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药师佛实修法门教授 4

  药师佛实修法门教授

  

  开示:创古仁波切

  翻译:堪布丹杰

  日期:2006年6月1日~5日

  整理:Sigrid

  校对:法聚法师、庆喜法师

  

  药师经教授

  

  接着说药师经的部份,在最开始藏文的经文当中,有一段是特别提这部经梵文的名称:

  

  阿呀 巴嘎弯 悲夏贼 咕鲁 悲主以呀 巴拉巴 谁布噜哇 布拉尼 达吶 比些司 比司达吶  那嘛 

  玛哈呀纳 苏答啦(梵文发音)

  

  也就是就是印度文,这个梵文在印度的经文当中并没有特别立出来,而是西藏在翻译佛经的时候,在经文中会特别加上这一段梵文的经名,因为这代表的意思是它的法源、源流是非常清净的,而不是由这个译师、翻译者他自己撰写臆造出来的,这是因为佛陀当时在印度出生,降生之后并且开示佛法,那时佛法非常兴盛,次第的传承下来,传到了西藏并且翻译成藏文,所以当时的译师为了能够纪录、纪念这样的一个传承,所以在最开始才会有这样一个梵文的经名。

  

  药师经经名的意义

  

  同时这个梵文的经名还有第二层意义的,这是因为在未来陆续会有千佛出世,而每一尊佛他都会降生人世间,并且广为说法,同时也都会在菩提迦耶这个地方成就佛道,而他们所说出来的法,也都是用梵文所讲说的,所以当我们多念诵这些梵文的经名,也帮助我们种下一个梵文这些经译的种子,所以代表说在未来如果我们见到佛陀,并且能够跟随他们听闻法,能够修持的时候,由于过去我们有这样梵文经名的一种习气跟认识,我们更容易听懂他们的法要,同时也更容易将他们所说的法忆持记忆在我们的心中。

  

  这样一个梵文的经名,还有第三个原因,就是感恩这些译师,感恩过去这些翻译的大师们,最早在印度佛法是非常的兴盛,当时在西藏并没有佛法,就算西藏的弟子想要认识佛法想学习,也非常的困难,首先要学习梵文,然后才能够修持法要,除此之外他们没有任何其他的机会来修学,但就是因为透过了译师,将这些梵文的典籍翻译成藏文,之后西藏的弟子们便可以读诵及学习,同时也能够修持,这可以说都是这些古代译师们的恩德,印度当时的大师班智达们,是不会藏文的,同样在很多藏地的弟子们也不会梵文,中间都要靠译师们的翻译跟传述,才让弟子们能够学习修持佛法,所以特别要忆念这些大师们的恩德。仁波切也特别讲到,他自己现在也不会中文,各位也不会藏文,虽然佛法是这么珍贵存在,但是就需要有一位翻译,所以仁波切说也要特别谢谢这位翻译(指堪布丹杰)。

  

  接下来讲到经典的名称,就藏文直接翻译过来的是《圣世尊药师琉璃光本愿差别广大大乘经》,也就是说这里面最主要有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个大愿,是为了能够让众生得到加持,同时能够利益一切众生,得到短期、暂时的各种利益,还有得到究竟长期的利益,因此述说了这部经。

  

  各位可以看到在经名下面有一段藏文并没有翻译出来,中文意思就是向一切佛菩萨礼敬,这一句话的意思是当时翻译大师们的一个礼敬,为什么要有这样一句要礼敬诸佛菩萨的经文呢?是为了在翻译的最开始,先礼敬的话,能够帮助他在翻译的过程都能够圆满而毫无障碍,所以首先要礼敬诸佛菩萨,在所谓译师礼敬的部份,传统上有两种礼敬。第一种叫做认识知道这是什么论典的礼敬;第二种是依照各自的本尊来礼敬。

  

  首先如何知道这是什么论典的礼敬,是由于过去在翻译的时候,西藏的国王制定了一个规矩,佛经主要分为三藏,也就是经、律、论三藏。所以只要翻译佛经的部份,最开始的礼敬就是要礼敬一切诸佛菩萨,因为佛经的内容是很广大的,所以要礼敬的是诸佛菩萨;如果翻译的是律藏,由于律典内容的繁文缛节是非常多,当中非常多有关善恶取舍非常细微的东西,所以要礼敬的偈文提到说要礼敬一切遍知;第三个是论藏,论藏是为了能够帮助我们开启智慧,当中谈到了所有道次第的修持等等,因此在这部份为了开启智慧,所以论藏的最开头是要礼敬文殊童子。

  

  在译师翻译这部份透过上面的偈文,礼敬的对象是谁,你就知道这一部经典他是属于经、律、论的那个部份,由于这也是国王所制订的一个规矩,所以这一句礼敬也被称为国王制订一种礼敬的语言,现在这一部药师经,是属于经典的部份,所以是礼敬一切诸佛菩萨。

  

  缘起

  

  接下来是经文的部份了,分为两个部份:一个叫序言;第二个才是正文。序言的部份就是在第一页上面第一段的文字都是序言,这个序言的部份,并不是当时佛陀亲口所说的,这里是有一段历史的,当时佛陀在印度圆寂之后,由于不忍佛陀圆寂的悲伤,所以陆续有非常多的阿罗汉都示现涅槃,而拥有阿罗汉的果位者,像是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都陆续的进入了涅槃,不仅是殊胜的佛陀入灭了,同时殊胜的比丘众、阿罗汉众也都入灭了,当时很多天人都形容当时的情况,整个世界就好象只剩一团灰、一些烟而已,什么都没有了,是令人非常难过的情形。

  

  当时佛陀的大弟子如大迦叶尊者他知道了,他想一定要赶快将佛陀的经典及开示结集起来,第一次的结集,是需要五百位阿罗汉,但是只找到了四百九十九位,还差一位,这时候,他们知道还有一位阿罗汉,但已经入定了,而且就在这个天界当中,这时有一位阿罗汉进入神通,就化现到天界去找这位阿罗汉,并请他下来一起来结集,因为还差一个人,这位在天界禅定的阿罗汉,叫做帕龙达尊者,当请他一起来结集经典的时候,他的回答是佛陀都已经涅槃了,他也不愿意下来,要继续入定,当时送了这一件法衣,还有一个钵给另外的阿罗汉带回到人世间。这个时候大迦叶尊者,很严厉的制订了一个规矩,他说在经典还未结集之前,不准任何一个阿罗汉再涅槃了,要不然就都没有阿罗汉了。

  

  大迦叶尊者也透过神通,知道还差一位,这一位就是阿难尊者,但当时阿难尊者还没有证得阿罗汉的果位,要如何才能够让他证得阿罗汉呢?方法就是要他受苦,让他难过,让他生起出离心才会精进想要修持佛法,这个时候,僧众就特别用一些语言,说他犯了错误,然后就把他赶走了,赶走之后,阿难尊者当然非常的伤心,心想我在佛陀身边待了这么长的时间,现在竟然被赶走了,心中非常的难过而生起出离心,接着更精进地开始修持佛法,透过修持佛法,证得了果位之后,具备了神通,原来当时大众把他赶走的原因,就是为了经典的结集,因为还差一位阿罗汉之故,这时候他证得了阿罗汉果位之后,就有五百位阿罗汉,陆续的他们就有几次的结集,结集了经、律、论三藏。

  

  经典的部份最主要是由阿难尊者他来结集,律典的部份是由一位叫优波离的尊者结集,论典是由迦叶尊者来结集的。当时这些阿罗汉们要结集佛陀所开示的经、律、论藏首先都会聚在一起,然后一起向佛陀涅槃的涅槃城,发愿祈请之后就向阿难尊者请法,阿难就开始说出当时佛陀说了什么样的内容等等,接着由大迦叶尊者将论典的部份说出来,优波离尊者就将佛陀所开示律典的部份,一点一点的说出来,再记载下来。

  

  同时就在结集的当下,他们也就写下了序言,特别记载当时佛陀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之下,说了什么内容,也就是这里提到的「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及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这个部份都是序言,同时这部份的序言虽然不是佛亲口说的,但也是符合佛制的,为什么呢?因为当时佛在未涅槃前,也曾经嘱咐过后世的弟子说,你们要将我的教言结集起来,同时你们也可以注明是在那里讲的,听法的人有谁,讲的内容是什么,这些都可以加上去,所以这部份的序言,可以说是得到了佛陀加持跟开许的序言。

  

  经文内容:序言

  

  看到这序言的部份,第一句谈到「如是我闻:一时...」,这一段是非常重要的,就代表着这一部经从头到尾,并不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或者说只是一个传说的故事而已,而是当事人在当时、在某个地方,他亲耳所闻的,而记录下来的。所以说如是我闻,「一时」就是当时,薄伽梵就是尊者世尊,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在当时的印度诸国最主要有六国大城,在这里面,佛陀是到了广严城的地方,他为了要利益所有的众生而来到了这里,坐在这个乐音树下,当时有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还有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同时有民众来听讲,还有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等等,另外还有非人类的,像是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在藏文里面还有提到像是伽楼荼,就是金翅鸟,紧那罗就是非人,还有摩睺罗伽就是大莽蛇等等这一些非人众,无量的大众都恭敬围绕而在听法,也就是在这样一个情况下,佛陀说出了这部药师经。

  

  接着是「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从座而起」,这里提到承佛威神,在佛经来讲,有一种是叫做佛陀加持而述说的经典,一种是佛陀开许亲口讲说的经典,以药师经来讲是佛陀特别加持了文殊菩萨,而述说出来的一部经典,所以这里说,文殊室利法王子是承佛大悲的威神力,从座而起,然后偏袒右肩,右膝着地,这个习惯特别像现在在传授皈依戒也好,或者传授戒律的时候也好,便是这样的一种跪姿,就是右膝着地,左膝抬起来,并且合掌于心间。当时弟子们向佛陀来请法的时候,都是以这样的姿势来请法的,所以说是以右膝着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来祈请。

  

  接下来翻到第二页,文殊菩萨当众就向佛陀祈请,他说「世尊!惟愿演说如是相类诸佛名号,及本大愿殊胜功德,令诸闻者业障销除,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后面提…

《药师佛实修法门教授 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