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爲死亡做准備──將「中陰教授」有效實修于此生

  創古仁波切 開示

  

  爲死亡做准備

  

  ──將「中陰教授」有效實修于此生

  

  英譯中/鄭振煌

  

  我要虔誦傳統的〈大手印傳承祈請文〉,誦時必須充滿信心和恭敬。接受中陰教授,並加以修習,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我們已經出生爲人。非常重要的是,不僅僅要接受這些教授,還要將它實踐出來。

  

  認識中陰

  

  有些人把中陰看成是不重要的事情,因而采取沒有必要理會或憂慮的態度。這是一種錯誤的態度。中陰是我們早已經經驗過的事,而且未來勢必還要再經驗的,所以如果把中陰當成不需要思考的對象,就是對人生境遇不實際和不充足的回應。

  

  其他人則一想到中陰或聽到別人對中陰的描述,就嚇得魂不守舍,因而不喜歡聽到或想到中陰。從某個角度來看,中陰或許是挺嚇人的;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未必如此。自從宇宙之初,無始以來,已經出生過和死過無量無邊的衆生,他們全都經曆過中陰,而未來將要死亡的一切衆生也將經曆中陰。我們也不例外。

  

  中陰的經驗,不一定都是壞的或恐怖的。它可能很負面,但也有可能很正面。不管如何,與其忘掉它,不如在此生就預作准備,以避免中陰變成負面的經驗。因此,決心盡可能讓中陰變成正面的態度,而非負面的態度,才是對中陰的最好態度。這是合適的態度,因爲如果你把這些教授付諸實踐,你就可以確定未來會發生的事情。

  

  有時人覺得他們根本不可能修中陰教法,即使修了也不可能修得好。但了解中陰的過程並沒有那麼難,也絕非不可能把中陰教法修得好。其實,它正如此生的一切顯相,都是由心所生,中陰的一切顯相,甚至未來世的一切顯相,也都是由心所生的。正面的心境,産生正面的顯相或經驗;負面的心境,産生負面的顯相或經驗。因此,如果此生能培養正面的心境,此生、未來世和中陰的顯相或經驗就會變得越來越正面。也許你會把中陰看成是很難控製的過程,事實上,只要你能培養正面的心境,就可以對中陰獲得某種控製。

  

  在大成就者的教授中,我們發現對于中陰的分類各有不同,主要是分成六種中陰或四種。如果我們采用四種中陰的分類法,第一個是:介于生和死之間的自然中陰。自然中陰和死後的中陰似乎有些不同,但更爲重要,因爲我們可以利用它來修行,並爲死亡和死後的各種中陰預做准備。如此透過修行,我們可以在這個自然中陰階段培養某種力量,當死時的法性中陰注和死後的投生中陰來臨時,就可以幫助很大。所以我要先談四種中陰的第一個:介于生和死之間的自然中陰。

  

  自然中陰

  

  在目前生與死之間的自然中陰階段,我們該怎麼修行才能爲死亡做准備呢?目前的自然中陰,與死後發生的投生中陰,二者最明顯的差異是顯相的品質不同。不管我們的心多麼不穩定,目前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顯相,都是以我們的肉身爲基礎的,因此顯相發生的地方和地點都是穩定的。譬如,在目前的狀況下,當我們想到別的地方時,我們的心仍然會留在此時所處的地方,因爲我們的心被我們的身拘留在這裏。所以在生死之間的自然中陰階段,顯相的特色是發生在肉身上,具有穩定性。

  

  然而在投生中陰時,因爲身和心已分離,心不再被肉身所拘束,所以心是不穩定的。心一想到某個地方,當下就到達那個地方。即使心想留在原來的地方,都辦不到。因此,在心被身所拘束的這一世練習禅修,將對未來的中陰階段幫助很大。如果你在活著時練習禅修,你所獲得的最大利益是:心得到控製,也得到自由。如果你不練習禅修,就不能在中陰階段,把心送往自己所希望的地方去,或把心專注在自己所選擇的所緣境上。透過禅修,你就有能力把心鎖定在自己所選擇的所緣境上,凝住不動。禅修産生心的穩定性,將對死後的投生中陰幫助極大,因爲那時唯一的穩定力量來自心,不像生前可以靠身體來發揮穩定作用。

  

  人如果沒有任何的禅修經驗,死後心一進入中陰,意識就會毫不受控製地四處流蕩。他們不能控製中陰所發生的現象,所以就沒有能力主導或控製轉世。反之,如果有某些禅修經驗,就可以控製心,得到心的穩定性,死後一進入中陰,就可以有某種程度的控製力或自由度。從臨終過程開始到轉世的這一個階段非常重要,死者或中陰身不可以被外境所幹擾,不可以讓心流蕩,必須小心翼翼。如果能藉助生前的禅修力量,就可以在中陰身階段,避免痛苦,避免轉世到惡道,並且對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一切,發揮或多或少的控製作用。這是禅修非常重要的許多原因之一。從踏上修行之路開始,止禅(奢摩他)尤其重要。

  

  從容面對中陰身──叁種心的禅修

  止禅:對治煩惱

  

  止禅的練習可以定心,而定心可以讓你有能力控製或引導你走過中陰之路。止禅還有許多其他的利益,但從走過中陰身的角度而言,我們必須說這是最重要的利益了。

  

  在死後的各種中陰階段,心因爲缺乏穩定性,所以很容易受到煩惱生起的影響。如同煩惱會在我們目前的狀況下生起,也會在中陰身階段生起。這些煩惱,諸如瞋、貪、焦慮等,由于死後的特殊情況,將會宰製你,力量變得非常強大。爲了避免這種情形的發生,我們必須在這一世練習禅修,特別是修止。

  

  爲中陰身預做准備的禅修法門:觀照心中生起的任何煩惱,尤其是最強大的煩惱。這些煩惱,現代人千差萬別,各有不同。對某些人來說,瞋是最大煩惱;對其他人來說,嫉妒是最大煩惱;有些人最大的煩惱則是傲慢。禅修之前,首先要找出自己最大的煩惱是什麼?然後全力培養能夠有效對治這些煩惱生起的念力。

  

  當你全力讓禅修變成對治這些煩惱的法門,當你有了那種願力和企圖時,你就能完全去除那些煩惱;至少你將能大大減弱它們。透過修習這種止禅和願力,你將能在這一生減弱煩惱,並以念力治療它們;結果,養成這種習慣之後,當煩惱在中陰身階段生起時,就可以變得微弱許多,不再那麼鋪天蓋地。所以中陰身的顯相,尤其是煩惱所造成的幻想,其魅惑力和影響力將變得很小。因此,我們在這一生爲中陰身准備的修行就是禅修,尤其要以禅修來對治煩惱,首先是治療最令我們痛苦的煩惱。

  

  利用你在這一生的修行,來抗衡和治療你的煩惱習氣,對你的這一生,特別是對中陰身,將有很大的幫助。我們看到有些人練習禅修的時間很短,就能夠有效平靜和馴服他們的心;而另外一些人禅修的時間雖然長得很多,卻沒有得到太大利益。當我們研究這二種類型的禅修者的差異時,就可發現他們練習的禅定或禅修,基本上是相同的。他們的不同,與其說是禅修方法的不同,不如說是禅修的意願和焦點不同。最有效的禅修是用來對治煩惱,不管他們的煩惱是什麼。如果禅修的動機是爲著對治煩惱,這時候的禅修就可以變得很有效。反之,即使禅修的方法基本上相同,如果動機很模糊,或沒有集中焦點在對治某個問題上,效果就不大。因此請記住:禅修,事實上包括一切的佛法修持,如果能用來對治某個問題或煩惱,將發揮最大的效力。這種禅修方式隨時都有益處,尤其是中陰身生起煩惱時,幫助最大。

  

  注:法性的藏文是chonyi,cho的意思是「現象」(佛教名相稱爲「法」),nyi的意思是「現象的主要性質或本質」(佛教名相稱爲「性」)。因此,法性的意思是「現象是什麼?」、「一切現象的特質或主要性質」,在佛教中,等于是「心的真性」。中陰身最常可以維持四十九天(但也有例外),最短的不到一秒鍾。密典明確指出地球上的人類就是如此。

  

  生起次第:觀本尊

  

  除了止禅的練習之外,另一個能在中陰階段派上用場的法門,是金剛乘或密宗所謂的生起次第:觀想各種本尊的形狀或身體。這些本尊包括許多寂靜尊、忿怒尊等等。大體上,不管觀想的是寂靜尊或忿怒尊,只要把你自己觀想成其中任何一尊,就能夠讓禅修進步很大,並且讓本尊的加持力進入你心中。本尊瑜伽對于中陰身的幫助很大,因爲在死後進入中陰身時,會有種種顯相生起,有些是很嚇人的。雖然這些顯相絕非你心外的東西,它們只是你內心的投影,但由于中陰身的心識相當混亂,你會把它們當成心外物,因而認爲它們挺嚇人的,讓你産生恐懼。

  

  在中陰身的階段,有一點很重要必須記住:把這些顯相看成是心識的投影。因此,練習觀想一位本尊,譬如觀音菩薩、阿彌陀佛等,將有很大的功德,因爲在這一生修本尊瑜伽,就會養成習慣,把顯相看成是內心的投影。當你開始修本尊瑜伽時,本尊的形狀可能很不清晰,但只要繼續練習,最後就可以觀想出清晰的影像。有時候即使影像是清晰的,一開始仍然是不穩定的,只要持續練習,觀想出來的影像,就不僅是清晰的,還會很穩定。熟能生巧,功夫到了,自然會有這種效果。

  

  如果你在這一生能觀想出清晰而穩定的本尊影像,養成習慣後,在中陰身階段,就可以生起更清晰、更穩定的本尊影像,因爲中陰身的顯相遠比生前清楚。如果在中陰身階段能夠生起特別清晰而穩定的本尊影像,就可以抑製混亂而恐怖的內心投影,讓它們消沈或淨化。

  

  觀禅:觀心性

  

  金剛乘的另一個法門是圓滿次第。圓滿次第不同于生起次第,二者都是金剛乘的法門;圓滿次第等于經乘(顯教)中的觀禅(毗婆舍那),而觀禅是有別于止禅的。

  

  大體上,我們使用「觀禅」這個名相來表達圓滿次第的涵義。佛陀在契經(編按:即佛經)中所說的觀禅,是觀空性;而在密典中所說的圓滿次第,是觀心性或觀心的本身。如果我們看看西藏曆代大師所建立的口授傳承,禅修的主要所緣境也是心性。所以把止禅練習好之後,以此爲基礎,必須進一部接受觀禅的教授,並實地修習。

  

  透過觀禅的…

《爲死亡做准備──將「中陰教授」有效實修于此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