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为死亡做准备──将「中阴教授」有效实修于此生

  创古仁波切 开示

  

  为死亡做准备

  

  ──将「中阴教授」有效实修于此生

  

  英译中/郑振煌

  

  我要虔诵传统的〈大手印传承祈请文〉,诵时必须充满信心和恭敬。接受中阴教授,并加以修习,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我们已经出生为人。非常重要的是,不仅仅要接受这些教授,还要将它实践出来。

  

  认识中阴

  

  有些人把中阴看成是不重要的事情,因而采取没有必要理会或忧虑的态度。这是一种错误的态度。中阴是我们早已经经验过的事,而且未来势必还要再经验的,所以如果把中阴当成不需要思考的对象,就是对人生境遇不实际和不充足的回应。

  

  其他人则一想到中阴或听到别人对中阴的描述,就吓得魂不守舍,因而不喜欢听到或想到中阴。从某个角度来看,中阴或许是挺吓人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未必如此。自从宇宙之初,无始以来,已经出生过和死过无量无边的众生,他们全都经历过中阴,而未来将要死亡的一切众生也将经历中阴。我们也不例外。

  

  中阴的经验,不一定都是坏的或恐怖的。它可能很负面,但也有可能很正面。不管如何,与其忘掉它,不如在此生就预作准备,以避免中阴变成负面的经验。因此,决心尽可能让中阴变成正面的态度,而非负面的态度,才是对中阴的最好态度。这是合适的态度,因为如果你把这些教授付诸实践,你就可以确定未来会发生的事情。

  

  有时人觉得他们根本不可能修中阴教法,即使修了也不可能修得好。但了解中阴的过程并没有那么难,也绝非不可能把中阴教法修得好。其实,它正如此生的一切显相,都是由心所生,中阴的一切显相,甚至未来世的一切显相,也都是由心所生的。正面的心境,产生正面的显相或经验;负面的心境,产生负面的显相或经验。因此,如果此生能培养正面的心境,此生、未来世和中阴的显相或经验就会变得越来越正面。也许你会把中阴看成是很难控制的过程,事实上,只要你能培养正面的心境,就可以对中阴获得某种控制。

  

  在大成就者的教授中,我们发现对于中阴的分类各有不同,主要是分成六种中阴或四种。如果我们采用四种中阴的分类法,第一个是:介于生和死之间的自然中阴。自然中阴和死后的中阴似乎有些不同,但更为重要,因为我们可以利用它来修行,并为死亡和死后的各种中阴预做准备。如此透过修行,我们可以在这个自然中阴阶段培养某种力量,当死时的法性中阴注和死后的投生中阴来临时,就可以帮助很大。所以我要先谈四种中阴的第一个:介于生和死之间的自然中阴。

  

  自然中阴

  

  在目前生与死之间的自然中阴阶段,我们该怎么修行才能为死亡做准备呢?目前的自然中阴,与死后发生的投生中阴,二者最明显的差异是显相的品质不同。不管我们的心多么不稳定,目前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显相,都是以我们的肉身为基础的,因此显相发生的地方和地点都是稳定的。譬如,在目前的状况下,当我们想到别的地方时,我们的心仍然会留在此时所处的地方,因为我们的心被我们的身拘留在这里。所以在生死之间的自然中阴阶段,显相的特色是发生在肉身上,具有稳定性。

  

  然而在投生中阴时,因为身和心已分离,心不再被肉身所拘束,所以心是不稳定的。心一想到某个地方,当下就到达那个地方。即使心想留在原来的地方,都办不到。因此,在心被身所拘束的这一世练习禅修,将对未来的中阴阶段帮助很大。如果你在活着时练习禅修,你所获得的最大利益是:心得到控制,也得到自由。如果你不练习禅修,就不能在中阴阶段,把心送往自己所希望的地方去,或把心专注在自己所选择的所缘境上。透过禅修,你就有能力把心锁定在自己所选择的所缘境上,凝住不动。禅修产生心的稳定性,将对死后的投生中阴帮助极大,因为那时唯一的稳定力量来自心,不像生前可以靠身体来发挥稳定作用。

  

  人如果没有任何的禅修经验,死后心一进入中阴,意识就会毫不受控制地四处流荡。他们不能控制中阴所发生的现象,所以就没有能力主导或控制转世。反之,如果有某些禅修经验,就可以控制心,得到心的稳定性,死后一进入中阴,就可以有某种程度的控制力或自由度。从临终过程开始到转世的这一个阶段非常重要,死者或中阴身不可以被外境所干扰,不可以让心流荡,必须小心翼翼。如果能藉助生前的禅修力量,就可以在中阴身阶段,避免痛苦,避免转世到恶道,并且对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切,发挥或多或少的控制作用。这是禅修非常重要的许多原因之一。从踏上修行之路开始,止禅(奢摩他)尤其重要。

  

  从容面对中阴身──三种心的禅修

  止禅:对治烦恼

  

  止禅的练习可以定心,而定心可以让你有能力控制或引导你走过中阴之路。止禅还有许多其他的利益,但从走过中阴身的角度而言,我们必须说这是最重要的利益了。

  

  在死后的各种中阴阶段,心因为缺乏稳定性,所以很容易受到烦恼生起的影响。如同烦恼会在我们目前的状况下生起,也会在中阴身阶段生起。这些烦恼,诸如瞋、贪、焦虑等,由于死后的特殊情况,将会宰制你,力量变得非常强大。为了避免这种情形的发生,我们必须在这一世练习禅修,特别是修止。

  

  为中阴身预做准备的禅修法门:观照心中生起的任何烦恼,尤其是最强大的烦恼。这些烦恼,现代人千差万别,各有不同。对某些人来说,瞋是最大烦恼;对其他人来说,嫉妒是最大烦恼;有些人最大的烦恼则是傲慢。禅修之前,首先要找出自己最大的烦恼是什么?然后全力培养能够有效对治这些烦恼生起的念力。

  

  当你全力让禅修变成对治这些烦恼的法门,当你有了那种愿力和企图时,你就能完全去除那些烦恼;至少你将能大大减弱它们。透过修习这种止禅和愿力,你将能在这一生减弱烦恼,并以念力治疗它们;结果,养成这种习惯之后,当烦恼在中阴身阶段生起时,就可以变得微弱许多,不再那么铺天盖地。所以中阴身的显相,尤其是烦恼所造成的幻想,其魅惑力和影响力将变得很小。因此,我们在这一生为中阴身准备的修行就是禅修,尤其要以禅修来对治烦恼,首先是治疗最令我们痛苦的烦恼。

  

  利用你在这一生的修行,来抗衡和治疗你的烦恼习气,对你的这一生,特别是对中阴身,将有很大的帮助。我们看到有些人练习禅修的时间很短,就能够有效平静和驯服他们的心;而另外一些人禅修的时间虽然长得很多,却没有得到太大利益。当我们研究这二种类型的禅修者的差异时,就可发现他们练习的禅定或禅修,基本上是相同的。他们的不同,与其说是禅修方法的不同,不如说是禅修的意愿和焦点不同。最有效的禅修是用来对治烦恼,不管他们的烦恼是什么。如果禅修的动机是为着对治烦恼,这时候的禅修就可以变得很有效。反之,即使禅修的方法基本上相同,如果动机很模糊,或没有集中焦点在对治某个问题上,效果就不大。因此请记住:禅修,事实上包括一切的佛法修持,如果能用来对治某个问题或烦恼,将发挥最大的效力。这种禅修方式随时都有益处,尤其是中阴身生起烦恼时,帮助最大。

  

  注:法性的藏文是chonyi,cho的意思是「现象」(佛教名相称为「法」),nyi的意思是「现象的主要性质或本质」(佛教名相称为「性」)。因此,法性的意思是「现象是什么?」、「一切现象的特质或主要性质」,在佛教中,等于是「心的真性」。中阴身最常可以维持四十九天(但也有例外),最短的不到一秒钟。密典明确指出地球上的人类就是如此。

  

  生起次第:观本尊

  

  除了止禅的练习之外,另一个能在中阴阶段派上用场的法门,是金刚乘或密宗所谓的生起次第:观想各种本尊的形状或身体。这些本尊包括许多寂静尊、忿怒尊等等。大体上,不管观想的是寂静尊或忿怒尊,只要把你自己观想成其中任何一尊,就能够让禅修进步很大,并且让本尊的加持力进入你心中。本尊瑜伽对于中阴身的帮助很大,因为在死后进入中阴身时,会有种种显相生起,有些是很吓人的。虽然这些显相绝非你心外的东西,它们只是你内心的投影,但由于中阴身的心识相当混乱,你会把它们当成心外物,因而认为它们挺吓人的,让你产生恐惧。

  

  在中阴身的阶段,有一点很重要必须记住:把这些显相看成是心识的投影。因此,练习观想一位本尊,譬如观音菩萨、阿弥陀佛等,将有很大的功德,因为在这一生修本尊瑜伽,就会养成习惯,把显相看成是内心的投影。当你开始修本尊瑜伽时,本尊的形状可能很不清晰,但只要继续练习,最后就可以观想出清晰的影像。有时候即使影像是清晰的,一开始仍然是不稳定的,只要持续练习,观想出来的影像,就不仅是清晰的,还会很稳定。熟能生巧,功夫到了,自然会有这种效果。

  

  如果你在这一生能观想出清晰而稳定的本尊影像,养成习惯后,在中阴身阶段,就可以生起更清晰、更稳定的本尊影像,因为中阴身的显相远比生前清楚。如果在中阴身阶段能够生起特别清晰而稳定的本尊影像,就可以抑制混乱而恐怖的内心投影,让它们消沉或净化。

  

  观禅:观心性

  

  金刚乘的另一个法门是圆满次第。圆满次第不同于生起次第,二者都是金刚乘的法门;圆满次第等于经乘(显教)中的观禅(毗婆舍那),而观禅是有别于止禅的。

  

  大体上,我们使用「观禅」这个名相来表达圆满次第的涵义。佛陀在契经(编按:即佛经)中所说的观禅,是观空性;而在密典中所说的圆满次第,是观心性或观心的本身。如果我们看看西藏历代大师所建立的口授传承,禅修的主要所缘境也是心性。所以把止禅练习好之后,以此为基础,必须进一部接受观禅的教授,并实地修习。

  

  透过观禅的…

《为死亡做准备──将「中阴教授」有效实修于此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