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之光

  淨土之光

  

  (緣起:2007年雲南雞足山放光寺夏安居期間,某居士因在整理慈法法師所開示的《淨土點眼》等幾篇文章後法喜充滿。隨即發心想以一個出家人的身份親近法師,收集和整理法師的開示以達自他二利。

  時值夏安居末,法師示疾去了貴陽,該居士也因需要滿半年後才能剃度的寺規而去了東北海城的保安寺。今夏又至,緣聚緣散因緣所生,唯有自性不生不滅,這便是佛陀給予一切世間如實而不可散壞的大事因緣。2008年夏,該居士因出家未果而去貴陽拜見法師,便有了這篇下文。)

  

  

  

  一、 重視交流的有效性

  二、 “無我”是一個隨順的基礎

  叁、 徹底放棄自己

  四、 我們感到還有個利人的東西時,就沒法利人

  五、 千差萬別中總不離自性

  六、 衆生迷失倒見的分中也是自性分

  七、 知體得解脫

  八、 無常是自在

  九、 了達生死苦

  十、 能不能夠破除我執?

  十一、得失皆是夢幻事

  十二、舍報就是舍棄你的執著

  十叁、擯棄現實苦樂

  十四、了達自性實無所得一時安住

  十五、彌陀用報德來展現自性之妙用

  十六、其體一如

  十七、我法無修修

  十八、平等最重要

  十九、自性認許何以退轉?

  二十、淨土之光

  

  

一、重視交流的有效性

  

  ……

  慈法師:你當時在東北想出家最大的阻礙是什麼?

  

  居士:僧團沒有給我剃度,祈請了叁次,說是要等你老人家給我剃度。這叁請都沒有成,我覺得可能是自己的福報還不夠吧,那就安安心心地回到世間來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吧。

  實際上這個因緣最後把我推到了你老人家所傳播的這個淨土教言的抉擇上來了,也就是說出家或者在家在學習佛法的這個過程中其真實和究竟的利益到底是些什麼?最後也只有在這個地方作思考、作觀察、作抉擇、作安心了。

  

  慈法師:出家是一個排除雜緣的一種好方式,但是它有它自己新的東西,比如說功課呀、一些基本儀軌的學習呀、集體活動呀等等。

  

  居士:這些年來在佛法上的了解和學習,我好像總是不能准確地找到作用的這個點,有時候生命中時常的感動也不知道怎麼樣來與人分享?

  

  慈法師:實際是這個樣子,我們說什麼欲擒故縱,中國古代人講的欲破之先興之。

  你想要別人接受你的東西,你一定先要弱。弱,你弱的時候,他會附著你,附著你的時候你再表達這個東西,就像一來一往一樣,它就會産生事實。

  你如果太強,好比說我很感動一個東西你一下就表達出來了,它就凹凸出來了,人就會不接受。

  你開始有感動,你要先藏起來,你不要去表達。

  別人感覺到你身上有種喜悅的東西,但你不去給他表達什麼,你就是在弱化自己。

  這個時候別人就會有一種好奇,欲了解、欲接受的這樣一種願望,這樣子就好交流了。

  要不然你表達的時候,別人就會排斥了,這是最重要的。

  現在這個很多人說:這明明是個好東西別人爲什麼不接受呢?這主要是鼓出來了,別人就會排斥。

  不管好壞,有效的交流是需要有一個弱化自己的過程。

  實際上沙彌就是一個弱化自己的過程,求寂嘛,就是啥都不是!

  弱化自己是一個特別重要的一個環節,不能缺乏這一點。

  

  居士:其實還是涵養不夠。

  

  慈法師:實際是。你表達出來的東西越准確、越堅固,你認爲越有利益,別人就越是不接受,很怪!

  

  居士:對,真是這樣。有時候因爲感動而會忽略他人的感受,有時候也能感到有一些感動的認知在沒有清晰和確定的時候就會不斷地變來變去的。

  這時與人交流的有效性就很低,可能就是你老人家所說的這個缺少弱化自我,培養其涵養的過程。

  

  

  

二、“無我”是一個隨順的基礎

  

  慈法師:好比說在彌陀的這個教言中,我認爲這個“無我”是一個隨順的基礎。你這個“我”不管是善、是惡,是是、是非,你多利害、不利害這東西要去掉,去掉是從心目中,從你依正二報的感知中去掉,這個感覺要舍掉是個十分困難的。

  好比說要把你自己所呵護的、自以爲是的、不自以爲是的,正面、反而都去擊破它,面對著彌陀無遮的回施,實際就是:徹底的放下!這個不好做,從心靈的深處是不好做的。

  徹底的放棄才知道自己啥都不行了,這時候你念一句阿彌陀佛都是感激的,念十句十句感激,因爲你什麼都不是了!

  

  這時候你所有的念都是感激的,沒有問題的。所有的交流都是清淨的,也還是沒有問題的。這就是徹底無疑的一個東西,因爲你沒有什麼可以提及自己的了。

  我爲了嘗試這個東西,按世間人的說法,就是作出了一個極大的、我自己都不許的一個選擇,就是徹底地廢除自己的所有功過。

  這時候心裏念一句彌陀,就是清清晰晰地全部的阿彌陀佛!

  你用大力就有大的感應,用小力就有小的感應,你不用力就沒有感應。

  這麼很徹底的一個感知,你就會生起一種徹底的踏實,這一念就徹底的踏實。

  我不念也不迷茫,這就是一個踏實的回歸和踏實的啓用。

  我不念也是很踏實,因爲徹底地放棄了自我的執著。

  在這一個空寂的法界中運用著唯心的造作,造作阿彌陀佛的那顆心,那世間一下子就歇下來了,出世間也就歇下來了!

  彌陀教言在這個破我執上有大機,所以像古來以久這些善知識們他們都在說自己啥都不是,表達得也啥都不是。但他們都有很大的成就,後面表達自己就是啥都不是。

  你看印光法師說自己是什麼粥飯僧,往前面這些曆代祖師都是說自己是什麼、什麼罪惡凡夫、生死凡夫什麼的,都是這樣表達的,啥都不是!

  這時候你念一句佛,就是全體承擔、全體皈命,很徹底的!

  我們還塑造一個自我的時候就凹凸出來了,阿彌陀佛的功德反而就全體地就表達不出來了。

  所以說現在世間人不敢這樣放棄自己善的東西,惡的東西放棄了沒有問題,忏悔呀什麼、什麼呀放棄都沒有問題,但要放棄善的東西就忍受不了。

  所以在這個地方破除我執實際上說是挺艱難的,真正的破除。

  所以出家也是爲了破除這個我執。

  像我還俗也是爲了破除這個我執,我不說功成名就了,起碼說名在那兒擱著的,想破除也很困難,費了很大的勁。

  你就是個啥都不是!這十分困難、十分困難,你自己做別人都不允許你。

  有時候看到出家人就因爲我這樣子掉淚呀哭鼻子呀什麼的,我心裏也是挺難受的,因爲大家需要嘛。

  但是你要是想把彌陀的教言回施、傳遞給大家,要徹底地放下自己,就是說這不好逾越。你這時候才知道“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轉”,是個啥說法!

  因爲在沒有得失,沒有善惡這個緣起的基礎上,你念一句佛就是能夠往生,沒有問題的,是真實不虛的!

  所謂的白手起家,你念什麼是什麼,因爲你是白手起家所以念什麼是什麼。以前很多功過你就只能忏悔,要不然即使你是念佛它圓滿的東西你也表達不完整。

  

  

  

叁、徹底放棄自己

  

  你如果在這個無自性的抉擇上,徹底地擯棄了這個善惡,完整地念一句阿彌陀佛,完整地接受一個彌陀的回施。

  真正地讓法無自性在這個地方表達出來,一定要有個無畏的心才能産生事實,稍微有一點畏懼就不行了。

  我甯願去做善事,做個修行的人,而不願意徹底地放棄,在淨土法門這是一個關口。

  因爲大家定見的東西很多、很多,只有徹底地回歸到一個清晰或者無染的原始狀態裏,這時候才能出來一個作用,出來一個什麼樣的作用呢?就是確信了一切執著是沒有意義的!

  這時候再來念佛就會很輕松、很簡單。

  如果還是用那麼複雜的心念佛,哎呀!用什麼東求西求的心念佛,什麼忏悔的心念佛,什麼得失的心念佛,那麼彌陀圓滿的回施,你怎麼能夠全盤地接受呢?

  你只能徹底地放下了自我,你才能徹底的承受,你才能無疑的承受,無疑的!

  要不然你就會用業力去抵擋和減損彌陀的回施,這樣就彰顯不出來這個所謂的法性、自性、佛性的東西,你就打不開這個如來藏,沒有機會!

  因爲你運用你所知的善惡會封閉你,無意識地封閉了你。

  唯有徹底地放棄了自己的善惡、名聲和得失之時,這才會有一個大的轉機的地方,曆代淨土法門的祖師在這個地方都是痛下狠手的,痛下狠手!

  但我們對這個地方的認知,往往保留的東西都太多了。

  自我的保留,善法的保留,我是個修行人,我是個這人、是個那人,我……我,很多東西就被蒙蔽了。

  心智一旦在這個地方去除了蒙蔽的纏縛,雖然只是一個名字我,他就會産生一種力量。

  想把這些東西真正地利益社會,就是所謂的我們稱爲的那個像什麼“潤物無聲”。

  利益人的時候,全體就是彌陀的功德!

  跟我們一點關系都沒有,傳達著自性的功德,全然不是自己的作爲,自己的作爲全然是無所作爲!

  這樣廣大的法益的隨順,在每一個事中,在每一個因緣中都那麼自…

《淨土之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