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賢者五福德經》講解(50~55)

  《佛說賢者五福德經》講解(50)

  傅老師講于2004年6月8日清涼山佛學苑

  素質太差的人,事情幹不好,修行也困難

  提要: 

  ■ 享受慣的人,在修行上轉不過來

  ■ 能力往往是在沒有福氣的人身上

  ■ 素質太差的人,事情幹不好,修行也困難

  ■ 放下執著,才能自在,一點冒尖,會造成全面衰退

  ■ 有人長年獨住山洞,最後連語言也不會使用了

  享受慣的人,在修行上轉不過來

  有的人享受慣了,在修行生活上是轉不過來,就是認爲生活太苦了,留不住甯願跑,這種現象就像自殺的人連對自己都是沒有悲心的。剛剛改革的時候,國家對下崗的人還是有補貼的,下崗也不見得會餓死,僅僅生活沒有原來那麼好了,報上報道:有個人下崗了,他很不適應,以前吃慣用慣,現在錢少了,再加上情緒低落,覺得自己也沒面子,結果他買了毒老鼠的藥,放在肉醬裏,把家人全毒死,那不是對自己對別人都沒一點悲心嗎?爲什麼不轉變呢?生活好的時候不要迷,生活不好的時候也要活下去。

  能力往往是在沒有福氣的人身上

  從前有個小學生到老師那裏去訴苦,“老師,他罵我江北人。”因爲從前江南人看不起江北人。老師說,“他再罵你江北人,你就罵他江南人。”江南人遠遠比不上江北人,江南人一失業跳樓的、跳河的、吃毒藥的都來,江北人呢?照樣撿垃圾活下去。一個人有頑強的生命力,能夠保護自己,這也是慈悲心的表現啊。所以你們從大城市來,並不能表示你們有能力,僅僅表現了你們的福氣。真正的能力,不是在有福氣人身上,往往是在沒有福氣人身上。一個沒有福氣的人他照樣能艱苦創業,能活得下去,這就是他的能力。你們看問題片面,怎麼能達到智慧慈悲心的圓滿呢?

  素質太差的人,事情幹不好,修行也困難

  你們對釋迦太子是怎麼看的?可能你們只看到他過去世有善根,今世聰明有覺悟,所以能出家修行,能苦修成道。你們看得不廣大,我的看法就不同了:釋迦太子生下來時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這種相貌只有兩種人才有,一是轉輪聖王,一是未來佛。釋迦太子既能成轉輪聖王,也能成佛,就等于說一個有智慧的人,既能修行,也能把事情幹得好。你們事情幹不好,可見得你們的素質太差,將來修行也很困難。

  放下執著,才能自在,一點冒尖,會造成全面衰退

  有人說時代不同,現在人兩樣了,即使他修行修不好,他照樣有能力在社會上賺大錢,這怎麼解釋呢?可以從兩方面來說明:你既然在社會上有能力,爲什麼你在修行上表現不出能力?你執著得厲害轉不過來呀,要放下執著,你才有自在。另一種,看看現在人在社會上是怎麼成就的?他是抛棄了周圍的一切,把所有的能力集中在一點上,是這麼成就的。也就是說他在這一點上冒尖了,但是其它事情他都像傻瓜一樣的,這種成就跟全面的成就完全不同。所以世間上人搞出來的事情都是有漏洞的,因爲分工細,他只做這一件工作,他所有的精力都在這一件事上,結果人就像一部機器那樣。由于這種種的原因,人類的智慧,人類的同情心、悲心在一步一步衰退。看看這個人挺好,那只是一點一滴的好,從整體上來說是全面衰退。

  有人長年獨住山洞,最後連語言也不會使用了

  世上愚癡的事情很多。報上報道,有一個男的在山洞裏住了35年,山洞裏沒有其他人,所以當人們發現他時,他已經不大會說話了,因爲從前會說的話他也忘記了。後來才了解到,因爲妻子抛棄了他,他受了刺激結果癡掉了,就像發神經病那樣,離開了社會到深山老林裏去住山洞。這個例子就是他在一點上發展?也就是在感情上發展,感情放下不,發展到極點的時候,一個人去住山洞。還算好,沒有自殺。人在一點上發展有什麼好處?到最後連語言也不會使用了。

  《佛說賢者五福德經》講解(51)

  傅老師講于2004年6月8日清涼山佛學苑

  有智慧有悲心,問題才看得清,這叫“明”

  提要: 

  ■ 工作上有特長,生活上卻不會煮飯

  ■ 掉在感情苦海裏的人,卻沒有勇氣跳出來

  ■ 愚人執著愚,什麼時候才能擺脫愚呢?

  ■ 遇到障礙,繞個圈子走,何必去移山

  ■ 要學不屈不撓的精神不是學愚,愚人蠻幹愚更愚

  ■ 有智慧有悲心,問題才看得清,這叫“明”

  工作上有特長,生活上卻不會煮飯

  如今年青人還不是那樣,如果他的工作是跟人打交道,因爲他有工資好拿,所以他這一方面發展得挺好,他對人比較圓滑比較耐心。可是其他方面就不行了,你問他,“你會做飯嗎?”搖搖頭。或者說“我會做飯,但不會炒菜。”那只好吃白飯。或者“我也會炒菜,但是我只會炒一個青菜。”

  掉在感情苦海裏的人,卻沒有勇氣跳出來

  人差不多都會掉在感情的苦海裏,沒有勇氣跳出來,尤其是女的。過去有一個同學離開後,本來每次電子郵件,信總是長長的,現在可苦得不得了。前幾個月總算來了一封電子郵件,“我真後悔啊!!!!”,最近又有一個同學,打電話向我哭訴,我說:“你這麼痛苦,趕快跳出來吧。”可她到現在還不肯跳出來。生活在富裕地方的人,享受是她,哭也是她,別說沒有大智,連個小智都夠不上,既不聰又不明。

  愚人執著愚,什麼時候才能擺脫愚呢?

  怎麼成就大智呢?要悲心跟智慧兩個都不能少,還要不斷增上,那才會成就圓滿的大智。即使你有一點小智,你做錯事情,仍然算你愚癡,叫“智不及愚”,智慧不夠,所以成了愚。而且愚的人偏偏執著得厲害,假如執著心不強的話,愚人也容易轉變,已經愚了再去執著愚,那麼他到什麼時候才能擺脫愚呢?

  遇到障礙,繞個圈子走,何必去移山

  “愚公移山”裏的愚公,像他這樣愚下去,非但自己一輩子不能把山移掉,他的兒子乃至孫子也移不掉。移不掉你浪費一輩子還不是愚?他爲什麼要移掉這座山?因爲去鎮上買東西要繞個大圈子,可即使繞個大圈子,東西也買來了,何用移山?

  要學不屈不撓的精神不是學愚,愚人蠻幹愚更愚

  有同學舉自己的例子,她小時候看見一頭牛朝她走過來,道路不寬,她也不知道讓一讓,牛朝她走過來,她也朝牛面對面走過去,你說愚不愚?你就拐一個彎吧。結果她走到牛肚子的旁邊了,(衆笑)牛肚子一動,她馬上掉到水稻田裏。冬天呀,(衆笑)全身是冷水,凍得她直哆嗦。她舉這個例子,想說明她小時候的愚,而且不想改變還要一直要往前走,到最後就吃了苦頭。所以愚學不得,如果全世界都學愚公,今天機器也沒人發明了。只能學習愚公不屈不撓的精神,不能學習他的愚。可是不屈不撓的精神用在愚上更加愚,(衆笑)成了蠻幹。

  有智慧有悲心,問題才看得清,這叫“明”

  聽說現在的挖土機,它扒一下,只用1分鍾,開機器的只有一個人,相當于從前幾個人半天的工作量。所以當初的課本上也寫清楚了,是學愚公移山的精神,而不是學他的愚。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咱們要用在智慧上,用在悲心上,那麼你才能變聰明。有智慧,有悲心的人看問題、看人、看一切才能看得清楚,這就叫作“明”。今天講到這裏。

  《佛說賢者五福德經》講解(52)

  傅老師講于2004年6月9日清涼山佛學苑

  人沒有智慧,只能生活在愚癡的黑暗裏

  提要: 

  ■ 佛教講的智慧是從斷煩惱中出生的,菩薩的愛是悲心

  ■ 正邪分不清楚,就不可能出生大智大悲

  ■ 你只顧眼前,別人考慮到將來,這是智慧的不同

  ■ 人沒有智慧,只能生活在愚癡的黒暗裏

  ■ 大智是成佛,小智是“智不及愚”

  ■ 苦從愚來,佛度衆生是爲了消除衆生的愚

  佛教講的智慧是從斷煩惱中出生的,菩薩的愛是悲心

  “用是故得聰明大智”,要有智慧還要有悲心,這樣的人才叫聰明,聰明也是從智慧和悲心中來的。我們佛教講的聰明有一定的原則,就好比世間上也講智慧,我們佛教也講智慧,這裏邊就有區別。佛教講的智慧是從斷煩惱中出生的,世間上講的智慧一般是指一個人所學到的學問知識,或者是經驗的累積,它不是從斷煩惱中來,所以世間上的智慧僅僅能增加你的人天福報,而不能引你出生死輪回。悲心也是這樣的,母親對孩子的慈愛跟菩薩對衆生的慈愛性質不同。母親的愛容易變成寵愛,結果這種愛就變成了害。菩薩對衆生的慈愛是一個悲心,況且菩薩對衆生的悲心也是離不開他的智慧,菩薩也是悲智雙全,只是沒有佛那樣的圓滿。

  正邪分不清楚,就不可能出生大智大悲

  所以智慧和悲心裏就有小智小悲,大智大悲,還有邪智邪悲。邪智就是世間人講的小聰明,他心地不真實、自私,從根子上來說仍然是愚蠢,因爲正邪分不清楚本身就是愚蠢。邪悲呢?愚癡的悲心就叫邪悲,最後仍然傷害了別人,乃至于兩敗俱傷。所以什麼是真正的智慧跟悲心,我們一定要明確,不要看到智和悲就以爲都是好的。辯證法是一分爲二,如果你不能一分爲二,你就不可能出生大智大悲。

  你只顧眼前,別人考慮到將來,這是智慧的不同

  由于智慧的不同,有時候你認爲是一件好事,但別人認爲是一件壞事,你只顧到眼前,別人考慮到將來。所以智慧是一層高一層,究竟有多少層,這就很難說了,拿菩薩法來說,初地修到十地,每一地的智慧都不同。

  人沒有智慧,只能生活在愚癡的黒暗裏

  我們中國的文字很值得研究,智字上面就是知道的知,所以你首先要明白呀,佛法不懂,一問叁不知,那叫什麼智慧?知底下再加一個日字,日就表示太陽的光明,佛法的智慧就是以光明來表示的。所以一個佛弟子的觀點,如果跟釋迦佛不一樣,乃至把佛法反說,那你引導衆生走的是什麼路?你佛法這條光明大道不知道,當然就只能是一條黑暗之路了。要知道有的人在一片黑暗中還能活得下去,這個不稀奇,衆生沒有得到佛法前本來就是在漫長的生死長夜裏。有許多種的衆生,就生長在黑暗的地方。不光是…

《《佛說賢者五福德經》講解(50~5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