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意乐人生▪P7

  ..续本文上一页,而不是一种纠葛性的心理。

  净土是以果地教的,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它不是我们凡夫心在修持一个东西,它是以果地觉作为我们修行的一个缘起。你知道什么叫果地心吗?(答:不知道)不知道那你就没修净土。这个地方是丝毫不含糊的。因为净土的整个说教就是让阿弥陀佛的殊胜圆满的心智来唤醒、印契我们现前的心智,令其心智像佛陀的心智一样圆满、清晰、真实、具足,让它起作用,那就是忆佛念佛,皈命于佛,那就是南无阿弥陀佛。但我们是佛来皈依我,没有我皈依佛的东西。什么叫了义呢?圆满究竟故,称为了义。什么叫不了义呢?差别无穷,妄想纷飞。或者说某个阶段、某个阶层、某个次序的修持,有对有待的修持。或者消除对待的修持。这个不是,果地觉是让你现前就起大用的一个教法,不让你修的,只是性起作用,不许你修的,此地无得无失,所以修无所修,念无所念,真正念佛者,真是无所念。口上是在念阿弥陀佛的,但他知道无所得。为饶益众生故,南无阿弥陀佛!为报佛恩故,南无阿弥陀佛!为令众生安乐故,南无阿弥陀佛!为解除人的惑乱故,南无阿弥陀佛!为确认不可得不可失故,南无阿弥陀佛!此信心不可得不可失,此修行不可得不可失,此疑虑不可得不可失,圆满载负,举心即错,动念即乖,南无阿弥陀佛!果地教究竟真实,只是大用,只是被性载负,不要其他玩意了。但我们已经习惯于我们自己的业习修持,放纵业习,以为修持,如此而已。嘴上念弥陀,意乐中不是弥陀,还是得失、神通、大小、善恶、人我,等等,果地教是以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把佛的愿望当作我们的心,让它起作用,让佛的心在我们的心中起作用,让佛的愿在我们的心中起作用,让佛的成就在我们的心中起作用。你有吗?没有你就没有念佛,我们还在念自己的业习。

  大部分人来到这个地方,刚才天津那一伙居士走了,他们要坐动车,呜——回去了,没有一个走回去的,对吧?被载负了。就像我们坐地日行八万里一样,这个地球一直载负着我们呢。实际性德从来不离开任何众生,一直在载负着众生在起作用,这就是阿弥陀佛告诉我们的故事,这就是在忆佛的果德,念佛的果德。所以净土是大用善巧,就是假佛功德,以起大用,令什么起大用呢?令自性起大用。它就是一个法门的体系了。现在我不知道大家学到的净土法门是什么样子的。净土法门没法诋毁,它圆满究竟,你怎么诋毁它呢?诋毁不了。诋毁的都不是净土法门。十方诸佛都赞叹的一个教法怎么能诋毁呢?没法诋毁,下不了嘴,张不了口,动不了心,它圆满究竟真实。小伙子不必担扰,没人去诽谤净土的。

  某居士:这个心老是想找一个安稳处,造作了……

  师:刚才那五个格式就是给你安心的方便。那五个格式就是为了安心,其他不为了,性起作用就是安心嘛,它真安心,你让它起作用就安心了。过去怎么样不管它,现在!我们要活在现在!活在当下!

  某居士:您说的不可得性,我没明白。什么是不可得性啊?

  师:好,太好了。我举的那个例子,可能是大家不太关心它。还是举这个,因为一个例子呢反复举大家容易有一个参照。一个孩子还没有出生,甚至还有怀这个孩子,父母都可以给它起个名字,对吗?这名字就是不可得。不可得表示了万事万物的本性罢了。但是这五个格式,你通过第三个、第四个格式,你可以观察到它的不可得性。但我不知道刚才那个格式你听到了没有,听到了回去可以试验,静静的,自己可以再把它写一遍都行。你一定要把它格式化,单一、归纳、格式化,它的不可得性会显示出来。

  某居士:如果无记业是恶业的话,那为什么还分成善恶无记呢,直接分成善恶两个不就可以吗?

  师:无记是很特定的一个说法,实际这些名言都不需要执着它的,它只是为了使我们交流方便。你说善恶,有人说我没有思善,也没有思恶,它有这个状态,那你为什么不允许起呢?起个名字没问题。佛陀所有说的教法就是为了使我们交流有方便,本来不可得的,这个东西。这是一定的,只是说为了交流的方便。

  居士甲:其实命名也好,名言化也好,根据你的现量,只要你相应了,那就OK了。不需要再去细究了。

  师:OK,没有必要。最主要是先把它单一化,归纳单一,纯正,它建立起来一个名字。然后确认这个名字的准确相应性,造成了名言化。名言化看到他的不定性、不可得性,自性就显示出来了。自性显出来了,让它起作用就行了。若主动,若休息,都可以。实际这就是一个让我们觉悟每一个当下都是自性在起作用的一个机会。我们没有离开佛性,任何一个行为都没有离开佛性,贪嗔痴慢疑、善良罪恶都没有离开佛性。实际阿弥陀佛的教言呢,就是为了充分显示这一点。他告诉我们善恶无记众生,念我名号,来我国土,皆得安心,皆得成就。他就这样说的。

  某居士:师父,那个自性起作用,比如说我前面那个念头是恶的,我意识到这个念头是恶的,然后我不让它发生,这叫自性起作用吗?

  师:你要认为是恶,不让它起作用了,然后让自性起作用,这个说法可能是对治的方法,这不是性德的作用,你回去可以自己静一静,画一画表,像我一样。因为佛教的不可思议的功德是从本质上来的,空性上来的,不是从善恶上来的,不是说要抑制个什么,扬起个什么,不是这样的。它使我们一个人彻底地觉悟啊,不是让我们来做个什么,是让我们来超越,来审视世间。

  某居士:怎样把意乐和念佛结合?

  师:意乐念佛,这是个大话题,刚才我们希望大家意乐做一切事情,意乐做一切事情是不是念佛呢?所以一般我们把念佛这个东西呢,每个人对念佛都有个概念,这个概念化呢,它又不确认,造成了一个迷惑。实际念佛本身就是意乐,究竟的意乐。这个佛是什么呢?大家都是知道的。这个佛啊,我们给他说名字,说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我们把他搞了很多的名号,干什么呢?以表达一个最圆满、最真实、最究竟的一个状态。佛有十号,那你说我念佛实际是念的是阿弥陀佛,对吗?不是其他佛。

  阿弥陀佛,阿者无量义,弥陀呢,有人翻译成无量寿、无量光,等等说法,实际南无阿弥陀佛,普说的是赞美一切佛,供养一切佛,皈命一切佛,安住一切佛之成就,如佛一样的成就,摄伏一切烦恼,令成佛道。(提问者:您再讲一遍。众笑。)

  因为我们现在大家念佛的,念的是音声,音声佛事是没问题的,但是音声的自性没有起作用,所以说我们就会用得失、对待心来念佛。假如我们顺性念佛呢?还是刚才那个性,我们要见到了,让性起作用,再来念阿弥陀佛,顺性念一声佛,其功德也无量,其利益也不可思议。那我们随着自己的业习念佛行不行呢?千劫万劫总不相应。很多人念佛就是不相应的,因为啥呢?他没有念佛,他念的是自己的业习,是一种得失的习惯,一种对待的习惯。那这么多念佛人怎么都不是念佛吗?实际很少有人念佛。不相信可以问问自己念佛是因为什么。大部分人是有所得的心。只让阿弥陀佛起作用,无量光无量寿起作用,你看看你有什么不愉快的,不圆满的,不意乐的,不清净的,不真实的。

  天亲菩萨就作了一个最简单的一个说法,说我们念佛人啊,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观察我们念佛的作为:身、口、意、智、方便智,从这五个方面来念佛。若“赞叹”来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口业赞叹故,意业了知应正遍知一切载负,咸皈命于弥陀,所以阿弥陀佛圆满的性德载负着一切,清净地摄护着一切,无有一个疏漏的有情。你这样的称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口业的赞叹。这样的赞叹就具足一切功德。

  那身业呢,你知道阿弥陀佛应正遍知,普摄十方,法身清净周遍,无所不摄,你知道这样的一个因缘,你的分别意识中知道这样一个因缘,你磕一个头礼拜,就等于礼敬一切诸佛。此礼敬,就是真实皈依,那就得到真正的安心、喜悦。

  那我们的意业呢?佛如是愿,我们随愿观察。好比佛愿说:“我为大施主,普济诸群苦(注:原文为: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设我成佛道,名声传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注:原文为: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闻我名号,俱来我刹”,“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等等愿望,我们随着一个愿望去观察,去感知它,你就会入佛愿望,以见自心。佛愿是最圆满的,我们随顺着佛愿去感知自心,自心也就是最圆满的、最清净的、最真实的、最有力的、最威德的。那你说呢,以佛愿,心常作愿,令一切众生往生彼国,如实安住。我们意识海中每一个众生都能往生,在我们意识法界中没有一个众生有障碍的。有障碍是你自设的,无障碍也是你自设的,那我们顺佛愿安排自己的意业,那一切众生都能往生,OK?那我们的意业就是佛的意业,佛的意业就是我们的意业。此意彼意,了无对待,一时圆满。是吗?那我们的意业,分别意业又产生了妙观察智的妙用,什么妙用呢?一切原来唯心所现,因为心而显现出来差别,并不是实有差别。

  那我们智业观察呢,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名号,令其正念,谁来正念呢?自心正念。本清净故,本安住故,令一切众生往生无碍。那你说跟别人不相干,别人还在烦恼,还认为不能往生,还认为临死时怎么样,死了以后怎么样,你先不要去管你的依报,你先从自己的正念中去审视它,智慧中去审视它。审视什么呢?南无阿弥陀佛普摄十方,光明清净真实,把这种光明清净真实回向给一切有障碍的有情,令其无碍,如佛无碍智,得究竟之意乐。这样可以念南无阿弥陀佛,从自己的身、口、意、智、方便智都可以念南无阿弥陀佛。可以从无染上念南无阿弥陀佛,可以从安众生心来念南无阿弥陀佛,从智乐心念南无阿弥陀佛(注“三种清净心),这就是意乐啊。方法准确,那我们声声南无阿弥陀佛,声声就欢喜,声声就自他二利具足。

  某居士:有真念佛,有假念佛……

  师:依法念嘛,刚才我讲的是真念,你讲的是假念。依习惯念我们称为假念,患得患失,我们就以为有一个什么得失的问题,那就产生了假。无所得失,以利益众生故而念佛,回向迷失众生故而念佛,为令自心安乐故而念佛,为安乐众生心故而念佛,这都是真念、正念。所以不为自求是修行果地教的第一方便。但现在念佛人不为自求吗?张嘴就是为自求,合嘴还是为自求。

  某居士:……

  师:凡夫的分别执着是习惯,没问题。

  某居士:如果我念阿弥陀佛什么都没想呢?我打坐念佛,我什么都没想,就是念佛……

  师:不行。啥都不想,这个暗示本身就很无聊的。啥都不想就是业力的暗示,就是无记的暗示罢了。所以佛愿是十分重要的,说佛不比我们圆满吗?他发这样的愿,“设我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他为什么要发这样的愿呢?“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正觉”,你说他愚痴吗?他要作为清晰。我啥也不想——这是自欺的,五分钟以后又啥都想了。

  某居士:我觉得学佛最基本的就是做事特别简单,心里特别清楚,但是我生活中会有一些问题,有权衡……,就是见性了之后,怎么权衡这件事情到底是做还是不做,……它也不是善,也不是恶,就是一种机缘,那怎么知道它是个孽缘,还是善缘……?

  师:我们不谈刚才那五个次序了,我们谈佛教的智慧、慈悲、方便这三个词了,这个无染无依的智慧力呢,一般我们认识不够的,这个无染无依的智慧力,无得无失的智慧力,或者说自性起的作用呢,我们一般会把它靠到无记上去,不会这样的,因为智慧力是辨识十分清晰的,又知道它本不可得的,所以,以无分别智中产生分别妙用,它会有分别的方便,这个方便就是应做不应做。什么应做呢?远离苦,苦因,远离苦果;什么应做呢?行诸善,令诸善增长,令诸乐、乐源增长成熟,四正勤就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我知道万事万物不可得,但是能令善根增长的事情,做!能令迷失、痛苦的东西,不做!

  某居士:就是根据自己的判断,这件事情会产生好的结果……

  师:你假设是有智慧力,一眼就能看到了这个结果。

  某居士:还是自己智慧不够。

  师:智慧不够慢慢地观察。

  某居士:那就是说随缘,是吧?

  师:为什么非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无智慧的状态中去呢?

  某居士:比如可能对别人来说……

  师:对别人没有关系,对自己有关系,心作心是。

  某居士:一件事情发生之后,有的人觉得它是机会,有人的觉得是陷阱,大家看的角度是不一样的。

  师:不必考虑大家,先考虑自己吧,把自己的问题先解决掉。不要找任何借口,自己需要什么,自己找一个方法就可以了。先不要混淆,思考问题一定要简单,要学会归纳,刚才说的就是一个思考方式,回去用一分钟,用一次,用一次以后再说。读一读四正勤,实际四正勤是我们学佛人最基础的作为的一个选择方式。我们有习惯,有自己不好的习惯,这都没问题,但四正勤是你抉择问题的一个最基本的参照,回去可以查一查,回去一查就知道了,那个名词的内容很简单。像这个戒律,学过戒律的人,就是应该持的戒律就去持,不应该做的事情就不要去做。实际比较简单,戒律是一个珍宝性的东西,你要真正按照这个去做,特别有序,人就很踏实,不费心力。希望大家回到自己的家里,自己的单位,自己的宿舍,每天用一分钟,去把那五个次序做一做,做一次。

  某居士:回向。

  师:回向?这是个非宗教活动场所吧?非宗教活动场所,大家就不需要做什么特定的仪式了,回去呢,每一个人一定要坚持每天做一分钟,每天有几百个分钟、几千个分钟啊,24个小时,乘以60,1440分钟,拿出1分钟,把那五个过程过滤一遍,我就很感谢大家了。

  2010-10-13

  

《意乐人生》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净土之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