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50)
傅老师讲于2004年6月8日清凉山佛学苑
素质太差的人,事情干不好,修行也困难
提要:
■ 享受惯的人,在修行上转不过来
■ 能力往往是在没有福气的人身上
■ 素质太差的人,事情干不好,修行也困难
■ 放下执着,才能自在,一点冒尖,会造成全面衰退
■ 有人长年独住山洞,最后连语言也不会使用了
享受惯的人,在修行上转不过来
有的人享受惯了,在修行生活上是转不过来,就是认为生活太苦了,留不住宁愿跑,这种现象就像自杀的人连对自己都是没有悲心的。刚刚改革的时候,国家对下岗的人还是有补贴的,下岗也不见得会饿死,仅仅生活没有原来那么好了,报上报道:有个人下岗了,他很不适应,以前吃惯用惯,现在钱少了,再加上情绪低落,觉得自己也没面子,结果他买了毒老鼠的药,放在肉酱里,把家人全毒死,那不是对自己对别人都没一点悲心吗?为什么不转变呢?生活好的时候不要迷,生活不好的时候也要活下去。
能力往往是在没有福气的人身上
从前有个小学生到老师那里去诉苦,“老师,他骂我江北人。”因为从前江南人看不起江北人。老师说,“他再骂你江北人,你就骂他江南人。”江南人远远比不上江北人,江南人一失业跳楼的、跳河的、吃毒药的都来,江北人呢?照样捡垃圾活下去。一个人有顽强的生命力,能够保护自己,这也是慈悲心的表现啊。所以你们从大城市来,并不能表示你们有能力,仅仅表现了你们的福气。真正的能力,不是在有福气人身上,往往是在没有福气人身上。一个没有福气的人他照样能艰苦创业,能活得下去,这就是他的能力。你们看问题片面,怎么能达到智慧慈悲心的圆满呢?
素质太差的人,事情干不好,修行也困难
你们对释迦太子是怎么看的?可能你们只看到他过去世有善根,今世聪明有觉悟,所以能出家修行,能苦修成道。你们看得不广大,我的看法就不同了:释迦太子生下来时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种相貌只有两种人才有,一是转轮圣王,一是未来佛。释迦太子既能成转轮圣王,也能成佛,就等于说一个有智慧的人,既能修行,也能把事情干得好。你们事情干不好,可见得你们的素质太差,将来修行也很困难。
放下执着,才能自在,一点冒尖,会造成全面衰退
有人说时代不同,现在人两样了,即使他修行修不好,他照样有能力在社会上赚大钱,这怎么解释呢?可以从两方面来说明:你既然在社会上有能力,为什么你在修行上表现不出能力?你执着得厉害转不过来呀,要放下执着,你才有自在。另一种,看看现在人在社会上是怎么成就的?他是抛弃了周围的一切,把所有的能力集中在一点上,是这么成就的。也就是说他在这一点上冒尖了,但是其它事情他都像傻瓜一样的,这种成就跟全面的成就完全不同。所以世间上人搞出来的事情都是有漏洞的,因为分工细,他只做这一件工作,他所有的精力都在这一件事上,结果人就像一部机器那样。由于这种种的原因,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同情心、悲心在一步一步衰退。看看这个人挺好,那只是一点一滴的好,从整体上来说是全面衰退。
有人长年独住山洞,最后连语言也不会使用了
世上愚痴的事情很多。报上报道,有一个男的在山洞里住了35年,山洞里没有其他人,所以当人们发现他时,他已经不大会说话了,因为从前会说的话他也忘记了。后来才了解到,因为妻子抛弃了他,他受了刺激结果痴掉了,就像发神经病那样,离开了社会到深山老林里去住山洞。这个例子就是他在一点上发展?也就是在感情上发展,感情放下不,发展到极点的时候,一个人去住山洞。还算好,没有自杀。人在一点上发展有什么好处?到最后连语言也不会使用了。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51)
傅老师讲于2004年6月8日清凉山佛学苑
有智慧有悲心,问题才看得清,这叫“明”
提要:
■ 工作上有特长,生活上却不会煮饭
■ 掉在感情苦海里的人,却没有勇气跳出来
■ 愚人执着愚,什么时候才能摆脱愚呢?
■ 遇到障碍,绕个圈子走,何必去移山
■ 要学不屈不挠的精神不是学愚,愚人蛮干愚更愚
■ 有智慧有悲心,问题才看得清,这叫“明”
工作上有特长,生活上却不会煮饭
如今年青人还不是那样,如果他的工作是跟人打交道,因为他有工资好拿,所以他这一方面发展得挺好,他对人比较圆滑比较耐心。可是其他方面就不行了,你问他,“你会做饭吗?”摇摇头。或者说“我会做饭,但不会炒菜。”那只好吃白饭。或者“我也会炒菜,但是我只会炒一个青菜。”
掉在感情苦海里的人,却没有勇气跳出来
人差不多都会掉在感情的苦海里,没有勇气跳出来,尤其是女的。过去有一个同学离开后,本来每次电子邮件,信总是长长的,现在可苦得不得了。前几个月总算来了一封电子邮件,“我真后悔啊!!!!”,最近又有一个同学,打电话向我哭诉,我说:“你这么痛苦,赶快跳出来吧。”可她到现在还不肯跳出来。生活在富裕地方的人,享受是她,哭也是她,别说没有大智,连个小智都够不上,既不聪又不明。
愚人执着愚,什么时候才能摆脱愚呢?
怎么成就大智呢?要悲心跟智慧两个都不能少,还要不断增上,那才会成就圆满的大智。即使你有一点小智,你做错事情,仍然算你愚痴,叫“智不及愚”,智慧不够,所以成了愚。而且愚的人偏偏执着得厉害,假如执着心不强的话,愚人也容易转变,已经愚了再去执着愚,那么他到什么时候才能摆脱愚呢?
遇到障碍,绕个圈子走,何必去移山
“愚公移山”里的愚公,像他这样愚下去,非但自己一辈子不能把山移掉,他的儿子乃至孙子也移不掉。移不掉你浪费一辈子还不是愚?他为什么要移掉这座山?因为去镇上买东西要绕个大圈子,可即使绕个大圈子,东西也买来了,何用移山?
要学不屈不挠的精神不是学愚,愚人蛮干愚更愚
有同学举自己的例子,她小时候看见一头牛朝她走过来,道路不宽,她也不知道让一让,牛朝她走过来,她也朝牛面对面走过去,你说愚不愚?你就拐一个弯吧。结果她走到牛肚子的旁边了,(众笑)牛肚子一动,她马上掉到水稻田里。冬天呀,(众笑)全身是冷水,冻得她直哆嗦。她举这个例子,想说明她小时候的愚,而且不想改变还要一直要往前走,到最后就吃了苦头。所以愚学不得,如果全世界都学愚公,今天机器也没人发明了。只能学习愚公不屈不挠的精神,不能学习他的愚。可是不屈不挠的精神用在愚上更加愚,(众笑)成了蛮干。
有智慧有悲心,问题才看得清,这叫“明”
听说现在的挖土机,它扒一下,只用1分钟,开机器的只有一个人,相当于从前几个人半天的工作量。所以当初的课本上也写清楚了,是学愚公移山的精神,而不是学他的愚。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咱们要用在智慧上,用在悲心上,那么你才能变聪明。有智慧,有悲心的人看问题、看人、看一切才能看得清楚,这就叫作“明”。今天讲到这里。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52)
傅老师讲于2004年6月9日清凉山佛学苑
人没有智慧,只能生活在愚痴的黑暗里
提要:
■ 佛教讲的智慧是从断烦恼中出生的,菩萨的爱是悲心
■ 正邪分不清楚,就不可能出生大智大悲
■ 你只顾眼前,别人考虑到将来,这是智慧的不同
■ 人没有智慧,只能生活在愚痴的黒暗里
■ 大智是成佛,小智是“智不及愚”
■ 苦从愚来,佛度众生是为了消除众生的愚
佛教讲的智慧是从断烦恼中出生的,菩萨的爱是悲心
“用是故得聪明大智”,要有智慧还要有悲心,这样的人才叫聪明,聪明也是从智慧和悲心中来的。我们佛教讲的聪明有一定的原则,就好比世间上也讲智慧,我们佛教也讲智慧,这里边就有区别。佛教讲的智慧是从断烦恼中出生的,世间上讲的智慧一般是指一个人所学到的学问知识,或者是经验的累积,它不是从断烦恼中来,所以世间上的智慧仅仅能增加你的人天福报,而不能引你出生死轮回。悲心也是这样的,母亲对孩子的慈爱跟菩萨对众生的慈爱性质不同。母亲的爱容易变成宠爱,结果这种爱就变成了害。菩萨对众生的慈爱是一个悲心,况且菩萨对众生的悲心也是离不开他的智慧,菩萨也是悲智双全,只是没有佛那样的圆满。
正邪分不清楚,就不可能出生大智大悲
所以智慧和悲心里就有小智小悲,大智大悲,还有邪智邪悲。邪智就是世间人讲的小聪明,他心地不真实、自私,从根子上来说仍然是愚蠢,因为正邪分不清楚本身就是愚蠢。邪悲呢?愚痴的悲心就叫邪悲,最后仍然伤害了别人,乃至于两败俱伤。所以什么是真正的智慧跟悲心,我们一定要明确,不要看到智和悲就以为都是好的。辩证法是一分为二,如果你不能一分为二,你就不可能出生大智大悲。
你只顾眼前,别人考虑到将来,这是智慧的不同
由于智慧的不同,有时候你认为是一件好事,但别人认为是一件坏事,你只顾到眼前,别人考虑到将来。所以智慧是一层高一层,究竟有多少层,这就很难说了,拿菩萨法来说,初地修到十地,每一地的智慧都不同。
人没有智慧,只能生活在愚痴的黒暗里
我们中国的文字很值得研究,智字上面就是知道的知,所以你首先要明白呀,佛法不懂,一问三不知,那叫什么智慧?知底下再加一个日字,日就表示太阳的光明,佛法的智慧就是以光明来表示的。所以一个佛弟子的观点,如果跟释迦佛不一样,乃至把佛法反说,那你引导众生走的是什么路?你佛法这条光明大道不知道,当然就只能是一条黑暗之路了。要知道有的人在一片黑暗中还能活得下去,这个不稀奇,众生没有得到佛法前本来就是在漫长的生死长夜里。有许多种的众生,就生长在黑暗的地方。不光是…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讲解(50~55)》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