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前在上海,由于我在弘法,引起某些人的嫉妒,所以经常抓我辫子。有一次我到一个居士家,其实有许多闲话就是从他开始的,可是我仍然对他很尊敬,很亲近,所以我这个人心里没有冤家。在他家里,我说“我一路过来,大家都在排队买东西。”旁边有个人就说了:“你说都去排队了,怎么我没去吗?”“都去”是口头语呀,难道要整个上海市的市民全去排队才叫“都去”?好比说,“你今天吃饭吃多了嘛。”那么你说:“你说我吃多了,饭桶里很多饭我还没吃光呢。”吃得下吗?这些都是从烦恼中出生的烦恼理。真好像在十年动乱里挨批斗的人怎么做都是错,头抬起来,马上说你:“气焰嚣涨”,把头低下来,又说你:“对运动毫不在意,竟然闭目养神”,(众笑)把眼睛睁开来,“竟然把眼睛瞪着我们革命派。”什么样的歪理都讲得出来,你说这咋做人呢?
在错误思想影响下丧失慈悲心的修行人,
不肯干实事却说是业障
话说回来,在这些错误思想影响下,很多佛弟子慈悲心逐渐丧失。因为一切如幻嘛,人家痛苦也是如幻,何必同情他?何必去救苦救难?一个人掉到河里了,社会上好心人还会马上跳下去,把他救起来,有这样思想的信佛人,不但不跳下去,还说闲话:“真是业障。”
能自苦他安乐才叫菩萨,苦乐都否定了,菩萨道也行不起来了,
只有唱道情的会唱什么都是空
这个问题要给大家讲讲清楚,如果众生的痛苦是假的,是如幻,那又何用菩萨这么辛苦呢?观世音菩萨也不要救苦救难了。要知道,自苦他安乐,才叫菩萨。如果你钻牛角尖去理解,苦也是空,乐也是空,何必自苦他安乐?那样菩萨道就行不起来。这可能受了从前时代的影响。从前常有道士拿了一块竹板,边敲边唱道情“儿子也是空,房子也是空,什么都是空”,所以中国佛门受道教儒教的影响很深啊。
菩萨因悲悯众生才不出三界,随你说多少遍:
“只要空,就没得苦”众生还是掉眼泪
大菩萨是不入三界,也不出三界。大菩萨在人间度众生,无论众生怎么样,他都不会起烦恼,没有烦恼就不会在三界里流转生死。三界里都是烦恼,不进入三界的烦恼就是不入三界,没有烦恼就没有生死。可是他又不离开三界,他是慈悲心度众生啊,看到众生的苦,他慈悲心就起来了。由此可以明白,众生的苦是实在的,不是你这么说说,就没了。两片嘴唇皮说起来是容易:“一切法体性空,你今天的苦也是空,你只要空,就没得苦。”随便你怎么说,他还是掉眼泪。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 (78)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方便颂)
傅味琴讲于太湖法雨山佛学苑 2008.2.28
众生把有认为是实有,所以执著不肯放,其实等到它变的时候,原来的就没有啦
提要:
·因为众生有烦恼,所以苦是实在的,否定了就修不起慈悲心来了
·众生的苦是实在的,因为执著呀!你叫他空,别执著,他不到这
个水平呀!
·如今有些佛门弟子不说自己懒惰,以为一句半语就能彻底究竟,
其实“一句就是一句,哪能顶一万句”,“一句佛号岂能代替佛法”?
·众生的快乐容易变,苦也会变,却不容易,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
到如今还未救完,地藏菩萨大愿,直到现在地狱还未空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为什么放不下?因为众生贪嗔痴的感情
始终在吐丝自缚
·众生把有认为是实有,所以执著不肯放,其实等到它变的时候,原
来的就没有啦
因为众生有烦恼,所以苦是实在的,
否定了就修不起慈悲心来了
说句笑话,县老爷桌子一拍:“拉下去打八十大板。”被打的人疼得哭,旁边一个人喊:“空”,噼,“哎哟啊”,“空,空”,行吗?因为众生有烦恼,苦是实在的,不能否定,否定了就修不起慈悲心来了。为什么我这个老师一会这么讲,一会儿那么讲,两面讲就叫全面,只讲一面不是片面了吗?
众生的苦是实在的,因为执著呀!
你叫他空,别执著,他不到这个水平呀!
为什么众生的苦是实在的?因为众生执著呀。你叫他空,别执著,他不到这个水平呀。他连怎么修行都不懂,凭你这句话问题就解决了?真是从前批判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释迦佛曾经批评末法时期的众生,往往是以一句半语认为能彻底究竟,看看现在情况确实是如此,所以释迦佛真是智慧圆满,过去未来他都清清楚楚。
如今有些佛门弟子不说自己懒惰,以为一句半语就能彻底究竟,
其实“一句就是一句,哪能顶一万句”,“一句佛号岂能代替佛法”?
现在的佛门佛弟子不说自己懒惰,专想投机取巧,只抓一句半语,就以为能彻底究竟。从前毛泽东说:一句就是一句,哪能顶一万句?前两年佛教刊物里很稀有难得,看到一篇文章,据说还只登了整篇文章的一部分,“为什么不全登,怕引起争议。”题目就叫“一句佛号岂能代表佛法?”
众生的快乐容易变,苦也会变,却不容易,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
到如今还未救完,地藏菩萨大愿,直到现在地狱还未空
所以我们既要修智慧,又要修悲心。众生的苦是实在的苦,众生的快乐却不实在,因为它会变。那么众生的苦也会变啊,不变怎么能证阿罗汉果?怎么能成佛?但是众生的快乐变得容易,要把众生在生死苦海里的苦全变掉,没这么容易。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也有说可以即身成佛,那要有特殊条件,不是口里说说那么容易。所以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一直救到现在众生的苦还没有救完,地藏菩萨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一直到现在地狱还没有空。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为什么放不下?
因为众生贪嗔痴的感情始终在吐丝自缚
度众生该怎么度?今天特别提到一句话:要众生放下,不要执著。众生放不下,这个众生仍然没有度掉,一放下就成佛,不是有句话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为什么这么容易?释迦佛是佛,我们将来成佛也是现成的。比如你有一件脏衣服,把它洗洗干净,这件干净衣服也是现成的,没有第二件衣服,仅仅是洗洗干净呀。我们跟佛区别在哪里?佛放下了屠刀,我们还拿在手里。为什么不放下,执著啊,把贪嗔痴看成有味道,贪也有味道;冒起火来也可以出出气,痛快痛快;感情的愚痴始终像一条蚕那样吐丝自缚。
众生把有认为是实有,所以执著不肯放,
其实等到它变的时候,原来的就没有啦
为什么执著这么厉害?因为他认为是实有,实际上即使有还是要变的。等到它变的时候,原来的就没有啦。比如你们年轻人头发很多,我年轻时头发也多,可是它变了,前一个时期还有两三根,现在我自己摸摸,好像一根头发也没了,(众笑)这一次给我理发的人把这几根也剪掉了。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 (79)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方便颂)
傅味琴讲于太湖法雨山佛学苑 2008.2.28
会变就叫幻,无常就叫空,抓了个会变的事物,失去的却是自己的生命时光
提要:
·会变就叫幻,无常就叫空,抓了个会变的事物,失去的却是自己的
生命时光
·把钱留给子女,培养子女的不孝,把钱留给自己,成了老年痴呆症
·生命如泡,碰一碰就破,不碰它也会爆
·活着聪明可爱,死来也害怕,爸爸也不肯陪女儿一起死
·一步一步走向坟墓,还有心思去抓五欲享受吗?
·浪费时光是愚蠢,学佛全靠年轻时代,流过去的时光再也不会流回来
会变就叫幻,无常就叫空,抓了个会变的事物,
失去的却是自己的生命时光
一切有都会变成没有,无论你现在多么幸福快乐享受,总有一天会变成没有。会变就叫幻,无常就叫空,空的定义就是无常。无就是没有,常就是永恒不变,这就是空的定义,宇宙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存在。既然如此,我们何必去抓,何必去执著呢?你去抓,去执著,你得到也是虚妄的东西,因为它会变,而你失去的是你生命的时光,想想看值得不值得?
把钱留给子女,培养子女的不孝,
把钱留给自己,成了老年痴呆症
你抓到的财能用得光吗?说“我死了留给儿子用。”留给儿子用也不等于你自己用。说“我叫儿女买纸烧给我。”他们会说“爸爸老年痴呆症。”把钱财留给儿子的不是好爸爸,这是害了自己的儿女,爱就是害。我的女儿儿子,小时候我就跟他们说清楚,“我爸爸没有留给我一分钱,我也不会给你们留下一分钱。”现在佛门里许多佛弟子,尤其是居士,由于不听法,这点觉悟都没有,还把钱财留给儿女,不值得的!赶快醒过来。
生命如泡,碰一碰就破,不碰它也会爆
“生命如泡”,水泡泡,能停留多久?泡泡跟泡泡一碰就爆掉,不碰,它过一会儿自己也会爆掉。生命如泡,一会儿就死了,我妈死的时候是六十几岁,我的弟弟死的时候只有三十几岁,还有的人十几岁就死了。
活着聪明可爱,死来也害怕,
爸爸也不肯陪女儿一起死
深圳有个有钱的老板,我在他家里住了好几天。他家有个女儿非常聪明可爱,后来得了一种病,所有的医生都没办法,她骨头已经黑了,到底什么病?也说不出来。他家有钱嘛,从北京请来专家也看不了。这个小女儿跟爸爸说:“我害怕啊,爸爸,你能不能陪我一起死。”爸爸说:“我很想陪你一起死,但是我死了你妈咋办呢?”说到底还是不肯陪,(众笑)这可不是我编的故事噢!
一步一步走向坟墓,
还有心思去抓五欲享受吗?
你活一天就离不开生老病死的规律,人生过去一天,就是向坟墓靠近一步。从前死囚犯要枪毙了,首先要绑起来坐在人力车上游街,车子走一步,就靠近死亡一步,想想这种情况,还有心思去抓五欲享受吗?时光不等人啊。
浪费时光是愚蠢,学佛全靠年轻时代,
流过去的时光再也不会流回来
我现在老得这个样子,你们看我讲法好像还挺有精神,不过我今天精神就不太好了,因为连讲了二十多天,老了,年龄不饶人啊,修禅定要不了多少时候就打瞌睡。你们浪费时光真是愚蠢,年轻时候是黄金时代,学佛法全靠年轻时候学,这是老人都有的体会。
还好,我是22岁学佛法,年轻时我念经,一部法一天要唸七座啦,一天要唸七个小时,(笑声)整天在寺院里。这些出家师父看我这么年轻也喜欢我,所以不批评我。其实我对他们有影响,因为我唸经声音很响,连上师在寮房里都听到。(众笑)有一次我进清定上师的房间,上师问我:“你一天唸多少经啊?”我说唸七座,他说“不要不要,最多四座。”(众笑)
现在你叫我拉开喉咙唸经,我就没气力讲法了,所以我现在唸经都没声音,为了保留一点气力给你们讲法啊。我看你们年轻人,又是爱又是羡慕,叫爱慕。(众笑)爱你们来学佛法,羡慕你们年轻。我再想回到二十几岁的年代,回不去了,时光犹如流水,流过去了再也不会流回来了。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70~79)》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