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金剛鑽可切割任何物體,卻不爲他物所斷。同樣的,覺性無可斷裂,無可摧毀,也不被妄念所動。
另有一個例子:空性覺知被說成如同虛空的中間。亦即,空性覺知雖然虛空如空間,卻不是一片空白,不是沒有覺知的虛空。覺性其實具有明晰的特質,亦即它在空性之中具有知覺,而不像物質世界的空間那樣無知無識。我們說覺性如處虛空之中,是因爲根本無法指出它的位置,當你想要確立覺性的所在,它就消失不見。因此,空性覺知也被說成像是空中回音。然而,雖然無法指出它的所在,吾人卻有方法體認出它的存在。當這種體認透過修持逐漸堅固,覺知就會越來越寬廣開擴,如虛空般。用虛空做比喻是傳示法性——或萬象的本質——的最好的方式。
我特別喜歡用薩迦班智達的一句簡單開示來直指心性: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之間,清淨明光不斷持續展現。當上一個念頭已經過去,而下一個念頭尚未生起,此時便有一個空隙,一個無念的狀態。不過,雖然是無念,它卻並不是一種完全空洞、無知的狀態。事實上有一個能知的面相能體悟一切,這個意念上能知的特性通常僅是剎那的意識,也就是說它在瞬間不停地改變,然而,當我們體悟到這特性,事實上它就是不斷持續展現的明光。
一旦被覺察到,明光就會很快地消逝無蹤,雖然它一直恒常存在。當我們一旦離開無念的狀態而再次升起妄想時,明光就不見了。因此,我們要時時刻刻思維薩迦班智達那句開示的意義。我們必須回到念滅與念起之間,體悟心識的空性。必須進入無念的狀態,對于空性沒有絲毫的貪求或執著。
在無念狀態中,維持能知而不執著的狀態,這就是須要證悟的津要。我們應時時維持這樣的體悟,不讓任何念頭分心。一旦我們被念頭擾亂時,要立刻想起薩迦班智達那句開示的意義。不論任何思緒或感覺升起,都須再度往內觀心,並體悟空性。在體悟中妄念自然消逝。
這就是持續禅修的要訣。這就是學習去體悟並且開始禅修「持守見地」的方法。這就是薩迦傳承修持見地的要旨,也是大圓滿和大手印的要旨。
觀修「持守見地」需要某種特殊的精進。剛開始時,體悟空性無法持續很久,因爲我們很容易分心而陷入二元論思惟。如果沒有覺察這一點,將無法回到見地。因此,我們必須在專注中精進,不這樣特別的精進則無法維持見地。
專注結合「專」與「注」,「專」意即記住你的心性,也就是空性。除了記得體悟空性,我們心中明晰之特質持續起作用,清清楚楚覺知周遭及內心發生的事。
由于明晰特質的作用,「注」會注意周遭發生的事,因此會覺察我們何時分了心,或者妄念紛飛。一旦覺察迷失「專」的本性,「專」會再一次帶我們回到心性。
能夠了解專注的意義對「持守見地」是必要的,也是精進持守明空不二心性見地的要訣。回到念起念滅間的空隙,去領悟吾人心識的空性本質,這就牽涉到「定」的修持。另一方面,爲了要證悟清淨明光,體驗到那種無念、空性之中無所不知、卻又無所執的境界,則勢須勤修「慧」。
人們喜歡吃甘露丸接受加持。甘露丸很重要,但也只是外在的加持藥丸,可以幫助人們圓滿積聚福德,而真正的加持是個人自己的本覺智慧。要圓滿積聚智慧,我們須要去體悟覺性。
修持上師瑜珈,必須觀想上師與我們的心合一。直到我們的心完全與上師的心合一,上師與我們的覺性無二無別。
當上師與我們的覺性合于一味,這就是所謂的勝義的上師瑜珈。自然安住于上師與自性無二無別的狀態,就像水與濕氣會一直在一起,無法分開;同樣地,我們安住在與上師的心無二無別的狀態中。
上師瑜珈:四灌頂
當弟子們更加努力修持上師相應法時,便會從上師處依序領受到四灌頂。透過加持與實修,你自己便會體驗到寶瓶灌頂的一些智慧,即「顯空的智慧」;或者開始體認秘密灌頂的智慧,即「明空的智慧」;同樣地,你會體認智慧灌頂的智慧,即「樂空的智慧」;最後,你會了解名詞灌頂的意涵,就是「本覺空性的智慧」。
這麼一來,你的信心與熱誠會大幅增長。有一說是在灌頂時你便能體驗四灌頂的意義;而修持與每一個灌頂相關的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就能了解每個灌頂的意義,並生起相關的智慧。另一說是,透過修持上師瑜珈,你便能體認四灌頂的意義。
如果有人能圓滿接受灌頂的加持,在寶瓶灌頂時就能體認顯空不二,若能領悟這樣的體認,就是顯空不二慧。
領受秘密灌頂加持,可體認明空不二,若能自觀內心、領悟這樣的體認,就是明空不二慧。
領受智慧灌頂加持,可體認樂空不二,若能領悟這體認的本質,這樣的領悟就是樂空不二慧。
最後,名詞灌頂的加持給予我們覺空不二的體認。當自觀本心、領悟覺空不二的體認,就是覺空不二慧。
第四灌頂是透過語詞傳遞,因此稱爲名詞灌頂。在傳授第四灌頂時,涉及許多語詞的解說,例如,上師會告知,我們自己就是本身究竟自性的父親或母親。一但我們自己覺察到它的存在,即等于我們把它生了出來。一旦能夠尋獲此一天賦,且領悟覺空,我們將會對上師生起無上的虔敬心,因爲上師解答了我們的疑惑。究竟而言,疑惑並非我們憑借知識能解決的。我們唯有透過自身的修行及上師的加持才能體悟自性。
上師會說我們的本覺智慧如同金剛鑽。金剛鑽可以切割萬物而不爲它物所損,同樣地,我們的思惟或情緒不會傷害到本覺自性,但是一旦我們證悟了本覺自性,它就有能力斬斷一切妄念、情緒、以及一切幹擾我們心識的疑惑及痛苦。
上師灌頂時開示心性的話語或許很簡短,卻在我們的心裏種下了悟正見的種子。根據灌頂的經驗,上師准許我們領受口傳教授,以體悟心性及安住正見。在金剛瑜珈母的傳承,這些口傳教授涵蓋于直指法性的教法中,可以用于生起及圓滿次第的禅定修持。如果我們領受這些教法,銘記于心且獲得若幹覺受,我們將油然對上師生起熱誠真心的虔敬及感恩。
四灌頂所顯示的四種智能層次,每一個都比前一個更加微妙也更加深奧,因爲四灌頂的每一個灌頂的經驗,會喚起空性中更微妙的明覺層次。爲了精確地體驗這些明覺層次,我們一定要心無妄念。事實上,所有生起及圓滿次第的禅修經驗都需奠基于心無妄念的狀態。
寶瓶灌頂淨化我們的身體,也淨化我們的心識的某一層面——即透過感官來覺知一切外在相貌的心識層面。首先,明覺最粗糙的層次以外相來顯現,因此,寶瓶灌頂的體驗被稱之爲顯空不二。這個了解外相的心識也就被稱爲第六識,亦即六識(眼、耳、鼻、舌、身、意)中的「意識」。但是當它在妄念不生的狀態被認證出來時,就成爲顯空的智慧。
更微細的空性顯現爲我們的內在心識。曆經秘密灌頂,我們在空性中生起內在的明覺,這樣的體悟即稱爲明空不二。這個心識稱爲第七識或煩惱識(末那識),牽涉到自我思維。也就是在微細的意識流中,一切總是歸回自我概念。當它在無妄念狀態被辨識時,這個明覺即稱爲明空的智慧。
然而,更微細的是,我們的明覺在空性中以大樂的經驗展現,大樂境界中沒有痛苦存在。密續中,稱之爲不變的大樂,因爲是智慧,不受製于能所二元心念的起伏。
這也就是第叁灌頂——智慧灌頂——的意涵,也就是樂空不二的體悟。此一微妙大樂來自藏識(阿賴耶識)的粗分,也就是第八識。它的特性即是能所二元的思維。在無妄念中被證得時,此一明覺的顯相即被稱爲樂空的智慧。最後,最微細的明覺就是覺性的本身。當這個最微細的明覺在空性中生起時,也就是被視爲藏識的細分的顯現。
此一藏識的細分就是空性,在空性中我們的習性會存留變成潛伏的印象。開悟時,就是我們基本的佛性。也就是說,這個最微細的明覺被稱之爲真如,或是自覺俱生智。這就是第四灌頂的智慧,覺空的智慧。
因此,透過灌頂,叁種微細意識——心意識、煩惱識、以及藏識都一一剝除,而令赤裸裸的真如顯現。曆經一個個灌頂,無明的障蔽一一去除。這種過程有時被稱爲「破繭而出」,也就是把清淨明光從二元思維的桎梏窠臼中解脫出來。
同樣地,寶瓶灌頂的加持去除我們業報無明的障蔽;秘密灌頂去除煩惱障;智慧灌頂去除所知障;而名詞灌頂去除串習障。
障礙去除,隨即各種智慧一一顯現,安住其中直至赤裸明覺、真如法身現出,也就是第四灌頂的智慧。淨化無明與證悟智慧就是灌頂的目的。
修持上師瑜珈時,我們也同時領受四灌頂,或一個接一個地,或簡化些,經由上師的融入同時領受四個灌頂,與上師的心合一。我們經由修持上師相應法,一再重複這個步驟、經驗,這樣我們才能一而再、再而叁地生起智能,學習如何體悟它並且安住于這種領悟中。當我們提及累積福德與智慧二資糧時,這種修持就是累積智慧資糧的意涵。
以上對于四灌頂的解說是根據實修教法的金剛瑜珈母傳承而開示的見地。而在道果的教法中,寶瓶灌頂的見地也稱爲輪涅不二。你如是禅修則如是證果,這就是輪涅不二的見地,也就是寶瓶灌頂的見地。
秘密灌頂的智慧在道果的教法中也稱爲叁根本自性,就是叁個層次的微妙,即「微妙」、「極微妙」、「極極微妙」,也就是顯的自性、空的自性、及顯空不二。只有第叁種顯空不二被視爲圓滿的見地。
道果教法中,智慧灌頂獲得的見地通常稱爲大空樂智,第二灌頂——或稱爲秘密灌頂——獲得的見地窄而有限,這是相較于第叁灌頂的寬廣無限,因此,第叁灌頂被稱爲大空樂智。第四灌頂所獲的見地,在道果教法中稱爲覺空不二或覺空的智慧。雖然名稱不同,每一個灌頂所獲得智慧的自性是同樣的。
灌頂時,如果你有信心,你就可以領受到加持並且體悟心性。即使上師只是位凡夫,只要你深具信心,你就會得到諸佛菩薩及傳承上師的加持,也能體驗心性的本質。透過加持而體驗心性即被稱爲降臨俱生智。我們在修持上師瑜珈時,透過自己的修持來領受灌頂,便能一次又一次持續不斷地獲得這種體驗。
當我們的修持與領受的加持合一,我們自然而然對上師生起崇高的敬意、深切的感恩以及無比的信心。一旦證悟上師揭示的見地,我們才會體驗到上師是何等的慈悲,爲我們揭開迷惑與妄想的面紗,斬斷了我們痛苦的根源。
我非常幸運能獲得許多上師傳授心性。我從丹巴仁波切、瞻遍甯波、蔣揚欽哲秋吉羅卓、以及其他上師獲得這些寶貴教法。每當憶及上師的慈悲,我都會立刻熱淚盈眶。我不能不•對他們生起最上的感恩、信心以及虔敬。透過他們的慈悲,我領受了無上教法及最殊勝傳承的加持。
一旦體悟覺空不二,我們則已看到自己的佛性。我們雖尚未證悟佛性,然而我們卻絕對已經發覺到佛性。如果我們信賴上師,而且信賴上師指出的智慧,我們必然會很快地獲得信心、證得佛果。我們的見地將開始堅固,內心終能生起證悟。一旦覺性的體悟能持續不墜,並且全然地堅固,你就已經開悟了。(下期待續)
——轉自薩迦文殊佛學會《文殊》季刊2010年春•第五期
《上師瑜珈 叁(究給企謙仁波切開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