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上师瑜珈 三(究给企谦仁波切开示)

  究给企谦仁波切开示——上师瑜珈 (三)

  安住于见地之中  

  

  真正自生俱生智的意义无法以凡夫智力来理解,它必须透过领受加持以及接受上师口传教授,并真正付诸实修,我们才得以真正认出自心的本性。虽然学者们的著作对于掌握真正自心本性能有些许帮助,但是心的本性无法言传。心的本性只有透过自己的修持,才能够自己了悟。藉由闻思带领我们展开禅修,而实修能够带领我们真正体验见地的意义。

  这些教授属于实修传承,也就是体证的传承(the lineage of xperiential realization),这必定如此,因为真实的自心本性远离一切言说与戏论,换句话说,只有在超越概念的状态下才能体悟自心本性。

  

  只有在接受上师引介并根据上师的教法来实修后,才能了悟本觉。如果一位行者修持得很好,就能领受加持。透过加持并应用上师对真正心性的相关口诀教授,我们就能够认出本觉并安住于(这样的)见地之中。

  有些上师能透过各种法门来向弟子介绍心性,他们能透过眼神或手势来引介。让每个人都惊吓的巨大雷声在上师的善巧方便下,就可能成为介绍心性的时刻。

  一旦超越概念的状态生起,上师就会指导弟子安住在那样的状态之中。

  

  对于那些能够安住于超越概念的人来说,上师就有可能会给予介绍觉性的教授。上师告诉我们当心处于空性时,在体悟空性的状态中,自生本觉就会现前。这就如同我们一开始能先认知空性,接着在空性状态之中,我们的自身本觉就能够自证。

  心的自性很难用言语或来表达,也很难用实例来阐述,因为它非常微妙。然而不得已的情况下,我们常用象征的方式来介绍心性。在教授中常援引很多例子,但这些只是让我们了解要认知出什么的指标。

  

  举例来说,教授中说本觉就像金刚或钻石,意思是它有力量能够切割任何东西。本觉能够洞穿念头,如同金刚能切割任何东西一样,但金刚无法被任何东西摧毁;同样地,本觉无法被念头摧毁、伤害或干扰。

  另一个例子是心的自性被形容如同在虚空之中。虽然它就像虚空一样是空的,但并不是空白一片,什么都不知道的空。真正的心性具有明的特性,因此具有了知空性(empty knowing)的特质,不像物质的虚空无法去感知任何事物。

  

  我们说觉知就像在虚空之中,是因为我们无法精准定位它。当你想要找寻心的本质在哪时,它就消失了,不管在什么地方你都找不到它。为了了解这一点,尽力练习寻找心的禅修,试着去发现是否心或念头从某处生起?安住在某处?要去何方,或在何处息灭。

  真正的心性也被形容像是虚空的回音。虚空是引介法性(现象本质)的最佳例子之一,虽然我们找不到它,但是能够认出它。一开始我们的认知不会像虚空一样广阔,就像学习放下执取时自然会发生的情况一样。执取会束缚与局限我们对见地的体验。

  欲指出心性,我特别喜欢引用萨迦班智达的箴言:(心性即为)在两念之间,不见断的相续光明。

  

  当前一念已经过去,后一念还未生起时,会有一个间隙,一种无念(thought –free)的状态。虽然这个状态没有念头,但并非空白无知,而是有一个能感知万事万物的层面(knowing aspect, salcha)。当在无念状态中认出这种知晓的层面时,事实上它就是不见断的相续光明。

  一但认出这种相续光明后,虽然它一直就在那里,但很快我们又会失去它。当我们从无念状态中离开,妄念又再度生起时,我们就失去了它了。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实践萨迦班智达所教授的精义。再度回到两念之间的状态,认出自性空(empty essence),但进入这个无念状态时,必须对空性的觉受没有执着。

  

  我们只需要认出无执了知空性的特质,也就是安住在无念的状态,仅只是认出这种状态就可以了。现在安住在这样的认知状态之中,不要被念头所左右。一旦我们分心,就把心拉回到萨迦班智达的偈颂上。不管生起什么念头或觉受,

  只要再度转向自心,认出空性,在认出空性的当下,念头就会消于无形。

  这是持续实修的要点,让我们学习怎样能认出并开始实修安住于见地之中。这是萨迦传承有关见地实修的要义,也是大圆满及大手印的要义。

  

  实修安住于见地之中需要特别精进。一开始我们对空性的认知无法保任很久,因为我们很快就会分心并落入二元分别的概念之中。若我们不注意这一点,就无法再回到见地之中,因此我们需要精进努力练习安住在当

  下(attentive presence),不这样努力精进,就无法安住在地见之中。

  安住当下是正知与正念的结合。正念代表忆念自心本性,也就是空性。除了记住要认知空性以外,因为心能够了知周遭及内心的变化,因此要了知心的明性也在持续地运作。

  正念是明性的功能之一,它能注意到发生了什么事,也能注意到我们何时分心或开始妄念纷飞。一旦我们发现失去自心正念,正念能把我们再度拉回到自心的本质上。

  

  现在我们能够了解安住当下本质的意义,这是安住在见地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精进实修安住在连续见地中的关键。

  把心带回到念头的间隙(空无自性的自心本质),是止的面向。认知出明光,也就是无执了知空性的无念特质,是观的面向。

  很多人都很喜欢领受加持甘露丸,认为吃下这些甘露丸可以获得加持。甘露丸很重要,但那仅只是外在的甘露丸,可帮助人们累积福德资粮。真正的甘露加持是自心的本觉智慧。我们需要认出本觉,这么做是为了要累积智慧资粮。

  

  在灌顶时,如果你具足信心,就可领受加持并认出真正的自心本性。即使上师是一介凡夫,但只要具信领受灌顶,你就能获得诸佛菩萨及传承上师的加持,能够获得心性的体验。透过加持而产生的心性体验,称为俱生智降临,行者在实修上师瑜珈领受灌顶时,也可能反复出现这样的觉受。

  当我们的实修融合领受加持,将给我们一个很好的理由来对上师产生敬信、感恩及虔诚心。一旦我们认出上师所揭露的见地,就能感受到他为我们揭除无明迷妄的障蔽—亦即烦恼之源—的大慈悲。〈下期待续〉

  ——转自萨迦文殊佛学会《文殊》季刊2009第四期

  

  

  上师瑜珈:持守见地

  教法中有言,白天要观想上师在自己的头顶上,夜晚则在心中。白天观想上师坐在顶上莲座中,夜晚入睡时则可观想上师融入自己,以光体安住在心间,这是入睡前的一种修持方法,观想上师在自己的心间然后入睡。

  透过这样的禅修,可以得到加持,而且在观修「持守见地」时也容易更上层楼。藉由传承的加持,你自然会被引导迈向「持守见地」的康庄大道。

  

  重点就是将上师融入于心,然后将自己的心与上师的心真正融合,时时安住于上师所传示的心性所在。日以继夜,每一次上师溶入己心,我们就安住其中并且体悟其空性。在这样的加持之下,我们就能体验到空性。我们必须让自己持续体验透过上师的加持而产生的空性觉受。在体认空性的某个时刻,清净明光、自性本觉必然生起,关键在于我们必须适时体悟。只要你能尽力修持,就能净化许多罪业与障碍,更能因此而得到许多的加持。这个重点就是,心愈能安住于空性,则愈能有效地领受上师的加持。藉由领受的加持,我们集聚福德资粮,藉由安住于空性,我们集聚智慧资粮。

  修持上师瑜珈,我们观想上师现于面前,上师是观想的对象,以自己传法上师的形象象征上师,然而,胜义上师则是指人人自身的本觉智慧,或本觉俱生智。

  

  上师瑜珈:体悟心性

  一般的情况下,不必很直接地谈到见地,因此许多的法本及教诲通常也只给予间接的解说。当一位上师为一大群弟子灌顶时,通常他针对四灌顶的见地观修只会给予一般性而且简略的解说。然而,因为这些教法是针对亲近的弟子,所以我要做更深入的解说,使大家得到更大的利益。如果上师特别慈悲,对于亲近的弟子,尤其是对领受教法深具信心者,是可以清楚解说、倾囊相授的。如果上师清晰地解说教法,弟子是有可能对自己的心性获得实际的体验的。如果没有这样的体验,则吾人对空性的修持就会像虚空般的一片空白,什么觉受也没有。

  

  本觉俱生智真正的意涵无法用知识来领悟。我们必须要透过领受上师的加持和口传,并且一定要实修,才能体悟心性。虽然学术论著对心性概念的理解是有帮助的,然而心性的本质根本超乎世间的语言文字。心性只能靠各人经由实修,各自体悟。由言铨进而实修,透过实修逐渐对心性的见地获致实际的体验。

  这些教法隶属于实修传承,也就是亲身体悟的传承。事实必须如此,因为真正的心性不受任何言语造作及抽象知识概念束缚。也就是说,只能在毫无妄念的境界中体悟。觉性只能透过上师的教导并依照口诀传授之修持而体会,如果修持得好,就会得到加持。透过加持和上师对心性的口传教授,弟子方能体悟觉性,也才能安住于见地。

  

  不同的上师可能会用不同的方法传示心性,或用眼神,或用手势,有些上师可能会巧用吓人的如雷贯耳声响来传示心性。一旦毫无妄念的状态生起,上师便会指导弟子安住其中。

  对那些能安住妄念不起的弟子,上师会给予觉性的传授。上师会告诉我们,心性虽空,自性本觉却一向存在空性的体悟中。正如我们一开始能体悟到空性,同理我们的本觉在空性中也能自我体认。

  第四灌顶,空性的意涵很难用文字解释、或举例来说明,因为它实在非常深妙。不过,基于需要,通常还是须用象征性的方式介绍心性。各种教法中曾经使用许多例子,不过都仅是针对须要被体认的要点遥遥指引而已。例如,教法中说,觉性如金刚杵或金刚钻,其利可断万物。觉性可断妄念,正…

《上师瑜珈 三(究给企谦仁波切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