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10)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6.5.3
人间以禅乐为最,修禅定可以感受,
不要追求,要学会舍
提要:
■ 人间以禅乐为最,修禅定可以感受,不要追求,要学会舍
■ 把三禅的妙乐舍掉,才能进入四禅
■ 空中修缘起,那可不是烦恼的有,而是清净的有,要达到完全空的境界,
必须修舍
■ 心由觉悟从粗入细,粗脉管通了进入细心,细脉管通了进入极细心,极细
脉管通了,到了四禅叫舍念清净
■ 企业家学了佛法与禅定,有了平等心,赔钱也不再苦恼了,赚了钱为大家
谋幸福,要发展经济,弘扬佛法
人间以禅乐为最,修禅定可以感受,
不要追求,要学会舍
禅定的乐是人世间最殊胜的乐,所有人间的乐,禅乐里都有,可是人世间的快乐里却没有禅定的快乐,所以我说,人间以禅乐为最。得了禅乐,贪爱很容易起来的,“我今天修得好,我很欢喜,希望明天还是这样。”你一执著,明天它就不来了。
从前上海禅定班,有一个同学来问我:“老师,我有时修光明观,忽然周围一下子光明普照,我一高兴怎么没了?”(众笑)谁叫你高兴的?所以我常说:修禅定无所求,可以感受,鼓励鼓励自己,不要追求,不要执著,要学会舍。
把三禅的妙乐舍掉,才能进入四禅
四禅是舍掉三禅的妙乐进入的,舍掉不是不要,是得到了然后不执著。你可别认为既然要舍掉,我干脆不要得到了,那你什么也没有。你首先要得到离开五欲的喜,由此得到禅定的喜乐,再舍掉喜乐,得到三禅的妙乐,再把妙乐舍掉,你才能进入四禅。舍就是叫你空掉,你只有修好空,你才能入定。我们今天多少能空掉一点,要全部空掉还没有这么高的水平,那么就要修。你全部空掉了,就叫成就。如果你们修空修不来,先学学放下,放下就是不执著。
空中修缘起,那可不是烦恼的有,
而是清净的有,要达到完全空的境界,必须修舍
空了以后再要在空中修缘起,因为你能懂得空,能修空,你已经是一个修行人了,再在这个基础上缘起更高一层的有,那可不是烦恼的有,而是清净的有,这个路线不能错。我们整个路线就是走清净的道路,将来是在清净中圆满。到那时清净也没了,清净只是一个名相,真正的清净就是什么都没有,完全空光。要达到这个境界我们必须修舍。
心由觉悟从粗入细,粗脉管通了进入细心,
细脉管通了进入极细心,极细脉管通了,到了四禅叫舍念清净
三禅已经开始舍了,初禅,你是从粗相里觉悟,而进入了细;二禅,已经进入细心,三禅进入极细心。身体的乐触也是这样,初禅好比粗脉管通了,非常舒服;二禅,细脉管也通了;三禅,极细脉管也通了。到了四禅呢?你感到的喜、乐,全要舍掉,所以四禅叫舍念清净。比方说你有了点钱,不管你放在家里还是放在银行里,你必然会起念头,一个念头,放在家里要防止人家偷;再一念头,存在银行里哪一种利息高;还有一个念头,最好钞票赚钞票,除非你拿去布施供养培福,没了,你才不起念头。从世间上看,这些念头都是正常的,从佛法来看,这些念头都是贪心的表现。
企业家学了佛法与禅定,有了平等心,赔钱也不再苦恼了,
赚了钱为大家谋幸福,要发展经济,弘扬佛法
第一期企业家禅定营,他们学了佛法很有收获。第一个收获,从前对员工是用压的手段,也不见得有效果,今后要有平等心,要爱所有的员工,要让他们快乐幸福。第二个收获,从前赚钱了我就高兴,赔钱了就苦恼,现在知道个人有个人的福报,赚钱就赚钱,赔本就赔本,烦恼什么呀?第三个收获,我从前赚了钱还想赚更多,成为大企业家,一辈子就是这个念头,现在观念改变了,要发展经济,弘扬佛法,我富了要为大众谋幸福。而且还有一个觉悟,发展企业是靠员工,因为一切都是人干的,所以我应该对人进行教育,企业所有的员工是一家人。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11)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6.5.3
不肯放下我执法执,会把原则都变掉了,
因此我执法执也要舍掉
提要:
■ 有能力的在社会上忙,来我这儿的不会抓全面,文化高成了书呆子,
办佛法事业真难啊!
■ 不肯放下我执法执,会把原则都变掉了,因此我执法执也要舍掉
■ 四禅有四支,不苦不乐舍、念、净、一心
■ 要断苦乐,灭忧喜,进入不苦不乐舍
■ 由断苦乐,先灭忧喜,才能进入不苦不乐舍
有能力的在社会上忙,来我这儿的不会抓全面,
文化高成了书呆子,办佛法事业真难啊!
他们仅仅听了三天,收获就很大。可是我要他们再多留几天,就说“太忙了太忙了。”(众笑)所以我很苦恼,这些年轻人,在社会上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都是有能力有才干的,却不到我这儿来,由于佛门缺乏人才。所以办佛法事业很难啊。
而来到我这的,人们羡慕啊,大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工作起来全是新科技,可是要他照顾全面,能力就很差。也不能否定他们有一种能力,会打电脑,就是没有全面的能力。就是末法现象。只抓一点,在一点上成就,要不是纪律管得严,生活上也会脏乱差。所以我常批评他们,是不是书念得太多了,成了书呆子了?
不肯放下我执法执,会把原则都变掉了,
因此我执法执也要舍掉
而且还我执很重,我讲的话叫他传下来,话就变掉了,因为他来一番圆融加工,(众笑)等到从他嘴里说出去,有老师的意思,可全是他的话。(笑声)就是这么个意思,含义也不全,他一变把原则都变掉了。更好笑的就是,我根本没有意思,他自作聪明,说“老师没有这么讲,我的理解就是这个意思,”(众笑)搞得我苦得不得了。这都是我执法执,很厉害啊,这也包括在舍里,连我执法执都要舍掉。
云何第四禅?第四禅有四支:不苦不乐舍,念,净,一心
今第四禅先明总相,次解四支,引经明总,一断苦乐,二先灭忧喜,三不苦不乐舍。
四禅有四支,不苦不乐舍、念、净、一心
四禅比较深,我在舍利弗的《禅定品》里简单摘了几句,四禅有四个支分:“不苦不乐舍,念,净,一心”,今天时间关系,简单的跟大家讲讲。
云何断苦乐?如比丘断苦乐,是名断~身不悦名苦,即此悦名乐。苦者,损恼义,乐者,摄益义。
要断苦乐,灭忧喜,进入不苦不乐舍
怎么做到不苦不乐舍?你必须要完成前面的工作,第一个工作要断,“断苦乐”,苦跟乐全要断掉。你在初禅二禅三禅上是离,离开喜乐,到四禅,你更要提高,要断掉。第二点要做到“先灭忧喜”,灭除忧愁跟欢喜。要讲清楚,欢喜是好的,乐是好的,成佛就是大乐。叫你灭叫你断,是断的你的执著、贪心,你这两点做到了,方才能够进入不苦不乐。
“身不悦名苦,即此悦名乐。”你身体有种种不舒服的感受,使你不产生欢喜心,这就是叫苦。如果你舒适了,欢喜了,这就叫乐。初修的人感到苦,烦恼就会起来,产生了喜乐对修行有帮助,到四禅,应该修不苦不乐舍。
云何先灭忧喜?如比丘忧喜已灭,寂静,正寂静,是名先灭忧喜,心不悦名忧,心悦名为喜。
先灭忧喜者,此忧喜在前三禅地中已灭,寂静、正寂静故。离无喜乐,修不苦不乐舍。
一、谓世间五欲爱染,已得、今得、当得,过去变灭,忆念生喜,相续喜乐之心不有。
二、谓世间五欲爱染,已未得,当未得,已得变灭,忆念生忧苦之心不有。
三、谓处不善众中,作不善业,得意踊跃相续喜乐之心不有。
四、谓处不善众中,作不善业,不得意,失意,丧失忧苦相续之心不有。
五、共善忧苦无,谓共善人众中,共善共业,欢喜向道,以善行为忧苦心不有。
如圣人者,从初禅人,乃至得第二、三禅人,成就喜行已,如是五法尽无。
由断苦乐,先灭忧喜,才能进入不苦不乐舍
“云何先灭忧喜?如比丘忧喜已灭,寂静,正寂静,是名先灭忧喜,心不悦名忧,心悦名喜。”禅定的快乐是寂静的快乐。到了四禅,忧喜已灭,这完全是清净的寂静,不执著的寂静,是真正的寂静,如果你能够走上这条路,“是名先灭忧喜,心不悦名忧,悦名为喜”,从心理上说,心里不欢喜就叫忧。心里喜悦就叫喜。
“先灭忧喜者,此忧喜在前三禅地中已灭,寂静正寂静故”,这个忧跟喜在前面初禅二禅三禅的过程里已经灭掉了。“寂静”,因为你已经成就四禅了。“正寂静故”,你从初禅的寂静乐进入二禅三禅,到了四禅才是真正的寂静。“离无喜乐”,要修离,离了就没有喜乐了,然后“修不苦不乐舍”。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12)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6.5.3
对不善业不能有得意、踊跃、相续喜乐之心,
享受五欲的心一动,你就跟不善业相应了
提要:
■ 世间五欲爱染,已得、今得、当得,过去变灭,忆念生喜,相续喜乐之心
不有
■ 世间五欲爱染,已未得,当未得,已得变灭,忆念生忧苦之心不有
■ 对不善业不能有得意、踊跃、相续喜乐之心,享受五欲的心一动,你就跟
不善业相应了
■ 对别人造不善业,而引起你的忧苦之心也不能有
世间五欲爱染,已得、今得、当得,过去变灭,
忆念生喜,相续喜乐之心不有
修不苦不乐舍,可以从五方面来说明:
第一点“谓世间五欲爱染,已得、今得、当得,过去变灭,忆念生喜,相续喜乐之心不有”。世间上五欲的快乐,你过去得到了,现在得到了,或者将来会得到,心里沉溺在这个快乐里,“忆念生喜”,或者已经消失的快乐,心里想想也快乐,“相续不断”,想了还要想,这种沉溺在五…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10~11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