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用皆在其中,怎麼都不離于自性。其變化無窮、變化無數,它都是妙用!
變處生喜,變處生樂,而無染著,這就自然歸體。就是所謂的大千世間無奇不有,種種妙用一時歸體。
什麼體呀?清淨、平等覺!
這時阿彌陀佛就給你個印證,說你沒有問題,你有無量壽、無量光你不要害怕。你害怕什麼呢?你就由它變去吧。
所以說種種刹土鹹能往生,種種有情鹹能往生。這就是給你一個不壞的體,一個清淨的體、一個真實的體,此體是個描述罷了!
所以乘著法性的圓融,無外乎就是在變化中享受其妙用罷了!
人一旦得妙用就不害怕了。
害怕失去家庭?害怕失去親人?害怕失去財産?害怕失去健康?害怕失去……你怕得越多,他就被這個東西所苦住了!
怕家庭失去了,你苦在家庭上了。你怕愛人失去,你愛人把你苦了。你怕什麼、什麼就苦你!這是決定無疑的!
你求什麼,什麼就苦你!
九、了達生死苦
過去的善知識說“順緣延歲月,了達生死苦,”什麼生死苦呀?就是執著生死,生死才是苦的。你不執著了,了達它了,它就不苦了。它何以會有苦呢?所以說“但有諸樂,無有衆苦”你苦什麼呢?苦?
你時時刻刻不用力你苦什麼呢?所以說變化處不用力。
就像最後我說:哎呀,我要趕緊治療,我要讓他們治一治,實際上這個治療反而比這個病苦還要苦的。的確是這樣!這小夥子紮我這兩針,比我現在所受的苦要利害得多,你知道嗎?
就是你對這個病的懼怕,要比這個病本身還有苦的!
好比我面臨這個生命的無常,你對無常的怕,比無常要苦得多!無常本身沒有什麼,無常就是個變化,過去就過去了。但你要害怕它,它就苦你了!
它本身就是這麼回事,就是這麼個定數。
就像我們老了,你也會笑著老。你病了,你也會笑著病。你死了,你也會笑著死。要不然你怕老,它還是老了,你怕病,它還是病了,你怕死,它還是死了。
怕變,它還是變!所以這世間人就是多一個“怕”字,多一個畏懼,多一個……就是給自己的生命多增加一個額外的東西!
現在給我治病的這個老中醫就特別好,他說:沒有什麼、沒有什麼,這個沒有什麼就是不用怕。治好就治好,治不好就治不好,但他這個“沒有什麼”就特別重要。什麼到他這兒就是“沒有什麼”!這已經解放了很多。
但我們平時有病的時候、有難的時候、有煩惱的時候,就會感到不能忍受這個東西。你要靜靜地、細細地看著它,它沒有啥。你只要認爲這是你所擁有的東西,他慢慢就松弛了。一急、一急你就開始痛苦了。
所以不要怕老,總忌諱老,忌諱年齡。說這個說那個,忌諱這,忌諱那。
你一天、一天的肯定是在老呀!怕這個,怕那個,也總是會老呀。
男女都一樣,挺在乎自己的。
人對于生命的認知往往還是逼迫的多,就是所謂的急于想去改變它,你看這社會上的人都想急于改變自己。
你就不用想也都會改變你自己!
時間會改變你,你不用著急。
沒有發財想發財,沒有老的想要老,沒有文化的想要有文化,沒有本事的想學本事,你不用著急,你就慢慢地去做吧!
哪個人不是在變化著的呢?說吧!成住壞空,生老病死。所以放在器世間就是成住壞空,這些無情東西就是成住壞空,人就是生老病死,這太公平了。
生老病死很美妙的,對不對?你要看透生老病死了你就感到平等了。就這麼說吧,你會很松散地去面對生老病死,要不然人一直就會緊緊巴巴的。
居士:總想抓住一個什麼東西。
慈法師:抓住了嗎?從古到今哪個抓住了的呢?猴子撈月是對人的撈命稻草的一種諷刺。
很多猴子都在生生世世撈月亮,本來得不到的東西想要得到,這不是在撈月亮嗎?
十、能不能夠破除我執?
這個如來藏性教給人感覺就是要徹底地揭示這樣一個東西:就是你不要顧慮你是個凡夫,你不要顧慮你傷害過世間。你也不要顧慮你有多大的能力,佛又有多大的能力,你不要顧慮這個。你知,知能不能做這個事情?能不能走出這個世間?
你知,知你能不能夠破除我執?這反而是最重要的!
你能破出我執了,那就沒有差別。佛沒有差別,你也沒有差別。
你要不能破除我執了,那凡夫就是凡夫,我就是我。
你跟什麼差別都很大,因爲啥?你總不相同啊!
所以衆生各個隨類而別,隨類而建,隨類而用。
千差萬別種種種類、種種思維、種種形象、種種具足,誰都沒有辦法!
但要能破除我執得見其本,了解相之別、用之別。明其了本,你還有什麼迷失的?還什麼掙紮的?
所以這個徹還本源,識本就識末了。
用在末相,一般我們的相都是末尾的東西。就是性本質一個末尾的東西,你去追求它幹什麼?
但你壞它幹什麼?你怕它幹什麼?只能說是一個時空、一個因緣,因果在起作用,你就面對它就OK了!
所以阿彌陀佛就說九界衆生鹹能往生,蜎飛蠕動之類亦複如是。這徹底揭示了這個自性海中流出衆生相、法界相、差別相,此種種差別中實無差別。
就其本質法界清淨,所謂無邊光佛刹一時現前,它是本質所現,所以清淨平等覺揭示了法性的本質!
光耀十方世界,一切差別衆生一時回入平等世界。平等世界皆具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什麼、什麼、什麼一切諸天不能,極樂世界大用什麼都是一樣,爲什麼呢?心性一如,緣起平等故,所以正覺華化生,非是造作分。
所以造作分中可以生妙用,它不昧失于造作。就是在現前造作中也不昧失其中,這個造作也是無自性,造作也是個緣起罷。
緣生緣滅了無可得,所以一時回入空明之性。這個地方沒有什麼,人就在這個世間,在這個所謂的教言中。
說什麼無量光佛刹,說什麼阿彌陀佛有大願,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轉,這就能體會真實不虛了!
此一念與佛之一念相應不二,法身認知。你這個地方不增不減,恒古恒今的,誰也不能動搖,此一念誰也不可毀壞、不可增減。
十一、得失皆是夢幻事
居士:就是要在這個“亦無所得故”這兒不斷地確認它。
慈法師:是啊!它時時刻刻本來無所得失,觀其本你就究其性,你就了解了它。
時時處處你能得到什麼?你能失去什麼?實在是無得無失。
只是在生妙用,這個用就是無中生有之用,有中本無之用,實在是不可得失的。
不可以以得失取,但是因緣而生,如此而已!
你不可取其實,你也不可取其虛,對不對呀?只是緣生緣滅!
說夢幻苦樂呀,夢中人覺知苦樂。
所以出夢之人只是觀察苦樂,而無苦樂可得!你出夢之人,你苦樂根本沒有啥得失了,對不對?
說夢中之人享受于苦樂,所以菩薩入夢幻衆生心智中,在苦樂之中安詳于生命,度化于苦樂衆生。實在是令衆生覺知,覺知實在是無苦樂可得!
所以運用這個苦樂令衆生覺知,實際是隨順衆生苦樂而覺悟衆生罷了!
你在夢中肯定是患得患失的,就像我們生活在這個娑婆世界,還得患得患失的。那覺悟之人早已知其事實,何有得失呢?
得失皆是夢幻事呀!所以說夢中之人才去爭得爭失的。
遇夢中人說話,才以得失說,實際是召喚其醒過夢來。幻夢之中,夢中實無得失可得,這個時候人才可以醒夢,醒夢是不是大覺之人呢?
所以一般我們的醒夢,只是說從理、相上覺悟了,從教言上覺悟了。
但你親證這個東西了沒有?沒有證的時候,只是你言說的一種覺悟,這時候你就要細細地在夢中真正的覺悟。
過去《大日疏抄》上講:你在夢中當真,在白日裏當夢。
你在夢中當真,你肯定在夢中都計較得失,那你在這個世間你怎麼不會害怕這、害怕那的。
在這個世間你啥也不要害怕,你不要患得患失。在夢中你要細細地看看那是個啥東西?人自然就解脫了!
所以我們只是在做一個得失的夢,夢幻、夢境罷了,在對待夢境中患得患失罷了。
你要走出對待了,你還患什麼得失?人心要沒有對待,人不得究竟安樂嗎?
就是對待造就我們的夢幻世界,我們在這裏面掙紮呀,所得所失的!醒夢人你要什麼得失呢!
就是對待世界造成的一個夢想,得失的夢想,好壞的夢想,佛魔的夢想,苦樂的夢想,這就是我們用對待的心所設計出來的夢想。
彌陀教言清淨平等,你在得失中觀察它,沒有得失之本,它沒有這個實處,那你就是在夢中就覺醒了!
就是我們在世間平時的生活,一個事情得了,一個事情失了,你真正觀察到這個東西的時候,你在做得失的時候你就能知道這一個得失純粹是個因緣,實在沒有實質的東西!
實在是沒有一個實質的東西。
十二、舍報就是舍棄你的執著
淨土教言有一個十分特定的東西,緣起即清淨心,緣起即清淨土,說生者即生!
說本來往生故,衆生不知,佛說往生,令衆生隨順而得往生!隨順什麼?隨順自性觀察現緣,現緣無得無失回到自性之中。
衆生不知了,不知了,佛說:我有國土,你來我國土行不?你說不行,我還要在現實中生活,我不能到你國土。他說:你不行了,你臨終來到我國土行不?你這個果報盡了你到我國土行不?
衆生還不知,說:哎呀,可能是我不死我這個果報還不盡,那他就等著死的那天往生淨土。
實際就在我們這個現緣中我們就能放棄得失,來觀察彌陀的淨土。
所以說,即生即得往生,真實不虛的!自性刹土無有邊際。
自性刹土沒有差別的,對不對?你不管是說佛的自性,我們的自性,一切衆生的自性都是無別呀!
凡聖自性無別,所以自性刹土中我…
《淨土之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