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給企謙仁波切開示——上師瑜珈 (叁)
安住于見地之中
真正自生俱生智的意義無法以凡夫智力來理解,它必須透過領受加持以及接受上師口傳教授,並真正付諸實修,我們才得以真正認出自心的本性。雖然學者們的著作對于掌握真正自心本性能有些許幫助,但是心的本性無法言傳。心的本性只有透過自己的修持,才能夠自己了悟。藉由聞思帶領我們展開禅修,而實修能夠帶領我們真正體驗見地的意義。
這些教授屬于實修傳承,也就是體證的傳承(the lineage of xperiential realization),這必定如此,因爲真實的自心本性遠離一切言說與戲論,換句話說,只有在超越概念的狀態下才能體悟自心本性。
只有在接受上師引介並根據上師的教法來實修後,才能了悟本覺。如果一位行者修持得很好,就能領受加持。透過加持並應用上師對真正心性的相關口訣教授,我們就能夠認出本覺並安住于(這樣的)見地之中。
有些上師能透過各種法門來向弟子介紹心性,他們能透過眼神或手勢來引介。讓每個人都驚嚇的巨大雷聲在上師的善巧方便下,就可能成爲介紹心性的時刻。
一旦超越概念的狀態生起,上師就會指導弟子安住在那樣的狀態之中。
對于那些能夠安住于超越概念的人來說,上師就有可能會給予介紹覺性的教授。上師告訴我們當心處于空性時,在體悟空性的狀態中,自生本覺就會現前。這就如同我們一開始能先認知空性,接著在空性狀態之中,我們的自身本覺就能夠自證。
心的自性很難用言語或來表達,也很難用實例來闡述,因爲它非常微妙。然而不得已的情況下,我們常用象征的方式來介紹心性。在教授中常援引很多例子,但這些只是讓我們了解要認知出什麼的指標。
舉例來說,教授中說本覺就像金剛或鑽石,意思是它有力量能夠切割任何東西。本覺能夠洞穿念頭,如同金剛能切割任何東西一樣,但金剛無法被任何東西摧毀;同樣地,本覺無法被念頭摧毀、傷害或幹擾。
另一個例子是心的自性被形容如同在虛空之中。雖然它就像虛空一樣是空的,但並不是空白一片,什麼都不知道的空。真正的心性具有明的特性,因此具有了知空性(empty knowing)的特質,不像物質的虛空無法去感知任何事物。
我們說覺知就像在虛空之中,是因爲我們無法精准定位它。當你想要找尋心的本質在哪時,它就消失了,不管在什麼地方你都找不到它。爲了了解這一點,盡力練習尋找心的禅修,試著去發現是否心或念頭從某處生起?安住在某處?要去何方,或在何處息滅。
真正的心性也被形容像是虛空的回音。虛空是引介法性(現象本質)的最佳例子之一,雖然我們找不到它,但是能夠認出它。一開始我們的認知不會像虛空一樣廣闊,就像學習放下執取時自然會發生的情況一樣。執取會束縛與局限我們對見地的體驗。
欲指出心性,我特別喜歡引用薩迦班智達的箴言:(心性即爲)在兩念之間,不見斷的相續光明。
當前一念已經過去,後一念還未生起時,會有一個間隙,一種無念(thought –free)的狀態。雖然這個狀態沒有念頭,但並非空白無知,而是有一個能感知萬事萬物的層面(knowing aspect, salcha)。當在無念狀態中認出這種知曉的層面時,事實上它就是不見斷的相續光明。
一但認出這種相續光明後,雖然它一直就在那裏,但很快我們又會失去它。當我們從無念狀態中離開,妄念又再度生起時,我們就失去了它了。因此我們必須不斷實踐薩迦班智達所教授的精義。再度回到兩念之間的狀態,認出自性空(empty essence),但進入這個無念狀態時,必須對空性的覺受沒有執著。
我們只需要認出無執了知空性的特質,也就是安住在無念的狀態,僅只是認出這種狀態就可以了。現在安住在這樣的認知狀態之中,不要被念頭所左右。一旦我們分心,就把心拉回到薩迦班智達的偈頌上。不管生起什麼念頭或覺受,
只要再度轉向自心,認出空性,在認出空性的當下,念頭就會消于無形。
這是持續實修的要點,讓我們學習怎樣能認出並開始實修安住于見地之中。這是薩迦傳承有關見地實修的要義,也是大圓滿及大手印的要義。
實修安住于見地之中需要特別精進。一開始我們對空性的認知無法保任很久,因爲我們很快就會分心並落入二元分別的概念之中。若我們不注意這一點,就無法再回到見地之中,因此我們需要精進努力練習安住在當
下(attentive presence),不這樣努力精進,就無法安住在地見之中。
安住當下是正知與正念的結合。正念代表憶念自心本性,也就是空性。除了記住要認知空性以外,因爲心能夠了知周遭及內心的變化,因此要了知心的明性也在持續地運作。
正念是明性的功能之一,它能注意到發生了什麼事,也能注意到我們何時分心或開始妄念紛飛。一旦我們發現失去自心正念,正念能把我們再度拉回到自心的本質上。
現在我們能夠了解安住當下本質的意義,這是安住在見地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精進實修安住在連續見地中的關鍵。
把心帶回到念頭的間隙(空無自性的自心本質),是止的面向。認知出明光,也就是無執了知空性的無念特質,是觀的面向。
很多人都很喜歡領受加持甘露丸,認爲吃下這些甘露丸可以獲得加持。甘露丸很重要,但那僅只是外在的甘露丸,可幫助人們累積福德資糧。真正的甘露加持是自心的本覺智慧。我們需要認出本覺,這麼做是爲了要累積智慧資糧。
在灌頂時,如果你具足信心,就可領受加持並認出真正的自心本性。即使上師是一介凡夫,但只要具信領受灌頂,你就能獲得諸佛菩薩及傳承上師的加持,能夠獲得心性的體驗。透過加持而産生的心性體驗,稱爲俱生智降臨,行者在實修上師瑜珈領受灌頂時,也可能反複出現這樣的覺受。
當我們的實修融合領受加持,將給我們一個很好的理由來對上師産生敬信、感恩及虔誠心。一旦我們認出上師所揭露的見地,就能感受到他爲我們揭除無明迷妄的障蔽—亦即煩惱之源—的大慈悲。〈下期待續〉
——轉自薩迦文殊佛學會《文殊》季刊2009第四期
上師瑜珈:持守見地
教法中有言,白天要觀想上師在自己的頭頂上,夜晚則在心中。白天觀想上師坐在頂上蓮座中,夜晚入睡時則可觀想上師融入自己,以光體安住在心間,這是入睡前的一種修持方法,觀想上師在自己的心間然後入睡。
透過這樣的禅修,可以得到加持,而且在觀修「持守見地」時也容易更上層樓。藉由傳承的加持,你自然會被引導邁向「持守見地」的康莊大道。
重點就是將上師融入于心,然後將自己的心與上師的心真正融合,時時安住于上師所傳示的心性所在。日以繼夜,每一次上師溶入己心,我們就安住其中並且體悟其空性。在這樣的加持之下,我們就能體驗到空性。我們必須讓自己持續體驗透過上師的加持而産生的空性覺受。在體認空性的某個時刻,清淨明光、自性本覺必然生起,關鍵在于我們必須適時體悟。只要你能盡力修持,就能淨化許多罪業與障礙,更能因此而得到許多的加持。這個重點就是,心愈能安住于空性,則愈能有效地領受上師的加持。藉由領受的加持,我們集聚福德資糧,藉由安住于空性,我們集聚智慧資糧。
修持上師瑜珈,我們觀想上師現于面前,上師是觀想的對象,以自己傳法上師的形象象征上師,然而,勝義上師則是指人人自身的本覺智慧,或本覺俱生智。
上師瑜珈:體悟心性
一般的情況下,不必很直接地談到見地,因此許多的法本及教誨通常也只給予間接的解說。當一位上師爲一大群弟子灌頂時,通常他針對四灌頂的見地觀修只會給予一般性而且簡略的解說。然而,因爲這些教法是針對親近的弟子,所以我要做更深入的解說,使大家得到更大的利益。如果上師特別慈悲,對于親近的弟子,尤其是對領受教法深具信心者,是可以清楚解說、傾囊相授的。如果上師清晰地解說教法,弟子是有可能對自己的心性獲得實際的體驗的。如果沒有這樣的體驗,則吾人對空性的修持就會像虛空般的一片空白,什麼覺受也沒有。
本覺俱生智真正的意涵無法用知識來領悟。我們必須要透過領受上師的加持和口傳,並且一定要實修,才能體悟心性。雖然學術論著對心性概念的理解是有幫助的,然而心性的本質根本超乎世間的語言文字。心性只能靠各人經由實修,各自體悟。由言铨進而實修,透過實修逐漸對心性的見地獲致實際的體驗。
這些教法隸屬于實修傳承,也就是親身體悟的傳承。事實必須如此,因爲真正的心性不受任何言語造作及抽象知識概念束縛。也就是說,只能在毫無妄念的境界中體悟。覺性只能透過上師的教導並依照口訣傳授之修持而體會,如果修持得好,就會得到加持。透過加持和上師對心性的口傳教授,弟子方能體悟覺性,也才能安住于見地。
不同的上師可能會用不同的方法傳示心性,或用眼神,或用手勢,有些上師可能會巧用嚇人的如雷貫耳聲響來傳示心性。一旦毫無妄念的狀態生起,上師便會指導弟子安住其中。
對那些能安住妄念不起的弟子,上師會給予覺性的傳授。上師會告訴我們,心性雖空,自性本覺卻一向存在空性的體悟中。正如我們一開始能體悟到空性,同理我們的本覺在空性中也能自我體認。
第四灌頂,空性的意涵很難用文字解釋、或舉例來說明,因爲它實在非常深妙。不過,基于需要,通常還是須用象征性的方式介紹心性。各種教法中曾經使用許多例子,不過都僅是針對須要被體認的要點遙遙指引而已。例如,教法中說,覺性如金剛杵或金剛鑽,其利可斷萬物。覺性可斷妄念,正…
《上師瑜珈 叁(究給企謙仁波切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