死了。”那個女同志說:“怎麼搞的,我家孩子也磕巴了,這樣孩子帶出去,真是丟人臉了。”旁邊坐了一個真正的磕巴子,趕快像老鼠那樣偷偷地溜出門了。人家說的是自家孩子,跟你有什麼關系啊?自找煩惱呀,這也是錯用感情的一種的表現。當然這種現象多得無其數,形形色色就像萬花筒一樣,全跟感情有密切聯系。
人一直在動,動到死還要繼續流轉,要動就動好,
做好事是人天道,不動是出離道,自苦他安樂是菩薩道
人一直在動,動到死還要繼續流轉。佛來度衆生就是叫大家“別動了”。很多人聽不進去:叫我不動,做人還有什麼味道啊?他習慣了,再叫他聽佛的道理,很少人能接受。佛只好說,“你們動就動吧,不過要動好不動壞。”有人總算還有點覺悟,聽得進去,那麼信佛了覺悟了。佛又說,“你做我的弟子來幫助我一起度衆生吧,只要別人快樂,咱們辛苦一點,也是一個愉快的報酬。”他這麼做了,就稱菩薩。做好事是人天道,不動不動是出離道,自苦他安樂,菩薩道。這就是昨天給你們提到的叁士道。
佛菩薩都有感情,這是理智的感情,
與世間上人的感情可不一樣
叁士道的智慧就是恢複你本來面目。人都有感情,沒有感情不是變成木頭人了嗎?佛也有感情,佛就是憑對衆生的感情度衆生的。連阿羅漢也有感情,所以佛教不是道教。聽說道教要斷七情六欲,這我也不多說了,因爲這是外道。根據我對佛教的理解,衆生是錯用感情,佛教是理智的感情。當初佛涅槃了,弟子們個個痛哭流涕,拍胸跺腳,悲傷到這個程度,這不是感情嗎?可是這種感情跟世間上人感情不一樣。
男女癡情,不知使多少人墮在痛苦悲哀的感情裏
世間上人的感情是我所愛的人死了,我也不能活了,他是只爲一個人活著。所以我最反對是梁山伯、祝英臺的作爲。梁山伯死了就死了,祝英臺還可以好好地活著嘛,她也要死,死一個還嫌不夠,還要死兩個?
去年來了一個男的,因爲他的女朋友發生車禍,撞死了,他在山上買了兩口墓地,一口留給自己。這種“生同蚊帳,死同墳”的感情,究竟有多大價值。他沒有結婚,還想做鬼夫妻!
大年叁十,有一家人都到齊了,團團圓圓。老太太吃到一半,說“你們吃吧,我有點頭暈,到房裏去休息一下。”時間過了很久還不出來,兒子女兒覺得奇怪,門也推不開,硬是破門而入,老太太已經上吊了,因爲老頭子死了,她一個人活不下去,這就是人世間的感情。也不想一想,就是去做鬼夫妻,難道你們不要投生啊?假如投生到一家,一個變姐姐,一個變弟弟,還能做夫妻嗎?如果說感情好分不開,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結果生下來一個連體怪胎。說句笑話,即使做了鬼夫妻,其中一個變了心,你難道到閻羅王那兒去排隊離婚?(衆笑)都是被感情所害啊?
緣起性空,轉染成淨(3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傅味琴講于 2002.2.21
衆生的心通過轉變,
就能轉清淨,叫轉染爲淨
提要:
·佛教的修行是把衆生的愚癡轉變成佛陀的智慧
·佛教講轉變,但也要掌握它的規律與過程
·衆生的心通過轉變,就能轉清淨,叫轉染爲淨
·窮也是冤枉的,爲什麼不肯培福做好事,卻要占便宜抓別人的
·不肯放下自己脾氣的人,好比把感情放在病上,痛苦也就“招之即來”了
佛教的修行是把衆生的愚癡轉變成佛陀的智慧
佛弟子可不是這種感情,如來涅槃,佛弟子爲什麼痛哭流涕啊?如來是衆生生死黑夜裏的明燈,現在明燈暗了,衆生沒有明燈的照耀,人生的路就危險了,是爲衆生失去明燈而痛哭流涕。佛教不否定感情,佛教的修行是把衆生的愚癡轉變成佛陀的智慧,感情上也要轉變,事物的發展,即是事物的轉變。
佛教講轉變,但也要掌握它的規律與過程
即使掌握了轉的方法,要轉變也必須有個過程,要符合客觀規律。有個國王整天盼望自己的女兒長大,他想女兒爲什麼不能一下子長大呢?就貼出皇榜,招聘天下能人。結果來了一個人,“我能使你女兒一下子長大,不過我有一個條件,我要把她帶走十二年,施行法術。這段時間,你不能跟她見面,等我施完法術,再把你女兒帶回來,你就能看到一個很高大的女兒了。”國王想這個可以,結果過了十二年女兒一回來,國王高興,“哦,果然長得高了。”哪會一下子長高?十二年功夫才長高的,不過這個過程國王沒有看見呀。
衆生的心通過轉變,就能轉清淨,叫轉染爲淨
整個的辯證法,其實只有一個字叫變,整個的佛法也只有一個字,叫轉,合起來叫轉變。衆生能成佛還不是轉成佛?衆生的心通過轉變,就能轉清淨,叫轉染爲淨。有句話“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人們只懂得佛法的智慧像大海那樣廣,像大海那樣深,其實大海還有淨化的功能,也就是說佛法能夠淨化人心。
衆生成佛,也是轉,是轉識成智。佛說的一切法都是轉變衆生的心:覺悟不斷積累,恢複原有的光明;智慧不斷增長,達到圓滿;煩惱習氣不斷地消除,肮髒轉變成幹淨。歸根結底,是恢複衆生的本來面目。
什麼是衆生的本來面目?剛才講過,衆生流轉生死是冤枉的,就好比你穿這件又髒又臭的衣服,也是冤枉的。你洗一洗不是幹淨了嗎?日光一曬,又是白又是撲鼻香,你爲什麼不洗?因爲你脾氣太壞、懶惰、不肯動,那豈不是冤枉?
窮也是冤枉的,爲什麼不肯培福做好事,
卻要占便宜抓別人的
窮也是冤枉的,爲什麼前世不做點好事培培福呢?今世有做人的福氣也不錯,趕快培福啊。有人卻動歪腦筋,只想抓別人的,想吃小虧占大便宜。靠工資也可以過日子,偏要去賭博,居心不良,想不通過勞動把人家口袋裏的錢抓到自己口袋裏來,結果輸光。賭博最終都是輸掉的,你不輸掉,賭場老板的錢又不會從天上掉下來。
說句笑話,假如有人說,我去打牌,目的不是贏人家的錢,我要輸給人家,我願意輸。這也是卑鄙的!你有錢可以布施供養,何必用賭博方式去輸給人家?你使人家賭錢贏了,人家就更要賭!輸的贏的全不肯放下賭博,對兩張牌這麼有感情幹什麼呢?這也是錯用感情。
不肯放下自己脾氣的人,好比把感情
放在病上,痛苦也就“招之即來”了
有的人一發脾氣,氣得要命,可他對脾氣有感情,好像離開了脾氣,沒好日子過。有的人對病也有感情。生了病以後,就趕快看醫生,治好就算了,但他不去看病,似乎要把病留住,對病念念不忘,連做夢都在想自己的病。你對病這麼有感情,老是想它,病還肯離開你嗎?它也舍不得走了。有人說:“我這個頭疼也怪,我不想它倒沒事,一想它頭就疼。”這叫“招之即來”。
[轉載自-佛教菩提心網]
《緣起性空,轉染成淨(30~39)》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