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院长确戒仁波切开示

  院长确戒仁波切开示

  

  开示:确戒仁波切

  翻译:堪布罗卓丹杰

  记录:吉美南杰

  日期:2005年2月23日

  

  前言

  

  首先,今天是藏历十五日,是一个吉祥的日子。同时在噶举传承中来说,昨天是密勒日巴大师圆寂的日子,今天则是玛尔巴大师的圆寂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台湾噶玛列些林高级佛学院正式开学,我相信这都是大家共同的善心功德所成。今天的开学典礼简单朴素,很高兴邀请到各位长久以来给予我们鼓励与支持的朋友、功德主,首先我代表全体师生向大家说吉祥如意!

  

  成立列些林目的与缘起

  

  首先我想向诸位介绍列些林佛学院成立的目的与缘起。

  

  我发觉台湾是一个非常有福气的地方,可以说是一个佛国。在这儿我们有中国一脉相传的大乘佛教,同时也有金刚乘的教法。因此在这么一个道场林立、佛法兴盛的殊胜因缘中,列些林佛学院成立的第一个目的,就是希望弘扬佛陀正法,促进汉、藏融合。

  

  近几十年来,清净具德的金刚乘上师陆续来到台湾弘法,长久以来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翻译人才的不足。因此我希望透过佛学院的学习,能够培养出更多翻译人才。相信语言的隔阂若能消除,即能大大促进汉藏佛法的融合。因此这是成立列些林的第二个目的。

  

  第三个目的──在台湾有着广大僧俗二众弟子,对佛陀的教理,尤其是金刚乘的教法有着极大的兴趣想要学习,因此成立列些林佛学院,希望提供有心人士一个接触正法,尤其是藏传佛教的机会。

  

  佛教──完备教证二法

  

  佛教的内容可分成两大类,一个是教法,一个是证法。教法即是指佛陀开示的经典,如十二契经。证法是什么呢?指得是实证的法门,也就是四谛当中灭谛与道谛所摄之法。一个地方若是教法与证法二者都能具备,我们即可说此地的佛法是兴盛的。

  

  那么我们要如何弘扬教法与证法呢?教法的弘扬需要透过闻思的学习,闻思佛法的场所就是「佛学院」。证悟法门的弘扬要透过修持、闭关,因此这个场所被称为「闭关中心」。所以若要佛法兴盛,就要具备佛学院与闭关中心。

  

  列些林佛学院成立的目的就是希望恢复佛陀教法与证法的部份,而首要从教法开始,所以就先成立佛学院。但是光有佛学院的名称还不够,内容还要充实,学院要做如法的闻、思的学习。

  

  佛学院的学习内容──论典

  

  佛陀开示了三藏十二部经,内容丰富而且深奥。然而如果说要读完这么多的典籍,才能进而修持,那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因为我们无法全部读完它,因此佛学院的重点在于学习「论典」。论典即是将佛陀经教的精髓与要义整理归纳而成。学习论典,能够帮助我们调伏自心、改变恶习并且帮助我们出离轮回。

  

  现今各地都有很好的佛学院,但发现一种情况是,许多佛学院花太多时间在学习各种世间的学问,因此没办法全心全力投入于内明佛法的学习。仔细想想,学习世间的知识可能有很多好处,但是它却不具备一种我们最需要的力量,那是什么呢?就是世间学问的学习不能够帮助我们消除烦恼与脱离苦海。然而佛法却具备了这种特殊的力量。所以如果大家要学习佛法的话,就要认真学习佛陀珍贵的典籍。

  

  论典主要为佛陀三转*轮的内容

  

  因此,佛学院主要学习哪些论典呢?即是佛陀三次说法的内容。佛陀第一次说法开示了四谛法门。后来,经由功德光与释迦光论师,把四谛法门的要义结集成书,写成《根本经论》等论典;这些是佛学院要学习的。

  

  佛陀第二次说法开示了无相法门,开演甚深般若空性的义理,也就是广、中、略三种《般若经》的内容。之后印度出现了一位伟大的论师──龙树菩萨,他依理分析,从正面讲述般若经中空性的义理,撰写《中观根本论颂》等中观理聚六论等多部典籍。之后月称论师再将中论的要义摄集成《入中论》。同时,弥勒菩萨为了阐扬佛陀第二次说法时开演的空性义理的密意部份,因此撰写《现观庄严论》,后由无著论师弘扬光大。这都是佛学院教学的内容。

  

  佛陀最后一次说法时,开演了善分别法门,著名的有「了义二十经」。后来弥勒菩萨将此要义摄集撰写成《宝性论》,后由无著论师注疏。这是佛学院要学的另一部论。

  

  另外,佛学院还要学习因明的法教。若是不懂因明的学习而想要持守教法是很困难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因明教导以清晰的逻辑思辨来消除疑惑,进而培养佛弟子的正知正见;而佛法的传扬,就需要正知正见,因此因明的学习在印度受到极大的重视。最早印度的陈那论师撰写了《集量论》等多部量学(因明)典籍。后经由著名的因明论师──法称著书解释量学本旨的《释量论》等七论,这几部典籍也是佛学院要学习的。

  

  佛学院还要学习《俱舍论》。此论将佛陀经典的内容分门别类的做了系统的整理,内容包罗万象,包括宇宙、生命是如何形成等。传统上,《阿毗达磨俱舍论》分为小乘俱舍与大乘俱舍,我们佛学院主要学习的是小乘的《俱舍论》,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小乘俱舍的内容符合我们世间一般的说法,而大乘俱舍主要谈到不共与特殊的教法。因此佛学院主要学习符合世间的这部小乘《俱舍论》,它是由世亲论师所写的。

  

  噶举传承最重视的一部论典──宝性论

  

  同时,刚刚提到《宝性论》,这部《宝性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论典,应该要学习,为什么呢?因为它可以说是衔接融通显、密教义的一部经典,特别它也是我们噶举传承里最重要的典籍。如同冈波巴大师曾说:「吾之大手印即是大乘宝性论之密意。」意思是说若人想要了知大手印最究竟的见解,唯有学习《宝性论》之外,别无他法。

  

  中观他空见与自空见

  

  一般佛教分为四个宗派,属于小乘教的为「有部」与「经部」,大乘教的为「唯识宗」与「中观宗」。其中,大乘中观宗又分为自续派与应成派,两者的差别在哪里呢?最终果位上没有任何差别,然而在两派对于世俗谛与胜义谛的承许稍有不同。

  

  自续与应成两派的理论都是源自于龙树菩萨撰写的《中观根本论颂》。龙树菩萨的弟子清辩论师开创了中观自续派,弟子佛护论师开创了中观应成派。

  

  这个传承在西藏完整的得到发扬。之后在西藏盛行的中观教法,受到西藏大师们不同的解释,所以在西藏中观宗又分为自空跟他空两派。

  

  在西藏盛行的他空教义,全称为「他空大中观」,他空大中观主要依据的论典就是《宝性论》,为什么说《宝性论》开示大中观呢?是因为《宝性论》在讨论心的本质时,没有强调心的空性部份,即所谓离戏论、离八边的空性,它所阐述的重点是「心的光明」本质,而心的光明就是他空大中观教义的精髓。

  

  他空大中观的见解,事实上传承于佛陀的亲口教授,为什么呢?佛陀在印度开示了了义的二十部经典,后来传承到弥勒菩萨的时候,这了义的二十部经典的要义,完全总摄在这部《宝性论》当中。

  

  对于《宝性论》谈到的心性光明的见解,也就是他空大中观的见解,在西藏后来又有不同的解释。例如第三世DB法王让炯多杰与觉曩派的多波瓦大师的看法就有不同,不同处在于前者主要阐述心的明性,而后者主要阐述心的空性的部份。(自性住之佛性与随增性佛性)

  

  汉藏融合的枢纽──了知唯识与中观他空见的差别

  

  曾经我有机会多次听闻汉传显宗法师的开示,虽然我不懂中文,但透过翻译,发觉法师们的开示内容多是唯识宗的见解。这是非常特殊与重要的一点,因为唯识宗的见解与藏传佛教、尤其是噶举传承的见解有非常深的关连,为什么呢?因为唯识教法再深入一步的话,将进入中观他空派的见解。

  

  为什么说唯识的教法,再进一步可以进入中观他空见的见解呢?因为唯识宗说万法唯心,没有一个真实存在本体,一切都是心的化现。然而唯识宗认为,心是真实存在的。

  

  而中观他空见的见解是什么呢?它与唯识宗的见解很相像,它也承许一切万法的显相都是心的游戏变现,但它在阐述心的本质时形容:心是明空不二的。这与唯识宗的承许不同。而中观他空见的见解在《宝性论》当中有非常清楚的解释。因此如果我们不学习《宝性论》的话,我们是无法暸解大手印最深的见解是什么?也无从修持大手印,最终也将无法证悟大手印。

  

  以上谈到的内容,都是大乘显宗共同所要学习的经论次第。将来进一步到密乘,那是一个不共的修持次第,今天就不谈,因为佛学院的学习内容最主要是属显宗部份。

  

  学习宝性论的重要性

  

  所以我很希望佛学院的学生,能够广学经论,特别是对于《宝性论》能做深入的学习与研讨,因为大家如果能对《宝性论》有深刻暸解,那么才有可能落实汉藏的融合。尤其《宝性论》当中的见解,与汉传显宗的见解是相当接近的,而且有非常深刻的关连性,所以对于一个有心促进汉藏融合的佛弟子来说,学习《宝性论》是必要的。因此我一直觉得,汉藏佛教之间,除了语言与文化上有所不同之外,在法教上、义理上本来就是融合相契的。

  

  汉藏交流,显密融合

  

  所以不管是在藏地也好、汉地也好,佛法的教义与本质是没有任何差别的。可能我们在文化上、行为上有些不同,例如汉藏文化的差异,然而这不是重点。我主要希望,所有就读佛学院的学生,都能培养正确的见解与开阔的心胸,认真地透过法教上的学习奠定基础,将来才能够广泛的跟各派各界联系与沟通,尤其是与我们中国佛教建立起一座桥梁,透过研讨、座谈的方式,促进汉藏与显密的融和,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因此我希望学生们的动机要清净、心量要大,一切的学习绝对不能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衣食饱暖而已,…

《院长确戒仁波切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