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前在上海,由于我在弘法,引起某些人的嫉妒,所以經常抓我辮子。有一次我到一個居士家,其實有許多閑話就是從他開始的,可是我仍然對他很尊敬,很親近,所以我這個人心裏沒有冤家。在他家裏,我說“我一路過來,大家都在排隊買東西。”旁邊有個人就說了:“你說都去排隊了,怎麼我沒去嗎?”“都去”是口頭語呀,難道要整個上海市的市民全去排隊才叫“都去”?好比說,“你今天吃飯吃多了嘛。”那麼你說:“你說我吃多了,飯桶裏很多飯我還沒吃光呢。”吃得下嗎?這些都是從煩惱中出生的煩惱理。真好像在十年動亂裏挨批鬥的人怎麼做都是錯,頭擡起來,馬上說你:“氣焰囂漲”,把頭低下來,又說你:“對運動毫不在意,竟然閉目養神”,(衆笑)把眼睛睜開來,“竟然把眼睛瞪著我們革命派。”什麼樣的歪理都講得出來,你說這咋做人呢?
在錯誤思想影響下喪失慈悲心的修行人,
不肯幹實事卻說是業障
話說回來,在這些錯誤思想影響下,很多佛弟子慈悲心逐漸喪失。因爲一切如幻嘛,人家痛苦也是如幻,何必同情他?何必去救苦救難?一個人掉到河裏了,社會上好心人還會馬上跳下去,把他救起來,有這樣思想的信佛人,不但不跳下去,還說閑話:“真是業障。”
能自苦他安樂才叫菩薩,苦樂都否定了,菩薩道也行不起來了,
只有唱道情的會唱什麼都是空
這個問題要給大家講講清楚,如果衆生的痛苦是假的,是如幻,那又何用菩薩這麼辛苦呢?觀世音菩薩也不要救苦救難了。要知道,自苦他安樂,才叫菩薩。如果你鑽牛角尖去理解,苦也是空,樂也是空,何必自苦他安樂?那樣菩薩道就行不起來。這可能受了從前時代的影響。從前常有道士拿了一塊竹板,邊敲邊唱道情“兒子也是空,房子也是空,什麼都是空”,所以中國佛門受道教儒教的影響很深啊。
菩薩因悲憫衆生才不出叁界,隨你說多少遍:
“只要空,就沒得苦”衆生還是掉眼淚
大菩薩是不入叁界,也不出叁界。大菩薩在人間度衆生,無論衆生怎麼樣,他都不會起煩惱,沒有煩惱就不會在叁界裏流轉生死。叁界裏都是煩惱,不進入叁界的煩惱就是不入叁界,沒有煩惱就沒有生死。可是他又不離開叁界,他是慈悲心度衆生啊,看到衆生的苦,他慈悲心就起來了。由此可以明白,衆生的苦是實在的,不是你這麼說說,就沒了。兩片嘴唇皮說起來是容易:“一切法體性空,你今天的苦也是空,你只要空,就沒得苦。”隨便你怎麼說,他還是掉眼淚。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 (78)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方便頌)
傅味琴講于太湖法雨山佛學苑 2008.2.28
衆生把有認爲是實有,所以執著不肯放,其實等到它變的時候,原來的就沒有啦
提要:
·因爲衆生有煩惱,所以苦是實在的,否定了就修不起慈悲心來了
·衆生的苦是實在的,因爲執著呀!你叫他空,別執著,他不到這
個水平呀!
·如今有些佛門弟子不說自己懶惰,以爲一句半語就能徹底究竟,
其實“一句就是一句,哪能頂一萬句”,“一句佛號豈能代替佛法”?
·衆生的快樂容易變,苦也會變,卻不容易,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
到如今還未救完,地藏菩薩大願,直到現在地獄還未空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爲什麼放不下?因爲衆生貪嗔癡的感情
始終在吐絲自縛
·衆生把有認爲是實有,所以執著不肯放,其實等到它變的時候,原
來的就沒有啦
因爲衆生有煩惱,所以苦是實在的,
否定了就修不起慈悲心來了
說句笑話,縣老爺桌子一拍:“拉下去打八十大板。”被打的人疼得哭,旁邊一個人喊:“空”,噼,“哎喲啊”,“空,空”,行嗎?因爲衆生有煩惱,苦是實在的,不能否定,否定了就修不起慈悲心來了。爲什麼我這個老師一會這麼講,一會兒那麼講,兩面講就叫全面,只講一面不是片面了嗎?
衆生的苦是實在的,因爲執著呀!
你叫他空,別執著,他不到這個水平呀!
爲什麼衆生的苦是實在的?因爲衆生執著呀。你叫他空,別執著,他不到這個水平呀。他連怎麼修行都不懂,憑你這句話問題就解決了?真是從前批判的資産階級唯心主義。釋迦佛曾經批評末法時期的衆生,往往是以一句半語認爲能徹底究竟,看看現在情況確實是如此,所以釋迦佛真是智慧圓滿,過去未來他都清清楚楚。
如今有些佛門弟子不說自己懶惰,以爲一句半語就能徹底究竟,
其實“一句就是一句,哪能頂一萬句”,“一句佛號豈能代替佛法”?
現在的佛門佛弟子不說自己懶惰,專想投機取巧,只抓一句半語,就以爲能徹底究竟。從前毛澤東說:一句就是一句,哪能頂一萬句?前兩年佛教刊物裏很稀有難得,看到一篇文章,據說還只登了整篇文章的一部分,“爲什麼不全登,怕引起爭議。”題目就叫“一句佛號豈能代表佛法?”
衆生的快樂容易變,苦也會變,卻不容易,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
到如今還未救完,地藏菩薩大願,直到現在地獄還未空
所以我們既要修智慧,又要修悲心。衆生的苦是實在的苦,衆生的快樂卻不實在,因爲它會變。那麼衆生的苦也會變啊,不變怎麼能證阿羅漢果?怎麼能成佛?但是衆生的快樂變得容易,要把衆生在生死苦海裏的苦全變掉,沒這麼容易。成佛要叁大阿僧祇劫,也有說可以即身成佛,那要有特殊條件,不是口裏說說那麼容易。所以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一直救到現在衆生的苦還沒有救完,地藏菩薩大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一直到現在地獄還沒有空。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爲什麼放不下?
因爲衆生貪嗔癡的感情始終在吐絲自縛
度衆生該怎麼度?今天特別提到一句話:要衆生放下,不要執著。衆生放不下,這個衆生仍然沒有度掉,一放下就成佛,不是有句話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爲什麼這麼容易?釋迦佛是佛,我們將來成佛也是現成的。比如你有一件髒衣服,把它洗洗幹淨,這件幹淨衣服也是現成的,沒有第二件衣服,僅僅是洗洗幹淨呀。我們跟佛區別在哪裏?佛放下了屠刀,我們還拿在手裏。爲什麼不放下,執著啊,把貪嗔癡看成有味道,貪也有味道;冒起火來也可以出出氣,痛快痛快;感情的愚癡始終像一條蠶那樣吐絲自縛。
衆生把有認爲是實有,所以執著不肯放,
其實等到它變的時候,原來的就沒有啦
爲什麼執著這麼厲害?因爲他認爲是實有,實際上即使有還是要變的。等到它變的時候,原來的就沒有啦。比如你們年輕人頭發很多,我年輕時頭發也多,可是它變了,前一個時期還有兩叁根,現在我自己摸摸,好像一根頭發也沒了,(衆笑)這一次給我理發的人把這幾根也剪掉了。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 (79)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方便頌)
傅味琴講于太湖法雨山佛學苑 2008.2.28
會變就叫幻,無常就叫空,抓了個會變的事物,失去的卻是自己的生命時光
提要:
·會變就叫幻,無常就叫空,抓了個會變的事物,失去的卻是自己的
生命時光
·把錢留給子女,培養子女的不孝,把錢留給自己,成了老年癡呆症
·生命如泡,碰一碰就破,不碰它也會爆
·活著聰明可愛,死來也害怕,爸爸也不肯陪女兒一起死
·一步一步走向墳墓,還有心思去抓五欲享受嗎?
·浪費時光是愚蠢,學佛全靠年輕時代,流過去的時光再也不會流回來
會變就叫幻,無常就叫空,抓了個會變的事物,
失去的卻是自己的生命時光
一切有都會變成沒有,無論你現在多麼幸福快樂享受,總有一天會變成沒有。會變就叫幻,無常就叫空,空的定義就是無常。無就是沒有,常就是永恒不變,這就是空的定義,宇宙中沒有永恒不變的事物存在。既然如此,我們何必去抓,何必去執著呢?你去抓,去執著,你得到也是虛妄的東西,因爲它會變,而你失去的是你生命的時光,想想看值得不值得?
把錢留給子女,培養子女的不孝,
把錢留給自己,成了老年癡呆症
你抓到的財能用得光嗎?說“我死了留給兒子用。”留給兒子用也不等于你自己用。說“我叫兒女買紙燒給我。”他們會說“爸爸老年癡呆症。”把錢財留給兒子的不是好爸爸,這是害了自己的兒女,愛就是害。我的女兒兒子,小時候我就跟他們說清楚,“我爸爸沒有留給我一分錢,我也不會給你們留下一分錢。”現在佛門裏許多佛弟子,尤其是居士,由于不聽法,這點覺悟都沒有,還把錢財留給兒女,不值得的!趕快醒過來。
生命如泡,碰一碰就破,不碰它也會爆
“生命如泡”,水泡泡,能停留多久?泡泡跟泡泡一碰就爆掉,不碰,它過一會兒自己也會爆掉。生命如泡,一會兒就死了,我媽死的時候是六十幾歲,我的弟弟死的時候只有叁十幾歲,還有的人十幾歲就死了。
活著聰明可愛,死來也害怕,
爸爸也不肯陪女兒一起死
深圳有個有錢的老板,我在他家裏住了好幾天。他家有個女兒非常聰明可愛,後來得了一種病,所有的醫生都沒辦法,她骨頭已經黑了,到底什麼病?也說不出來。他家有錢嘛,從北京請來專家也看不了。這個小女兒跟爸爸說:“我害怕啊,爸爸,你能不能陪我一起死。”爸爸說:“我很想陪你一起死,但是我死了你媽咋辦呢?”說到底還是不肯陪,(衆笑)這可不是我編的故事噢!
一步一步走向墳墓,
還有心思去抓五欲享受嗎?
你活一天就離不開生老病死的規律,人生過去一天,就是向墳墓靠近一步。從前死囚犯要槍斃了,首先要綁起來坐在人力車上遊街,車子走一步,就靠近死亡一步,想想這種情況,還有心思去抓五欲享受嗎?時光不等人啊。
浪費時光是愚蠢,學佛全靠年輕時代,
流過去的時光再也不會流回來
我現在老得這個樣子,你們看我講法好像還挺有精神,不過我今天精神就不太好了,因爲連講了二十多天,老了,年齡不饒人啊,修禅定要不了多少時候就打瞌睡。你們浪費時光真是愚蠢,年輕時候是黃金時代,學佛法全靠年輕時候學,這是老人都有的體會。
還好,我是22歲學佛法,年輕時我念經,一部法一天要唸七座啦,一天要唸七個小時,(笑聲)整天在寺院裏。這些出家師父看我這麼年輕也喜歡我,所以不批評我。其實我對他們有影響,因爲我唸經聲音很響,連上師在寮房裏都聽到。(衆笑)有一次我進清定上師的房間,上師問我:“你一天唸多少經啊?”我說唸七座,他說“不要不要,最多四座。”(衆笑)
現在你叫我拉開喉嚨唸經,我就沒氣力講法了,所以我現在唸經都沒聲音,爲了保留一點氣力給你們講法啊。我看你們年輕人,又是愛又是羨慕,叫愛慕。(衆笑)愛你們來學佛法,羨慕你們年輕。我再想回到二十幾歲的年代,回不去了,時光猶如流水,流過去了再也不會流回來了。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70~79)》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