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金刚钻可切割任何物体,却不为他物所断。同样的,觉性无可断裂,无可摧毁,也不被妄念所动。
另有一个例子:空性觉知被说成如同虚空的中间。亦即,空性觉知虽然虚空如空间,却不是一片空白,不是没有觉知的虚空。觉性其实具有明晰的特质,亦即它在空性之中具有知觉,而不像物质世界的空间那样无知无识。我们说觉性如处虚空之中,是因为根本无法指出它的位置,当你想要确立觉性的所在,它就消失不见。因此,空性觉知也被说成像是空中回音。然而,虽然无法指出它的所在,吾人却有方法体认出它的存在。当这种体认透过修持逐渐坚固,觉知就会越来越宽广开扩,如虚空般。用虚空做比喻是传示法性——或万象的本质——的最好的方式。
我特别喜欢用萨迦班智达的一句简单开示来直指心性: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之间,清净明光不断持续展现。当上一个念头已经过去,而下一个念头尚未生起,此时便有一个空隙,一个无念的状态。不过,虽然是无念,它却并不是一种完全空洞、无知的状态。事实上有一个能知的面相能体悟一切,这个意念上能知的特性通常仅是剎那的意识,也就是说它在瞬间不停地改变,然而,当我们体悟到这特性,事实上它就是不断持续展现的明光。
一旦被觉察到,明光就会很快地消逝无踪,虽然它一直恒常存在。当我们一旦离开无念的状态而再次升起妄想时,明光就不见了。因此,我们要时时刻刻思维萨迦班智达那句开示的意义。我们必须回到念灭与念起之间,体悟心识的空性。必须进入无念的状态,对于空性没有丝毫的贪求或执着。
在无念状态中,维持能知而不执着的状态,这就是须要证悟的津要。我们应时时维持这样的体悟,不让任何念头分心。一旦我们被念头扰乱时,要立刻想起萨迦班智达那句开示的意义。不论任何思绪或感觉升起,都须再度往内观心,并体悟空性。在体悟中妄念自然消逝。
这就是持续禅修的要诀。这就是学习去体悟并且开始禅修「持守见地」的方法。这就是萨迦传承修持见地的要旨,也是大圆满和大手印的要旨。
观修「持守见地」需要某种特殊的精进。刚开始时,体悟空性无法持续很久,因为我们很容易分心而陷入二元论思惟。如果没有觉察这一点,将无法回到见地。因此,我们必须在专注中精进,不这样特别的精进则无法维持见地。
专注结合「专」与「注」,「专」意即记住你的心性,也就是空性。除了记得体悟空性,我们心中明晰之特质持续起作用,清清楚楚觉知周遭及内心发生的事。
由于明晰特质的作用,「注」会注意周遭发生的事,因此会觉察我们何时分了心,或者妄念纷飞。一旦觉察迷失「专」的本性,「专」会再一次带我们回到心性。
能够了解专注的意义对「持守见地」是必要的,也是精进持守明空不二心性见地的要诀。回到念起念灭间的空隙,去领悟吾人心识的空性本质,这就牵涉到「定」的修持。另一方面,为了要证悟清净明光,体验到那种无念、空性之中无所不知、却又无所执的境界,则势须勤修「慧」。
人们喜欢吃甘露丸接受加持。甘露丸很重要,但也只是外在的加持药丸,可以帮助人们圆满积聚福德,而真正的加持是个人自己的本觉智慧。要圆满积聚智慧,我们须要去体悟觉性。
修持上师瑜珈,必须观想上师与我们的心合一。直到我们的心完全与上师的心合一,上师与我们的觉性无二无别。
当上师与我们的觉性合于一味,这就是所谓的胜义的上师瑜珈。自然安住于上师与自性无二无别的状态,就像水与湿气会一直在一起,无法分开;同样地,我们安住在与上师的心无二无别的状态中。
上师瑜珈:四灌顶
当弟子们更加努力修持上师相应法时,便会从上师处依序领受到四灌顶。透过加持与实修,你自己便会体验到宝瓶灌顶的一些智慧,即「显空的智慧」;或者开始体认秘密灌顶的智慧,即「明空的智慧」;同样地,你会体认智慧灌顶的智慧,即「乐空的智慧」;最后,你会了解名词灌顶的意涵,就是「本觉空性的智慧」。
这么一来,你的信心与热诚会大幅增长。有一说是在灌顶时你便能体验四灌顶的意义;而修持与每一个灌顶相关的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就能了解每个灌顶的意义,并生起相关的智慧。另一说是,透过修持上师瑜珈,你便能体认四灌顶的意义。
如果有人能圆满接受灌顶的加持,在宝瓶灌顶时就能体认显空不二,若能领悟这样的体认,就是显空不二慧。
领受秘密灌顶加持,可体认明空不二,若能自观内心、领悟这样的体认,就是明空不二慧。
领受智慧灌顶加持,可体认乐空不二,若能领悟这体认的本质,这样的领悟就是乐空不二慧。
最后,名词灌顶的加持给予我们觉空不二的体认。当自观本心、领悟觉空不二的体认,就是觉空不二慧。
第四灌顶是透过语词传递,因此称为名词灌顶。在传授第四灌顶时,涉及许多语词的解说,例如,上师会告知,我们自己就是本身究竟自性的父亲或母亲。一但我们自己觉察到它的存在,即等于我们把它生了出来。一旦能够寻获此一天赋,且领悟觉空,我们将会对上师生起无上的虔敬心,因为上师解答了我们的疑惑。究竟而言,疑惑并非我们凭借知识能解决的。我们唯有透过自身的修行及上师的加持才能体悟自性。
上师会说我们的本觉智慧如同金刚钻。金刚钻可以切割万物而不为它物所损,同样地,我们的思惟或情绪不会伤害到本觉自性,但是一旦我们证悟了本觉自性,它就有能力斩断一切妄念、情绪、以及一切干扰我们心识的疑惑及痛苦。
上师灌顶时开示心性的话语或许很简短,却在我们的心里种下了悟正见的种子。根据灌顶的经验,上师准许我们领受口传教授,以体悟心性及安住正见。在金刚瑜珈母的传承,这些口传教授涵盖于直指法性的教法中,可以用于生起及圆满次第的禅定修持。如果我们领受这些教法,铭记于心且获得若干觉受,我们将油然对上师生起热诚真心的虔敬及感恩。
四灌顶所显示的四种智能层次,每一个都比前一个更加微妙也更加深奥,因为四灌顶的每一个灌顶的经验,会唤起空性中更微妙的明觉层次。为了精确地体验这些明觉层次,我们一定要心无妄念。事实上,所有生起及圆满次第的禅修经验都需奠基于心无妄念的状态。
宝瓶灌顶净化我们的身体,也净化我们的心识的某一层面——即透过感官来觉知一切外在相貌的心识层面。首先,明觉最粗糙的层次以外相来显现,因此,宝瓶灌顶的体验被称之为显空不二。这个了解外相的心识也就被称为第六识,亦即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中的「意识」。但是当它在妄念不生的状态被认证出来时,就成为显空的智慧。
更微细的空性显现为我们的内在心识。历经秘密灌顶,我们在空性中生起内在的明觉,这样的体悟即称为明空不二。这个心识称为第七识或烦恼识(末那识),牵涉到自我思维。也就是在微细的意识流中,一切总是归回自我概念。当它在无妄念状态被辨识时,这个明觉即称为明空的智慧。
然而,更微细的是,我们的明觉在空性中以大乐的经验展现,大乐境界中没有痛苦存在。密续中,称之为不变的大乐,因为是智慧,不受制于能所二元心念的起伏。
这也就是第三灌顶——智慧灌顶——的意涵,也就是乐空不二的体悟。此一微妙大乐来自藏识(阿赖耶识)的粗分,也就是第八识。它的特性即是能所二元的思维。在无妄念中被证得时,此一明觉的显相即被称为乐空的智慧。最后,最微细的明觉就是觉性的本身。当这个最微细的明觉在空性中生起时,也就是被视为藏识的细分的显现。
此一藏识的细分就是空性,在空性中我们的习性会存留变成潜伏的印象。开悟时,就是我们基本的佛性。也就是说,这个最微细的明觉被称之为真如,或是自觉俱生智。这就是第四灌顶的智慧,觉空的智慧。
因此,透过灌顶,三种微细意识——心意识、烦恼识、以及藏识都一一剥除,而令赤裸裸的真如显现。历经一个个灌顶,无明的障蔽一一去除。这种过程有时被称为「破茧而出」,也就是把清净明光从二元思维的桎梏窠臼中解脱出来。
同样地,宝瓶灌顶的加持去除我们业报无明的障蔽;秘密灌顶去除烦恼障;智慧灌顶去除所知障;而名词灌顶去除串习障。
障碍去除,随即各种智慧一一显现,安住其中直至赤裸明觉、真如法身现出,也就是第四灌顶的智慧。净化无明与证悟智慧就是灌顶的目的。
修持上师瑜珈时,我们也同时领受四灌顶,或一个接一个地,或简化些,经由上师的融入同时领受四个灌顶,与上师的心合一。我们经由修持上师相应法,一再重复这个步骤、经验,这样我们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生起智能,学习如何体悟它并且安住于这种领悟中。当我们提及累积福德与智慧二资粮时,这种修持就是累积智慧资粮的意涵。
以上对于四灌顶的解说是根据实修教法的金刚瑜珈母传承而开示的见地。而在道果的教法中,宝瓶灌顶的见地也称为轮涅不二。你如是禅修则如是证果,这就是轮涅不二的见地,也就是宝瓶灌顶的见地。
秘密灌顶的智慧在道果的教法中也称为三根本自性,就是三个层次的微妙,即「微妙」、「极微妙」、「极极微妙」,也就是显的自性、空的自性、及显空不二。只有第三种显空不二被视为圆满的见地。
道果教法中,智慧灌顶获得的见地通常称为大空乐智,第二灌顶——或称为秘密灌顶——获得的见地窄而有限,这是相较于第三灌顶的宽广无限,因此,第三灌顶被称为大空乐智。第四灌顶所获的见地,在道果教法中称为觉空不二或觉空的智慧。虽然名称不同,每一个灌顶所获得智慧的自性是同样的。
灌顶时,如果你有信心,你就可以领受到加持并且体悟心性。即使上师只是位凡夫,只要你深具信心,你就会得到诸佛菩萨及传承上师的加持,也能体验心性的本质。透过加持而体验心性即被称为降临俱生智。我们在修持上师瑜珈时,透过自己的修持来领受灌顶,便能一次又一次持续不断地获得这种体验。
当我们的修持与领受的加持合一,我们自然而然对上师生起崇高的敬意、深切的感恩以及无比的信心。一旦证悟上师揭示的见地,我们才会体验到上师是何等的慈悲,为我们揭开迷惑与妄想的面纱,斩断了我们痛苦的根源。
我非常幸运能获得许多上师传授心性。我从丹巴仁波切、瞻遍宁波、蒋扬钦哲秋吉罗卓、以及其他上师获得这些宝贵教法。每当忆及上师的慈悲,我都会立刻热泪盈眶。我不能不•对他们生起最上的感恩、信心以及虔敬。透过他们的慈悲,我领受了无上教法及最殊胜传承的加持。
一旦体悟觉空不二,我们则已看到自己的佛性。我们虽尚未证悟佛性,然而我们却绝对已经发觉到佛性。如果我们信赖上师,而且信赖上师指出的智慧,我们必然会很快地获得信心、证得佛果。我们的见地将开始坚固,内心终能生起证悟。一旦觉性的体悟能持续不坠,并且全然地坚固,你就已经开悟了。(下期待续)
——转自萨迦文殊佛学会《文殊》季刊2010年春•第五期
《上师瑜珈 三(究给企谦仁波切开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