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欲快乐里的心,你不能有。
世间五欲爱染,已未得,当未得,
已得变灭,忆念生忧苦之心不有
第二条,“谓世间五欲爱染”,爱就是贪,染就是染着,又称贪着。一切烦恼都性空,你爱也可以转变成不爱。染,就好比灰尘飘在身上,衣服本来是干净的,染上了灰尘就不干净了,既然灰尘能飘上去,也能洗干净啊。所以说,虽然我们今天的佛性飘上了很多灰尘,但是佛性还是圆满的,可以把灰尘扫除。“已未得,当未得”,这种世间的五欲,过去你没有得到,现在也没有得到,看样子将来也不会得到,你还在操心,以后我到底能不能得到?“已得变灭,忆念生忧苦之心不有”,或者说你已经得到了,但它变化了,没了。你产生忧愁苦恼,老是想:我没有得到,我已经失去了,你在忧愁苦恼里沉溺下去了。进入四禅的时候这种心全要扫光。
对不善业不能有得意、踊跃、相续喜乐之心,
享受五欲的心一动,你就跟不善业相应了
第三点,“谓处不善众中,作不善业,得意踊跃相续喜乐之心不有”。你所处的人群,或者你的亲戚朋友,他们都在做不善的事情。所谓不善,就是身,杀盗淫;口,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心里总是在想贪瞋痴。你处在他们中间,他们在造不善业,你在这个中间随着他们高兴而高兴。你得意,欢跃,而且相续喜乐之心,你只要心一动就失去定了。喜跟忧苦最容易使我们心动。
拿生活中的事来打个比方,从前买东西都要用票的,有粮票、油票、糖票、肉票、鱼票,有的家人口多称大户,有的家人少称小户。孩子买菜,回来菜篮里边有条大鱼,妈说:“我们是小户,怎么会买到大鱼呢?”孩子说:“妈,我趁他们不注意我自己拿的。”(众笑)妈就说:“这不好啊。”再看看这条鱼,“这条鱼倒不错。”(众笑)所以妈妈对不善业的喜乐也动了。只要你对享受五欲的心一动,你就跟不善业相应了,即使你不是魔子魔孙,你也是魔的眷属。
对别人造不善业,而引起你的忧苦之心也不能有
第四条:“谓处不善众中,作不善业,不得意,失意,丧失忧苦,相续之心不有”,这些人做不好的事情,没有做成功,他很失意很失望,自己也受损失了,产生了忧苦,你也跟着他产生忧苦失望,说:“这次你偷东西没偷到,我很同情你,我也跟你一起难受。”(众笑)这种对别人造不善业而引起你的忧苦之心也不能有。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13)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6.5.3
“念”要忆念清净道,不忘不失,
佛教导要修四念处
提要:
■ 在大众中共作善业,欢喜向道,在修行中或为生起忧苦之心也不能有
■ 从初禅入,得到二三禅喜乐,而进入四禅,以上五法也要舍掉
■ “念”要忆念清净道,不忘不失,佛教导要修四念处
■ 观身不净,悟空有慧眼,能观美色实是白骨精
■ 观受是苦,苦受是苦,乐受也是苦,因乐会消失
■ 观心无常,心刹那刹那在变,哪有“海枯石烂,我心不变”
■ 观法无我,法无定法,不要执著
■ 修行人要念念不忘走清净道,因为凡夫“起心动念,无非造业”
在大众中共作善业,欢喜向道,
在修行中或为生起忧苦之心也不能有
第五条,“谓共善人众中,共善共业”,在好人中间一起做好事,“欢喜向道”,修行人共同修道。“以善行为,忧苦之心不有”,修行必须要精进,必须要努力,难免很辛苦。如果你由此而感到忧苦:我修了这么久了,好像没有什么长进嘛,将来怎么办?我是很愁啊,说起来修行好,说到底还是很苦的呢,吃嘛吃素的,早晨这么早起来,修修禅定两条腿疼。(众笑)你这种感觉苦的心也要没有。
从初禅入,得到二三禅喜乐,
而进入四禅,以上五法也要舍掉
“如圣人者,从初禅人,及至得第二三禅人,成就喜行已,如是五法尽无”,圣人,是指证果的人。我们今天还不能称为圣人,可是我们今天走的路是进入圣人之流的路。等到将来成就了四禅,当然从初禅到三禅的喜乐,你都成就了,“如是五法”,以及刚才讲的五种法,到了四禅,你全都要舍掉。如果这些你都能够舍得掉,真正能够成就不喜不苦,你就进入了四禅。
念~念此前前后后应念,忆念清净之道,不忘不失。
“念”要忆念清净道,不忘不失,佛教导要修四念处
底下讲“念”,“念此前前后后应念,忆念清净之道,不忘不失”,修行人的念要根据法去起心动念。释迦佛教导我们念头要放在四个地方,随时随刻不要离开,一发现离开了,马上要拉回来。哪四个地方?就是四念处,三十七道品首先就是四念处,道品就是修道所使用的工具。
观身不净,悟空有慧眼,能观美色实是白骨精
哪四个念处?观身不净,身体从头到脚都是不清净的。不净观修到后来,对这个身体真是不发欢喜心。你修好了不净观,你就成了慧眼。用觉悟智慧的眼光来看问题,就叫慧眼,阿罗汉就叫慧眼。《西游记》是神话小说,借里面的故事打打比方,猪八戒没有慧眼,所以看小姑娘漂亮,孙悟空有慧眼,一看是白骨精。(众笑)所以能从表看到里,能看到事物的真相,能看清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就叫慧眼。事物的真相就是空,最后你就是在空里成就。
观受是苦,苦受是苦,乐受也是苦,因乐会消失
观受是苦,不光苦受是苦,快乐的感受也苦,因为快乐会消失——消失你就苦。快乐的本质仅仅是苦的减轻,都是一时性的。
观心无常,心刹那刹那在变,
哪有“海枯石烂,我心不变”
观心无常,心要变,不光是后来会变,而是刹那刹那在变。他不高兴,你说几句表扬鼓励的话,他就高兴了;他心里在高兴,你批评他两句,他脸就拉长了。说心不变,那是骗人的话,要不然怎么现在离婚排队啊?所以年轻人不要相信“海枯石烂我心不变”这种话,要观心刹那刹那在变。
观法无我,法无定法,不要执著
观法无我,法无定法,不要执著。
这四个念处是最最开始要修的,尤其是出家同学,对自己要求要更高一点,经常要观观自己现在的念头在哪里?
修行人要念念不忘走清净道,
因为凡夫“起心动念,无非造业”
这里讲:应该要念的你要念,还要念念不忘。念什么?念清净的道。而且要念到不忘不失,随时随刻要检查自己的起心动念。因为众生还没有做到清净,所以从前老修行说,起心动念无非造业。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14)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6.5.3
定中的觉照,自会更清楚更明白,
犹如以镜照境,境在动,镜不动
提要:
■ 什么叫清净?离欲染、离乐、离苦、离余烦恼故,是名清净
■ “一心”只有一颗清净的觉心,在清净的定里,如如不动
■ 定中的觉照,自会更清楚更明白,犹如以镜照境,境在动,镜不动
■ 涅槃是常乐我净
■ 缘起不离性空,弘法事业虽忙,也应“欲影百忙巧持真”
云何净?如行人,~念离欲染清净,离恶不善法清净,离乐清净,离苦清净,离余烦恼法清净,是名清净。
什么叫清净?离欲染、离乐、离苦、离余烦恼故,是名清净
“云何净?”再讲“净”,我们修行要走清净道,我们修的就是修一颗清净的心,什么叫清净?“念离欲染清净”,你的起心动念要离开欲望的染污,这就叫清净。“离恶不善法清净”,你心里要不想贪瞋痴,口要离开四种恶业,身子不做杀盗淫。这些恶不善法,你能离开,就叫清净。“离乐清净”,还要离开你得到的快乐,“离苦清净”,你受的苦也要离开。心里没有苦的感受,也没有快乐的感受,住在平等心里。你离得开就叫清净,修行要走中道,感受要得中受,只有舍才能够得到。
“离余烦恼法故”,要离开其他种种的烦恼,包括你思想上所想的,你行为中所表现的以及你修行中所朝向的方向,全要离开种种烦恼。“是名清净”,这才叫清净。
“一心”只有一颗清净的觉心,在清净的定里,如如不动
“一心”,你只有一颗清净的觉心,其他心念都不起来,所以一心就是定。《阿弥陀经》里讲临命终时要“一心不乱”,所以说必须得定,才能往生,这是佛讲的。有人讲只要唸就能往生,这就偏了,那么这个一心是什么样的一心?应该是在清净的定里,如如不动,一动也不动。
定中的觉照,自会更清楚更明白,
犹如以镜照境,境在动,镜不动
有人也许会问:心一动也不动,不是变木头人了?叫你不动,是指不清净的念不动,所谓妄想杂念不动。这时你没有妄想杂念,已经进入定的境界了。你只有智慧和有觉悟,这不是你妄心在动,而是你用觉悟心来觉照。你会看得更清楚,可是即使你更清楚更明白,你这个心仍然一动也不动。
打个比方,成佛后有一种智慧,叫大圆镜智,好像一面镜子那样,外面的形形色色都在动,映在镜子里的的影子也在动,镜子照得清清楚楚,可是镜子一动也不动。那个时候就称现量智,现在科学上也有这句话,一个人凭直觉办事,比分别以后办事更能取得成功,这是我从报上看来的,在这种说法上,科学就向佛学靠拢了。
涅槃是常乐我净
今天四禅讲完了,就要讲涅槃的乐。涅槃不是玄虚缥缈的,涅槃是常乐我净,常就是永恒,你离开了无常就是常;你离开了人生的三苦八苦,就是乐;你离开了自己这个小我,就是将来成佛的大我,乃至会大到像虚空那样大;净就是心里完全清净,无所执著,虽然有种种缘起,而不离性空。
缘起不离性空,弘法事业虽忙,
也应“欲影百忙巧持真”
虽然弘法事业忙,这么百忙纷动,怎么修行?你动我不动。这不是说手不动脚也不动,像木头人那样站着,是心不动,这就叫巧持真。真谛就是不动,就是空。明白这个道理,你才会成佛。这些道理都是大般若的道理,而我们学的能海上师法流就是大般若的法流。
今天就讲到这里。(众鼓掌)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10~114)》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