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盂兰盆经》讲记(10~19)▪P4

  ..续本文上一页解决矛盾。作为一个佛弟子,应该要合众,不要太强调自己的看法,自己的爱好,自己的个性,自己的脾气,自己的习惯,那你怎么合众啊?比如拿我们文教部所订的规章制度都是属于整体的,大家都应该要遵守,你遵守了就合众了。

  不遵守制度的人大都孤高和激动, 想的都是别人的错

  不能遵守规章制度的人有两种表现,一种认错改过,一种强调理由。强调自己性格脾气的人,大都是“自命清高”,这些都是知识分子的通病。从前知识分子称为“文人雅士”,喝酒作诗赏花,最欣赏的是菊花,花盆里往往是一朵花(众笑),文人雅士把一朵菊花形容成是孤高,“孤”,一朵,“高”,菊花的头仰着,这叫“孤高人欣赏孤高花”,(众笑)这样子修行可不行呢。还有一种表现,脾气厉害,火气大,稍微有点摩擦,就激动了,不冷静了,头脑里想的全是人家错。不能合众的人啊,我看就是这么两种,对于这样的修行人怎么办呢?只有耐心等待他自己觉悟转变。

  四众弟子六和生活,以释迦佛的教导来统一矛盾

  居士虽然在家学佛,也是僧团里的一份子。四众弟子都要和合,尤其是当头的,寺院的方丈、当家、知客、维那,都应该统理大众,一切无碍。“身和同住”,身子同住在一个地方,大家和和气气。“口和无诤”,不要争来争去嘴凶,有道理好好开会解决。“意和同悦”,心里要发欢喜心,你对他欢喜,他对你欢喜,心情就舒畅。在集体生活里有一个人不欢喜,会影响旁边人也高兴不出来。“戒和同修”,居士五戒,比丘两百五十条戒,不准持外道的戒。五戒就是五戒,不能多加一条戒,没有六戒。八戒就是八戒,也不能再加一条,没有九戒。否则你五戒,他六戒,你八戒,他九戒,还能和合得起来吗?不准吃树皮草根,不准辟谷、天天吃黄瓜,这是外道方法。有的人严格遵守不吃油盐酱醋,他算在修行,这样大众就不和了嘛。“见和同解”,现在各有各的见解,不统一闹矛盾啊,我说要统一起来,统一到释迦佛那里去,大家都听释迦佛的话,照释迦佛的话来理解,照释迦佛的话来说话,一点矛盾也不会有。

  举个例子,中国人在一起说中国话,有什么矛盾?假如有一个说英语,有一个说日本话,弄得大家听不懂,听不懂就统一不起来了。再举个例子,什么叫“南无”,一个人说南无就是好心,一个人说南无就是南方没有,佛经上的“南无”就是恭敬的意思。纠正了错误的观点就能统一到正确上来。佛是印度人,印度小孩回家,一看家里来了客人,就很有礼貌的两手合掌,口里说一句:南无,就是我向你敬礼,不能按照汉字来解说成南方没有。有的人还讲出理由呢,南无阿弥陀佛,南方没有阿弥陀佛,对的嘛,阿弥陀佛在西方嘛(众笑)。

  “利和同均”,这一条最容易解说了,你们每次来参加会供,分供品都分得一模一样。有时还会发生误会,分供品的人去看看这个人的口袋,有人就不高兴了,“我没有多拿,就是一只嘛”,人家是来看看你少了没有。众生对别人总是从不好的方面去猜测,很少从好的方面去猜测,所以容易起烦恼心。

  

  佛说盂兰盆经 (18)

  傅味琴讲于福鼎佛协文教部 2000.8.14 下午

  2000年农历七月十五佛欢喜日

  不修行,不弘法,修建寺院也不起作用

  提要:

  ■ 往世父母及现在父母都在苦难中

  ■ 要以百味五果供养比丘僧

  ■ 比丘不睡大床

  ■ 佛弟子平等心,不必过分讨好有钱人

  ■ 供养要“尽世甘美”

  ■ 高僧修行高,大德戒定慧功德大

  ■ 不修行、不弘法、修建寺院也不起作用

  往世父母及现在父母都在苦难中

  “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七世这个七,在印度风俗里不一定是指七,也可以解说为很多世的父母及现在父母,正在受苦受难中的。现在父母也有苦难啊,生病,家里不团结,子女遇到麻烦,炒股票赚两万,赔五万,东奔西走借钱还债,有的父母高血压,一面头晕一面还在搓麻将,中风了更是苦。

  要以百味五果供养比丘僧

  “具饭百味五果”供养比丘僧,百味是说各种味道都很好的饮食饭菜,五果,五也不一定是五种,就是各种水果。“汲灌盆器”,生活用品,古时候用水要汲水,盆器是装东西的,拿现在来说就是肥皂、毛巾、面盆,碗筷等,生活用品。“香油锭烛”,一方面是燃灯供佛,一方面煮菜用油,古时候没有电灯,全靠油灯蜡烛。当然,如果这个寺庙还没有装电灯,你给他装电灯,那就更好了,因为电灯比油灯还要亮,不要死板板的理解。比如五百块钱可装电灯,电线一接就亮了,你不给他装电灯,偏要买五百块钱蜡烛去供养,就太死板了。

  比丘不睡大床

  “床敷卧具”,睡的床,因为比丘僧安居圆满了他可以到别的地方去参学,路上备个床比较方便,是什么床?用绳子做的绳床,一收起来就很小,放在包里,走到一个地方,把绳子在两棵树上一挂就睡觉了,可不是席梦思,榻榻米啊。修行人不睡大床,只睡小床,睡大床的睡到八点钟可能还醒不过来。

  佛弟子平等心,不必过分讨好有钱人

  有的地方搞上客堂招待贵宾,贵宾如果是有声望的,有地位的人来,这还可以。按照我的观点,凡是信佛的都不要搞特殊,大老板大富翁也应该睡睡小床硬板床,就好像我们到少数民族那里去,也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其实大老板或许倒没有这个要求,何必过分讨好有钱人。真正比丘睡的卧具,在佛教里规定,就是比这个狭的桌子稍微再宽一点,而且睡硬板床特别好,一醒来就可坐起来修禅定。弹簧床一坐就凹下去了,你稍微动一动,盘盘腿,人好像在虚空中摇晃了(众笑)。睡榻榻米容易一塌糊涂,要迷掉(众笑)。所以供养出家人床敷卧具也要注意一点。

  供养要“尽世甘美”

  “尽世甘美”,世间上好的东西要拿出来供养,不要把坏了的东西供养出去。有一次,有人供养我一大包人参,我也推不了,只好收下来,拿回去一看,虫有这么长了,爬出来(众笑),我可苦了,他供养我些虫叫我去代他处理。

  高僧修行高,大德戒定慧功德大

  “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有威神之力的称大德,极大的功德。有的不是高僧,因为他皈依弟子多,名气大,也被人随口称他为高僧大德,这叫名僧!不叫高僧!高僧修行高,大德功德大,什么功德?戒定慧功德,断智悲功德。

  不修行、不弘法、修建寺院也不起作用

  有些人出钱修建寺院,自己不修行,和尚也请不到,只有两个在家人在看庙,有的庙还给气功师占领了,过去有个居士,他自己说,他为寺院设计图样一分钱也不拿,经过他设计而修建的寺院大概有四十座,自以为功德很大,他跟一位法师说:“我这也算是引进法门,有了庙大家好来烧香啊。”法师告诉他:“要有开悟的人树立法幢才能建寺。”现在大家喜欢建寺庙,建了寺庙又没有人去弘法,起什么作用?所以大德是指他能断烦恼、有智慧、有正知正见、能弘扬佛法、能教导年轻一代培养人才,方称大德。

  “当此之日,一切圣众”,在这一天,一切圣众,圣众指证果的比丘或指一向努力精进修行,功德巍巍,具足威神之力的大德。

  佛说盂兰盆经 (19)

  傅味琴讲于福鼎佛协文教部 2000.8.14 下午

  2000年农历七月十五佛欢喜日

  要得四道果,必须要有定的力量

  提要:

  ■ 高山地基牢固,山间禅定能得大定

  ■ 要得四道果,必须要有定的力量

  ■ 经行是动中修,既用功又助消化

  ■ 得漏尽通即能以智慧教化声闻缘觉

  ■ 菩萨化现比丘现出家相

  ■ 大众一心,走清净道,其德汪洋

  高山地基牢固,山间禅定能得大定

  “或在山间禅定”,我们九峰寺禅定进修苑就在山间,以后居士同学们也可以到九峰寺去参加禅定,打个禅七。佛弟子哪可不修禅定?哪有不修禅定的高僧大德?为什么要在山间禅定?因为安静,没有噪声,高山地基牢固,修禅定能得大定。城市有马路,车辆开过,房子也在微微的振动,即使入定,也不能得大定,山间即使有公路,车子开过,高山的地也不动。入定必须身定心定,全身不能动,嘴唇舌头都不能动,一心不乱就是定的境界。念佛要嘴巴不动,心念才能入定。

  要得四道果,必须要有定的力量

  “或得四道果”,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必须要有定的力量,定好比火,土坯要在火里烧一烧才能成器。《金刚经》说,得初果的人要眼耳鼻舌身意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一切好看的东西,好听的声音,心不要投进去,不要起贪心,那就必须在生活中磨练,必须要有定的力量才能得到亲证。“道”是指趣向证果的道,四果四向称四双八辈,须陀洹向,须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初果并非究竟,要证四果才究竟,因为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不等于你没有妄想,真正起作用要入定,才能产生极大的力量。念佛的人经常打妄想,就难起作用,或者第一句第二句没打妄想,第三句打妄想了,仅仅几秒钟的能力,哪能行呢?《佛说阿弥陀经》说,要若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才能往生极乐世界。

  经行是动中修,既用功又助消化

  “或在树下经行”,经行也是修行。打坐是静中修,经行是动中修。为什么要经行?世间上的人吃饱了要散步,佛教利用散步来修行叫经行,为了帮助消化,维护身体健康,把运动跟修行结合起来,不浪费时间。经行不一定排着队大家绕圈子,一个人也可以经行。

  得漏尽通即能以智慧教化声闻缘觉

  “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有的比丘得到六通自在。由于六通自在,他有能力教化声闻缘觉。前五通是神通,第六漏尽通是智慧,断尽烦恼的人不可能没有智慧,没有智慧怎么断烦恼?断尽烦恼才能了脱生死,有了智慧才能度众生,把智慧传给众生,让他们从断烦恼中觉悟。

  菩萨化现比丘现出家相

  “或十地菩萨大人”,菩萨修大乘法登初地,初地修完登二地,乃至超九地登佛地。比丘僧是声闻弟子,其中会有菩萨吗?菩萨有在家菩萨、出家菩萨,菩萨化现比丘僧多得很!我们佛堂中间供的一尊文殊菩萨就是比丘相,可他是大菩萨。菩萨化现比丘,教导比丘;化现居士,教导居士。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你是什么身份,他就化现什么身份来度你。寒山、拾得两个小和尚,就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化身,平时看不出来,据说是个老修行在定中才知道。

  菩萨称大人,不根据年纪。发菩提心的人称大人,因为他修大乘法。

  “权现比丘”,菩萨为应机,所以示现比丘。

  大众一心,走清净道,其德汪洋

  “在大众中,皆同一心。”这些比丘僧或是出家菩萨,在大众里边都是一心。一心就是不摇摆,心全在修行度众生上,所谓出离心、菩提心。有的居士是三心二意,来听经之前也不知道有几颗心了:“我今天要去听经”,“看样子要下雨了”,“到底去不去?”“我还有点事情没有办好”,心总是定不下来。心定得下来才能修行。有位法师赞叹文教部的年青人说:“你们没有剃头也算出家了。”其实叫离家,不能算出家。修行可不能三心二意,否则就慢了。

  “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那一天自恣,忏悔清净,接受供养的饭。

  “圣众之道,其德汪洋”,清净的比丘僧、证果的圣僧功德像大海那样。佛一再赞叹比丘僧,赞叹戒律清净、修禅定、有智慧,走向初果、二果、到彼岸的比丘僧众。如果能够供养这样的比丘僧,才能够有威神之力救出三恶道众生的苦。今天讲到这里。

  

  

《《佛说盂兰盆经》讲记(10~19)》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