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药师佛实修法门教授 5▪P2

  ..续本文上一页都能够消除,具备知足心,具备各种的受用物,以上这一段愿文也是告诉我们现在听闻到药师琉璃光佛的名号,也能次第修持这个法门,最后我们都能够证得佛果的,这是药师佛的第三大愿。

  

  第四大愿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若诸有情行邪道者」,这是指佛陀以他大悲的一种加持,如果一个众生听闻到他的名号,同时修持正法,或者见到药师佛的身形,都能够让一个本来没有信心的人生起信心,或者让一个本来不相信因果的人相信因果,透过听闻名号、修持佛法、或者见到他的身形,能够在心中种下一个解脱的种子透过这些加持,悉令安住菩提道中,所以才说「行邪道者」。接下来「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在二乘的果位,声闻独觉二乘的果位,都只是暂时的果位,或者称为不了义的见解,愿他们都能够在智慧开启之后,皆以大乘而安立,也就是能够进入大乘法而修持,就像《解脱庄严宝论》当中提到说,佛陀身形放射出光明之后,照耀到二乘行者身上之后,并以佛陀语光明的一种加持,告诉他们:「你们的果位不是究竟的,你们要生起菩萨心,进入菩萨道大乘的修持」。就像是以上的记载一样,「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

  

  第五大愿

  

  接下来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不得缺戒、具三聚戒;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这个愿是希望一切众生都不要违犯各种的戒律,这里提到「具三聚戒」,在三聚戒,以密乘的观点来说,是指外在的别解脱戒,内在的菩萨戒,还有秘密的密乘戒等这三个部份。但是一般来说,以显乘来讲,三聚戒可以指的是第一是别解脱戒,第二叫禅定戒,修定的禅定戒,第三叫做无漏的戒。所谓的别解脱戒,就是透过接受持守别解脱的戒条而得到的,所谓的禅定戒是指透过了修持止的禅修而能降伏烦恼不犯戒,就叫做禅定戒。第三个叫无漏戒,指的是透过观的禅修,以止的基础,烦恼的降伏,而开启了智慧的时候,就能够具备无漏戒。同时提到「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这是说透过向药师佛祈请,听闻他的名号,各种的违犯戒律都能够消除而不堕恶趣,这是药师佛所发的大愿,我们心中也要生起这样的愿心,从经典里面的叙述,药师佛是住在东方的琉璃净土,经典中也形容是十殑伽沙,是一个非常非常远的地方,但是到现在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药师佛大愿、大悲的加持力,像各位每天都能持守八关斋戒,这是非常难得的,因为透过持守戒律之后,好好次第修持,未来一定都能够成就圆满佛果,为什么呢?就像是第五大愿中,药师佛的祝福,一种大悲的加持,我们现在都能够走在善道上,每天能够持守八关斋戒,透过八关斋戒,我们种下善的习气,未来都能够得到解脱的果实,所以在持守斋戒的时候,要感到非常的欢喜。

  

  第六大愿

  

  「第六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喑、哑、挛躄、背偻、白癞、颠狂、种种病苦;闻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有的朋友听到这个愿文之后,会产生疑问,一般佛教的见解谈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因果是真实不虚的,为什么这个愿文提到的感觉是只要向药师佛祈请,好象这些病痛都会得到消除,这是不是有点违背因果呢?仁波切回答说,这并不是违背因果,而是得到加持,这符合因果的,而且完全符合因果才能够得到加持,这是什么意思呢?过去我们的确造了非常多的恶业,也积聚了非常多的恶行,因此我们会受到很多的苦,现在我们听闻了佛的名号,对佛生起信心,尤其是我们听到药师佛的名号,并且开始修持药师佛的法门,透过这样的发心、信心跟修持,我们的恶业会得到清净的正面的来讲,我们更在不断地积聚更多的善行。前面说过去曾造恶业,因此会有「其身下劣,诸根不具」的各种病苦,但是提到「闻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那是指过去还没有听闻到药师佛名号的时候,我们造了很多的恶行、恶业,但是在听闻佛的名号之后,我们发起信心,生起菩提心,愿意开始行善,积聚资粮、净除罪障等,最后就会「一切皆得端正黠慧」,慢慢「诸根完具,无诸疾苦」的。

  

  第七大愿

  

  第七个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我们可以看到世间上有非常多受着苦痛的各种众生,所以药师佛以大悲的加持说,只要有人能够听闻到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或者对于药师琉璃光如来这个名字生起信心,或者口中说出、念出药师佛的名号,他都能够领受到这种加持力,而将过去的业力消除。就像刚才提到,这并不是违背因果,而是更符合因果,原因是由于药师佛他的大悲、他的大愿心,如十二大愿一般,弟子听到之后,生起了信心,有了信心就愿意一步一步来修持,止恶行善,并且陆续的修持,透过一种善行的修持,过去的业的确就能得到消除,身心安乐等,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八大愿

  

  第八大愿,这里说「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女人为女百恶之所逼恼,极生厌离,愿舍女身;闻我名已,一切皆得转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证得无上菩提」,对于这一句,有的人刚听时到会有一些错误的理解,所以仁波切要解释一下,在佛法里面,特别强调男女二众是平等的,也都具备相同的机会跟能力能够修持佛法,并且能够证得佛果。就好象心经里面提到「善男子、善女人,愿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等,男众想要修持甚深的般若波罗密多法的时候,是可以修持的,同样善女人也是可以修持的,所以在佛法当中谈到,无论男众、女众基础是一样,只要具备了暇满难得的人身,都是可以修持的,所以这一段话最主要的意思,针对现在来讲,世界上很多地方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习俗,的确现在还有很多地方会有轻视女性的情况,但是也有很多进步的国家讲男女平等,所以这一段话最主要的意思,是要消除男女的不平等,或者说尤其轻视女性的地方,希望能够消除跟平息。由于男女二众、一切众生,不分男女只要具备暇满人身,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藏的,所以说能够修持佛法,能够证得佛果的条件基础其实都是一样的。

  

  第九大愿

  

  第九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令诸有情出魔罥网,解脱一切外道缠缚;若堕种种恶见稠林,皆当引摄置于正见,渐令修习诸菩萨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这里是说「令诸有情出魔罥网」,「出魔罥网」,所谓魔网的意思是什么呢?是我们平常一种很强烈的情绪或烦恼,由于强烈的情绪跟烦恼,因此就造了各种的恶业、很强烈的恶业,因为这种恶业的牵引,会带领我们落入恶道当中,谈到业力的方面,业力一般分为四种,一种叫做现世报。第二种叫做来世报。第三种叫做他世报,就在某一世时显现果报。第四种叫做不定的业,不定的一种果报。这是什么意思呢?所谓的现世报指无论是善的或者是恶的,由于动机跟心念,无论善或恶,由于动机、心念非常的强烈,所以果报会在今生现世当中实现,这种叫做现世报,例如说行善,或者一种善的动机非常强的话,善的果实在今生就会感受到、就会成熟的。同样如果是恶的动机很强烈,那恶果也会在今生成熟。来世报,是指动机的力量稍微小一点,如我们在今生积聚了善行,从善的一方面来讲,积聚了善行等,这种力量会帮助我们的果报在来世成熟。第三种叫做他世报,所做的行为无论善恶的动机,并不是很强烈,比较弱,一点点的善跟恶的动机,所以不会在今生成熟,也不会在下一生,而会在第三世、第四世以后的某一生才会成熟,这叫他世报。最后的不定报,就是不定业,这是指无论善恶的心念都非常非常细微地、非常小,所以不见得会成熟,这里谈到说,如果我们没有一念后悔心的话,业还是会成熟,但如果忏悔了业报就不会成熟。例如说我们行善,有一念善念跟善行,但是后来后悔做了这件事时,这个善行就不会成就,同样我们做了恶行之后,能忏悔的话,这个恶行也不会现形,所以这种叫做不定业,是指心念的力量是非常小的,是一种不定业。这里谈到叫「出魔罥网」,主要是指恶业的方面,希望众生都能够离开这样的魔罥,离开这样的一种恶业,解脱一切外道的缠缚,解脱的方法是什么呢?也就是对佛法、对佛陀生起信心,积聚资粮,还要多忏悔、后悔作这些罪障,这样就能出魔罥网。后面提到「若堕种种恶见稠林,皆当引摄置于正见」,所谓的「恶见稠林」,「恶见」指的像执着有一个我的我见,或者说邪见,或者说想要伤害他人、害他的见解,愿都能消除。而「引摄置于正见」,这里的「正见」是指透过了比量的方式,而生起的正见,或者说现量直观的方式而生起的正见等,就是比量见跟现量见而渐令修习诸菩萨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第十大愿

  

  第十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王法所加,缚录鞭挞,系闭牢狱,或当刑戮,及余无量灾难凌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这里提到过去还有君王制度的时候设有系闭牢狱之苦,就算现在已经是民主的时代,同样也会有这样的恐惧,这里提到某人犯了这些错误违背了因果,譬如说被关进牢里去受这些苦痛,但是「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这是指一个被关的人、受苦的人,他能够听到药师佛的名号,尤其是听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的话,也对佛陀生起信心、恭敬心向佛祈请做供养,那么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第十一大愿

  

  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得闻我名,专念受持,我当先以上妙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药师佛的愿望是希望一切众生的饥渴都能够消除,透过一种很强烈的愿心,或虔诚、强烈的一种祈愿,很多时候的苦痛马上就能得到消除,但有时没办法马上消除这些苦痛,但是从长远来讲,究竟的善果是一定会得到的,由于我们拥有这样一种强烈的愿心,同时愿意来积聚善行,修持正法并精进于这些修持,那么未来就像这里所形容「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就是我们都能够尝到究竟的法味而得到成就。

  

  第十二大愿

  

  第十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贫无衣服,蚊虻寒热,昼夜逼恼;若闻我名,专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种种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宝庄严具,华鬘、涂香,鼓乐众伎,随心所玩,皆令满足」。药师佛的大愿主要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远离各种的贫困,远离贫穷、贫困,在现世来讲,很多人非常的贫穷或者贫困,是因为过去恶业所造成的,所以在今生如果想要远离这样的恶果,我们就要止恶行善,就像药师佛所提到的「若闻我名」,听闻到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并且向他祈请,修持这个法门,发起一念善心,在最后,或者在今生,或者来世,我们都能够具备一切的庄严,具备一切的富足。

  

  以上这就是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最后提到「曼殊室利!是为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行菩萨道时,所发十二微妙上愿」,就在最开始的时候,就是因为文殊菩萨向世尊释迦牟尼佛祈请,想使听闻到的人业障消除,是希望所有的众生业障能够消除并且得到究竟的果位,所以说当时文殊菩萨就问世尊是否有这样的方法?世尊就开示出有位名叫药师佛、药师琉璃光如来,他现在就住在药师琉璃光净土,他过去发了十二个大愿,这十二个大愿能帮助众生消除业障,并且得到成就,所以当我们在阅读以上这十二个大愿,日后向药师佛祈请,对他生起信心时,或者说听闻到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之后,我们也如实以这个仪轨来观修、来修持的话,真的可以帮助我们暂时消除今生各种的苦痛、病痛;究竟的来讲,能够带领我们得到究竟的快乐,成就佛道。今天早上的课程就教到这里了,下午课程结束之后有如有疑问欢迎提出来。

  

  

《药师佛实修法门教授 5》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