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意樂人生▪P7

  ..續本文上一頁,而不是一種糾葛性的心理。

  淨土是以果地教的,以果地覺爲因地心。它不是我們凡夫心在修持一個東西,它是以果地覺作爲我們修行的一個緣起。你知道什麼叫果地心嗎?(答:不知道)不知道那你就沒修淨土。這個地方是絲毫不含糊的。因爲淨土的整個說教就是讓阿彌陀佛的殊勝圓滿的心智來喚醒、印契我們現前的心智,令其心智像佛陀的心智一樣圓滿、清晰、真實、具足,讓它起作用,那就是憶佛念佛,皈命于佛,那就是南無阿彌陀佛。但我們是佛來皈依我,沒有我皈依佛的東西。什麼叫了義呢?圓滿究竟故,稱爲了義。什麼叫不了義呢?差別無窮,妄想紛飛。或者說某個階段、某個階層、某個次序的修持,有對有待的修持。或者消除對待的修持。這個不是,果地覺是讓你現前就起大用的一個教法,不讓你修的,只是性起作用,不許你修的,此地無得無失,所以修無所修,念無所念,真正念佛者,真是無所念。口上是在念阿彌陀佛的,但他知道無所得。爲饒益衆生故,南無阿彌陀佛!爲報佛恩故,南無阿彌陀佛!爲令衆生安樂故,南無阿彌陀佛!爲解除人的惑亂故,南無阿彌陀佛!爲確認不可得不可失故,南無阿彌陀佛!此信心不可得不可失,此修行不可得不可失,此疑慮不可得不可失,圓滿載負,舉心即錯,動念即乖,南無阿彌陀佛!果地教究竟真實,只是大用,只是被性載負,不要其他玩意了。但我們已經習慣于我們自己的業習修持,放縱業習,以爲修持,如此而已。嘴上念彌陀,意樂中不是彌陀,還是得失、神通、大小、善惡、人我,等等,果地教是以佛的果地覺爲因地心,把佛的願望當作我們的心,讓它起作用,讓佛的心在我們的心中起作用,讓佛的願在我們的心中起作用,讓佛的成就在我們的心中起作用。你有嗎?沒有你就沒有念佛,我們還在念自己的業習。

  大部分人來到這個地方,剛才天津那一夥居士走了,他們要坐動車,嗚——回去了,沒有一個走回去的,對吧?被載負了。就像我們坐地日行八萬裏一樣,這個地球一直載負著我們呢。實際性德從來不離開任何衆生,一直在載負著衆生在起作用,這就是阿彌陀佛告訴我們的故事,這就是在憶佛的果德,念佛的果德。所以淨土是大用善巧,就是假佛功德,以起大用,令什麼起大用呢?令自性起大用。它就是一個法門的體系了。現在我不知道大家學到的淨土法門是什麼樣子的。淨土法門沒法诋毀,它圓滿究竟,你怎麼诋毀它呢?诋毀不了。诋毀的都不是淨土法門。十方諸佛都贊歎的一個教法怎麼能诋毀呢?沒法诋毀,下不了嘴,張不了口,動不了心,它圓滿究竟真實。小夥子不必擔擾,沒人去誹謗淨土的。

  某居士:這個心老是想找一個安穩處,造作了……

  師:剛才那五個格式就是給你安心的方便。那五個格式就是爲了安心,其他不爲了,性起作用就是安心嘛,它真安心,你讓它起作用就安心了。過去怎麼樣不管它,現在!我們要活在現在!活在當下!

  某居士:您說的不可得性,我沒明白。什麼是不可得性啊?

  師:好,太好了。我舉的那個例子,可能是大家不太關心它。還是舉這個,因爲一個例子呢反複舉大家容易有一個參照。一個孩子還沒有出生,甚至還有懷這個孩子,父母都可以給它起個名字,對嗎?這名字就是不可得。不可得表示了萬事萬物的本性罷了。但是這五個格式,你通過第叁個、第四個格式,你可以觀察到它的不可得性。但我不知道剛才那個格式你聽到了沒有,聽到了回去可以試驗,靜靜的,自己可以再把它寫一遍都行。你一定要把它格式化,單一、歸納、格式化,它的不可得性會顯示出來。

  某居士:如果無記業是惡業的話,那爲什麼還分成善惡無記呢,直接分成善惡兩個不就可以嗎?

  師:無記是很特定的一個說法,實際這些名言都不需要執著它的,它只是爲了使我們交流方便。你說善惡,有人說我沒有思善,也沒有思惡,它有這個狀態,那你爲什麼不允許起呢?起個名字沒問題。佛陀所有說的教法就是爲了使我們交流有方便,本來不可得的,這個東西。這是一定的,只是說爲了交流的方便。

  居士甲:其實命名也好,名言化也好,根據你的現量,只要你相應了,那就OK了。不需要再去細究了。

  師:OK,沒有必要。最主要是先把它單一化,歸納單一,純正,它建立起來一個名字。然後確認這個名字的准確相應性,造成了名言化。名言化看到他的不定性、不可得性,自性就顯示出來了。自性顯出來了,讓它起作用就行了。若主動,若休息,都可以。實際這就是一個讓我們覺悟每一個當下都是自性在起作用的一個機會。我們沒有離開佛性,任何一個行爲都沒有離開佛性,貪嗔癡慢疑、善良罪惡都沒有離開佛性。實際阿彌陀佛的教言呢,就是爲了充分顯示這一點。他告訴我們善惡無記衆生,念我名號,來我國土,皆得安心,皆得成就。他就這樣說的。

  某居士:師父,那個自性起作用,比如說我前面那個念頭是惡的,我意識到這個念頭是惡的,然後我不讓它發生,這叫自性起作用嗎?

  師:你要認爲是惡,不讓它起作用了,然後讓自性起作用,這個說法可能是對治的方法,這不是性德的作用,你回去可以自己靜一靜,畫一畫表,像我一樣。因爲佛教的不可思議的功德是從本質上來的,空性上來的,不是從善惡上來的,不是說要抑製個什麼,揚起個什麼,不是這樣的。它使我們一個人徹底地覺悟啊,不是讓我們來做個什麼,是讓我們來超越,來審視世間。

  某居士:怎樣把意樂和念佛結合?

  師:意樂念佛,這是個大話題,剛才我們希望大家意樂做一切事情,意樂做一切事情是不是念佛呢?所以一般我們把念佛這個東西呢,每個人對念佛都有個概念,這個概念化呢,它又不確認,造成了一個迷惑。實際念佛本身就是意樂,究竟的意樂。這個佛是什麼呢?大家都是知道的。這個佛啊,我們給他說名字,說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我們把他搞了很多的名號,幹什麼呢?以表達一個最圓滿、最真實、最究竟的一個狀態。佛有十號,那你說我念佛實際是念的是阿彌陀佛,對嗎?不是其他佛。

  阿彌陀佛,阿者無量義,彌陀呢,有人翻譯成無量壽、無量光,等等說法,實際南無阿彌陀佛,普說的是贊美一切佛,供養一切佛,皈命一切佛,安住一切佛之成就,如佛一樣的成就,攝伏一切煩惱,令成佛道。(提問者:您再講一遍。衆笑。)

  因爲我們現在大家念佛的,念的是音聲,音聲佛事是沒問題的,但是音聲的自性沒有起作用,所以說我們就會用得失、對待心來念佛。假如我們順性念佛呢?還是剛才那個性,我們要見到了,讓性起作用,再來念阿彌陀佛,順性念一聲佛,其功德也無量,其利益也不可思議。那我們隨著自己的業習念佛行不行呢?千劫萬劫總不相應。很多人念佛就是不相應的,因爲啥呢?他沒有念佛,他念的是自己的業習,是一種得失的習慣,一種對待的習慣。那這麼多念佛人怎麼都不是念佛嗎?實際很少有人念佛。不相信可以問問自己念佛是因爲什麼。大部分人是有所得的心。只讓阿彌陀佛起作用,無量光無量壽起作用,你看看你有什麼不愉快的,不圓滿的,不意樂的,不清淨的,不真實的。

  天親菩薩就作了一個最簡單的一個說法,說我們念佛人啊,可以從五個方面來觀察我們念佛的作爲:身、口、意、智、方便智,從這五個方面來念佛。若“贊歎”來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口業贊歎故,意業了知應正遍知一切載負,鹹皈命于彌陀,所以阿彌陀佛圓滿的性德載負著一切,清淨地攝護著一切,無有一個疏漏的有情。你這樣的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口業的贊歎。這樣的贊歎就具足一切功德。

  那身業呢,你知道阿彌陀佛應正遍知,普攝十方,法身清淨周遍,無所不攝,你知道這樣的一個因緣,你的分別意識中知道這樣一個因緣,你磕一個頭禮拜,就等于禮敬一切諸佛。此禮敬,就是真實皈依,那就得到真正的安心、喜悅。

  那我們的意業呢?佛如是願,我們隨願觀察。好比佛願說:“我爲大施主,普濟諸群苦(注:原文爲:我于無量劫,不爲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設我成佛道,名聲傳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注:原文爲: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聞我名號,俱來我刹”,“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等等願望,我們隨著一個願望去觀察,去感知它,你就會入佛願望,以見自心。佛願是最圓滿的,我們隨順著佛願去感知自心,自心也就是最圓滿的、最清淨的、最真實的、最有力的、最威德的。那你說呢,以佛願,心常作願,令一切衆生往生彼國,如實安住。我們意識海中每一個衆生都能往生,在我們意識法界中沒有一個衆生有障礙的。有障礙是你自設的,無障礙也是你自設的,那我們順佛願安排自己的意業,那一切衆生都能往生,OK?那我們的意業就是佛的意業,佛的意業就是我們的意業。此意彼意,了無對待,一時圓滿。是嗎?那我們的意業,分別意業又産生了妙觀察智的妙用,什麼妙用呢?一切原來唯心所現,因爲心而顯現出來差別,並不是實有差別。

  那我們智業觀察呢,來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名號,令其正念,誰來正念呢?自心正念。本清淨故,本安住故,令一切衆生往生無礙。那你說跟別人不相幹,別人還在煩惱,還認爲不能往生,還認爲臨死時怎麼樣,死了以後怎麼樣,你先不要去管你的依報,你先從自己的正念中去審視它,智慧中去審視它。審視什麼呢?南無阿彌陀佛普攝十方,光明清淨真實,把這種光明清淨真實回向給一切有障礙的有情,令其無礙,如佛無礙智,得究竟之意樂。這樣可以念南無阿彌陀佛,從自己的身、口、意、智、方便智都可以念南無阿彌陀佛。可以從無染上念南無阿彌陀佛,可以從安衆生心來念南無阿彌陀佛,從智樂心念南無阿彌陀佛(注“叁種清淨心),這就是意樂啊。方法准確,那我們聲聲南無阿彌陀佛,聲聲就歡喜,聲聲就自他二利具足。

  某居士:有真念佛,有假念佛……

  師:依法念嘛,剛才我講的是真念,你講的是假念。依習慣念我們稱爲假念,患得患失,我們就以爲有一個什麼得失的問題,那就産生了假。無所得失,以利益衆生故而念佛,回向迷失衆生故而念佛,爲令自心安樂故而念佛,爲安樂衆生心故而念佛,這都是真念、正念。所以不爲自求是修行果地教的第一方便。但現在念佛人不爲自求嗎?張嘴就是爲自求,合嘴還是爲自求。

  某居士:……

  師:凡夫的分別執著是習慣,沒問題。

  某居士:如果我念阿彌陀佛什麼都沒想呢?我打坐念佛,我什麼都沒想,就是念佛……

  師:不行。啥都不想,這個暗示本身就很無聊的。啥都不想就是業力的暗示,就是無記的暗示罷了。所以佛願是十分重要的,說佛不比我們圓滿嗎?他發這樣的願,“設我成正覺,立名無量壽,衆生聞此號,俱來我刹中”,他爲什麼要發這樣的願呢?“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正覺”,你說他愚癡嗎?他要作爲清晰。我啥也不想——這是自欺的,五分鍾以後又啥都想了。

  某居士:我覺得學佛最基本的就是做事特別簡單,心裏特別清楚,但是我生活中會有一些問題,有權衡……,就是見性了之後,怎麼權衡這件事情到底是做還是不做,……它也不是善,也不是惡,就是一種機緣,那怎麼知道它是個孽緣,還是善緣……?

  師:我們不談剛才那五個次序了,我們談佛教的智慧、慈悲、方便這叁個詞了,這個無染無依的智慧力呢,一般我們認識不夠的,這個無染無依的智慧力,無得無失的智慧力,或者說自性起的作用呢,我們一般會把它靠到無記上去,不會這樣的,因爲智慧力是辨識十分清晰的,又知道它本不可得的,所以,以無分別智中産生分別妙用,它會有分別的方便,這個方便就是應做不應做。什麼應做呢?遠離苦,苦因,遠離苦果;什麼應做呢?行諸善,令諸善增長,令諸樂、樂源增長成熟,四正勤就解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知道萬事萬物不可得,但是能令善根增長的事情,做!能令迷失、痛苦的東西,不做!

  某居士:就是根據自己的判斷,這件事情會産生好的結果……

  師:你假設是有智慧力,一眼就能看到了這個結果。

  某居士:還是自己智慧不夠。

  師:智慧不夠慢慢地觀察。

  某居士:那就是說隨緣,是吧?

  師:爲什麼非要把自己放在一個無智慧的狀態中去呢?

  某居士:比如可能對別人來說……

  師:對別人沒有關系,對自己有關系,心作心是。

  某居士:一件事情發生之後,有的人覺得它是機會,有人的覺得是陷阱,大家看的角度是不一樣的。

  師:不必考慮大家,先考慮自己吧,把自己的問題先解決掉。不要找任何借口,自己需要什麼,自己找一個方法就可以了。先不要混淆,思考問題一定要簡單,要學會歸納,剛才說的就是一個思考方式,回去用一分鍾,用一次,用一次以後再說。讀一讀四正勤,實際四正勤是我們學佛人最基礎的作爲的一個選擇方式。我們有習慣,有自己不好的習慣,這都沒問題,但四正勤是你抉擇問題的一個最基本的參照,回去可以查一查,回去一查就知道了,那個名詞的內容很簡單。像這個戒律,學過戒律的人,就是應該持的戒律就去持,不應該做的事情就不要去做。實際比較簡單,戒律是一個珍寶性的東西,你要真正按照這個去做,特別有序,人就很踏實,不費心力。希望大家回到自己的家裏,自己的單位,自己的宿舍,每天用一分鍾,去把那五個次序做一做,做一次。

  某居士:回向。

  師:回向?這是個非宗教活動場所吧?非宗教活動場所,大家就不需要做什麼特定的儀式了,回去呢,每一個人一定要堅持每天做一分鍾,每天有幾百個分鍾、幾千個分鍾啊,24個小時,乘以60,1440分鍾,拿出1分鍾,把那五個過程過濾一遍,我就很感謝大家了。

  2010-10-13

  

《意樂人生》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淨土之光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