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解決矛盾。作爲一個佛弟子,應該要合衆,不要太強調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愛好,自己的個性,自己的脾氣,自己的習慣,那你怎麼合衆啊?比如拿我們文教部所訂的規章製度都是屬于整體的,大家都應該要遵守,你遵守了就合衆了。
不遵守製度的人大都孤高和激動, 想的都是別人的錯
不能遵守規章製度的人有兩種表現,一種認錯改過,一種強調理由。強調自己性格脾氣的人,大都是“自命清高”,這些都是知識分子的通病。從前知識分子稱爲“文人雅士”,喝酒作詩賞花,最欣賞的是菊花,花盆裏往往是一朵花(衆笑),文人雅士把一朵菊花形容成是孤高,“孤”,一朵,“高”,菊花的頭仰著,這叫“孤高人欣賞孤高花”,(衆笑)這樣子修行可不行呢。還有一種表現,脾氣厲害,火氣大,稍微有點摩擦,就激動了,不冷靜了,頭腦裏想的全是人家錯。不能合衆的人啊,我看就是這麼兩種,對于這樣的修行人怎麼辦呢?只有耐心等待他自己覺悟轉變。
四衆弟子六和生活,以釋迦佛的教導來統一矛盾
居士雖然在家學佛,也是僧團裏的一份子。四衆弟子都要和合,尤其是當頭的,寺院的方丈、當家、知客、維那,都應該統理大衆,一切無礙。“身和同住”,身子同住在一個地方,大家和和氣氣。“口和無诤”,不要爭來爭去嘴凶,有道理好好開會解決。“意和同悅”,心裏要發歡喜心,你對他歡喜,他對你歡喜,心情就舒暢。在集體生活裏有一個人不歡喜,會影響旁邊人也高興不出來。“戒和同修”,居士五戒,比丘兩百五十條戒,不准持外道的戒。五戒就是五戒,不能多加一條戒,沒有六戒。八戒就是八戒,也不能再加一條,沒有九戒。否則你五戒,他六戒,你八戒,他九戒,還能和合得起來嗎?不准吃樹皮草根,不准辟谷、天天吃黃瓜,這是外道方法。有的人嚴格遵守不吃油鹽醬醋,他算在修行,這樣大衆就不和了嘛。“見和同解”,現在各有各的見解,不統一鬧矛盾啊,我說要統一起來,統一到釋迦佛那裏去,大家都聽釋迦佛的話,照釋迦佛的話來理解,照釋迦佛的話來說話,一點矛盾也不會有。
舉個例子,中國人在一起說中國話,有什麼矛盾?假如有一個說英語,有一個說日本話,弄得大家聽不懂,聽不懂就統一不起來了。再舉個例子,什麼叫“南無”,一個人說南無就是好心,一個人說南無就是南方沒有,佛經上的“南無”就是恭敬的意思。糾正了錯誤的觀點就能統一到正確上來。佛是印度人,印度小孩回家,一看家裏來了客人,就很有禮貌的兩手合掌,口裏說一句:南無,就是我向你敬禮,不能按照漢字來解說成南方沒有。有的人還講出理由呢,南無阿彌陀佛,南方沒有阿彌陀佛,對的嘛,阿彌陀佛在西方嘛(衆笑)。
“利和同均”,這一條最容易解說了,你們每次來參加會供,分供品都分得一模一樣。有時還會發生誤會,分供品的人去看看這個人的口袋,有人就不高興了,“我沒有多拿,就是一只嘛”,人家是來看看你少了沒有。衆生對別人總是從不好的方面去猜測,很少從好的方面去猜測,所以容易起煩惱心。
佛說盂蘭盆經 (18)
傅味琴講于福鼎佛協文教部 2000.8.14 下午
2000年農曆七月十五佛歡喜日
不修行,不弘法,修建寺院也不起作用
提要:
■ 往世父母及現在父母都在苦難中
■ 要以百味五果供養比丘僧
■ 比丘不睡大床
■ 佛弟子平等心,不必過分討好有錢人
■ 供養要“盡世甘美”
■ 高僧修行高,大德戒定慧功德大
■ 不修行、不弘法、修建寺院也不起作用
往世父母及現在父母都在苦難中
“當爲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厄難中者。”七世這個七,在印度風俗裏不一定是指七,也可以解說爲很多世的父母及現在父母,正在受苦受難中的。現在父母也有苦難啊,生病,家裏不團結,子女遇到麻煩,炒股票賺兩萬,賠五萬,東奔西走借錢還債,有的父母高血壓,一面頭暈一面還在搓麻將,中風了更是苦。
要以百味五果供養比丘僧
“具飯百味五果”供養比丘僧,百味是說各種味道都很好的飲食飯菜,五果,五也不一定是五種,就是各種水果。“汲灌盆器”,生活用品,古時候用水要汲水,盆器是裝東西的,拿現在來說就是肥皂、毛巾、面盆,碗筷等,生活用品。“香油錠燭”,一方面是燃燈供佛,一方面煮菜用油,古時候沒有電燈,全靠油燈蠟燭。當然,如果這個寺廟還沒有裝電燈,你給他裝電燈,那就更好了,因爲電燈比油燈還要亮,不要死板板的理解。比如五百塊錢可裝電燈,電線一接就亮了,你不給他裝電燈,偏要買五百塊錢蠟燭去供養,就太死板了。
比丘不睡大床
“床敷臥具”,睡的床,因爲比丘僧安居圓滿了他可以到別的地方去參學,路上備個床比較方便,是什麼床?用繩子做的繩床,一收起來就很小,放在包裏,走到一個地方,把繩子在兩棵樹上一挂就睡覺了,可不是席夢思,榻榻米啊。修行人不睡大床,只睡小床,睡大床的睡到八點鍾可能還醒不過來。
佛弟子平等心,不必過分討好有錢人
有的地方搞上客堂招待貴賓,貴賓如果是有聲望的,有地位的人來,這還可以。按照我的觀點,凡是信佛的都不要搞特殊,大老板大富翁也應該睡睡小床硬板床,就好像我們到少數民族那裏去,也要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其實大老板或許倒沒有這個要求,何必過分討好有錢人。真正比丘睡的臥具,在佛教裏規定,就是比這個狹的桌子稍微再寬一點,而且睡硬板床特別好,一醒來就可坐起來修禅定。彈簧床一坐就凹下去了,你稍微動一動,盤盤腿,人好像在虛空中搖晃了(衆笑)。睡榻榻米容易一塌糊塗,要迷掉(衆笑)。所以供養出家人床敷臥具也要注意一點。
供養要“盡世甘美”
“盡世甘美”,世間上好的東西要拿出來供養,不要把壞了的東西供養出去。有一次,有人供養我一大包人參,我也推不了,只好收下來,拿回去一看,蟲有這麼長了,爬出來(衆笑),我可苦了,他供養我些蟲叫我去代他處理。
高僧修行高,大德戒定慧功德大
“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衆僧。”有威神之力的稱大德,極大的功德。有的不是高僧,因爲他皈依弟子多,名氣大,也被人隨口稱他爲高僧大德,這叫名僧!不叫高僧!高僧修行高,大德功德大,什麼功德?戒定慧功德,斷智悲功德。
不修行、不弘法、修建寺院也不起作用
有些人出錢修建寺院,自己不修行,和尚也請不到,只有兩個在家人在看廟,有的廟還給氣功師占領了,過去有個居士,他自己說,他爲寺院設計圖樣一分錢也不拿,經過他設計而修建的寺院大概有四十座,自以爲功德很大,他跟一位法師說:“我這也算是引進法門,有了廟大家好來燒香啊。”法師告訴他:“要有開悟的人樹立法幢才能建寺。”現在大家喜歡建寺廟,建了寺廟又沒有人去弘法,起什麼作用?所以大德是指他能斷煩惱、有智慧、有正知正見、能弘揚佛法、能教導年輕一代培養人才,方稱大德。
“當此之日,一切聖衆”,在這一天,一切聖衆,聖衆指證果的比丘或指一向努力精進修行,功德巍巍,具足威神之力的大德。
佛說盂蘭盆經 (19)
傅味琴講于福鼎佛協文教部 2000.8.14 下午
2000年農曆七月十五佛歡喜日
要得四道果,必須要有定的力量
提要:
■ 高山地基牢固,山間禅定能得大定
■ 要得四道果,必須要有定的力量
■ 經行是動中修,既用功又助消化
■ 得漏盡通即能以智慧教化聲聞緣覺
■ 菩薩化現比丘現出家相
■ 大衆一心,走清淨道,其德汪洋
高山地基牢固,山間禅定能得大定
“或在山間禅定”,我們九峰寺禅定進修苑就在山間,以後居士同學們也可以到九峰寺去參加禅定,打個禅七。佛弟子哪可不修禅定?哪有不修禅定的高僧大德?爲什麼要在山間禅定?因爲安靜,沒有噪聲,高山地基牢固,修禅定能得大定。城市有馬路,車輛開過,房子也在微微的振動,即使入定,也不能得大定,山間即使有公路,車子開過,高山的地也不動。入定必須身定心定,全身不能動,嘴唇舌頭都不能動,一心不亂就是定的境界。念佛要嘴巴不動,心念才能入定。
要得四道果,必須要有定的力量
“或得四道果”,要得初果二果叁果四果,必須要有定的力量,定好比火,土坯要在火裏燒一燒才能成器。《金剛經》說,得初果的人要眼耳鼻舌身意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一切好看的東西,好聽的聲音,心不要投進去,不要起貪心,那就必須在生活中磨練,必須要有定的力量才能得到親證。“道”是指趣向證果的道,四果四向稱四雙八輩,須陀洹向,須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初果並非究竟,要證四果才究竟,因爲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不等于你沒有妄想,真正起作用要入定,才能産生極大的力量。念佛的人經常打妄想,就難起作用,或者第一句第二句沒打妄想,第叁句打妄想了,僅僅幾秒鍾的能力,哪能行呢?《佛說阿彌陀經》說,要若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才能往生極樂世界。
經行是動中修,既用功又助消化
“或在樹下經行”,經行也是修行。打坐是靜中修,經行是動中修。爲什麼要經行?世間上的人吃飽了要散步,佛教利用散步來修行叫經行,爲了幫助消化,維護身體健康,把運動跟修行結合起來,不浪費時間。經行不一定排著隊大家繞圈子,一個人也可以經行。
得漏盡通即能以智慧教化聲聞緣覺
“或六通自在,教化聲聞緣覺。”有的比丘得到六通自在。由于六通自在,他有能力教化聲聞緣覺。前五通是神通,第六漏盡通是智慧,斷盡煩惱的人不可能沒有智慧,沒有智慧怎麼斷煩惱?斷盡煩惱才能了脫生死,有了智慧才能度衆生,把智慧傳給衆生,讓他們從斷煩惱中覺悟。
菩薩化現比丘現出家相
“或十地菩薩大人”,菩薩修大乘法登初地,初地修完登二地,乃至超九地登佛地。比丘僧是聲聞弟子,其中會有菩薩嗎?菩薩有在家菩薩、出家菩薩,菩薩化現比丘僧多得很!我們佛堂中間供的一尊文殊菩薩就是比丘相,可他是大菩薩。菩薩化現比丘,教導比丘;化現居士,教導居士。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你是什麼身份,他就化現什麼身份來度你。寒山、拾得兩個小和尚,就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化身,平時看不出來,據說是個老修行在定中才知道。
菩薩稱大人,不根據年紀。發菩提心的人稱大人,因爲他修大乘法。
“權現比丘”,菩薩爲應機,所以示現比丘。
大衆一心,走清淨道,其德汪洋
“在大衆中,皆同一心。”這些比丘僧或是出家菩薩,在大衆裏邊都是一心。一心就是不搖擺,心全在修行度衆生上,所謂出離心、菩提心。有的居士是叁心二意,來聽經之前也不知道有幾顆心了:“我今天要去聽經”,“看樣子要下雨了”,“到底去不去?”“我還有點事情沒有辦好”,心總是定不下來。心定得下來才能修行。有位法師贊歎文教部的年青人說:“你們沒有剃頭也算出家了。”其實叫離家,不能算出家。修行可不能叁心二意,否則就慢了。
“受缽和羅飯,具清淨戒”,那一天自恣,忏悔清淨,接受供養的飯。
“聖衆之道,其德汪洋”,清淨的比丘僧、證果的聖僧功德像大海那樣。佛一再贊歎比丘僧,贊歎戒律清淨、修禅定、有智慧,走向初果、二果、到彼岸的比丘僧衆。如果能夠供養這樣的比丘僧,才能夠有威神之力救出叁惡道衆生的苦。今天講到這裏。
《《佛說盂蘭盆經》講記(10~19)》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