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欲快樂裏的心,你不能有。
世間五欲愛染,已未得,當未得,
已得變滅,憶念生憂苦之心不有
第二條,“謂世間五欲愛染”,愛就是貪,染就是染著,又稱貪著。一切煩惱都性空,你愛也可以轉變成不愛。染,就好比灰塵飄在身上,衣服本來是幹淨的,染上了灰塵就不幹淨了,既然灰塵能飄上去,也能洗幹淨啊。所以說,雖然我們今天的佛性飄上了很多灰塵,但是佛性還是圓滿的,可以把灰塵掃除。“已未得,當未得”,這種世間的五欲,過去你沒有得到,現在也沒有得到,看樣子將來也不會得到,你還在操心,以後我到底能不能得到?“已得變滅,憶念生憂苦之心不有”,或者說你已經得到了,但它變化了,沒了。你産生憂愁苦惱,老是想:我沒有得到,我已經失去了,你在憂愁苦惱裏沈溺下去了。進入四禅的時候這種心全要掃光。
對不善業不能有得意、踴躍、相續喜樂之心,
享受五欲的心一動,你就跟不善業相應了
第叁點,“謂處不善衆中,作不善業,得意踴躍相續喜樂之心不有”。你所處的人群,或者你的親戚朋友,他們都在做不善的事情。所謂不善,就是身,殺盜淫;口,妄語、兩舌、惡口、绮語;心裏總是在想貪瞋癡。你處在他們中間,他們在造不善業,你在這個中間隨著他們高興而高興。你得意,歡躍,而且相續喜樂之心,你只要心一動就失去定了。喜跟憂苦最容易使我們心動。
拿生活中的事來打個比方,從前買東西都要用票的,有糧票、油票、糖票、肉票、魚票,有的家人口多稱大戶,有的家人少稱小戶。孩子買菜,回來菜籃裏邊有條大魚,媽說:“我們是小戶,怎麼會買到大魚呢?”孩子說:“媽,我趁他們不注意我自己拿的。”(衆笑)媽就說:“這不好啊。”再看看這條魚,“這條魚倒不錯。”(衆笑)所以媽媽對不善業的喜樂也動了。只要你對享受五欲的心一動,你就跟不善業相應了,即使你不是魔子魔孫,你也是魔的眷屬。
對別人造不善業,而引起你的憂苦之心也不能有
第四條:“謂處不善衆中,作不善業,不得意,失意,喪失憂苦,相續之心不有”,這些人做不好的事情,沒有做成功,他很失意很失望,自己也受損失了,産生了憂苦,你也跟著他産生憂苦失望,說:“這次你偷東西沒偷到,我很同情你,我也跟你一起難受。”(衆笑)這種對別人造不善業而引起你的憂苦之心也不能有。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113)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6.5.3
“念”要憶念清淨道,不忘不失,
佛教導要修四念處
提要:
■ 在大衆中共作善業,歡喜向道,在修行中或爲生起憂苦之心也不能有
■ 從初禅入,得到二叁禅喜樂,而進入四禅,以上五法也要舍掉
■ “念”要憶念清淨道,不忘不失,佛教導要修四念處
■ 觀身不淨,悟空有慧眼,能觀美色實是白骨精
■ 觀受是苦,苦受是苦,樂受也是苦,因樂會消失
■ 觀心無常,心刹那刹那在變,哪有“海枯石爛,我心不變”
■ 觀法無我,法無定法,不要執著
■ 修行人要念念不忘走清淨道,因爲凡夫“起心動念,無非造業”
在大衆中共作善業,歡喜向道,
在修行中或爲生起憂苦之心也不能有
第五條,“謂共善人衆中,共善共業”,在好人中間一起做好事,“歡喜向道”,修行人共同修道。“以善行爲,憂苦之心不有”,修行必須要精進,必須要努力,難免很辛苦。如果你由此而感到憂苦:我修了這麼久了,好像沒有什麼長進嘛,將來怎麼辦?我是很愁啊,說起來修行好,說到底還是很苦的呢,吃嘛吃素的,早晨這麼早起來,修修禅定兩條腿疼。(衆笑)你這種感覺苦的心也要沒有。
從初禅入,得到二叁禅喜樂,
而進入四禅,以上五法也要舍掉
“如聖人者,從初禅人,及至得第二叁禅人,成就喜行已,如是五法盡無”,聖人,是指證果的人。我們今天還不能稱爲聖人,可是我們今天走的路是進入聖人之流的路。等到將來成就了四禅,當然從初禅到叁禅的喜樂,你都成就了,“如是五法”,以及剛才講的五種法,到了四禅,你全都要舍掉。如果這些你都能夠舍得掉,真正能夠成就不喜不苦,你就進入了四禅。
念~念此前前後後應念,憶念清淨之道,不忘不失。
“念”要憶念清淨道,不忘不失,佛教導要修四念處
底下講“念”,“念此前前後後應念,憶念清淨之道,不忘不失”,修行人的念要根據法去起心動念。釋迦佛教導我們念頭要放在四個地方,隨時隨刻不要離開,一發現離開了,馬上要拉回來。哪四個地方?就是四念處,叁十七道品首先就是四念處,道品就是修道所使用的工具。
觀身不淨,悟空有慧眼,能觀美色實是白骨精
哪四個念處?觀身不淨,身體從頭到腳都是不清淨的。不淨觀修到後來,對這個身體真是不發歡喜心。你修好了不淨觀,你就成了慧眼。用覺悟智慧的眼光來看問題,就叫慧眼,阿羅漢就叫慧眼。《西遊記》是神話小說,借裏面的故事打打比方,豬八戒沒有慧眼,所以看小姑娘漂亮,孫悟空有慧眼,一看是白骨精。(衆笑)所以能從表看到裏,能看到事物的真相,能看清事物發展的全過程就叫慧眼。事物的真相就是空,最後你就是在空裏成就。
觀受是苦,苦受是苦,樂受也是苦,因樂會消失
觀受是苦,不光苦受是苦,快樂的感受也苦,因爲快樂會消失——消失你就苦。快樂的本質僅僅是苦的減輕,都是一時性的。
觀心無常,心刹那刹那在變,
哪有“海枯石爛,我心不變”
觀心無常,心要變,不光是後來會變,而是刹那刹那在變。他不高興,你說幾句表揚鼓勵的話,他就高興了;他心裏在高興,你批評他兩句,他臉就拉長了。說心不變,那是騙人的話,要不然怎麼現在離婚排隊啊?所以年輕人不要相信“海枯石爛我心不變”這種話,要觀心刹那刹那在變。
觀法無我,法無定法,不要執著
觀法無我,法無定法,不要執著。
這四個念處是最最開始要修的,尤其是出家同學,對自己要求要更高一點,經常要觀觀自己現在的念頭在哪裏?
修行人要念念不忘走清淨道,
因爲凡夫“起心動念,無非造業”
這裏講:應該要念的你要念,還要念念不忘。念什麼?念清淨的道。而且要念到不忘不失,隨時隨刻要檢查自己的起心動念。因爲衆生還沒有做到清淨,所以從前老修行說,起心動念無非造業。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114)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開示(農曆二月十五起講)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6.5.3
定中的覺照,自會更清楚更明白,
猶如以鏡照境,境在動,鏡不動
提要:
■ 什麼叫清淨?離欲染、離樂、離苦、離余煩惱故,是名清淨
■ “一心”只有一顆清淨的覺心,在清淨的定裏,如如不動
■ 定中的覺照,自會更清楚更明白,猶如以鏡照境,境在動,鏡不動
■ 涅槃是常樂我淨
■ 緣起不離性空,弘法事業雖忙,也應“欲影百忙巧持真”
雲何淨?如行人,~念離欲染清淨,離惡不善法清淨,離樂清淨,離苦清淨,離余煩惱法清淨,是名清淨。
什麼叫清淨?離欲染、離樂、離苦、離余煩惱故,是名清淨
“雲何淨?”再講“淨”,我們修行要走清淨道,我們修的就是修一顆清淨的心,什麼叫清淨?“念離欲染清淨”,你的起心動念要離開欲望的染汙,這就叫清淨。“離惡不善法清淨”,你心裏要不想貪瞋癡,口要離開四種惡業,身子不做殺盜淫。這些惡不善法,你能離開,就叫清淨。“離樂清淨”,還要離開你得到的快樂,“離苦清淨”,你受的苦也要離開。心裏沒有苦的感受,也沒有快樂的感受,住在平等心裏。你離得開就叫清淨,修行要走中道,感受要得中受,只有舍才能夠得到。
“離余煩惱法故”,要離開其他種種的煩惱,包括你思想上所想的,你行爲中所表現的以及你修行中所朝向的方向,全要離開種種煩惱。“是名清淨”,這才叫清淨。
“一心”只有一顆清淨的覺心,在清淨的定裏,如如不動
“一心”,你只有一顆清淨的覺心,其他心念都不起來,所以一心就是定。《阿彌陀經》裏講臨命終時要“一心不亂”,所以說必須得定,才能往生,這是佛講的。有人講只要唸就能往生,這就偏了,那麼這個一心是什麼樣的一心?應該是在清淨的定裏,如如不動,一動也不動。
定中的覺照,自會更清楚更明白,
猶如以鏡照境,境在動,鏡不動
有人也許會問:心一動也不動,不是變木頭人了?叫你不動,是指不清淨的念不動,所謂妄想雜念不動。這時你沒有妄想雜念,已經進入定的境界了。你只有智慧和有覺悟,這不是你妄心在動,而是你用覺悟心來覺照。你會看得更清楚,可是即使你更清楚更明白,你這個心仍然一動也不動。
打個比方,成佛後有一種智慧,叫大圓鏡智,好像一面鏡子那樣,外面的形形色色都在動,映在鏡子裏的的影子也在動,鏡子照得清清楚楚,可是鏡子一動也不動。那個時候就稱現量智,現在科學上也有這句話,一個人憑直覺辦事,比分別以後辦事更能取得成功,這是我從報上看來的,在這種說法上,科學就向佛學靠攏了。
涅槃是常樂我淨
今天四禅講完了,就要講涅槃的樂。涅槃不是玄虛缥缈的,涅槃是常樂我淨,常就是永恒,你離開了無常就是常;你離開了人生的叁苦八苦,就是樂;你離開了自己這個小我,就是將來成佛的大我,乃至會大到像虛空那樣大;淨就是心裏完全清淨,無所執著,雖然有種種緣起,而不離性空。
緣起不離性空,弘法事業雖忙,
也應“欲影百忙巧持真”
雖然弘法事業忙,這麼百忙紛動,怎麼修行?你動我不動。這不是說手不動腳也不動,像木頭人那樣站著,是心不動,這就叫巧持真。真谛就是不動,就是空。明白這個道理,你才會成佛。這些道理都是大般若的道理,而我們學的能海上師法流就是大般若的法流。
今天就講到這裏。(衆鼓掌)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滅(110~114)》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